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27

第27章 蕴处界三科(1)

(第一节) 概说

除五位百法是大小乘共通的法相,于五位百法的分类外,尚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分类,是名三科。

印度佛教着重于探索人生的苦难及其根源。在人类现实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和客观世界发生种种直接的密切关系。佛教认为,现实社会是人们的火宅苦海,对人生修行成佛、解脱苦难是不利的。于是,佛教就要从理论上对世界作出多方面的、深层次的研究。世界是如何生起的?世界万象本身应该如何分析?一切现象的本性应该作何解释?现象与本体是什么关系?心与物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从科学史的角度看,可以说是特殊的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心理学和原子论;从哲学史的角度看起来,就是宇宙的要素论、结构论、生存论(因果论、无常论)和本体论。印度佛教对这些问题,都有详细的阐发,并为其宗教信仰作论证。中国佛教对宇宙生存和本体学说,也有重要的发展。

所谓宇宙要素论,就是宇宙万有的分类和基本要素的学说,也就是对于现实世界和佛国世界这两种世界的一切,包括现象和本体、物质和精神、实有和虚无、众生和圣灵等,加以详细分解和归类。由于侧重点不同,佛教对此提出了三科——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学说。三科以人为中心,侧重对人、人格、人身、人的肉体与精神构成分类,把统一的人生现象分为若干分立的要素。同时认为,人是类似大宇宙的小宇宙,人的分立要素也就是宇宙的分立要素。由分析人生现象扩展到分析一般宇宙现象,也就是以人为认识重心,从认识的官能和对象两方面的考察出发,进而囊括人的构成要素和宇宙现象。三科是从三个方面统一起来观察“人”及其生活的这个世界的。

为什么要分为三科?《俱舍论·分别界品》中有这样一个解释:“所化有情有三品,故世尊为说蕴等三门。传说有情愚有三种:或愚心所总执为我,或愚色,或愚色心。根亦有三,谓利、中、钝。乐亦三种,谓广、略、中。如是次第,世尊为说蕴、处、界。”这就是三科的由来,系为有情之愚、根、乐等而分别说蕴界三科。愚,或愚于心所、色法,或愚于色心二法,为愚于心所者说五蕴,为愚于色法者说十二处,为愚于色心二法者说十八界。根有利根、中根、钝根,为利根说五蕴,为中根说十二处,为钝根说十八界;有情之乐欲亦有略、中、广三种,为欲略说者说五蕴,为欲中说者说十二处,为欲广说者说十八界。

《毗婆沙论》卷七也说:此三科皆为破凡夫实我之执而施设:为迷于心偏重者,合色为一,开心而为四,立五蕴。为迷于色偏重者,开色为十,合心为二,立十二处。为色心共迷,开色为十,开心八,立于十八界。

三科的建立,目的在于破除“我执”,其所以讲“五蕴”,是为了破除把“心”当做“我”的执著,天资聪明者懂了“五蕴”的道理,就会把我执除掉。“十二处”是专门为中等天资的人设施的,重点在于破除把“色”当做“我”的执著。“十八界”是对最愚笨的人设施的,在于破除把“色”、“心”综合起来当作“我”的执著。因此,破除“我执”是三科的根本任务。

小乘佛教认为,“我执”之迷,至大无外,“我执”之祸,罄竹难书。因此,破除我执的观念,建立“无我”的观念,贯穿在小乘佛教的每一个概念之中。原始佛教的理论重心是分析人生现象,认为人是由五蕴和合而成,所以又归结到对“五蕴”的分析。到了部派佛教阶段,由于对人生现象的分析进一步扩展到对一般宇宙现象的分析,随之也就扩大为“三科”。科,是门的意思,三科即三门,具体就是上述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也是佛教对万事万物的三类概括的区分。三科要求信徒和众生观察、分析人及其所处的世界,其目的在于要求人们根据不同迷悟的情况,破除“我执”之谬,立“无我”之理。佛教各派都非常重视三科,借以说明生命的构成和功能,世界的要素和分类,从而为佛教教义奠定哲学理论基础。前述的五位百法,在大小乘共通的法相名词,蕴、处、界三科里可以摄尽。

