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42

第42章 唯识学的实践理论(3)

以上两种说法,第一种为不正义,故《成唯识论》中就简别说:“余依他起性,虽亦是依,而不能持种,故此不说。”在《成唯识论述记》里,也举出依他起性,属断舍和弃舍之一,不能说为转之所依。据此看来,说依他起为转之所依,确实太糢糊了。

3.所转舍:指所应转舍者,有所断舍之二障之种子,及所弃舍之其余有漏法和劣无漏之种子。所转“舍”就是能转智所转舍的东西,这有两类:一类是“障”的,一类是“非障”的。障的就是烦恼、所知二障,因为障于圣法,而必为智慧之所对治,故谓之障。非障的,就是三界有漏善法,或无记法,和劣等的无漏法(如二乘圣者身中的“四圣谛法”),不障圣法,亦不必为智所断。不过不为佛果净识中所藏,而佛果净识非彼依故,故亦须舍也。

因是“障”与“非障”之故,第一类名“所断舍”,第二类名“所弃舍”。断舍之“舍”,有二种说法:一说是“无间道”现前之时,与二障种子,如似冰与火炭,绝对不能相容,道火愈增胜,二障愈减消,从此以后二障永远不得复生。道于二障有殊胜之威力,所以说断舍。二说是,“所执我法不对妄情”,亦叫做“舍”。此说之意,凡实我实法,皆无自性,但由众生的妄情,执著似有;令众生自身的妄情一断,使不计执实我实法,而实我实法,也不再与妄情相对,于此妄情不对其境,假名之曰“舍”。

弃舍之“舍”,要在“金刚道”之“金刚定”现前之时,由此定引生最极圆满明亮纯净的“根本净识”。此识所藏,纯为殊胜无漏的种子,不藏下劣无漏或其他有漏的善、无记种,及诸劣无漏法等,在金刚道末无间道进,即须弃舍,到佛果圆明净一生起,顿然灭尽,无存无余。为圆明净识所不容纳,不更借胜道威力加行断舍,净识一生,彼自退出,故名为弃舍。

四、所转得:指所应转得者;有所显得之涅槃,及所生之菩提。由有能转舍的智,转舍了所转舍的二障和有漏善及劣无漏法,应必有所得,乃可合符正理。所转得即是“二转依果”。《成唯识论》卷一谓:“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或依即是唯识真如。”

1.所显得——大涅槃果:大涅槃如何名“所显得”呢?因为涅槃就是真如,又名清净法界,也就是诸法的真实理体;乃众生无始以来本具之德相。其体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明不暗,尽绝一切安立之相;诸佛出世若不出世,体常凝然;然而众生烦恼炽盛,将其隐被盖复,不得光明显现而已。若大菩提智一生,烦恼顿然灭尽,其相脱然而出,好似云散日显,垢去镜明。一不由种子而生,二非熏习所成,所以名为“显得”。

平常为何说有四种涅槃,涅槃真有四种吗?涅槃本无二体,一切众生与一切圣人,都是共同一个涅槃。不过因为有客障复令未显之时,而假名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虽为客障,而性本净,不生不灭,凝然湛寂。烦恼已断,真如已证,涅槃已得,而犹有异熟果报的依身存在,故名“有余依涅槃”;即前此的异熟果身一灭,所谓灭身泯智,故名“无余依涅槃”;即前此真如,尽除所知之障,然为大悲般若,交相辅翼,故不如二乘人之住于寂灭,亦不如众生之位于生死,利乐有尽,穷未来际,虽现生死而相常寂,安然不动,故特立名“无住大涅槃”。总之,涅槃是一个,不过由未显及已显而又断障不同运用不同,安立如上四个名字罢了。

涅槃虽一而证得各异,什么人该得什么样子的涅槃呢?

