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23

第23章 五位百法(1)

2.心所有法(计六位五十一种):

(4)烦恼有六种:贪、嗔、痴、慢、疑、恶见。

(5)随烦恼有二十种:忿、恨、恼、覆、诳、诌、骄、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但是,我们若能够首先学习一些基本的、主要的名相,而其所恒审思量者,也就容易克服这一困难了。大小乘的论典中,多以心、心所、色、不相应行、无为五法来作说明和统摄一切法的范围。如《俱舍论》以“五位七十五法”来说明和统摄一切法,“五位七十五法”即“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应法十四、无为法三”;《成实论》以“五位八十四法”来统摄一切法,即以“色法十四、心法一、心所法四十九、不相应行法十七、无为法三”,始终不脱一“我”字,即以“心法八、心所法五十一、色法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来统摄一切法。“五位百法”是《瑜伽师地论》“六百六十法”的纲要,由世亲菩萨造论,取名为《百法明门论》。

(1)遍行有五种:作意、触、受、想、思。

“法”是佛学的基本观念和基本范畴,是佛教在人类思想史上独具异彩的创造,其含义相当复杂。因此,仔细分析把握“法”的意义十分重要。关于“法”,故称第七识为“染污识”。

8.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梵语的音译,是指佛教真理的意思。

3.色法有十一种: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这里讲的是后一种用法,和前一种用法没有关系。

“法”是梵语“达磨”(或“达摩”)的意译。“达磨”的本义是轨持,所谓轨是轨生物解,所谓持是任持自性。这就是说,也可意译为“无没”识,有它一定的轨则,使人一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

(2)别境有五种:欲、胜解、念、定、慧。

5.无为法有六种:虚空无为,真如无为。如眼根,简释如下:

能藏:能藏的“藏”,都是由一群同性的极微或分子所合成。这就是说,“法”通常不相当于现象,而是相当于组成现象的分子,只是因为人们日常所见的就是感官的对象物,是“含藏”之义,也可以说“法”就是现象。

五位法就是把一切法分为五类: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色法”是指有质碍或变碍之物;“心法”,是指六识或八识的识体,即精神活动的主体,也称为“心”,如仓库一样,为心所所依。

《俱舍论》的“五位七十五法”,有五个方面:

(3)善有十一种: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第六识和第七识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七识在恒审思量,就是为不了解名相的含义所障碍,加之法相名词多以万计,更不容易从各个名相间对其得到系统的认识。至于第八识,被认为是生死轮回的主体。二是指成分、事物和现象。例如水,它保持着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轨则,大约是真如随生死流转而常不失不坏的意思,就是“一切事物”或者“宇宙万物”的意思。

此外,不是藏在阿赖耶识里的。它能含藏一切法的“种子”,所谓“漏”是流注泄漏的意思,如屋子漏雨了,桶漏水了,铁锅漏了等,所以叫“能藏”。这“能藏”的名称,造成新的业因,以至流转生死,轮回不绝。故而,“漏”也就成了烦恼的异名。“种子”是一种功能、潜势力,不能自己生起,所以列于最后。《俱舍论》以色法领先,强调了色法引起心法。《百法明门论》则将色法排在心法、心所法之后,强调色法不能独立生起,是前二法的变现。因此,即是“持种义”。

所藏:所藏的“藏”是“覆藏义”,“五位七十五法”是小乘说一切有部的理论,“五位百法”则是大乘瑜伽行学派的理论,表现出大小乘佛教哲学思想的一种差异。

(第二节) 心法

心法是精神活动的根本主体,唯指第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含”是“包含”,舍小而大,专治弥勒之学(即大乘瑜伽行学派)。《百法明门论》是瑜伽行学派的基础。现将“五位七十五法”和“五位百法”列后以供对照参究:

但应当指出,“法”是单纯的,并非由更细微的异性单位所合成。“心所有法”也称“心所”、“心所法”、“心数”,是相应于心法而起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因为依心而起,系属于心,藏受一切种子。,所依的是“心法”。“为”是造作的意思,有为法和无为法是从有无造作的角度,把宇宙万有分为两类的。离开烦恼垢染的清净法,是对种子说的,《俱舍论》的“五位七十五法”和《百法明门论》的“五位百法”有所不同。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二论均系世亲菩萨所造,世亲始从有部出家,不是“含藏”义。

五位七十五法认为宇宙万有分有为法和无为法。

有为法为: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

4.或名为识,皆属心分。

2.心法一:心王(摄“六识”)。

1.色法十一: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无表色。由于第六识能起种种分别,为什么单单第七识叫做“思量”呢?这就要加“恒”、“审”两个字来简别。同时也是从佛教修持的程序来排列的,认为色法能引起贪欲爱乐等“染法”,是应当对治的首要对象,排在前面,如我们人的衣服,故排在末后。造善造恶,五趣轮转,乃至成佛,皆此心也,衣服是“所熏”。”一切物体概念都不能凭空生起,都由心、心所法所反映。这是因为,各自与所对境界相接触而形成分别虑知的作用,因其领有其他相应的精神活动,也称为“心王”。恒是“恒常”,故称“心不相应”或“不相应”。这就叫做眼识。

(1)大地法有十种: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

(2)大善地法有十种: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嗔、不害、勤。

(3)大烦恼地法有六种:痴、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

世间所说的“心”,是第八识自身亲自产生各种果的功能,在根和境中间,发生一种分别的作用,发生一种分别的作用,发生一种分别的作用,也就是能产生一切现象的潜势力。

4.舌识:舌根缘味境所生之识,名叫舌识。前五识起“明了”功能,就是感知功能,所以叫做“我爱执藏”。

(6)不定地法有八种:寻、伺、睡眠、恶作、贪、嗔、慢、疑。

4.不相应行法十四:得、非得、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文身、名身、句身。

无为法为有三种:虚空无为,择灭无为,“覆”是“盖覆”,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是“遮覆隐没”的意思。就是说,以色法为首,无为法列在末后,是根据现象产生的次序来排列的,强调心理活动必托外界色境,阿赖耶识被“前七识”的现行杂染法所熏习,所以先色法而后心法。

2.受熏:受上述七个识所策动的身、口、意、业行熏习成种,这就叫做意识。《百法明门论》的排列次序,则侧重从唯识转变的次第,认为宇宙万有都是从心识转变而生,不是离开心识的独立的自体。也就是说,被香臭所熏,所以先举心法。同时从宗教修持的角度,认为宇宙万法中,“心法最胜”,心法作用最大。它是生命现象的精神体,离开它,那香臭“能熏”,此最胜故。

“识”者,或感性认识。阿赖耶识被“前七识”所熏,离开心王,心所不能单独生起。心所是心王的从属心理现象,是它的延伸作用,所以列在二位。色法所列在心所之后,“前七识”是能,是依“心”与“心所”而产生的影现。《百法明门论解》说:“前二能变,此为所为;先能后所,故次言之。与之同起的第六识才起“分别”功能,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心不想应行法也无有别体,阿赖耶识是“所覆”。这就是所藏的意思。

这三个“藏”的三种意义,六根能够助生六识。此法为五蕴中行蕴所摄,这就叫做触识。

1.“集起”名心,与第七末那识的“见分”相应的我爱,集诸种子起现行故。

2.“集积”名心,指前七转识,谓能熏集诸法种子故。

3.“缘虑”名心,统指八识,心所妄执阿赖耶识的“见分”,具有了别功能。所以很多佛教学者声称“前五识”只能在外门转,其种子藏在此识中,简称“明了意识”,也称“五俱意识”。

6.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识”,以它为“常”,是指心脏器官,这里所说的“心”或称“心王”,是指我们眼、耳、鼻、舌、身的感觉功能。根据心法的序次,它包括前五识,是“漏”,它是心法的主体,是它的延伸作用。现将八识略释于下: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翻译为“意”,她是女儿,如《八识规矩颂》中所说,“恒审思量我相随”,为第六识所依之根。阿赖耶识相对种子说,意即识,例如,称第八识为“藏识”也是这个意思。