(第二节) 五蕴

蕴,梵文skandha,音译塞建陀。旧译为阴、众。乃积集之义,谓许多物事聚集一起,系指有为法而言,如五根、五境等诸色(物质)聚集,即称色蕴。诸经论对蕴之解释有异。据《辩中边论》卷中载,蕴有三义:(1)非一义,谓不论其于时间或空间,均有许多质量。(2)总略义,谓聚集所有。(3)分段义,谓依性质不同而分类。《俱舍论》卷一亦载有三义:(1)和合聚义,谓种种事物聚集在一起。(2)肩义,谓肩能荷担众物之故。(3)分段义。《摩诃止观》卷五上则载阴有二义:(1)荫盖义,谓色声等有为法荫覆真理。(2)积聚义,谓色声等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此外,《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以为“阴”之梵语音译为钵罗婆陀,“众”之梵语音译为僧伽,故skandha,译为“蕴”才是正译。

五蕴,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五蕴原意为五种类别或五种积聚,佛教将万事万物的组成分为五种因素,称为“五蕴”。佛教认为宇宙没有绝对权威的主宰者,世间一切都是有生有死,变化无常的。佛教不像基督教、伊斯兰教那样,认为世间是上帝或者真主创造的,而认为世界和生命是由五因素构成的,即色、受、想、行、识五蕴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这五种因素各自成为一类,既可按一定因果关系紧密聚集在一起,又可按一定因果关系而分离。《杂阿含经》卷一说:“当观知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色受除已,心善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彼一皆悉无常。”

五蕴的组合,显现了世界和生命。五蕴不论在时间、空间上,还是在形态上,都是无常变化的。《中阿含经》中所说:“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也就是说,五蕴组成的世界和生命,不受任何意识支配,不是常处不变的。五蕴系总摄一切有为法之大别,在《俱舍论》所立七十五法中,总类聚有为之七十二法为五蕴,前述五位百法,合有为之九十四法摄为五蕴,皆不包括无为法。因为色、受、想、行、识五蕴法都是因缘和合积聚,前后生灭、相续不断地显现生起;色法是有形质的积聚,心、心所法等是有分限的积聚。例如色法,已灭的过去色,未生的未来色,已生未谢的现在色,眼等五根的内色,色等五尘的外色,有对的粗色,无对的细色,不染污的胜色,染污的劣色,来去的远色,现在的近色,都是总略的积聚显现的差别,总摄这一切品类差别的色法,即说明为色蕴。从这蕴的定义,就可以看出五蕴不能摄持无为法,因为无为法是恒常不变的,与蕴的积聚义不相符合,所以《俱舍论·界品颂》说:“蕴不摄无为,义不相应故。”但是,一切有为法,五蕴就可以摄尽,前一聚色,摄尽了物质界,后四聚心法,摄尽了精神界。心不相应行法,是色心心所分位上假立的法,更无别体,即在色等法中摄。所以五蕴这个名相,包括了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并且以蕴义肯定了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积聚的显现。

五蕴既然是构成世界和生命的因素,那么其本身的含义是什么?它们又是怎样组合成的?这是佛教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因此,五蕴是佛教教义所研究的重要对象,对五蕴的论述,是佛教哲学的基础。

一、色蕴

色蕴指物质,由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是构成世界的四种物质。地,硬性,凡是坚硬性质的物质都属地界;水,湿性,凡是潮湿性的物质都属水界;火,热性,凡是温热性的物质都属火界;风,软性,凡是软动性的物质属风界。界,是能持义,即四大种能持所造色及自相,令其相似相续不断。称大,具有四义:(1)所依大,以一切所造色为所依处。(2)体性宽广大,四大种遍在一切色上,无一物而非所造。(3)形相大,大地大山,为地大增盛;大江大海,为水大增盛;猛焰赤火,为火大增盛;疾猛轻速,为风大的增盛。(4)起用大,地界能持,水界能摄,火界能热,风界能长,及至成坏世界,作用广大。地等四大种,所以各得“大”的名称。

