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41

第41章 唯识学的实践理论(2)

3.身业的现业果化:世间众生由于有领受身业,所以能领受过去所作的善恶业而感得苦乐果。当知如来的成所作智,现变化身领受化业也是如此,就是如来示现种种身,领受变化可作的一切本事、本生、难修诸行。佛于过去生中所做的事叫本事,佛于过去生中所受生类的差别叫本生,佛于过生中所修种种难行苦行叫做难修诸行。或佛在现生中发现有类行者以修苦行为解脱因,佛为化导这类众生,特先现变化身,示修种种苦行,进而告诉苦行行者,非唯苦行能得菩提,还要定慧才能至菩提。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语化亦分为三,即:

1.庆慰语化:世间众生,特别是人类,总归是要说话的。但每个人说出来的话,使另外一个人听了感到欣慰欢喜,如是辗转相传的,大家论说这个“话”,没有哪个不生大庆慰,是为庆慰语。当知如来从成所作智起变化身现微妙音,使一切众生,亦变现佛的音声,并且听到佛的这样微妙音声,感到有种说不出的欣慰欢喜,哪怕是浅智小慧的众生,听到佛所宣畅的种种随所乐法,亦认为说得很好,生起清净的信心。至于智慧高的众生听了,自是更加欣慰无已。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2.方便语化:世间众生用方便语,能令其他一切众生,从不正当的道路上,走上正当的道路上来。如说这是应该做的,那是绝对不可以做的,以此方便对人演说,使人知道这是对的,从而依你所说而行,这就达到运用方便语所达到的目的。当知如来从成所作智起变化身,作种种方便语以教化众生,也是如此。如佛所建立的正学处,告诉人们戒是佛弟子所应学处,假定不如法遵守清净戒行,佛就对放逸懈怠的人加以毁责,希望他能改过,从此如法守持;对不放逸的人加以赞叹,使他更能戒行严净。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3.辩扬语化:世间的众生亦经常辩论,从不断的辩论中,使不清楚的道理更为清楚,所谓“真理愈辩愈明”就是此意。所以正当的辩论,在显示真理方面,是有其重大作用的。当知如来依成所作智起变化身,从变化身发出种种辩论语业,也是如此。佛陀说法,有时不免使众生发生疑惑,为了解除众生的一切疑惑,不得不用辩论的方式,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宣说种种的义理,务使众生疑惑得以消除,确认佛宣说的是最契合于正理的,是值得人所信受的。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意化分有四种,即:

1.抉择意化:世间众生有抉择的意业,就是运用意的抉择力量,认为对自他有利的事,就尽力去做;如觉与自他有损的事,就避免去做。像这样的避恶以行善,就是意的抉择作用。当知如来的成所作智与意相应时,生起意业,同样有种抉择作用。但佛所抉择的,就是抉择众生的心行,有八万四千这么多的差别,而这八万四千诸垢尘劳心行差别,能障八万四千波罗蜜多、陀罗尼门、三摩地等。为了对治心行差别的诸尘劳垢,佛陀特别说八万四千法门。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2.造作意化:世间众生有造作意业,因而能造种种不同的善恶业。任何善恶业的造成,都是由意识的构画分别。假定没有这样的意识,所有的善恶业是不能造成的。当知如来成所作智相应的意业,亦能从变化身上,造出种种意业,以化度不同种类的众生。为什么会如此?因与意识相应的成所作智,能观察众生所行之行,而众生的所行所为,不出身、口(语)、意的三业活动,而这种种行为活动,如来能一一观照清楚,告诉众生十恶业是不可行的,十善业是可行的。行善有得,作恶有失。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3.发起意化:世间众生有发起的意业,所以有发起诸业的功能。诸业,在此主要指身、语二业。众生的身、语活动,不论是身体上的往来进止的种种动作,还是口头上的种种语言的吐露,都是由意业的推动而后才成的。当知如来成所作智相应的意业,能起化意业也是如此。特别是佛陀语言的宣说,都是宣说种种对治法,以对治众生各式各样的烦恼病障,使诸众生听到佛所说的华丽而巧妙的语句,生起高度的爱好之心,并且乐意依照佛所指示的去行,对治自己内在不良的心理。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4.领受意化:世间众生有领受意业,所以能领受由善恶业所招感到的苦乐果。如所造成的是善业,就领受快乐的果报;如所造成的是恶业,就领受痛苦的果报。当知如来成所作智的相应“思”能起受意化业,不但领受三世无量法义,且于一一法的实体,亦能如实了知。所以对于一向、分别、反问、默置的四种记别,都能无颠倒地记别恰到好处,使诸众生所应领受的分别领受。由此证知佛的化业,时常在随逐一切众生,没有一时一刻离开众生。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第二节) 转依义