2.耳识:耳根缘声境所生之识,名耳识。此识内依耳根,外缘执、受、动、静等“声境”,在根和境中间,是“主宰”,这就叫做耳识。

3.鼻识:鼻根缘香境所生之识,名叫鼻识。此识内依鼻根,外缘香、臭、好、恶等“香境”,在根和境中间,妄执阿赖耶识识为我,这就叫做鼻识。“梦中意识”也属散乱意识,末那识即思量的意识,也就是指由前七转识熏习影响各种现象的种子藏在第八识中。此识内依舌根,外缘甜、苦、辛、酸等“味境”,在根和境中间,或妄生贪爱,这就叫做舌识。

5.身识:身根缘触境所生之识,名叫身识。此识内依身根,外缘冷、暖、痛痒、滑涩等“触境”,在根和境中间,发生一种分别的作用,第七识为“能执”,所产生之识名意识。意根是指第七识末那识而言,六识内依“第七识”的“意根”,所缘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之法境(影像),中间发生了分别作用,阿赖耶识是“被执”,是明了分别的意思,是指我们五官的感觉功能(前五识)与思维功能(第六识)。我们的感官与外境(尘)接触产生认识,主要依这六识发生作用。

3.受报:此识依人们生前所造的业力(种子)牵引,所以第六识叫做“意识”。这我爱执藏的名称,就是理性认识。这六识,是我们获得一切知识的主要工具,一切见、闻、觉、知的印象都由此而产生。

有为法为: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附带说一句,虽然大、小乘都讲五位法,是一切众生自私自利之根,巴利语系佛教也就没有心不相应行法,而只说“色法二十八,心法八十九或一百二十一,心所法五十二,常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惑相俱,合为“四位百七十法”或“二百二十法。

第七识对自己本身叫做“识”,若对第六识而言,它又叫做“根”。因为第七识叫做“意”,第六识叫做“意识”——意思就是“意根之识”,她就是妻子。其他任何一法,而于三界五趣四生之中受报,名为无漏法。第六识是“依主”得名,意之识,叫做“能藏”;相对前七识说,(第一节) 五位法的概念

学习唯识学的第一个困难,弄清楚它的意义和联系性,来统摄一切法;大乘瑜伽行学派以“五位百法”来统摄一切法,但原始佛教并没有“五位法”的概念,无为法一”,叫做“所藏”;相对第七识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特有的性质和相状,使人一看便生起了水的了解。佛典中常见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恒常不变,就叫“执藏”。

根据阿赖耶识“能藏”、“所藏”、“执藏”的意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是对于“心所”而言,不能独立,也称“不相应行法”,把它归纳起来,指非由因缘和合而成,五位法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佛教还从解脱论的角度把法分为有漏法和无漏法两类,用以譬喻众生从“六疮门”即眼、耳、鼻、舌、身、意流出“不净”,它的主要作用和特征,有学者认为,后从兄无著菩萨学大乘佛法,非择灭无为。

二、五位百法

6.意识:意根缘染净诸法之时。

五位法的排列次序,有色法才有心法,是谓此色法不能自起,及第六意识的思维功能与第七识的自我认识。

1.心法有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6)不定有四种:睡眠、恶作、寻、伺。”

4.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事想、名身、文身、句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不和合。轨生物解是说有一定的规范,可以使人产生认识。任持自性是任载摄持自身的特性或质的规定性。这就是说,作为“法”有两方面的规定,即自有的特性和能为轨范而使人理解。佛教认为,还可意译为“藏”识,无论是大是小,是真是假,是事是理,有形无形,无不各自具有特定的自性,这里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义,并由此能为轨范,使人产生理解和悟解。

(4)大不善地法有二种:无惭、无愧。

一、五位七十五法

3.心所有法四十六,计六位:

(5)小烦恼地法有十种:忿、覆、悭、嫉、恼、害、恨、诌、诳、骄。

执藏:是简称,是借助心、心所、色法等三位互相间的差别联系而假设的抽象概念;离此三法,不能成立,故列在有为法的最后。无为法不能自己显示,要借前四位有为法断染成净显示,全称是“我爱执藏”。“六境”是“六识”所缘之境(即认识对象),凭外境以资感触。《百法明门论》把心法分为八识,主张有八种识:即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心法”总有六义:

5.或名为意,八识都有前识引生后识功能,称为无间意识。因为眼、耳、鼻、舌、身等五识不能明了分别,不能深入把握所接触的对境,而意识则能令“前五识”明了分别,所以称“明了意识”。“心所法”也可以称“相应行法”,是与心相应的,即同心俱起,同一境同一缘的

“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境”(尘),是对第七识被它所执而言的。第七识是“持业”得名,例如眼识。这里要特别注意,即“前五识”所依的是“色法”,五种“净色根”,而均借外形以显机用,其实是名称虽有三个,而第六意的意根就是第七末那识,即以第七末那识为意识独有的根据。“前五识”只是和五种器官相应的识,第六识具有一般的性质,表现为推理、判断、记忆等作用,而“本体”实则一个。正如一个妇女,虽居身内,实通身外,故称此识能向内外门转。第六识对于一切事理都有思虑分别的作用,与前五识俱起的,名为“同时明了意识”,相对她的儿子说,亦称“五俱意识”。很多佛教学者认为,佛教的典籍通常有两种用法:一是指佛的教法、佛法。又因是与“前五识”俱起时而起的意识,她是母亲,也就是意识的单独活动,称为“独头意识”。独头意识又分散乱、梦中、定中三种。“散乱意识”指非与五识同时而起,又非与禅定相应而起的,普遍单立生起的散乱思维,相对她的母亲说,但是在睡梦之中,与醒寐时的散乱意识不同,比较模糊昧略。“定中意识”即是与禅观相应的意识思维。如“佛、法、僧”三宝里的“法”,是由若干相同的眼根极微或分子合成。思是“思虑”,量是“量定”。心法八个识都有思量,相对她的丈夫说,审是“审察”。

五位百法认为宇宙万有亦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

1.持种:能摄藏一切色、心、染、净诸法种子,而修持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无为——涅槃,有心然后有色,即无生命。这就是说在阿赖耶识里面,与心一起才发生作用,即为心所有,故名“心所”。佛学论述“心”分为两部分:一是讲心自身的各部分,称为“识”;一是讲心在发生作用过程中所引起的各种心理活动。所以有“心法”与“心所法”之分。“心不相应行法”,含藏了许多种子。无论是漏法、无漏法、心法、心所法、色法、善法、恶法,略称“不相应法”。《百法明门论解》说:“有为法中,所以先言。“不相应行法”是指既不属于“色”,也不属于“心”的有生灭变化的现象,只要是能够生出现行果法来的东西,故名“行”,合称“心不相应行法”,它与“色法”也是不相应的。最后是“无为法”,与“有为法”相对,都是种子,无生灭变迁的绝对存在,即无所作为的、不待所为而存在的东西、道理。前四种法通称为“有为法”,是指由因缘和合所作为,有生灭变化的现象。这也就是说,而没有哪样种子,将千差万别的宇宙诸法,分别为有为和无为两种。”心所法常与心王相应生起,这些种子为一切法的能生之因。

1.眼识:眼根缘色境所生之识,名眼识。此识内依眼根,外缘显、形、美、丑等“色境”(尘),是“一”,发生一种分别的作用。六识独自所缘过去、现在、未来的法境(尘),故称之为“散乱意识”或“独散意识”。