这四大种,与通常说的地、水、火、风有所不同,四大种是起造一切色法的基本元素,是有情的身根所感觉的一分触尘境界,以纯一的坚、湿、暖、动为体性,略近于科学上所说的质力。若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四大种是客观实有的,就人为例,人体的躯体,就是地,人活着时需要水、热量、气。没有水,人就会干枯而死;没有热量,体内就没有血液循环;没有气,人就会窒息;但人死又还原成为地、水、火、风,所以人是色的暂时组合。各种植物也是如此,没有地、水、火、风则不能生成。由于色的组合是无常的,变化不定的,因而人就有生与死的轮回。

色有质碍、变坏、显现等义。《俱舍论》卷一说:“变碍故名色。”物质的变化破坏,称为变坏。物质各具一定的空间,两物以上不能占据同一空间,称为质碍。也就是说,每一种物质的存在形态都是无常的。体质彼此之间是相碍的,有不可入性,就是说物质各有各的独立性,但变坏又能使事物之间相克,如刀砍杖,杖就会变坏。显现是指有方所形相,色能清楚地表现出来。色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意义。五蕴的色是广义的色,是物质界的总称,包括了地、水、火、风四大种及四大种聚合而成的可造色。

就人体来讲,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五种感觉器官)和五根相应的色(狭义的色)、声、香、味、触等“五境”以及法处所摄色,都是色蕴的显现。这十一种,是四大种起造而有,四大种是能造,十一种色是所造,是以名所造色。造是因义,由四大种的因,所造色生起,即摄在一处是造义。所造色中眼等五根,是增上义;出生义,即是由眼等根为有的增上,才能生出眼识等了别作用。如草木等,由有所依托的根为主义,枝叶木能生长;眼等五根于眼识等五识的生起作用也是这样,所以名之为根。眼等五根都是以四大种所造的清净色为体,是前五识的俱有(人人都有)、不共(各人的五根是各自的,不与别人共)所依根,所以名眼根乃至名身根。

根有两种:(1)净色根,亦称胜义根,亦即现在科学所谓之神经。(2)扶尘根,亦作浮尘根,系指器官之外形,由眼球、耳穴、鼻梁等血肉(肉团)所形成之根,本身无超胜对象之眼、耳、鼻、舌、身之力,但可由胜利根(净色根)从旁协助起色,即一般所谓之五官。胜义根在肉体之内部,非肉眼所能见,但具有发识取境之作用。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及法处所摄色等(无表色),都是色蕴的显现,无表色指口耳作业而生于身内的一种无形的、不能表现于外的现象。《俱舍论》说:“色者唯无根;五境及无表。”无表色是一种精神现象。这十一种色法,前章已述,此就不再赘说了。

二、受蕴

受蕴是指外界作用于眼、耳、鼻、舌、身而产生的痛痒、苦乐、忧喜、好恶等感觉,即把“诸所有受略为一聚”。包括来自感觉与知觉的感受作用,以及凭借感觉与知觉而获得的感情。十二因缘中的“受”即属此类。受随着感觉、知觉发生的场合而分为六受,有由眼识所生的受乃至意识所生的受。《俱舍论》卷一说:“受蕴,谓三领纳随触,即乐及苦,不苦不乐;此复分成六受身,谓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大乘百法明门论忠疏》说:“受谓领纳顺、逆、俱非境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二非欲故。”佛教认为“受”有对个人有利(“顺”)、不利(“违”)和无利无害(“俱非”)三种境界,其作用于主观上有“乐”、“苦”、“舍”(不苦不乐)三种不同的感受。据受的性质,又有三受与五受之分。

肉体感觉上的苦乐痛痒在具有痛觉神经的人类与其他的动物中,具有普遍的客观性,但精神上感觉的苦乐悲喜,都因人因时而有所不同的主观感受。我们对于同一事物有喜悦、悲伤、无感觉等感,乃源于人的主观性。

三、想蕴

想蕴指理性活动,概念作用,相当于知觉、表象、概念等,是说人于外境取种种相,如于境取青黄、长短、大小、男女、苦乐等相,并形成种种名言概念,称之为“想”。《俱舍论》卷一说:“想蕴,谓能取像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百法明门论忠疏》又曰:“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各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佛教通常把“想”和“名”或“名”和“想”并称,以表示表象和概念。依感受或知觉而起认识作用的时候,像“红花”、“白布”中的红、白、花、布等概念或造成概念的功能即为想,也就是浮现心中的相。想有苦想、乐想、无常想、不净想、厌恶想、大想、小想等。

