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40

第40章 唯识学的实践理论(1)

(第一节) 转识成智——四智心品概述

迷乱与基于迷乱而来的人生苦恼,都是“识”显现,因执著有外界实体的对象,加上又执著那个“自我”,于是由于对外、内“能”、“所”之执著而起苦恼。唯识学强调,外在的东西是内识的显现,那在真实上是“无”的;外界的东西既然是“无”,那么认识其内在的“识”,并把它作为“认知者”来看,其实也是不能够成在的。由这样看来,那被概念化、被思惟化的戏论的世界就会止灭;同时,也能够实现无分别的“胜义的世界”。虽然说戏论寂灭而实现胜义,但在唯识学,并不把戏论寂灭的空性,认为是事物的“有”“无”或生灭变化的意思,因为那种见解,是会违反不生不灭的缘起的理法的关系。唯识学将此情形表现为:作为“能”“所”二者相对应而显现的世俗世间变成了不显现;未显现的胜义,变成了“现显”或者称为“了得”。所谓的“现显”或“了得”,是与“已正在认识”同义的言词,所以了得“胜义空”,是说胜义空从不能够认识的状态而到达了能够认识的状态的意思。这与世俗世界的“知识”之认识有分别,而成为特别的“认识状态”的意思,故用“智”之语。戏论寂灭的境界,是转迷悟,也就是把“识性”状态转变为“智性”的意思,所以唯识学称之为“转识成智”或“转识得智”。所谓的“智”,是离开了“能”“所”的二元性的“超世间的知识”的意思。

唯识将这种“超世间知识”分为四种,是意识转向的四种智慧,获得了这四种智慧,即成为“佛”。这四种智慧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何作智,现依《成唯识论》卷十所述,简释如下:

1.大圆镜智,亦称大圆镜智心品,这是由有漏的八识聚所得的智。乃转第八阿赖耶识所得之智,此智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如大圆镜之光明,遍映万象事理,纤毫不遗。这有漏的第八识,含藏万有种子,现起五根器界,能为种现的依持,毕竟恒时现起一切境相。“谓此”第八识的“心品”,在因中没有任何计度,到果上远离我我所执,同样是“离诸分别”的。因中行相最极微细,内执受境亦是难测的,到了果上,一切所取能取分别境相及行相,都是为极微细难可了知的,所以说“所缘行相微细难知”。因中能缘三类性境,不缘虚妄的,不会差谬的,到了果上,也就“不妄不愚一切境相”,由此如来名一切种智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是缘事的智,一切智是缘理的智。因中虽则相染而性净,但是到了果地,自智光开发以后,所有有漏永亡不存,于是“性相”俱得清净,离诸一切虚妄“杂染”。在因中是所熏性,染熏就成为染的,净熏就成为净的,到了果上转成无垢,唯与白净善法相应,离染离杂为纯净圆满具足一切“德”相。纯,是纯一而无杂的意思;净,是清净而离染的意思;圆,是圆满而无缺的意思。窥基大师在《成唯识论述记》卷十中说:纯简因中的无漏,净简一切的有漏,圆简二乘无学所有的功德。“现种依持”,是说为现行功德的所依,为种子功德的任持。简单地说,任持胜无漏的功德种子,变现佛果的诸现行功德法而为其所依。在因中能持种子,能生现行,能现身根、器界,到了果上,同样能为清净现行所依,亦能持彼清净种子,亦“能现”无量“身”,现无量“土”,乃至其余的“三智”之境皆悉“影”现。而且这个现起,不是一时的,短时间的,而是能够无间无断的穷于尽未来际。如是身土等诸相现于这个智品上,犹如于“大圆镜”中,影“现”种种的“色像”,所以名为大圆镜智。

