登陆注册
1262200000047

第47章 唯识学的实践理论(8)

系以光明之暖性为譬喻。“如是加行道中,由是见道智火之前相,故名曰暖。”加行的修法,由于先要见道,就是所说“见地”,真正见到性空。这里所说的见,不是眼睛看见的见,是见见之时,见非是非,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楞严经》所说,“能见”见到所见时,见到的那个时候,见道的那个“见”。

见道智火之前相,也就是快要见道以前那一刹那,发起了暖地。在刹那之间,能突地一个悟,出一身大汗,这就是初步暖相。达到暖位,可以烧除烦恼,接近见道无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并以此位观欲界、色界、无色界之苦、集、灭、道四圣谛及修十六行相,而生有漏之观慧。据佛教所称,修至此位,即便退却而断善根,造恶业,乃至堕入恶趣,然而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槃。

(2)顶位

又作顶法,于四善根中,暖顶二者为动善根,因有堕恶趣的可能,忍位与世第一法为不动善极,永不堕恶道。顶位介乎暖位、忍位之间,乃暖法善根渐次增长,至成满之时所生善根。“由诸善根不被邪见所动,故曰顶。”故诸善根中此法最胜,犹如人之顶,故称顶法。此位介于进退之间,犹在山顶,故称顶位。

行者到达顶位再进一步,配合行,表面上看起来,悟了道的人还是原来那个人,可是其思想行为,待人接物,做人的道德标准已经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变得不是刻意求善,而又是自然合于善行。为求善而行善,实际上是一种痛苦的行为,那是在约束自己,所以宗教的信仰多用戒律来制约信众,是难行而且勉为其难的行,所以守戒有功德,值得赞叹和提倡。但是,见道的人不谈守戒,一切言行均自然在戒行之中,诸善根不为邪见所动,这就是顶位的相状。

(3)忍位

又作忍法,为确认四谛之理,善根已定而不再动摇(不动善根)之位,不再堕恶趣。“由灭恶业所感生之恶趣,及于真空性远离怖畏,故曰忍。”

见道暖地顶地的人,定力仍然不够。因为定力不够,有时在定中,恶趣现前,会产生恐惧。忍就是定力很坚固,有坚忍和截断的意思。禅修静坐就是想见空,为什么见空又恐怖呢?所以《金刚经》里讲福德要够,如果福德不够,见到自己空性就会害怕。天天修道,而修道之人第一就要守得住寂寞。人生的最高修养就是守得住寂寞,能够自我陶醉于凄凉之中,面对凄凉的境界能够觉得舒服。如果忍受不住寂寞,守不住凄凉,那么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尤其是禅修静坐的行者,就是修求寂寞,如果守不住,不如不修,所以要“忍”,远离空的恐怖,就是真忍。

忍位又有上、中、下三品之位:

①下忍位:修四谛十六行相。

②中忍位:渐次省略所缘及行相(减缘减行),最后仅留欲界苦谛之一行相,而于二刹那间修观。(此一行相,即依观者之根机利钝,而存留四行相中任一行相。)

③上忍位:系于一刹那间观中忍位之同一行相。至上忍位时,可得五种不生。即:生不生,谓不生于卵生、湿生;处不生,谓不生于无想天、大梵王处及北俱卢洲;身不生,谓不生于扇搋、半择伽、二形;有不生,谓不生于欲界第八有及色第二生;惑不生,谓不生见惑。若加下忍位之趣不生,即不生于恶趣,则称为六不生。

(4)世第一法位

又称世第一法,为有漏智之最极,世俗法中之第一殊胜者。“由是见道之亲因,一切世间法中最为第一,故名世第一法也。”依无间定发上品如实智,观所取能取之空无,直入见道之位。此位是由忍位所进,经由此位,即可于次一刹那中进入“见道位”,所以为世间有漏法中之第一位。《俱舍论》卷十三说:“此有漏故名为世间,此有漏法世间中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