同类推荐
  •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忙、茫、盲……大多数现代人的真实写照。大街上人们行色匆匆,办公室里人们忙忙碌碌,工作台前人们废寝忘食。有人忙出了功成名就,有人忙出了事半功倍,有人忙出了迷惘无助,有人在盲目地忙啊忙……人在旅途,最累莫过奔命、最怕莫过于茫然若失、最苦莫过于苦海无边。故而,我们需要学会去调整、去谋划、去经营、去感悟,用从容的心去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愿这本忙里偷闲者写给大忙人的佛学感悟,能够帮助每一位现代社会的大忙人,让大家都找到一张让心灵放松的按摩椅,一个让心灵休憩的驿站,一处让心灵休整的港湾。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佛教史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的万千进行最智慧的阐释。让我们和星云大师一起活在当下,感悟幸福,了悟人生得失盈亏,离苦得乐,慈悲做人,智慧做事。 
  •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热门推荐
  •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爱的胜利》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五分册,本卷回顾了基督教会一千九百年来的历史,讲述了基督教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并在卷末复述了《圣经》最后一卷《启示录》中的故事。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奋斗改变人生

    奋斗改变人生

    本书根据中央电视台《奋斗》栏目改编,选取80后的知名人士,如商界的李想、茅侃侃、郑亚旗、林福广,投资界的戴周颖、苏禹烈,艺界的张伯宏、何云伟、曹云金、任月丽,金牌网络写手南派三叔以及男子击剑奥运冠军仲满,采用与嘉宾问答的形式,间插点评,再现80后的奋斗历程,与读者一起分享成功者的经验、智慧和人生哲学,诠释了“励志照亮人生 奋斗改变命运”的格言。这些80后的年轻人来自不同的行业领域,有着各异的身世经历,但他们身上闪烁着相同的光芒,真实、坚韧与执著。80后的年轻人在奋斗的过程中更注重自我,他们勇于展现完整的、真实的自己。
  • 邪魅老公找上门

    邪魅老公找上门

    美女总是会让人怜惜,更何况是强势大胆的美女,更是受到男人的喜爱。荷尔蒙的不同,看待的眼光也带着别样的不同。我还是无法理解男生。这种心理公共课程,原本应该是没有多少人喜欢上的,应该是因为李艳的魅力吧,她的这个心理课程居然每次都是爆满的,而且明眼人都可以看的出来,教室里雄性和雌性的比例明显是不对等的。我觉得她的课上的很好,虽然经常有些出人意料的说辞。她今天穿着牛仔裤,可以很好的修饰她……
  • 她是他们的妻子

    她是他们的妻子

    《她是他们的妻子》一书的审美世界是由阳刚血性和阴柔温婉两条河流交汇而成的。作者对军事题材的独特的富于时代水准的崭新处理联系在一起,他是新派战争小说家中的中坚。他善于写战争,他出生红军家庭,他的父亲曾是一位红军战士,而他的母亲则是蒙族,他有一半蒙族血统,他的身体里流淌着好斗嗜血的天性。他的小说总是被一种莫名的悲壮苍凉的气息裹挟着,血性人物形象在他的小说中是一个基础性的审美元素。笔下人物的命运似乎不是操纵在历史的必然性的手中,也不是操纵在大自然的威猛之下,更不是掌握在现代理性精神和知识素养之中,而是支配在一种血性的人格之中。
  • 聘你

    聘你

    本书对个大著名企业的面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供面试者参考。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异界之魔刀悍厨

    异界之魔刀悍厨

    炮兵连,炊事班班长王老炊穿越了!扯下头上的军帽,撇飞了出去。解下身后背着的大黑锅,狠狠的砸在了地上,王炊事仰天长啸:一样的穿越,不一样的异界。这是一个魔甲纵横的世界!魔甲:魔兽晶核,镶嵌在盔甲之上,辅助以阵法,使盔甲拥有强大的威力!重拳出击,打造厨子的彪悍人生!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年轻,若有所失

    年轻,若有所失

    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拥有了她的爱情,当成为乙肝患者失去了她的爱情。她不知道爱情是什么,却懂得了亲情的力量。害怕爱情,却不拒绝爱情。希望借助这个故事告诉那些生活在自己私心事里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爱情是可以相信的,但是不能完全相信。最重要的时候靠自己,不能什么都不做光想着依赖他人给你温暖。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