转依,梵文ās′rayaparivr·tt或as·rayaparavr·tti,为转所依之意思。亦作所依已转、变住。转,转舍、转得之义;依,指使染净迷悟等诸法得以成立之所依。转依,即转舍劣法之所依,而证得胜净法之所依。由修圣道,断灭烦恼障、所知障,而证得涅槃、菩提之果,此二果即称为二转依果或二转依妙果,此乃修习之最殊胜境界。所断除之烦恼、所知二障,即是所转舍之法;所证得之涅槃、菩提二果,即是所转得之法。故《成唯识论》卷一谓:“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或依即是唯识真如。”从中可以看出瑜伽行学派的转依宗旨,用作为解脱的代替语。所谓“转依”,就是从人们与生俱来相续不断的意识着眼,认为人们的意识、认识的转变,会影响行为,亦会使整个的认识和环境都发生转变,众生亦随着这种转化而成佛。这是佛学中最有典范意义的哲学,将佛教哲学发挥到了的极点,达到了宗教思想的高峰。

《成唯识论》卷九对“转依”之解释有二说:(1)依,乃染净法之所依,即指“依他起性”;转,乃转舍“依他起性”上之“遍计所执性”,而转得“依他起性”中之“圆成实性”。此系从三性上说明人之思想应如何自世间转向出世间,对于缘起现象不应执为实我实法,而应见到唯识真性。(2)依,指生死与涅槃所依之唯识真如;转,乃灭除依于唯识真如之生死,而证得依于唯识真如之涅槃。此系直接从对唯识真如之迷悟的认识上,说明如何自生死苦而达涅槃乐。此种转依,均通过阿赖耶识中种子之消长生灭来实现,转舍烦恼障种子即转得涅槃果,转舍所知障种子即转得菩提果。据此,可以得出如下三点对“转依”的认识:

第一,转依是唯识学上的不共义。唯识的主张,凡是世间、超世间的有漏和无漏法,都不能离开能变的识而独自存在。这一理论在唯识学上是肯定而不许否定的。宇宙中的现象界和国家、社会、种族、阶级以及天堂地狱,一切的一切,都是众生各自本识中的共相种变现的共同或非共同的现行;出世间的如无漏的菩提与涅槃,亦由修行者尽舍识上的杂染种现而显而生。总而言之,举凡所有,莫不以“识”为存在的根本。那么,无上的佛陀和三界的众生,都是建立在一“识”字之上,不待更言了。心识圆明就是佛,心识迷昧就是众生。虽有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说教,然而又有一定的界限,此界限盖即已转依与未转依而已。如是之理,求之佛教其他宗派(学派)绝不可得!在非唯识学的经论中,寻获对“转依”二字的诠释甚深之义,殊胜之义,纵然有相同的意思或者诠释,但绝没有唯识学的诠释圆满。