《庄严经论》说:“大圆镜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智体光明鉴净无垢故,唯无漏德所依止故,一切身土此智能现故,余三智是此影故。”《佛地经论》卷三说:“大圆镜智者,谓离一切我我所执,一切所取能取分别,所缘行相不可了知不愚不忘,一切境界不分别智,境相差别一切时方无间无断,永离一切烦恼障垢有漏种子,一切清净功德种子圆满,能现能生一切境界诸智影像,一切身土影像所依,住持一切佛地功德,穷未来际无有断尽,如是名为大圆镜智。”如上二论所说的大圆镜智,与《成唯识论》卷十所说“大圆镜智相应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大体是差不多的。

《佛地经》说:“复次,妙生!大圆镜智者,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唯以圆镜为譬喻者,当知圆镜如来智镜平等平等,是故智镜名圆镜智。”世间的镜子有各式各样的形状不同,有的是圆的,有的是方的,有的是椭圆的,有的是长方的,尽管形状不同,而其影现则同。现在所说的镜是圆镜,圆镜高悬能影现出种种形像,所谓佛来佛现,魔来魔现,人来人现,猫来猫现,什么东西来就什么东西现,是为影现众像。这镜子的功用事实,世间人谁都知道的。

世间镜子固然有这样的功用,如来智镜当知亦如圆镜一样,能够现出一切身心世间来,所以依于如来的智镜,能够现出内六根、外六境以及缘此根境而生的三智心品及心法。由于是以识为主的,所以总名诸识,即以此诸识名众影像,因为种种行相差别,都是由心识所起的。从这大圆镜生起的影像,是极为分明的,没有一点儿含糊,所以称其为“现”,因为是以大圆镜智为缘,才能生彼种种影像的。还可以这样说,处是指的六根,境是指的六尘,识是指的六识。如依这样的分别,所谓众像影现,不妨是说十八界的众影像,是随平等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的三智心品而现起的,而三智心品的生起,又以如来镜智相应的净识为缘而生起。如此说来,一切的一切,如影像一样,在大圆镜智中分明显现,大圆镜智也能摄受彼相使之生起。虽说大圆镜智没有能取所取等的种种分别,然而确有一切智影,从大圆镜智现起,如世间的圆镜生起一切影像一样。由于如来能证一切诸法影像,因而如来能无颠倒地说一切自相共相。至于如来能成无忘失法,亦由此所知影像在一切时,能于如来大圆镜智分别显现。如来的大圆镜智所以唯以世间的圆镜而为譬喻,就是因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世间圆镜能现种影像,佛的大圆智亦能显现诸法影像;世间圆镜是无分别的,佛的大圆镜智亦是无分别的。由于如此,所以如来妙智,称为大圆镜智。

2.平等性智,亦称平等性智相应心品,系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此智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与大慈悲恒共相应,平等度一切众生。《成唯识论》卷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

这是由转有漏的第七识聚所得的智,谓此第七识的“心品”,在因中有漏位时,恒向内缘第八识的见分而起我执,于是在一切法上分自自他分,立疆立界,种种差别不得平等,而与贪、嗔、痴、慢、见恒共相应,不能生起平等大悲。现在从有漏转成无漏时,在内证到了平等理性,在外观一切诸法及自他有情悉皆是平等的,再也见不到自他彼此的差别。因为有自他平等的思想存在心中,所以“大慈悲等”就“恒时”与之“相应”而起,随着登地以上诸觉悟有情(菩萨)的“所乐”,“示现”他的“受用身土影像差别”,为诸大地菩萨说法开导,使得他们受用大乘法乐。因中的第七识是第六识的不共所依,所以到了最高的佛果位上,平等性智也就成为妙观察智的不共所依。到了这个时候,由于悲智平等,所以无住涅槃也就依它所建立,而且如大海水一样的“一味相续穷未来际”。《佛地经论》说:“建立佛地无住涅槃,更无易转名为一味,无间断故名相续。”由此智心品悟证诸法的平等理性,所以名为平等性智。《唯识了义灯》说:“本释真如名平等性,智缘于此云平等性智。”唐代圆测法师说有情平等,《庄严经论》说众生平等,说法当然是不同的,但比较各说,当以本释为合乎正理。假说是众生平等,试问由什么能缘众生平等?由于证真如平等,是一切法的平等性,所以能缘生而为平等。同时说为平等性智,不是为“平等智”,当知众生不是平等之性,诸真如才是平等之性,是以不得已说为有情平等。