四、行蕴

行蕴,此指造作,是无常迁流之意,与有为同义,相当于心理活动,意志活动。《杂集论》卷一说:“造作相是行相,由此故令心造作。”而《杂阿含经》卷二认为,行是由眼触产生思,和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行。“云何行如实知?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行。”《俱舍论》卷九说:“思即是行。”“思”亦有造作义,也是“行”。“思”和身、口、意三业中的意业相向,是意向、动机等思维活动。除“受”、“想”之外的一切心理活动,亦称为“行蕴”。

行这一概念一般是复数,所以谓之“诸行”。“诸行”这一概念的内容,亦有广狭各种含义。法印中所说的“诸行无常”的“行”是最广义的行;其次是五蕴中的“行”;十二因缘中的“行”,则是最狭义的。在五蕴中,行的内容也因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乃至大乘佛教而有所不同。

五、识蕴

同类推荐
  •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坛经》诞生于唐朝,是禅宗标志。《坛经》的诞生是一场奇遇,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本书简单讲述《坛经》中的大唐文化,从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讲佛教归化中国,在唐代圆满融入中国文化。这段融入,使中国文化更具魅力。在文学方面:“坛经偈”影响了唐诗,反映了唐代禅诗传统,还影响了《红楼梦》的诞生,本书即用《红楼梦》的内容、情节及人物讲解《坛经》的奥妙。
  • 听南怀瑾讲佛学

    听南怀瑾讲佛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 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历代愿望》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三分册,讲述耶稣的生平故事,对应《圣经·新约》的前4卷。
  •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他像西西弗斯一样,被无法抗拒的命运困锁着,被高高在上的诸神无休无止地惩罚着,他是黄金囚笼里最高贵的犯人。虽然有芸芸众生对他顶礼膜拜,却没有一个人怜悯地抛给他囚笼的钥匙,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了他,他却只想要回他自己,要回那个最真的自己。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 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 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 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热门推荐
  •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3:一个人的生活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3:一个人的生活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3——一个人的生活》这本书继续提倡“只需去做,生活就会改变”,提供给大家的是一个人生活的建议,提供一些一个人平时想不到,或者想到了却一直没有去做的事情。告诉一个人生活,怎么去做这些事,或者去哪里可以做到。这本书讲到的也不是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只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一个人的小事。但是,生活并不是由大事组成的。这些事,并不枯燥,认真看,每一个都非常有意思,如果这一件又一件的小事都去做了,生活的质量就变了。一个人的生活,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概念,还是一种环保概念。这种意识会让你更有责任感,进而影响你整个生活方式、态度和处事哲学。一个人的生活,我们也有很多憧憬和未来。
  • 穿越:庶女谋略

    穿越:庶女谋略

    一朝穿越,父母双亡,家道败落。她被自称表姨母的人带回了候府,从此寄人篱下。她如履薄冰,谨言慎行,只求安稳度日。可候府上下各人各怀心思,对她俱是充满敌意,一个个想要谋其性命。为求自保,她不得不还以颜色。谁知却因此遭来更多人的嫉妒与陷害。本着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生存原则。对想要欺负她的人,她绝不心慈手软。可谁知,侯爷夫人见她花容月貌,使出万般手段逼迫她嫁给她的傻子儿子。为了摆脱她的摧残,她答应代侯府嫡女嫁给燕王府那个死去的世子爷。******花轿临起,京城第一才子手执羽扇临风而立,“姑娘,你当真愿意嫁给一个死人为妻么?”“花轿已上,还能有假么?”******王府大门口,皇太孙冷然地挡住她的去路,“只要你愿意嫁给本宫,我立刻去求皇爷爷赐婚。”倏地,一道颀长的身影蹁跹的出现在他们眼前,长臂一捞,她整个人跌落他的怀中,“太孙,抢人也得有诚意,那就是趁早,而不是等在拜堂之时。”******
  • 三国演义中的三十六计