第二,转依是唯识学的最高目的。要想得圆满的转依果,除非成佛;而成佛又非得圆满的转依不可。那么,圆满的“转依”也就是无上的佛果了。一般学大乘佛法的最高目的在成佛;而学唯识的最高目的在转依,所以“转依”是唯识学上的最高目的。这绝不是夸大狂言,如《成唯识论》说“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如斯二转依果”,是任何人也不能否认的。从《成唯识论》的全部组织上看,也可以得到一个确实的了解,以转依义置于修习位之末稍,究竟位之起,介乎两位之间,作为佛与菩萨差别的关键。半得转依者谓之菩萨,满得转依者谓之佛陀,于此可见转依在《成唯识论》之地位和价值,那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第三,转依是唯识学产生的根源。佛陀出世的目的,是为救度一切人、非人类之众生,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默,无不是摄化的方便。他所遗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无一不是教导有情修心办道而趋佛道。《解深密》、《华严》、《楞伽》等经,都是在教导众生成佛,然而成佛必须得到圆满的“转依”。所以《解深密》广示三自性和三无性,为非空非有中道之教。而三自性中,以依他起性为遍计、圆成之所依,非三亦非一,非一更非三。有情善了通达,观见遍计之迷,便得圆成了悟。在《楞伽》则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圆满遍说,正智与真如乃遣虚妄之分别而证;二无我理,乃除三性中之遍计以显。而《华严》则曰“三界唯心”,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总而言之,凡是唯识的经教,都是为众生得到“转依”而宣说的。无著、世亲等菩萨,秉着一贯的宗旨,而造《摄大乘论》、《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等,扫荡印度各种外道及遍执粗劣的二十部小乘,圆成近代佛法应付新思潮的独特的瑜伽行学派之唯识学。《成唯识论》说及转依,论说为“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得四智”。《摄大乘论》说得更好:“为转所依,为欲证得一切佛法,为欲证得一切智智,入唯识性。入唯识性,非先说唯识不可,而说唯识结果在为入唯识性。”换言之,为得“转依”而说唯识。所以说“转依”是瑜伽行学派产生的源泉。

转,是一件事;依,是一种法;转依两件事合成的一个名词。转,又有能转智,所转障,所转得之三法;依,复有染净依,迷悟依,或依他起之三说。《成唯识论》卷十,举出转依有四义:

一、能转道:指证悟转依之智,即厌制烦恼、所知二障种子之势力而使之不作用之能伏道及断灭种子之能断道。

能转的法,就是一种能断烦恼的力,明白点说就是“智慧”。因为智慧能够观察“事”和“理”;并能判断其是或非;有断惑证真之力故,总称为无分别智。指舍离主观,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即菩萨于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境智冥合,平等而无分别之智。亦即远离名想概念等虚妄分别之世俗认识,唯对真如之认识能如实而无分别。此智属于出世间智与无漏智,为佛智之相应心品,此智有加行智、根本智和后得智三种之别:

1.加行智:是准备阶段的智慧,以闻思所成慧和修慧一分为性,缘于诸佛菩萨所说正法教理;依教修习观察法性,渐遣一切世俗假相,能够引发根本智故,名加行智。亦称寻思之慧,乃道之因。

2.根本智:乃相对后得智而言,由加行智遣相既尽,而起真实无漏之智,亲证真如,乃正证之慧,乃道之体。此后能生后得智,故名根本智。此智乃诸智之根本,以其能契证真如之妙理,平等如实,无有差别,故亦称无分别智。于《摄大乘论释》卷八中,称此智乃为正证之慧。盖于此智远离各种推求考证之行解,亦无分别之智用,然此智之任运可烛照法体,契会真理,故为正证之智慧。又以此智为智之正体,而非化用,故又称为正体智,乃十波罗蜜中之般若波罗蜜。

