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28

第28章 蕴处界三科(2)

.鼻处:又称鼻根。是指嗅觉能力或嗅觉器官(嗅觉神经),并不是指从外面看到的鼻子。

识蕴为人的总的意识。即是把想、行、受三蕴会为一聚。“识蕴”具体指小乘所讲的“六识”和大乘瑜伽行学派所讲的“八识”的识体,即相当于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活动与内容。

4.舌处:又称舌根。是指味觉能力或味觉器官(味觉神经),并不是指从外面看到的舌头。

5.身处:又称身根。指感受冷暖、痛痒的触觉能力或触觉器官,它分布在身体皮肤的表面。

五蕴以色蕴开头,识蕴结尾,即说明客观和主观是世界的两大构成。主客观交涉发生作用的是受、想、行三蕴,五蕴中识蕴和色的接触,首先产生感觉、感受,由此从受到想,从想到行,依次展开。

6.意处:又称意根。是指知觉器官及所有的知觉能力,与前五处的感觉能力或感觉器官相对。所谓意根,可以说是掌管知觉的“心”,但是,在十八界中这个“心”与六识的关系异同是应该加以注意的,这一点在讲十八界时再作说明。总之,意处指的就是“意”,在原始佛教经典和部派佛教教义里,“意”与心识为同一物。

7.色处:是指眼根的对象——色境。广义的色是指全体物质。色处是专指眼根所识别的对象而言,是狭义的色,共包括三类:其一,形色,即表现的对象物,分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其二,显色,即呈现出颜色的对象,分青、黄、赤、白、云、烟、光(如太阳)、明(星、月)、暗等十二种。其三,表色,即表相状的对象,分取舍、屈伸、来去、坐卧等。

佛教认为五蕴的成分是实有的,但对这种实有,在佛教各教派中,有不同的认识。说一切有部否认“人我”,认为五蕴是三世有,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有;而大乘佛教则否认五蕴和合体,即“人我”的实在性。

8.声处:指耳根的对象——声境。也就是人与其他动物从声带出声,以及物质之间互相接触所产生的声音。声音区分为有意义与无意义两种。

小乘说一切有部和大乘瑜伽行学派认为,色蕴的各个单位是色法,识蕴的各个单位是心法,受蕴和想蕴的各个单位是心所有法,行蕴包括心不相应行法。五蕴共摄上述五位百法中“四位九十四法”,如颂说:“色摄十一全,受想各当一,七十三行蕴,八王识蕴收,无为无积聚,不向蕴门摄。”说一切有部认为,有情只是五蕴和合的身心,并没有实我,即没有独立实在的自体,如人死五蕴尽灭,而续生下世之五蕴,也不是另有常住实在的自体使之受生,下世的五蕴也不是由今世的五蕴转化去的,因为五蕴的心是刹那间灭亡的。下世的五蕴由于受业力的作用,使“中有”相续入胎,并在胎中按次第转增而生存。小乘正量部承认“实我”,明确主张有生命的实体,轮回的主体存在,把“中有”作为灵魂的化身。这些在不同的认典中均有记载,不再赘述。

9.香处:指鼻根的对象——香境。有好、恶、益、害等四种。

10.味处:是舌根的对象——味境。味有咸、酸、苦、甘、辛、淡等。

处,梵文āyatana,音译为阿耶恒那。处,旧译为入,为心、心所生长门之义。心王、心所以处为所依,缘处而生长,若离处,则不生长。其梵文的原意是指“进来的场所”及“进来的东西”。所谓进来的场所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所谓进来的东西,是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尘)。六根又称为内六处,六境(尘)又称为外六处,一切诸法分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其中六根、六境合为十二处。亦即指六根为所依,六境为所缘,根与境为能生长心、心所作用之处所,故称十二处或十二入。旧译入者,为“涉入”之义,根、尘(境)相对则产生“识”,故识系依根、尘(境)而“能入”,根、尘(境)是识之“所入”。《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三除列生门之义,更举生路、藏、念、经、杀处、田、池、流、海、白、净等十一义。