这才是真正的见道。事相上,暖是真得暖,而且暖与寿、识是三位一体的。所以转识成智,识转成妙观察智时,没有不无暖的。密教修习气、脉、明点及拙火,不过是暖相的初步,而意念、妄念、意识不能转,就不能发起暖相。一得暖相,就得三昧真火,这一点道家的祛病延年法也办得到,因为暖、寿、识三位一体。凡是死亡,就一定会冷却,活的东西就一定是暖的。所谓暖、顶、忍,不光是一种道理,也是事实。

3.通达位,指通达真如之位。又作见道位、见位、见地。乃在悟入“唯识真如”的五种修行阶位之第三位。即菩萨证得无分别智,断离能取与所取之一切分别心,体会平等法界之修行阶位。即于前一阶位加行位之“世第一法”中,依于无间定,生起上品之如实智,印证能取、所取之空,而得根本无分别智,远离有所得之心,了证二空所显之真理,断绝二障之分别随眠,正住于唯识之实性,称为通达位。依据《成唯识论》卷九,此位有真见道、相见道之别。所谓“真现道”,为根本无分别智,实证唯识性之真如,断除分别之随眠,虽经多刹那方得究竟,然以其相相等,故总称一心真见道;所谓“相见道”,为后得智所摄,即证唯识之相。相见道又有行相相见道,九心相见道之别。行相相见道更分三心相见道与十六心相见道。菩萨若入真、相二种见道时,即生如来之家而位于欢喜地(初地)。读者若欲深于研究,可参阅《成唯识论》卷九。

4.修习位,又作修道位。指二地至十地菩萨,得见道已,为断除障,复修习根本智,故称修习位。即于通达位证得真如理,再反复修习之位。此位之菩萨经十地,修十波罗蜜,断十种障,证十真如(这待下节专述此十波罗蜜、十种障及十真如)。

5.究竟位,亦作究竟道、究极之道、究竟地。指菩萨修行最后证得之佛果。亦即指二转依妙果,于无间道金刚喻定后,入于解脱道,乃至尽未来际间之位。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五谓:“何等究竟道?谓依金刚喻定,一切粗重永已息故,一切系得永已断故,永证一切离系得故。从此次第无间转依,证得尽智及无生智、十无学法等。何等为十?谓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无学正解脱、无学正智。如是等法,名究竟道。”

《成唯识论》卷十述此究竟位之相云:“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其中,无漏者,谓二转依之果诸漏永尽,性净圆明。界者,藏之义,谓二转依之果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不思议者,谓二转依之果超离寻思言议之道,即为微妙甚深自内证者,不能以世间譬喻比喻之。善者,谓二转依之果以白法为性;此因清净法界远离生灭,极为安稳,四智心品妙用无方而极为巧便,二者皆有顺益之相,即与不善、无记相违。常者,谓二转依之果无尽期;此因清净法界无生无灭而无变易,四智心品所依为常,亦无断尽。安乐者,谓二转依之果无逼恼;此因清净法界众相寂静,四智心品永离恼害。解脱身者,谓二乘所得之二转依果,唯永离烦恼障缚而无殊胜法。大牟尼者,谓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之法;此牟尼尊所得之二果永离二障,故亦称法身。

关于菩萨阶位,各宗派各经论有不同之说法。

(第五节) 唯识学的终极关怀

十地所修胜行,虽然广大无边,而皆摄于十波罗蜜。波罗蜜,梵语pāramitā,巴利语pāramī或pāramita。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

梵语pāramitā,有到达彼岸、终了、圆满等义;巴利语pārami,则有最上的、终极的等义。据《弥勒菩萨所问经》卷八载,波罗蜜通于已到、当到之义,即佛为已到彼岸,菩萨为当到彼岸。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九载,到彼岸有三种之别,即:(1)随所修而达于究竟无余。(2)入真如,以入真如为究竟,如众流以归海为终极。(3)得无等果,无别果胜于此果。盖菩萨所修之行,所入之理及所得之果,究竟而圆满。又据《解深密经》载,波罗蜜多有五因缘,即无染著,无顾恋、无罪过、无分别、正回向等。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载,波罗蜜有十七义,如修习胜利、无所著、无所见、无患累等。据《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载,有二十义,例如一切所知诸妙善法能到彼岸于菩萨藏差别法门正安住义等。