《佛地经论》有段和《成唯识论》所说相似的文字:“平等性智者,谓观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应,常无间断,建立佛地无住涅槃,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种种影像。”《庄严经论》说:“平等性智缘一切有情,自他平等故,随诸有情胜解,亦现佛影像故。”但是像这样的平等性智,怎样才能修习圆满成就?《佛地经论》卷五说:“平等性智由十种相圆满成就,应知即是十地修果,一一地中略说,各证一平等性,修习圆满成就佛地平等性智,是故说言平等性智,由十种相圆满成就。若广说者,一一地中各证无量平等法性,修习圆满成就佛地平等性智。”

经典中接着有十种平等,论典中对这十种平等亦有解说。经中所说的十种平等是:(1)相差平等,(2)领受缘起平等,(3)离异相非相平等,(4)大慈平等,(5)大悲平等,(6)随乐示现平等,(7)敬受所说平等,(8)世间寂静一味平等,(9)苦乐一味平等,(10)无量功德平等。

3.妙观察智,亦称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系转第六识所得之智。此智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依有情众生不同根机,自在说法,教化众生。谓此第六识的“心品”,在有漏位的因中,善能遍缘一切诸法,所以到无漏的果位,亦即善能观察诸法的自相、共相,并能不受任何限制地“无碍而转”。果上缘诸法的自共相,神用无方,名之为妙;具缘诸法,名为观察,合起来就叫妙观察智。又因善巧的观察诸法的自相共相,所以能摄观无量的总持门。所谓的“总持门”,就是陀罗尼,即为明咒。其余之智虽亦有这样的功德,但是出入诸禅,总持差别,不及此妙观察智。摄就是藏义,观是观察,以此智心品于总持门善为观察,亦能摄藏,不会有所忘失的。《成唯识论》卷十说:“摄观无量总持定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这珍宝不是指世间的财宝,而是修六度及所修的道品诸功德宝。并由善巧地观察诸法的自相共相,于大众会中,能现无边的神通作用差别,而且一一皆得自在,雨大法雨,转大法轮,断除一切众生的疑惑,令诸有情皆获利益安乐,是为妙观察智遍知一切。

《佛地经论》卷三说:“妙观察智者,谓于一切境界差别常观无碍,摄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诸妙定等。于大众会能现一切自在作用,断一切疑,雨大法雨,如是名为妙观察智。”此论所说与《成唯识论》完全一样。

《佛地经》说:“复次,妙生!妙观察智者,譬如世界持众生界,如是妙观察智,任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辩说诸佛妙法。”经中说的如世界持众生界,是举喻说明。世界就是通常所说的器世间,众生自然是指有情世间,谁都知道,有情是生存在器世间的,当与器世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原来器世间是有情心识所变的,就以这所变的器世间,作为有情生存的天地,是以器界不但能建立众生,而且能任持众生。如来妙观察智,当知亦是如此,就是以妙观察智建立一切法,任持一切法,使一切法不失。《佛地经论》卷五说:“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中持一切义,摄藏无量诸功德故名无尽藏。”还说:“三摩地者,谓增上定即健行等诸三摩地,能胜一切世出世间诸三摩地,余不能胜故名健行;又佛菩萨健士所行故名健行,唯第十地及佛得此定故。”以无碍辩说,就是四无碍辩,以此为众生辩说妙法,所以为辩说。诸佛妙法,是指佛果位上的十力、四无所畏等的无量佛法。该论还最后解释任持说:“妙观察智转意识得,作用宽广,故能任持一切功德,此智相应第六意识,普与一切功德相应,及能引发诸功德故,说能任持。”