11.触处:为身根的对象——触境。即“可被触的事物”。依说一切有部,触境分为“能造的触”及“所造的触”。能造的触指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的触是四大种所造的触,指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暖、饥、渴等。

12.法处:是意根的对象——法境。法是意识的对象,可以用“心”来思考,其范围广泛,色、声、香、味、触五处以外的其他事物都是意根所认识的对象。存在与非存,实法与假法,都包括在法处之内。若一切现象——“法”,皆摄入十二处之内,又不许重复的话,则在十二处内,那些没有包括在其他十一处的现象——“法”,亦包括在法处之中。关于这一点,原始佛教没有详细考察,只是按照常识的对象称为法处或法境。

1.眼处:又称眼根。所谓眼处,是外境的色法进来的门户;所谓眼根,是指视觉能力或视觉器官(视神经)。根是能为的意思,通常指到眼,指的都是从外面看到的眼球,但眼的本质是看东西的能力,即是有眼球而没有见物能力的视神经的话,是不能见的眼根。部派佛教的时代,这两者开始有区别,视觉能力是指真正的眼根,叫做胜义根,眼球则是扶尘根,不过是从外可以看见的眼睛而已。关于这一点,耳根以至身根,都可以类推。

二、十八界

十八界和十二处密不可分,在十二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即合六根、六境(尘)、六识,总合为十八界。界是梵文dhātu之意译,音译为都,含有层、根基、要素、基础、种族诸义。界的含义虽然很多,这里主要是种数、界限的含义,为各种分类范畴之称呼。瑜伽行学派即将一切法之种子,称之为“界”,有要素、因素之意。谓十八界的自性各不同,各有各的范围、界限。再者就是种子、因素的含义,谓十八界各别为因而生成。佛教认为十八界尽摄宇宙的一切现象,是对宇宙万有的总分类。这种分类也是以人为中心,是由能够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以及六根与六境相接触而产生的六识,构成了人身统一的宇宙万有的基本要素。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举识蕴有五种差别:(1)安住,谓诸识于三界执著内外而安住。(2)杂染,谓诸凡夫于现法中依受用境界,于后法中依生死等门而被染污。(3)所依,谓识依眼等六处、六识身而转。(4)住,谓识依四识住而安住。(5)异相,谓识有贪心或离贪心,善、不善或无记等异相。

十八界中眼界至意界就是六根,色界至法界就是六境(尘),这在十二处已经讲了。现在只将眼识界至意识界作一简介:

1.眼识界:作为视觉和认识主体的要素,或视觉认识的作用。

婆罗门讲宇宙有“大我”,个人有“小我”,“我”是宇宙和个人的“灵魂”。原始佛教认为“我”是不存在的,反对世界由“我”主宰,诸法中“无我”。但是,五蕴中包含有所谓“灵魂”的内容,如受、想、行、识四蕴,被称为“名”,称五蕴为“名色”,它有时也与识并称,因为识在名色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实际上并未否认“灵魂”,也没有把现在的人与虚构的“灵魂”加以区别。另外,佛教把三世的生命分为“生有”(托胎时受生时一刹那)、“死有”(生死之间)和“中有”(死后转生之间的生命)。“中有”被很多人称之为“灵魂”或相当于“灵魂”。人就是从“生有”至“死有”,从“死有”而至“中有”,从“中有”而至“生有”,又从“生有”至“死有”,如此次第辗转生死,轮回不已,从而体证一切皆空。