有关此岸、彼岸之说,各家亦异。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之“六波罗蜜”项载,即:(1)生死为此岸,究竟涅槃为彼岸。(2)生死涅槃有相为此岸,平等无相为彼岸。据《大品经游意》载,即(1)小乘为此岸,大乘为彼岸。(2)魔为此岸,佛为彼岸。又谓成论师以有相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众惑为此岸,种智为彼岸。依诸经论由此岸而到达彼岸之波罗蜜,有六种、十种和四种等分别。唯识学倡十波罗蜜说。十波罗蜜即在一般所说之六波罗蜜,另外再加四种,合为十种。唯识学认为,菩萨于十地中的每一地中,以一波罗密为本行而修诸行,所以十地就变成行十波蜜了。现将十波罗蜜一一解释如下:

1.布施波罗蜜有三种:即所谓财施、无畏施、法施三者。财施,就是怀着清净无染的心,以自己所能有的各种钱财并诸维持生命的资生之具,拿来施诸有德的圣者或贫困的众生,使他们不受饥寒的痛苦,使他们得到身心的安乐,使他们得以继续维持其生命。无畏施,就是众生遇到什么急难的事,或是自然灾害(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或是人为的祸殃,自己本身没有办法解决时,菩萨以种种方便,协助他解决急难,使其不受灾害的逼迫,使其不怖畏于各种祸患,使其除去内心不必要的怖畏,过其安然无畏的生活。“无畏施,能任持心,安慰他心,离忧怖故。”由于自己严持如来的净戒,不论怎样的情形下,不恼害他人以及一切有情。或者由于施忍的原因,既不怨恨及一切有情,亦不打骂于有情,使其不会对自己有所怖畏,是为无畏施。法施,就是以清净无染心,为诸人说诸法要,使令闻法的大众,真正的得到法乐,增长自己的善根。所以无性之《摄论释》说:“法施者,为欲资善根。”实际上,法财亦可以理解为知识的传授或培训。

2.戒波罗蜜有三种:即所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律仪戒,就是佛教七众弟子所受各种不同的别解脱律仪,教诫众生不作一切恶行,离去种种罪恶。虽说是七众弟子各别所受的,但修大乘行的菩萨,同样要受这七众别解脱律仪,以检束自己的身心,使能真正利生,所以真正想要利他,定要严格守护自己的净戒。所以发心利他的菩萨,对于禁作一切罪行的律仪戒,不得不严格守持。摄善法戒当然是离不了前律仪戒的,唯有守持律仪戒得清净,才能如法地集诸善根功德。饶益有情戒,就是拔济一切有情,饶益一切有情,不做有损于众生的事。是以于此三聚净戒中,摄律仪戒实为一切戒的根本。

3.忍辱波罗蜜有三种:即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耐怨害忍,就是忍受众生所给予的痛苦,不论受到怎样的打击,总是能够予以忍受,决不因此退屈利诸有情的大业。安受苦忍,就是忍受自然界给予的痛苦。菩萨在度生的过程中,不但受到生命界的打击,自然界的痛苦亦经常迫来,如风吹雨打,寒热交迫,不管是怎样厉害,菩萨都能一一忍受,决不因此而退失利生的初心。谛察法忍,就是菩萨行者,以其透视一切的般若智慧,审谛观察诸法的实相,了达缘起诸法的空无自性,而对这无自性空或诸法不生的谛理,能够忍可于心,深信诸法确实是如幻如化,空无实有,确信诸法是生灭不可得的,是为谛察法忍。

4.精进波罗蜜有三种:就是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被甲精进是说菩萨行者在向无上佛道前进时,不论修怎样的行门,都得有精进不可。为了获得胜行的胜利,必然会要遭遇到不少的战斗,就得如军队上前线作战,须要披起铠甲一样,使其作战勇猛前进。摄善精进,是说菩萨开始向菩提大道前进时,为更积极地修诸一切善法,乃精进勇猛地不断前进,是以修诸善行,没有精进不行。利乐精进,是说菩萨行者,不但为自利而精进,亦为利乐有情而精进不已。

