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16

第16章 唯识学在中国的传播及演变(2)

《摄大乘论》在南方译出,不但不为南方学者玩味,而且有意无意地极力排斥他。等到真谛示寂后六年,遭遇北周武帝的法难,不少高僧从北方避难南方,有昙迁、靖嵩二人,读到真谛所译之《摄大乘论》,不独大加称赞,而且带回北方大大地弘扬,一时成为风尚,学习讲解的人很多,摄论宗得以发展。摄论宗依《摄大乘论》,主张无尘唯识之义,兼立第九识,倡对治阿赖耶识,证入阿摩罗无垢识。又取弘通《摄大乘论》之义,称通论家;宣扬此宗之诸师,称摄论师或摄大乘师。真谛三藏之门人慧恺、曹毗、法泰、僧宗、道尼、法准、慧旷等均各有所成。道尼之弟子道岳、智光、慧休等,随其师于隋开皇十年(590)奉敕主长安,尔后南方遂无《摄大乘论》讲主。此前开皇七年(587),昙迁已入长安,始讲此论,净影寺慧远、昙延之弟子等皆列其席。其后,文帝建禅定寺,以昙迁为寺主,昙迁先后撰著《摄论疏》、《九识章》等,禅定寺遂成为摄论宗之基地。逮道尼等北上后,《摄大乘论》研习之风愈盛。盖自陈迄于隋、唐,法匠辈出,先后有法常、智俨、慧休、灵范、神照、道杰、僧荣、慧琎、静嵩、智凝、法护、道因、僧辩、智则、道积、道基、善慧等诸师宣扬《摄大乘论》教义。及至唐代玄奘弘宣瑜伽唯识,将此论摄入《成唯识论》援引“十一部论”之一以后,此独立学派遂宣告式微,摄论宗与法相唯识宗合并而废绝。可以这么说,中国唯识学之思想,以地论学派而始,法相唯识宗而大成,摄论学派乃上承地论宗,下延法相唯识宗的中间唯识思想体系。

摄论宗依《摄大乘论》立十种胜相,以阿赖耶识为诸法之依止,又说明一切法之相性为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由此而入唯识观,修成六波罗蜜,又于欢喜地等十地学戒、定、慧,以证无住处涅槃之果,得无分别智,显现三身。摄论宗之主要教义,即在诠明《摄大乘论》所说。唯真谛三藏在八识之外,别依《楞伽经》、《决定藏论》等,而倡九识义,即于八识之外,立阿摩罗识为第九识,第八识为有漏随眠识,第九阿摩罗识为真常净识。真谛三藏所著今皆不传,圆测法师之《解深密经疏》卷三可略窥此说大概。真谛名第七识为阿陀那,唯执烦恼障,而无法执;第八阿黎耶识有解性、果报及染污三种义,染污第八识即法执,缘真如起四种谤,果报之第八识缘十八界,解性之第八识有成佛义;第九阿摩罗识即本觉,取真如二义中之能缘义,名为识。

《摄大乘论》的思想重心,主要在于所知依分,就是成立阿赖耶识的实有,所以一开始就从圣教中安立阿赖耶识。真谛译本的思想特征,从他对《大乘阿毗达磨经》的“无始时来界”一颂的解释就可看出。无始时来界的“界”字,依世亲菩萨的解释,本为一切杂染有漏诸法的种子;可真谛把他解释为“解性”,说界是如来藏,有了如来藏,才能说明流转还灭的一切。“原来,建立一切法的立足点,是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是建立在有漏杂染种子随逐的无常生灭心上,如平常所说的唯识学。一是建立在恒常不变的如来藏上,如《胜鬘》、《楞伽》等经。把界解作解性,就是根据这种见解。因建立流转还灭的所依不同,唯识学上有真心妄心两大派;真谛的唯识学,很有融贯这两派的倾向。”所以,摄论家把第八阿赖耶识,叫做无记无明随眠之识,既不说他是全真,也不说他是全妄,而说他含有半真半妄的性质。如吉藏大师在《中观论疏》里,显示摄论家的意见说:“旧地论师以七识为虚妄,以八实为真实;摄大乘师,以八识为虚妄,九识为真实。又云:八识有二义:一、妄,二、真。有解性义是真,有果报义是妄。”从《摄大乘论》本身的思想看,是否具有这样的思想,那实在是很难说的,但若严格而论,也可以说是没有此义。因为如此,所以有人说,这不是《摄大乘论》的本义,而是真谛三藏所附加的,最明显的例子,如以阿赖耶识为无记无明的随眠之识,就是参酌真谛所译之《大乘起信论》所说而来。不唯这个,还有阿赖耶识以上加阿摩罗识而为第九识,也是真谛所加而非《摄大乘论》所固有。因为整个《摄大乘论》,根本不见有阿摩罗识的痕迹,这是真谛《决定藏论》所说的,如该论卷上曰:“阿罗耶识,是一切烦恼根本,修善法故,此识则灭……此识灭故,一切烦恼灭。阿罗耶识对治故,证阿摩罗识。阿罗耶识是无常,是有漏法;阿摩罗识是常,是无漏法。得真如境道故,证阿摩罗识。阿罗耶识,为粗恶果之所追逐,阿摩罗识,无有一切粗恶果。阿罗耶识而是一切烦恼根本,不为圣道而作根本;阿摩罗识亦复不为烦恼根本,但为圣道而作根本,阿摩罗识作圣道依因,不作生因。”摄论宗的学者们因为崇敬真谛三藏,不但信受他所传译的《摄大乘论》,就是他自己的思想也被他们所接受,所以摄论宗的唯识思想,实含有不少真谛三藏个人的思想在里头。