2.耳识界:听觉的认识。

一、十二处

3.鼻识界:嗅觉的认识。

4.舌识界:味觉的认识。

2.耳处:又称耳根。是指听觉能力或听觉器官(听神经),并不是指从外面看到的耳朵。

5.身识界:触觉的认识。

6.意识界:作为知觉的认识主体,或知觉的认识作用。

佛教用事物的变化来说明人生的痛苦,认为一切事物都在永恒的流动中存在,犹如流水和火焰,处于瞬息万变的过程中,人生是无常的。小乘佛教者强调“人无我”,不把自身执著视为实有,“人我”只是五蕴暂时和合,唯有假名,并无实体。《俱舍论》卷二十九说:“总依诸蕴假设施有补特伽罗(我)……是假非求实,如是一切无常有为,众生由缘生,由思所造。”人的形体和精神聚合体是由五蕴构成,假名为人,虚妄无实,本无有我。犹如梁椽砖瓦和合而成房屋,人是身心假合,离开五蕴假合也不会成为人,如河流一样,念念生灭,相续不断。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存在状态都是无常的,死亡是人体生命的解体,是无常的表现。由于世俗的人不懂得此理,把人执著视为实在的我体,产生贪欲,形成种种烦恼,从而造成种种业,有业就有生死轮回,所以“我执”是万恶之体,痛苦之源,必须尽力加以断绝。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十八界和意识界(六识界)的关系。如果把六根、六境当作一切法,那么十二处的“心”就是意处。如果把十八界当做一切法以,那么十八界中属于“心”的就是意界和意识界的第七识。在十二处里,意处是“心”的全部;在十八界里,还要加上六意识。如果这样的话,十八界中的意界便不能说是心的全部了,这该如何解释呢?

总而言之,意界和意识界是不同的。意识界是现在刹那的六识,它的作用一结束便进入过去的刹那,而过去的六识就是意。质言之,六识和意只是时间上的不同。这也许是为分别二者才有的说法。

现将十二处简述于下:

佛教认为,六识中的前五识,各自有自身固定的活动区域,即五种感官只能了知直接在自身面前的与自身相应的对象,并不能涉及其他的领域,即只有分摄受性。意识(第六识)却不同。故而佛教把认识分为三种:

也就是说,受,即受客观的作用,将客观所产生的印象结合主观的需要,生出苦、乐和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并形成喜欢或厌恶的心理,由此决定以后思想和行为的趋向。佛教认为蕴和取(一种贪欲)合在一起亦能产生各种贪欲,同时产生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苦,苦随五蕴运行而产生,世界充满痛苦,人的身心充满痛苦。五蕴产生的苦,是苦的总根源,又是一切苦的聚集。《杂阿含经》卷二说:“于色生厌离欲,不起诸漏,心得解脱。苦心得解脱者,则为纯一……则梵行立……离他自在,是名苦边。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教认为,人生的过程是痛苦产生的过程,五蕴就是苦、执著,贪欲亦是苦,人的生命和存在也是苦。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人世间是火宅,是无边苦海。芸芸众生,处于火宅中,备受煎熬;沉沦在苦海中,受尽折磨。

1.外境对象呈现于面前时的认识。

2.由现时感性认识而联想过去形成相同或不相同的感性认识。

识是指分别、判断、认识的作用,亦指分别、判断、认识的主体(心),是分析(分割)与知之合成语,乃谓分析、分类对象而后认知之作用。虽至后世时,心、意、识三语汇分别使用,然于初期时皆混合使用。依唯识学之解释。人类能识别、了别外境,乃因识对外境之作用所显现,故此状态之识称为表识、记识(音译作毗昔底即梵文Vijnapti)。在这里,认识作用是识本来的意思,在原始佛教经典里,也曾被用来指认识主体的“心”。十二因缘中的“识”,认识主体的意思比较强。但这里的识是由眼识到意识的六识,大小乘佛教皆立有六识说。六识各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所依,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之了别作用,此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种心识。喻如“六窗一猿”,六识之体为一,而起作用之门户则六,概系六识说最初之意义。这在十八界中,被当作六识界而摄于内。部派佛教时代,在六识之外,又加上了(末那识)意识成为七个识体,瑜伽行学派唯识法相体系中,也将六识之外,加上末那识与阿赖耶识成为八识,还有又加上了阿摩罗识(无垢第九识)成为九识。诸识之聚集,是为识蕴。《俱舍论》卷一:“各各了别彼彼境界,总取境相,故名识蕴。此复差别有六识身,谓眼识身至意识身。”盖眼等六识对境仅取总相来分别,故类聚此六识而立名为识蕴。于十二处中合为一意处,于十八界中分别十八界中分别六识为眼识界乃至意识界,且另立无间灭之意根,总计为七心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云何建立识蕴?谓心、意、识差别。”其中,第八阿赖耶识为心,第七末那识为意,前六识为识,是即总称此八识为识蕴。