2.所生得——大菩提:大菩提果,如何名叫“所生得”呢?因为阿赖耶识中,本来具有“菩提种子”,但因所知障障碍难生,后由圣道之力,断所知障,令其从种子位发生现行,故名“所得生”。菩提种子虽阿赖耶中无始本具,但在渐趣大菩提果的因位之中,数数熏发,渐渐增长,非到佛果究竟,不能圆满;然至佛果以后,却又不必再熏,仅是从种发生现行即是。因为得佛果即是圆成,无丝毫缺陷,功德圆满不增不减。

大菩提果到底是些什么呢?就是前述之“四智相应心品”。四智,指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什么是四智相应心品呢?品是聚类之意,就是说四智各个相应的一聚心及心所。这一聚心心所总共有二十二个,统称心聚,称为相应心品。既然智就是一聚心品,为何独以“智”来标名呢?因为智用殊胜,所以特用立名。这四智相应心品,总能包括佛果位上一切有为功德,所以就是大菩提果。

四智是转有漏的八识而得,故体、相、用都与有漏八识相似。如转第八阿赖耶识所得的大圆镜智,能摄藏无漏种子,能现自受用身土和余三智的“智影”,恰像一面光明大镜,故名大圆镜智;转第七末那识所得的平等性智,则与有漏第七识相翻其用,于内则证诸法的平等理性,于外则观诸法自他平等,无有高下,而常与大慈大悲等恒共相应,随十地菩萨所乐所欲而变现他受用身土,满他受用,故名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所得妙观察智,则善能观察诸法自相共相,便能于诸大会中,转大法轮,施设无量无边众多方便,断诸有情之疑网,令得妙法之安乐,故名妙观察智;转前五识所得的成所作智,则是示现一切身土等法,以应地前和二乘圣人及诸凡夫之机,以成佛果本愿力所应成的事业,故名成所作智。

转八识得四智,是否完全在佛果位时才转的呢?圆满转得,当然四智都须到了佛位才圆满。不过也有从初地就得初起的,那就是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此二智一入初地,就得现前。可是,在初地之后,于后诸地之中,或时现前或不现前,直到第八地才永远现前。若单论妙观察智,若是生空观品妙观察智,二乘见道之时亦可现起,若是法空观品的妙观察智,则非菩萨见道位,不得现起。因为观察法空,唯有菩萨故,非二乘所能也。这是地上所得初起的二智。若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未到佛位,是决定不能现起的。所以四智有地上初起者,有非佛果不能现起者。至于所修之行,修行之次第等,在下二节《唯识观》与《唯识修行之根基及次第》中专述,此不赘说。

此外,《佛地经论》卷七自“所转得”之意来解释“转依”,而认为转依乃法相之身。关于转依之分类,《摄大乘论本》卷下依所得位之别,将转依分为六种,称为“六转依”。

1.损力益能转,即资粮、加行二位之转依。此二位修习胜解而有惭愧心,故减损本识中染种子之力而增益净种子之势力,虽未断灭烦恼障与所知障种子,未证转依,然以渐伏现,故亦称为“转”。

2.通达转,即通达位之转依,以见道无分别智断分别起二障之粗重,证得一分真实之转依。

3.修习转,即修道位之转依。由数度修习十地之无分别智,渐断俱生起二障之粗重,次第证得真证之转依。

4.果圆满转,略称圆满转,乃究竟位之转依。成就三大阿僧祇劫之难行,金刚喻定现前时,于无间道断一切粗重,永除惑障,于解脱道证得菩提、涅槃,为成就佛果圆满之转依。

5.下劣转,即二乘之转依。二乘以自利之念厌苦欣寂,唯能通达生空真如,已断烦恼障之种子而未断所知障之种子,仅得生空之理智。

6.广大转,乃大乘位之转依。为利他之故,趣大菩提,不厌欣生死涅槃,通达“二空”真如之理,断除一切二障之种子,顿证大菩提、大涅槃。

《三无性论》卷下,则依修行阶位而分为五种转依:

1.一分转依,谓二乘人灭尽我见我爱故,得无漏相续而异于凡夫。

2.具分转依,谓初地菩萨证得“人法二空”。

3.有动转依,于七地以前之菩萨,有出入观,故称“有动”。

4.有用转依,十地以前之菩萨,其事未办,不舍功用,故称“有用”。

5.究竟转依,至如来地,得圆满究竟之果。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列有三种转依:

1.得无学道,证法性,称为心转依。

2.所作已办,道果究竟圆满,称为道转依。

3.永离一切烦恼随眠,称为粗重转依。

《大乘庄严经论》卷三《菩提品》,则举出如来之转依有十种功德,读者宜自去深入。但转依之余义尚有三点应于注意:

1.转识成智非转识种。由表面看去,“转识成智”似乎是将心王的八识,转变成心所的四智;或者将八识的种子,转为四智的种子,而另发生智的现行。实则不是。众生有八识,佛还是有八识;众生有心所,佛也并非没有;盖识种不变,识性不灭。不过因为强劣相异,运用不同,而假名“转识成智”罢了。识之胜用是“分别”,在凡夫位极强,名识;智之胜用显“抉择”,在圣位则胜,名智。非是灭除因位上之识,而另产生一个智体。然而为何要说“转”呢?第一要转去无始以来藏于识中的染污,智慧才能生起。第二是智随识转。第三转舍转得,识为依故;所以特为转识。

2.“转依”二字之妙用。二障种子和涅槃菩提,同时都是藏在阿赖耶识中的,但二障一除,但现出了涅槃与菩提,这在一断一证之间,到底安个什么名字才相恰当呢?那就是“转依”,故转依之为义,真是妙到不可言喻。一方面显示菩提涅槃,无始本转,不是从断障之后,不是从“无”的方面而生出的。另一方面,显示转舍转得,只是两种子易位。因为烦恼不是固体之物,须智力来断,而智一生起,障即灭尽,两法同时,一生一灭。盖唯识不许一识上同一刹那有相违的二性存在,有此便无彼,有彼便无此。唯识殊胜微妙的思想,转依也是其中之一种。

3.转依果之得全是意识之力。转八识成四智,转烦恼得涅槃,八识之中的主动者,并非八个识,而仅是八个识中的第六意识。第一,“动身发语独为最”,意识乃一切善恶业之制造者故(思为业主,意识相应)。第二,初步的转依,要靠多闻熏习如理作意,这正是第六意识的功用。第三,见道时之妙观察现前时智,能通平等性起初起故。第四,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要金刚道后,进入佛位时方得生起,亦为第六识遣障熏发之力故。所以四智虽为八识所转成,而能转者,却为第六意识也。

(第三节) 唯识观

瑜伽行学派的理论根据,是依“六经十一论”,其中“十一论”中之《瑜伽师地论》为本,其余十论为支。《瑜伽师地论》详述了瑜伽行之观法。瑜伽为梵语yoga之音译,意译作相应。依调息(调呼吸)等方法,集中心念于一点,修奢摩他(止)与毗钵舍那(观)为主之观行,而与正理冥合一致。相应之义,据《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之说有五义:(1)与境相应,谓不违一切法之自性。(2)与行相应,谓与定慧等相应。(3)与理相应,谓安立非安立等二谛之理。(4)与果相应,谓能得无上之菩提果。(5)与机相应,谓既得圆果,利生救物,赴机应感,药病相应。据此而建立唯识学的实践理论,就是唯识观。

观想真理的方法,为佛教一般之实践法门。瑜伽行学派有三界唯心之观,如观五重唯识,称五重唯识观。五重唯识观的依据有两点:一是《般若经》所说的“空无自性”的教义,二是《华严经·十地品》所说为缘起观之“三界唯心观”。从《般若经》所展开的是作为唯识学骨架的“三性、三无性”说;从《华严经》的“三界唯心观”,乃变成了发展有关心的本质与分析的基础。

观,系心思观察说名为观,即细心伺察思惟诸法名义等之精神作用。观以别境中之慧心所而为自性。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所观境,是智观,名之为境。即是三性三无性。以一切法为自体,通观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一切诸法皆唯识故。一切法不离三自性,诸法因缘生,本没有实我实法,众生不了虚妄计执为实,增益遍计执,更不了依他起圆成实,起惑造业,沉沦生死。因此,于此三性中,应舍遍计执,观依他起如幻而生,圆成实为唯识实。万有诸法皆不离识,如是遣遍计执,显现依他起圆成实,成万法唯识,名为唯识三性观。三无性乃针对三性而建立。依遍计所执性立相无性,众生既于世间之相处处计著,执为实有,为除此妄执,说一切法皆无自性。依依他起性立生无性,万法乃从众缘而生,为虚假之存在,故其性实不定,故说一切法非自然生,亦无凡夫所执之体性,如幻化之事。依圆成实性立胜义无性,真如乃根本无分别智之对象,故虽为一切法存在之真本质,却不受任何特点之性质所规定,已离我执法执,犹如虚空一般。由三性三无性之说,而立“非有非空”之中道,而观三性之存在为唯识无境,称为唯识三性观行。即遍计执为虚妄之唯识性,依他起为世俗之唯识性,圆成实为真实胜义之唯识性。说明观此三性的顺序、方法,观此唯识三性理,从粗至细的五重观法,即名“五重唯识观。”