经典中还说到一切如来的妙观察智,能顿了一切所知的境界,好似所知境有众多的相现起。不特如此,论典中更解释欢喜因说:如世间有很多可玩耍的地方,像园林泉池等各式各样的旅游(娱乐)场所,不特供游人玩赏,而且要予以种种庄严绮饰,使得每个人看到,都感到无限欢喜,而且不忍遽然地离去。这对现今的旅游业是很好的提示。当知如来的妙观察智也是如此,是有种种可现玩的波罗蜜多、菩提分法等的无量功德,庄严这个妙观察智,令诸菩萨欢喜爱受,认为亦须求得这样妙智,自然而然地不忍放弃自己所应行菩萨行。而且有了这个妙观察智,由诸有情感正法业的增上力,说法界理,起法界教,使诸世间的一切天魔外道异论,不能倾动如来所立的法界理及所起的法界教。

4.成所作智,亦称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这是转有漏的前五识聚所生得的智。《成唯识论》卷十说:“……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是说此前五识的心品,为欲利乐地前的菩萨、二乘、凡夫等的一切有情,乃普遍于十方所有世界,示现种种的身土及“变化等的三业”,以成就本愿力所应作的一切事业,所以名成所作智。换言之,成所作智系转眼、耳、鼻、舌、身等五识所得之智,此智为欲利乐诸有情,故能于十方以身、口、意三业为众生行善,成本愿力所应作之事。

关于示现种种变化三业,原因成所作智能成如来化身,而这化身又可分为身化、语化、意化的三种:

身化每分为三,即:

1.身业的神通化:如世间众生勤励自己的身业,能做世间正当的事业,如合理的经商、农业、务工等。但世间的众生这样去做,目的是唯求自己的利益,假定对自己无利,或许就没有兴趣去做了。但是如来成所作智的勤身化业,不是为了自己什么好处,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如来所作事业,与众生为自利而勤劳身业,其性质完全是不同的。至于如来示现种种工巧等处,亦不如世间众生技艺高超而起傲慢,而正是为了度化这些贡高我慢的人,佛才示现工巧等,以示自己胜过世人,降伏自恃技高的傲慢众生。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2.身业的现受生化:世间的各类种生,因有受用的身业,所以受用种种的色等境界。当知如来的成所作智,为了教化一切有情,起种种变化受身,同时现生受用境界,如现化于天人中一切生处,示现与众生为同一类,可是不论哪一类中,佛都居于最高的尊贵之位,以摄伏下类的众生,令他们得到利益安乐。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本书是弘一法师晚年将其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玉堂等作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地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作者根据比较宗教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实践活动。道教和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其神学为基础。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思想,重点比较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及环境保护实践,剖析了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旨在求同存异,探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一致,看到某种更深层的价值相通。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
热门推荐
  • 倾世宠妻

    倾世宠妻

    上辈子温柔和善,贤良淑德的司徒盈袖苦等自己的未婚夫十年,却在最后关头,被人陷害,锒铛入狱。为保清白,她从东元国百丈高的白塔上纵身一跳,惨死在众人面前。意外重生,捡回一条命的司徒盈袖表示:去他的贤良淑德、温柔和善!姐重生要做御姐!姐是女汉子姐自豪!但是重生的御姐女汉子立志走上人生巅峰,却总是被一只闷骚腹黑高冷禁欲的男神挡路肿么破?!司徒盈袖:姐急着去采花!麻烦请让让!某君斜睨她一眼:你采花?——你师父知道吗?……司徒盈袖:……总而言之,每一只闷骚腹黑高冷禁欲的男神存在,是因为还没有碰到一只令他破...
  • 我愿意生活在这三个朝代

    我愿意生活在这三个朝代

    假如给你一次机会,你愿意生活在历史中的哪个朝代?恢弘的大汉?绚烂的大唐?静谧的大宋……如果说,历史有道门槛的话,任何人都不过是槛外痴人,企及遥望。拈起脚尖,伸头探望,总能于门缝问窥及些许的意境,宛若发现新大陆般,惊喜连连。现在,就在这窥望中,让我们的思绪走进另一个美妙的天地……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亮剑精神 蓝血精神 解放军精神