3.基于感性认识的构思和推理。

前五识只有第一种认识能力,六识(意界)则具备全部三种认识能力。在这里,还值得注意的是法界,十八界的法界和十二处的法处是一样的。但是,“法界”另有华严宗的“四法界”,天台宗、密宗的“十法界”,各有不同的意义内容。因为“法”的概念不同,所以“法界”的概念也就不同。

(第三节) 十二处和十八界

所列这个表,不只是原始佛教,也加上了一些部派佛教的思想方法。部派佛教客观考察“有什么”的一切法(不只是有为,也包括无为),与原始佛教的态度不同。因此,原始佛教的三科分类,在部派佛教的一切法的客观考察之下,并不是适当的。部派的阿毗达磨在初期时代,把原始经典所说的加以解说、整理组织,所以仍旧采用三科的分类。但是到了中期的阿毗达磨,对诸法的考察有客观的进度,发现“三科”的分类对它没有用。后期的阿毗达磨就采用五位法的分类来代替三科的分类。至大乘瑜伽行学派,就都采用五位法的分类了。

十八界与五位百法的相摄关系:五根、五境(尘)

十二处是着眼于人的认识活动来区分的。六根的前五根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器官,意根是指肉心,其实是指脑(中枢神经系统),意根的主要功能是记忆和推理。总而言之,六根是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六境(尘)是认识的对象,从色至触五境是五官对象,法处是思维对象。

为十色界,眼等六识归于六识界,七八两识归于意界,如有颂说:“极尘各五处,十色随自名,八王归七心,八十二皆法。”

同类推荐
  •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以讲述圣经故事的形式将《圣经》中最具智慧的经典故事和箴言精选提炼出来,并用智慧的语言全新诠释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经典作品的精髓, 它是一本让你阅读方便且完全避免了宗教色彩的启迪人生的智慧书。
  •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从大量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事例出发,层层深入,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常见的故事,将佛学的做人道理娓娓道出,使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佛道,佛道是一种大思想,大艺术、大智慧、大境界。禅,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精粹,亦为整个东方文化所推崇。佛,让我们远离尘世的烦恼,在喧嚣与浮华中筑起一座盛放心灵的舞台;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有一颗豁达的心去承载,让我们遭遇坎坷时,有一种信心和勇气去打拼;让我们在苦难来临时,用笑容和爱去坦然面对;让我们无法拥有时,体会到轻松挥手告别的美丽。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点亮自己的心灯,擦亮迷失的双眼,寻找到内心的安宁,浸润一颗善心而获取生活的幸福。本书从卷帙浩繁的佛经中,精选出多个富含哲理与智慧,充满幽默与诙谐的故事加以独到梳理,并结合现实生活给予精练评析,以阐释佛的博大与精深。
  • 唯识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热门推荐
  • 正妻攻略

    正妻攻略

    红云想尽了办法也不能逃过这一劫,她跟这货前世好似怨家不清不楚,如今才导致两人是纠缠不清。豪门恩怨事非多,婆婆是填房,小姑是阴毒,小叔又风流……总之这是小家碧玉如何成为一位豪门小霸正妻的故事!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1)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菊花禅