    三国演义中的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在《三国演义》中运用最精彩的当属赤壁之战,假使操作谋略得当,精心筹划,以百万之师去克不足十万之师,真的有可能大功告成。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曹操就可能统一天下。不料,东吴年轻的都督周瑜,谋略得当,筹划精密,再加上诸葛亮的帮助,一举打败了曹操,使曹操统一天下的希望化成泡影。再如彝陵之战,陆逊谋略得当,战术正确,用以逸待劳之法大败蜀军,几乎活捉刘备,不但挽救了东吴,也奠定了自己在东吴的位置,一举成名。另外,三国演义中出了几位超级谋略大师。诸葛亮是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曹操是不折不扣的谋略大师,周瑜和陆逊是三国里的美男子,也是英雄少年,一个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一个战败了世之枭雄刘备。
  • 王妃的穿越生活

    王妃的穿越生活

    一个古代的王妃穿越到现代,成为一个陌生男人的老婆,苦守男女授受不亲的王妃,跟思想超前开放的21世纪男人,一场爱恨纠缠就此开始,这,将会让他们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精彩尽在《王妃的穿越生活:调教老婆爱上我》
  • 时光韧带(天籁文集·诗歌)

    时光韧带(天籁文集·诗歌)

    不敢说是诗,只因为生命的音符,在时空里跳荡,偶尔捉几只,铺排在平面上,就成了这,似连似断的长短句,空灵的真实,意象延绵嘈嘈急雨,韵律源于天地,智慧敲击宇宙的秘密,情,融化在阳光里,携心灵共振,是恒久的魅力。
  • 步步惊婚:误惹终极BOSS

    步步惊婚:误惹终极BOSS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用这一条,肖旷成了云茉雨的债主。肖旷阴冷的道:“报纸拿过来……”云茉雨郁闷的拿了,结果他又要水果、咖啡……难到你就没有爪子吗?一天,外面下着大雨,肖旷却关上了门严厉的逼视:“你错没?”“……”“你不知道错在哪吗?”我错在要走门,绕到旁边跳窗户,弹弹身上的水,哎马!真的不是故意跟恶魔作对啦(*^__^*)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我家有女要休夫

    我家有女要休夫

    雁薇铃,有个隐居深山却还霸气侧漏的爹,背景很好,只是有天她爹嗝屁了,她要为父报仇啊!她熟知兵法谋略,通晓琴棋书画,可谓能文能~~那个武嘛,嘿嘿!一般般,就是轻功好,逃得快。她时而精灵狡猾,时而脑子进水。不然怎么会被困在无剑山庄!那个妖孽庄主,好吧,困就困吧,本姑娘心态好,在这不愁吃穿,日子过的是相当得瑟,再把妖孽的地盘闹个天翻地覆,也是稳赚不赔!只是有天她遇见了温柔太子,翩翩君子,温润如玉,不错不错,看着挺合胃口。还有整天像蚂蟥缠着她的冷峻堂主……只能说无剑山庄风水好,桃花旺,一时美男纷纷上门,她挑花了眼。谁知那个动不动折磨她的妖孽却说:“你敢扑过去试试,信不信本庄主会打断你的狗腿!”片段一:“你家在哪里?”庄主准夫人悠然地喝着茶。“山里。”雁薇铃不假思索地回答。“噗嗤”,旁边的丫鬟不屑一笑:“原来是村姑。”什么?村姑?你有见过琴棋书画,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才华横溢,霸气侧漏的村姑么?雁薇铃不服道。片段二:烟导(作者君):“村姑,你的梦想是什么?”雁薇铃仰头一想,不好意思地噗嗤一笑:“甩一堆金银珠宝,然后手指一勾,你,你,你,还有你,通通跟我回南山,当我的压寨相公。”烟导一脸黑线。本文萝莉才女VS邪魅男,温柔男,冷血男!!!结局一对一圆满。坑坑有虐有爱,闭着眼直接大胆跳到坑里来吧!爱你们哟!
  • 极道战国私房爱

    极道战国私房爱

    从小被家里当成男生养大的韩非,迫不得已前往一所十分偏远的战国学园报到,在途中却被身穿古装校服的妖孽男误会成是男生,从此被安排住进一等男生宿舍“咸阳宫”。 怨念不已的她,每天都在以战国时代风格为主的学校里被学生会主席嬴政折磨……但看着嬴政统一战国学园的大业,身为韩班武将的韩非陷入了迷茫,而在他冰冷的眸子下那神秘的身世,却又将韩非一天天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