5.静虑波罗蜜有三种:就是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办事静虑。安住静虑,是说菩萨行者在定中住心一境,得到身心的轻安。《瑜伽师地论》将此说为“现法乐住静虑”,就是安住于现法乐住而不动。如该论卷四十三说:“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远离一切分别,能身心轻安,最寂静,远离掉举,离诸爱味,泯一切相,当知是名菩萨现法乐住静虑。”引发静虑,是说从定中引发种种神通等殊胜功德。无性《摄论释》说:“引发静虑,谓能引发六神通等殊胜功德故。”办事静虑,是说从定中发起来的种种神通,能够办成种种利生的事业。这静虑据《瑜伽师地论》说为菩萨“饶益有情静虑”,《解深密经》说为“引发饶益有情静虑”。虽经论中所说名称不同,但以饶益有情为其主题是一致的。就是行者以自己在定中所得的神通,或以神通轮引诸邪道众生归向佛法的正道,或以记心轮使未信受的有情来信受如来的正法,或以教诫论随顺各个不同的众生宣说各种不同的教法,使他们种下解脱的善根。

6.般若波罗蜜也有三种:就是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生空无分别慧是指通达人空的智慧,法空无分别慧是指通达诸法空无自性的智慧,俱空无分别慧是通达人法皆空的智慧。法法都是缘起真实性,从法性理体上说,可谓毫无问题。但从证悟方面说,由于智慧的大小,颇有浅深的差别。如小乘圣者也悟到缘起真实性的,但不彻底,因为所观察的是缘起生命,只能认识到补特伽罗缘起真实性。换言之,小乘只能证到我空;而大乘圣者从一切法上观察,通达法法无差别的空寂性,也就是说,对我法二空都有体悟。大小乘的智慧力用不同,佛陀在经典中常举火的譬喻加以说明:如木柴的火与木炭的火,同样是火,但所发生的火的力用,迥然不同。大小乘的智慧虽是一体,但所发生的作用有别。二乘人的智慧狭小;大乘人的智慧广大,所以能了我法二空。总说一句,所谓空慧,其体是般若。如分别说,生空是断我执而证得的,法空是断法执而证得的,俱空是断二执而证得的。《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将这三慧说为证觉真如慧,五明处及三聚中决定善巧慧,能作一切有情利慧。解说当亦不同,读者可自参阅。

以上是六波罗蜜,即所谓之六度。再加上:

同类推荐
  • 禅修与静坐

    禅修与静坐

    蒲正信居士性情淳和,深具慧根。平常爱钻研佛学、医学、武术,自皈依三宝后,尤好禅学和静坐。她的近作《禅修与静坐》一稿,我阅读后,深感她能将正信、正见与修持相结合,有一定成就,值得高兴和赞扬。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 唯识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佛经,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本书以《金瓶梅》解《心经》,使之更加容易理解,开篇先录《心经》全文,标以白话。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讲解。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俏妈咪de天才宝宝

    俏妈咪de天才宝宝

    “冷先生,您的快递!”“谢谢!”冷易接过快递员手中的件,大笔一挥,签上自己的大名,还不忘绅士风度地道谢。“这就是您的快递件!”快递员从身后拉出一个身高才到他大腿的小男生,诡异地说道。“什么?一个小孩!?”冷易再也顾不形象,瞪大了双眼,盯着面前从天而降的小鬼。*“你叫什么名字?”“我的中文名字叫夏澈,我的英文名字叫吉米!”小鬼闪动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毫无惧色地抬起头,与面前这个与自己十分神似的大男人对视。“谁把你寄过来的!?”男人问。“我妈咪!”小鬼答。“为什么要把你寄过来?”男人问。“因为妈咪说我是你的种,换句话说,你是我的生身父亲啊!所以,你必须将我抚养成人!”小鬼老气横秋地答。“你妈咪是谁?还有,你有什么证据证明自己的身份?”男人还不死心,又问。“拜托,这还用证明吗?你不觉得我们很像吗?如果你还不放心,我们可以去验DNA!还有,我妈咪的中文名字叫夏悦,英文名字叫COCO。”“夏悦…那你妈咪为什么把你寄过来,她自己哪去了?”男人心的陡然被揪起,再次追问。“呜…妈咪要嫁人了,嫌我是个拖油瓶,才把我寄了过来!”说到此,小鬼这才显现出像正常孩子一样的幼稚表情,伤心地哭了起来。“嫁人?”既然我是孩子的他爹地,她怎么可以不经过我的同意,就下嫁他人?不行,一定不行!女人咱们等着瞧…本文慢热,需要耗费看文的亲亲们一些耐心!前半部分全是铺垫,后半部分,必会精彩!敬请亲们关注!票票+收藏+留言=奴的动力!感谢!!!
  • 青春的伤口