    亮剑精神 蓝血精神 解放军精神

    《亮剑》是一部军事影视剧作品,“蓝血”是世界军人企业家的代名词,“解放军”是战无不胜的东方组织。如果要用一根线把这个三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那就是军魂——军人的胆和识。无论是艺术塑造的影视人物、东西方叱咤风云的企业家,还是我们崇拜敬仰的人民解放军,他们刚毅的气质、过人的胆识、卓越的智慧、巨大的成功不仅深深吸引了普通人的目光,而且引起了企业家和中外职场人士的广泛关注。他们的精神不仅是军魂,还是企业和个人发展壮大的精气神,是职场人士学习的绝佳案例
  • 娶师为夫

    娶师为夫

    那一年,他为心爱的她摘下面具,那一年,他亦为她亮出容颜,那一年,她则望倾慕已久的他,轻解罗衫,露出肩膀明艳的梅花印记,却不曾想他居然离她而去。当年叱咤风云的花谷门四公子,为一女子消弭于江湖。我,从出生时就被疾病缠身,纵使大脑清醒,身体却始终被控制,梦中出现的男子挥抹不去,直到那位大师说:“这本不是你的世界,是时候回去了。”穿越,我是丞相府丫鬟李清婉!大师伯:“真是个调皮的小丫头!”二师伯:“我会把武功都教你,到时候可别让我失望!”师父慢慢回身,明澈的眸子锁住我:“我不能容许自己再犯错,你能明白么?”小师叔:“你把师叔放在什么位置?!!”笠辰:“如果不是你,我是断然不会从皇宫逃出来的,这份恩情,我一定会报答!”白袭远:“呵!你这个女人!一直都在骗朕对不对?为何当我问你爱不爱我时,你不说话?因为你从来没有喜欢过朕,从没有!!”面对师父隐忍的爱,小师叔直率的爱,笠辰默默的爱,白袭远霸道的爱,我该如何抉择?虚无的世界,我注定会孤独一人么?接下来推荐几本很好看的书师父祥云涧的文:《憨妻》师妹小兔子的文《艳咒》(非v文)好友蓉儿:《我心深处》(非v文)好友尹蝶颜的文:《亦妆》好友毅力的文:《酷总裁的恋茶女佣》(非v文)琪的龙崎雪儿亲亲给做的强大视频,大家看看:?pstyle=1推荐琪的连载作品《娘亲十一岁》希望亲们支持!琪的书友群是:61690245,喜欢娶师的朋友们可以加哦,O(∩_∩)O哈哈~琪琪的小窝http://m.pgsk.com圈子,大家没事转转哈
  • 弃妃逍遥:王爷,你被休了!

    弃妃逍遥:王爷,你被休了!

    “啊……”直冲云霄的尖叫声,顿时让整个皇宫都沸腾了。“鬼叫什么?”宿醉后,被人吵醒的当今二皇子,皇上册封的康王,双眼未睁,就怒斥出口。可是……触手可及,一片嫩滑温润。双眸爆睁,入眼之人,竟然是该成为他弟媳的当朝相府三小姐冷夜儿。……纷沓而至的脚步声来不及阻挡,已经全都冲进了敞开的殿门。“荒唐!”“无耻!”“唉……”“二弟,你也……”当朝太子无奈喟叹,转身离去。“滚出去……”终于清醒了的康王恼怒的吩咐,猛的抽出了一直被身旁女子做枕的手臂。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难以放手

    难以放手

    冷西一直不明白自己是哪里招惹了高子群,他步步相逼。直到很多年后,她终于明白遇见高子群是她一辈子的劫。
  • 俊俏女太子

    俊俏女太子

    拔一柄神剑,破亿年宁静。架一虚幻界,解千年封印。穿一身男装,扮俊俏太子。携一双玉手,历重生繁华。执手相看,是姐妹情深。血染长衫,是旧人相忘。一柄折扇——相遇,纵使扮作男儿也注定相知相恋。一片竹林——归处,既便是懵了心智也注定将记忆唤醒。穿越不是仗剑天涯,而是活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