根据唯识的原理,五位百法是其基础。唯识百法是以“无我”为宗,唯识学修观当以“无我唯识观”为先。先师正果法师《止观简介》中,详述了“无我唯识观”及“五重唯识观”,兹介绍如下:

一、无我唯识观

1.百法无我

一切法总为五位,共计一百法。无论心、心所、色、不相应行和无为,都没有众生计执的我法二种实性。“我”有实、常、主宰、自在义,然以心心所色等积集组合而成的有情,决无坚实、不变、主宰自在的体性。法是轨持义,轨是轨范,可生物解,持是任持,一切法只有依他如幻缘生的虚假作用,亦决无坚实不变的自性胜用存在。这里分别略述其义:倘若有情法中有我,所计我以何为体?若言以色为体,则色不应是无常,因为我是常一主宰者故。反之,我是常一主宰者故,色亦应是常一主宰自在。如是则色法不应有迁变坏灭,但是实确与常识学理相反,眼见无有一色法亘古而不变坏者,若承认色法是有迁变坏灭,又许为我的体性,则我性应当随色之迁变坏灭。若如是者,则常一主宰自在的我性便不复存在了。其余眼耳根等,皆以此理推证可以例知,若我是短等为体者,长短等是色尘分位,色尘尚且是无常变坏的,没有我体存在,依色尘分位积聚的长短等,离色尘外既无别体,更不可以为常一主宰自在的我体了。其余滑涩等触尘等分,皆以此理推证可以例知。若谓我是以心心所为体者,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都是无常的没有常一主宰自在的势用,都是互相资助观待而得生起。要是有我之体性存在其中,则总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或总聚,或一王一所,应是常一主宰自在不变的存在。但是我们以常识学理的观察,心心所之总聚一多的作用,均非常一主宰自在,而是无常苦空无我。又纵许以心心所为法我体,而心王有八,心所有五十一,其我是以一心一所为体,还是以多心所为体?实则依一依多依和合,皆是说不通的。因为无论为一为多,为和合,心心所法都是无常苦空无我,决无常一主宰自在的我性,且依多依和合以为我体,则以从心从色,从内从外,从头至足,从皮至髓,六腑五脏,骨肉皮脉等,一切诸物,乃至所有种种心识念念等中,一一推求,众生所计执的常一主宰自在的实我,终不可得,毕竟都无,仅是无常苦空的心心所色声香味等,故云无我。

同类推荐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地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作者根据比较宗教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实践活动。道教和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其神学为基础。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思想,重点比较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及环境保护实践,剖析了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旨在求同存异,探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一致,看到某种更深层的价值相通。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人生之所以滋生烦恼、苦痛,只因人之本心远去,心为俗世尘埃所染,身为名利之欲所苦,拿得起却放不下,让自己成为一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不知何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听从佛陀的劝诫,清扫心灵的尘埃,也就远离了烦恼苦痛的人生,修得了欢喜圆满的人生。
  •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热门推荐
  • 咱们都是同龄人

    咱们都是同龄人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指腹为婚:爱不单行

    指腹为婚:爱不单行

    单洪成和简金豪是一对患难兄弟,简逸出生那年,两家大人指腹为婚,约定单洪成若生女儿,一定要嫁给简逸;若生个儿子,一定要结拜兄弟。简金豪病危,责令简逸必须娶单洪成的女儿紫凌为妻,他要亲眼看着儿子成婚,才会安然离去。当年父母的一句指腹为婚,他必须娶一个小她十岁的小女生为妻,十几年未见的两个人,莫名的要结婚,天哪,这太荒唐了吧?
  • 红楼之玉秀于林