    青春的伤口

    她声音哑哑的,在三月的夜里蔓延,透明的声线里,像是下着淡淡的沙。夕阳斜过廊檐,她站在光影里,我看不见她的脸,但我可以感觉到她脸上的忧伤,在风里,一漾一漾的。我追着火车拼命地跑,长发温柔地飞在风里。所有的无奈与忧伤都有杀那间汇成河流,滑出眼眶。卖气球的小女孩递约我水彩笔,让我在气球上写祝福,我记得我写的是:一间屋,两个人,三餐饭,风雨四季……每一次爱情都留下伤口,让青春日渐斑驳,每一页文字都给你凄艳之美,心痛,却无法停止阅读!
  • 风云皇后

    风云皇后

    一把AK47,他用他的命洗涤了她的怨。同一把AK47,她毫不犹豫扣下扳机,子弹穿心而过。你不在,我生何欢?*天佑二百八十三年,紫光普照盛京。同日,定安王喜得千金。天降奇观,皇帝认定此女绝非池中物,故赐名倾城。【片段一】声乐阵阵,喜气冲天。他笑迎新妃入宫,却将大婚不足三日的皇后抛诸脑后。凤和殿内,沐倾城双目紧闭,面色如金,整个身子虚弱的靠在雕花大床的一角,若有似无的气息,仿若随时都会随风逝去整整一夜,她无法入眠!喜乐何其刺耳?纵然相隔甚远,她亦尽收于心。伊凡,你可知我此时心痛?【片段二】朝堂上,她翻手即为云雨。天佑尽知,当朝沐皇后倾城绝世,治国更不落圣帝之下风。衡阳蝗灾,百姓食不果腹,终掀叛乱之祸,朝堂一时间束手无策。然沐皇后雷霆出手,半月即平暴乱,朝野震惊!方此时,他对她另眼相待。然“女子干政,大逆不道”,群臣阴谋险佞,更有后宫诡谲,走错一步便是万劫不复!只为他,她无悔。【片段三】“孽种是谁的?”一句质问,打破了她所有的希冀。一碗藏红花,斩尽她残余的眷恋。他下旨:“皇后无德,残害皇室血脉,心机深沉,赐藏红花一碗,让其自食恶果。”她笑:“欠你的,我已还清!”【美男排排站】萧莫白,飞云山庄少主,拥有苍澜大陆近半数的财富,却只对她爱痴狂。他说:老大,我只习惯听你的指挥办事。所以这辈子,别想甩开我。沐涵越,九岁被她收养,十年后成为了名震朝野的武林盟主,却一直以静默的方式守护着她,永世不变。他说:姐姐,我别无所求,只想永远留在你身边。慕容逸,天佑大将军,风流狡黠,采花无数,却最终栽在她的罗裙下。他说:小城城,我错了,应该换你来采老子的……司空无垠,司空山庄主人,庞大的暗势力幕后主手,却甘愿以性命护佑她。他说:城儿,为了你,便是死上千次又有何妨?褚易南,圣域山庄庄主,圣手医术绝天下,却为她一而再再而三破了山庄百年不换的规矩。他说:倾倾,无论你想做什么,我都陪着你。推荐倾城完结文:《邪颜》推荐老婆凤晗精彩都市美文:《极品总裁的嚣张秘书》《俏丽老妈混血儿》推荐情人珠珠精彩美文:《无敌女夫子》推荐好友文:《母后乖乖让朕爱》天蝎女《黑道总裁的伪善妻》莲子《傲世狂宠》紫音《王妃十岁》蛋蛋《邪帝冷妻》图图《邪皇后》安安《丑娘八夫》桃花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生必读的随笔美文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生必读的随笔美文大全集(超值金版)