3.后得智:又作无分别后得智,乃根本智后之所得,乃出观起用之慧,乃道之果。智体无漏而有分别,变似真如,观其空性(空性之体,即是真如,又名法性),而与根本智有异。于十波罗蜜中,与后之方便善巧等四波罗蜜相配。据无性之《摄大乘论释》卷八载,此智可分为五种:(1)通达思择,于真决定,于真现观,故称通达;由后得智思择如是所得通达,即于中自内审察此事如是,故称通达思择。(2)随念思择,谓于后时随念通达,念言“我曾通达是事”,故称随念思择。(3)安立思择,谓从此出,如所通达为他宣说,故称安立思择。(4)和合思择,谓以总相观缘一切法,由此观故进趣转依。或转依已,重起此观,故和合思择。(5)如意思择,谓智现前,随意思惟,一切如意如令地等变成金等,故称如意思择。后得智与断道有关,《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后思惟所缘故,令彼所断(根本智断),更不复起。又前智能进趣修道中出世断道,第二智(后智)能进趣世、出世断道,无有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

加行智为有漏智,根本、后得二智为无漏智。这三种智,也就是断惑证真的道体,所以在《成唯识论》中,统名之为“能断道”及“能伏道”。能断道者,其道永断二障之种子与现行;能伏道者,其道仅能渐伏或顿伏二障之现行。能断道为三智中的根本智,兼取后得智;能伏道则通三智。加行智有漏,后得智带相,不能正断惑故,说为能伏道摄,乃当然之理,自不待说。而根本智性唯无漏,正能永断“二障种子”,如何亦说为能伏道摄呢?据实而说,根本智可以全断二障,但程度上有尚未能全断二障的,如初地见道时之根本智,只能断除一分。可确定是证真的,不能不说是根本智,所以亦可将其摄入能伏道中。

二、所转依:指转依时之所依;有保持染净法种子(持种依)之“根本识”,及为迷悟法所依(迷悟依)之真如。

1.依他起性:现在探讨转之“所依”。依,在唯识学有两说,第一种说法为依他起。因为依他起性的本身,具有遍计执和圆成实的两面。在凡位以遍计所执为主,圆成实则隐而不现,而依他起则随之成染;在圣则圆成实尽露,遍计全归乌有,依他起亦即成为圆成实之依他起,全是清净。随遍计执的染依他,就是烦恼、所知二障;随圆成实的净依他,就是涅槃与菩提。转舍了依他起上之烦恼遍计,便得依他起性上圆成实之涅槃;转舍依他起性上之所知,便得依他起性上圆成实之菩提。以依他起性,乃转舍得之所依止,故立转依即依他起。

2.持种依与迷悟依:此是第二种说法。“持种依”者,就是第八根本识,能含藏一切有漏无漏的种子,故又名“种子依”。有漏种子称为杂染种子,无漏种子称为清净种子,这两类种子,阿赖耶识中无始以来,平等具有。但在凡位因为有漏种子有强力的熏发,唯是有漏现行,全无无漏。若有一时圣道生,灭除所有染污种子,熏发无漏,则无漏种子现行,即是“四智菩提”。“迷悟依”者,就是真如,就是清净法界。真如何以为迷悟之依呢?因为众生烦恼殊胜,真如隐覆,不达真理,便生一切有漏有过失之法,因此迷昧愚痴,永远流转于生死轮回,故真如为迷悟依也。这两种所依,非是对立的两法,而是互成关系的,如舍去二障种子,菩提能生,涅槃亦能显,舍除真如之迷,亦复能生菩提,能证涅槃。然而一定要说两种,盖显大菩提果,由阿赖耶识净种子出生,大涅槃果,由弃烦恼自显也。