    红楼之玉秀于林

    前世的她原本是天界的一株仙草,因了泽龙大神的守护才有了幻化人形的可能;只是意外的来临使她丧失了全部记忆,重塑灵体的她,为了报答护佑之恩,决定下凡历劫…这个纤弱的仙子,注定了命途多舛…青年公子没有想到,一击之下,棺盖竟然移动了几分,低头一看,却正对上一张清丽绝俗的芙蓉面,大大的眼睛如同两汪清泉,里面有着一丝被惊扰到的涟漪,最出奇的是,那张樱桃小口中竟然含着半块点心,白玉般的娇靥有些泛红,呼吸急促,似乎想要咳嗽。青年公子忙背转了身,喝道:“贾琏!我不想再看见你!你快走!我自会护送林姑娘灵柩回苏州!”他胸膛剧烈起伏着,有点搞不懂眼前的情况了。幽幽的、浅浅的、清新的香气再次飘来,龙天逸精神为之一振!唇畔露出一抹喜慰的笑意:“玉儿,没想到,紧要关头,竟是你救了我们两个!”没过多久,那香气渐渐远去,他不由得皱起了刚毅的剑眉,难道玉儿在这里行动是自由么?***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1.本文正剧,偶尔小虐,无伤大雅2.炮灰有之,恶妇有之,波折有之……结局完美<对本文有兴趣的亲,可以加入群155011477,有什么意见大家一起交流>**龙游新文《红楼之玉倾天下》好文链接:◇穿越女强◇流风回雪《帝妃三怒》轻衣杏雨《天价弃妃》夜子翎《纨绔小王爷》◇古言◇莫言染《三嫁》钟儿《毒嫁》◇都市言情◇叶清欢《外遇的诱惑》
  • 妖夫太腹黑:嚣张大小姐

    妖夫太腹黑:嚣张大小姐

    前世,她是神医,综合实力世界排行前十的高手!东方世家的接班人;为了她们姐妹同生共死的誓言,她自毁于山巅之上。一朝穿越,她成了被东方世家遗弃的大小姐,一个赌约,黑暗帝王的他成了她的面首;一场邂逅,妖魅臣相非她不娶……只不过是看好友的宝宝太可爱,想也偷生个,却遭到腹黑妖夫的追缉。她的古代之旅要不要弄得这么刺激?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最美的情郎最美的诗

    最美的情郎最美的诗

    他是西藏活佛,是雪域最大的王,却生性喜好游乐,放荡不羁,他用25岁短暂的一生给高原大地留下了一道永不消褪的彩虹。多年以后,人们忘记了他的达赖身份,因为他的情诗已经在很多人口中交相传诵。他就是藏地诗佛——仓央嘉措。命运让他有了一个特定的身份,让他不能够参与人间情爱,只能远观。可偏偏他又是个多情少年,他只能选择叛逆和逃避。虽然他的爱情最终指向的是幻灭,但他一直在无奈中苦苦挣扎,在世俗的偏见中煎熬并反抗。多少年后,那种饱含着诗人无限深情的歌吟才传遍了四野。
  • 你是一次漫长的短时旅行

    你是一次漫长的短时旅行

    青春就像是一次为期最短的漫长旅行,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风景。“你”是青春,“你”也是你——我最年轻时爱过的人。
  • 桂花树

    桂花树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人类失踪之谜

    人类失踪之谜

    今天,世界已经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了一个新的高峰。掌握了高科技手段的人类,正不断走向未知领域,对我们的历史、未来提出一个又一个置疑,本书为大家集中收集了人类历史上的劫难和神秘的失踪之谜。这些谜团中,有几百年前发生的毁灭性劫难,也有近几十年发生的不解之惑。前苏联宇航员是如何神秘地蒙难的?海上飘来的七具尸体和六个西瓜意味着什么?遇难的飞机为何会发出“天空打开了”的奇怪信号?在妻子面前行走的丈夫突然无影无踪,他被人间蒸发了吗?“沙漠之狐”把无数黄金和珍宝隐埋在了哪里?……本书将科学详尽地为读者们介绍这些已解或未解开的人类失踪的谜团,为你展现事件的详细经过和鲜为人知的奥妙。
  • 迷糊才女的古风穿越

    迷糊才女的古风穿越

    现如今任谁都穿了,姐姐不穿似乎太不厚道了吧?但是...只不过在上课小憩一下也会穿?好吧,我穿我穿我穿穿穿。可是,我的神啊,能不能让姐有点面子地穿?下次我不要被撂在屋顶上挂着啦~~~好歹人家在现代是个有头有脸的才女诶。什么什么,刚来不久就让我赶上诗赋盛宴?武林大会?这可是个结交美男的好机会啊!!美男,姐来了!谁要这个沉默是金的木头啊!就算我救了他,他也用不着以身相许呀!他不是姐的那盘菜...但是为什么当我以为遇到真爱后,我看这木头男越来越顺眼了呢?--------------------------------------------------本文纯属虚构~冷笑话居多~额外附赠侦探情节~喜爱者请收下,谢谢~某罹飘过小罹新文新坑《首席医师的咖啡女仆》:http://m.pgsk.com/a/26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