    优秀的哲理美文如漫天繁星,总会令人应接不暇,又唯恐落得沧海遗珠之憾。为了让读者感受中外哲理美文的风格和魅力,使读者获得美好的享受,汲取更多有益的精神食粮。本书提炼的哲理美文不仅是被公认的上乘之作,更分门别类,意蕴宽广。它们或讴歌自然,或解析社会;或赞颂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其优美文辞的背后,总是蕴蓄着或阐释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行为上的观照。
  • 纵宠天下

    纵宠天下

    隆重推荐新文《魔君宠舞》这是一个武与舞的世界,大陆上人们最崇拜的不是皇权,而是武与舞。男子以武为尊,女子以舞为傲。这是这个世界的规则与传统。武与舞是至高无上的,没有人会去亵渎,那两个字就好比是他们心中的神明!水琉璃,当代的第一舞者,只有你想象不到的舞姿,却没有她跳不出来的风华绝代。她有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也有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牡丹万花之王的妩媚娇艳;偶尔的是菊花般的清新淡雅。武界,亦是有一个传奇,传奇的名字叫——夙凌殇!传说中,他的武功是天下第一,而且竟然没有一个人敢提出异议。传说中,他冷清嗜血,却又偏偏长着一张比女人还漂亮的邪魅妖孽之容。传说中,他身体堪比“不死之身”,因此,他带领着自己的属下,创造了大陆上最神秘而强大的地方——魔宫!-----------------------------------------------------------------------------------------------她,在绝望中重生,穿越成初生的婴儿。她,从一出生就被贴上了宰相府里不受宠的三小姐的标签。她要变强,在这之前就养韬隐晦,待到光芒散发时,“我”绝对会是最耀眼的。她立誓,绝对不会再像前世那般无奈是死去,天既让我重活,我必不辜负上苍!当珍珠不再蒙尘,当光芒竞相绽放。她已是天下第一的女子,她,真的做到了,她。。。。。。她,就是--------冷若凝本文女主强大,全能。琴棋书画舞功洋洋精通,宫廷江湖任我遨游。他,是慕辰国最尊贵的存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夜王爷。他,在慕辰国的地位甚至高过当今皇上,只因他是如此的深不可测!他,更是慕辰国第一美男子,亦是天下第一美男子。只为他那冷酷邪魅的气质与外表。他,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永远都会是那个众人中最关注的焦点,因为无人能与他的光芒争锋!他,周身是冰冷的,在他的眼里没有任何人是不一样的。除了——她!他宠她,宠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只因:“我愿意宠,也只宠她!因为,她是我此生唯一的爱,爱她胜过爱我自己的命!”而别人是生是死,皆不入他眼!他,就是——慕凌夜他,温文儒雅,似是一块温润的美玉。却对她倾心相对。“地点,人物都正确了,唯独错过了时间,所以我最终,错过了,你!”——南宫泽宇他,狂妄霸道,江湖人人得而诛之的大魔头。却对她另眼相看。
  • 当铺的陷阱

    当铺的陷阱

    世上有一间当铺,可以典当任何东西,可以是有形的器官,比如手,脚,也可以是无形的东西,比如说时间,爱情。典当出后同样可以换的你想要的任何东西,只是这些都是有期限的,毕竟任何不是你的东西都不会被你无限制的拥有。
  • 老婆是武林盟主

    老婆是武林盟主

    谁说我是学生狗,美女盟主握在手。  谁说咱是单身男,妻妾成群万户侯。  看史上最强的高中生,如何纵横都市,成为天下第一的大侠!  《老婆是武林盟主》,最强高中生李凡,静候诸位前来踢馆!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