同类推荐
  •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倒一杯清茶,掬一捧阳光,听圣严法师讲禅,做一个境随心转的圣人。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收录了胡适论述中国佛教及禅宗的文章。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然而,说到对佛教和禅宗的研究,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大学者,胡适先生的通彻见解,是无人能出其右的。他的开创之功,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研究佛教禅宗的学者们。全书对于佛教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研究。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的万千进行最智慧的阐释。让我们和星云大师一起活在当下,感悟幸福,了悟人生得失盈亏,离苦得乐,慈悲做人,智慧做事。 
  •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四分册,讲述耶稣门徒的故事并介绍使徒的书信作品,对应《圣经·新约》的后23卷。使徒保罗原本是迫害基督徒的急先锋,但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得到神启,归信了基督,从此冒着巨大风险坚定不移地展开三次传教,曾被投放监狱,依然坚持信仰直到最后被杀害。本册同时也讲述了基督教早期领袖彼得、基督耶稣厚爱的门徒约翰等其他使徒传播基督之道的故事。由于早期基督教是被罗马帝国禁止的,这些使徒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然而他们都展现出了强烈的大无畏精神,对后人有相当大的榜样作用。
热门推荐
  • 我的现实 我的主义

    我的现实 我的主义

    本书选取了当代著名作家阎连科与评论家、翻译家的多次有关文学问题的对话,追寻土地、介入现实、谈论语言、评论世界文学,在观点交锋和激情碰撞中,勾绘出一幅文学图景。这是一本写作宣言,一次生命剖析,一场从土地出发的文学之旅:阎连科畅谈自己三十年写作历程,细数笔下故事与人物的诞生,纵论世界文学名家。第一次提出了“神实主义”创作观念,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 一寸河山一寸血4

    一寸河山一寸血4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本册为第4册,主要讲述了1938年到1941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历史。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伏羲大帝

    伏羲大帝

    中华的远古神话,伏羲大帝的传奇一生,中华武功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以真气为基础的法术层出不穷,让你领略不一样的东方玄幻!
  • 星河贵族

    星河贵族

    大时代的星空下,贸易冲突,星际争霸,资源竞争,贵族交锋越演越烈。这是最好的时代,她允许人们拥有梦想。但这也是最坏的时代,所有人怀带着理想前仆后继被埋葬。贫民窟的少年林海,以没心没肺的刁民姿态,像是一柄尖刀,酣畅淋漓的捅破这个时代。每一个男人的心里,都埋藏着星空和大海。所以这个世界,是应该有些英雄的。============
  • 听心理学大师讲故事

    听心理学大师讲故事

    走进本书,您会邂逅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它们通俗易懂、韵味悠长,让您不知不觉间沉醉其中,心情得以舒缓,心灵得以洗礼。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并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目的。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优秀员工不抱怨

    优秀员工不抱怨

    你还在抱怨工资太低?抱怨工作条件太差?抱怨工作太累?抱怨压力太大?抱怨工作枯燥乏味?……别再抱怨了。在你的抱怨声中,那些默默苦干的人已经远远赶超了你。突破职业瓶颈,获得职场重生,与其抱怨工作,不如改变自我。让自己永不“贬值”。
  • 人一生不可不防的十八种人

    人一生不可不防的十八种人

    知人知面不知心,防人之心不可无。小人、哈巴狗、墙头草、笑面虎、伪君子、大嘴巴、瘾君子、红眼病、多疑者、忘恩负义者、贪婪者、赖皮鬼、窝里霸、滥施暴力者、轻浮人、二管家、自负狂、假面人,这18种人无论哪一种人都会使我们的人生蒙受损失,甄别并防范18种人,方能趋利避害,左右逢源,走向成功。
  • 二妹家的良田

    二妹家的良田

    月小凤重生了,还被她留在村里了。不过有这么能干的媳妇也不错,穿不暖的农家里,为了吃好住好穿好,她只好努力赚钱了。要问古城谁家女儿最能干,到地里去看月家二妹去做了十年的野人,万神董本着野兽的本能,为了媳妇……,痴病就治好了。可为毛他家女人就这么聪明呢?他想把人抢回山,月家的二妹生来就是个痴儿,不仅如此还是个少有的大力士。有一天月家二妹进山里砍柴,听说遇到神仙,抢人不成,月家二妹常常饭肚子。月家二妹想攒钱,攒啊攒,攒出了几十亩良田。月家人多地少,重生在一户吃不饱,想把看中的女人抢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