    菊花禅

    ,《菊花禅》(作者许冬林)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写物随笔,它散发着草木香、胭脂香,又氤氲着晚风细雨的清凉。和年少情怀的幽寂惆怅
  • 邪皇狂后:逆天特工妃

    邪皇狂后:逆天特工妃

    废物,家族的耻辱?姐妹相欺,手足相残,却穿越成废物小姐。傻子,渣男退婚!是可忍孰不可忍!当绝代特工附身废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白痴,凤破苍穹!看不起我,打爆你的狗眼!虐我亲人,灭你全家!欠我的,我要你家破人亡,她,永世凄苦!欺我的,我要你根断种绝,永不超生!嘿嘿,敢笑话姐没男人要,影杀部的金牌特工,姐就让你见识见识啥叫九天魔神来抢婚!说姐太嚣张太霸道,不好意思,她温雪璃今生今世就是来开挂虐人的!
  • 女孩子必读的公主故事大全集

    女孩子必读的公主故事大全集

    本书精选白雪公主、人鱼公主、睡美人公主等经典故事,让天下的女孩子感悟什么是勇敢、善良、坚强、乐观、自信、纯真,如何成为一个从外表到内心都美丽的公主。
  • 揭秘风水世家生死迷局:传古奇术

    揭秘风水世家生死迷局:传古奇术

    与《鬼吹灯》《盗墓笔记》并列四大盗墓奇书!彻底了解盗墓一派数千年的传承与秘密!在五行八卦中感悟天道,窥探人心!流传五百年年的神秘风水大阵,数十代人不断填补的诡秘坟场,几派风水世家传人之间的生死谜局,无数惊世骇俗的玄学秘法再现江湖…至于他忽然无师自通的风水相术,一想到为什么对那段回忆总是一片空白,他又倾向于祖坟好了。他也的确好好地勘测了一遍祖坟家族墓,让他头痛的是,表面上整块墓地杂乱无序,但如果以最高的祖坟为中心点,按卦位上离下坎左震右兑四正象画出四个区域分别按穴堪形,却又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或是大吉或是大凶。
  • 异界祸害

    异界祸害

    好吃懒做的齐川,在一次机遇中获得了一百零八套武技。这每一套武技都是撼天之作,可是只有当他的修为达到某种程度时,才能他学到属于该境界中的撼天武技。所以尽管齐川这个懒货有一百零八套绝世武技,可是为了学习这绝世武技,却也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苦练修为。正所谓脚踏实地,步步封神。
  • 大妻晚成,总裁你阴我?

    大妻晚成,总裁你阴我?

    大龄剩女麦穗为了不发生死而无“汉”这样的惨剧,决定奔三之前,麻利儿抓个男人把自己给嫁了。所谓近水楼台,不和青梅竹马有点奸情那多对不起大众?可是,她明明相中的是叶家老大,怎么稀里糊涂惹上了叶家的“小土豆”?!作为一个腿长,颜俊,娱乐公司总裁,叶东城是个浑身散发钻石光芒的纯种儿高富帅。可惜某个脑袋有坑的女人就是不识货!惹了他还敢不负责?岂有此理!“土豆儿,我们就当做什么都没发生,好不好?”“你见过咬过的包子,食堂还给退货的么?”“……”不就是亲了一下么,这就赖上了?“你不是喜欢我哥?嫁给我之后,就能天天看见他。”“成交!”可是,领证当天,麦穗放了叶东城的鸽子,消失的无影无踪。在民政局前的某男人咬着牙发誓,想甩开他?没那么容易!这辈子和她死磕到底!
  • 修好心,成好事

    修好心,成好事

    心若迷,性难见,所以明心才能见性。品读明心智慧,手持心灯一盏,在疲惫中找到安心之所,在忙碌中找到定心之处,在喧嚣里找到静心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