最后,谈谈关于摄论宗有关净土的分类问题。此宗多取四土说,即化净土、事净土、实报净土和法性净土。其中,又多以阿弥陀佛之净土为真净土,依《摄大乘论别时意趣》之说,否认凡夫之顺次往生,认为有阻净土教义之弘通。

(第三节) 盛唐之法相唯识宗

中国的唯识学虽萌芽于六朝,而极盛是在唐代。唐代玄奘大师入印度留学,师事护法之门人戒贤,具禀瑜伽行学派之奥秘。返唐后,翻译瑜伽行学派之经论,弘宣法相唯识之宗旨,与弟子窥基创立法相唯识宗。就该宗的名称,就教法的相、性、理及众生的机、行,可分为五种:

1.法相宗,依据《解深密经》之《法相品》而建立,用以抉择判断诸法的体性相状。法即指万有诸法,一切事物等;相即诸法所具有的千差万别之相状,如长、短、方、圆等。就辩相而言,故名法相宗。

2.唯识中道宗,佛教大小乘宗派中,小乘偏有,大乘般若偏空,唯识宗说“外境非有,内识非无”,离却有无的偏见执著,正确地显示处于中道的真理。凡事不可太左,亦不可太右,要处理得恰到好处。就所说明的道理,名为中道宗。

3.普为一切乘宗,因为小乘专为声闻、缘觉二乘人,般若则为大乘中根一类众生而说,此二者难免有所偏向。此宗明显地开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同之观法,普遍适于一切行者共同修学。就其所教化的众生而言,名为普为一切乘宗。

4.应理圆实宗,此一名称依据《解深密经》之《胜义谛相品》建立,因所谈的教相观法,皆顺应胜义谛理,既圆满又真谛故。就其所显示的真理而言,名为应理圆实宗。

5.唯识宗,依据《解深密经》之《分别瑜伽品》诸识所缘唯识所现而立此名。并且就法相而言,就有五法事理、五种唯识等。就观心来说,则有五重唯识观等。有为法、无为法,一切诸法皆归于一识,说明万法唯识的妙理,故名唯识宗。

还有称有相宗或相宗、五性宗等。此宗名称虽多,但最为人熟悉者,唯法相唯识宗,或简称法相宗、唯识宗。八识为能变,万法为所变,从能变方面立唯识宗,从所变方面立法相宗。按此宗传承为弥勒——无著——世亲——护法——戒贤——玄奘——窥基等,当为瑜伽行学派之嫡传,因而当称瑜伽宗;亦有因此宗在我国唐朝大兴,而由玄奘大师及其弟子窥基大师开创,他们多居于西安大慈恩寺,为尊崇其祖庭,故名慈恩宗。

法相唯识宗所依之经典系“六经十一论”,与地论宗、摄论宗所只依一论不同。世亲菩萨总括了《瑜伽师地论》之纲领,造《唯识三十论》,继之十大论师广释颂文,成立世亲之唯识义。玄奘大师回国,弘扬唯识义,受窥基大师之请,以护法论师之释为主,取其他论师之优,糅译为《成唯识论》一书,是为此宗之根本理论依据。内容论说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即阿赖耶识,其中所藏之种子,由于缘起而形成现在,同时又造作未来,因而展开宇宙之一切,期以观万法唯心所现,体证诸法之真理,今简介如下:

1.卷一至卷二前段,论释“由假说我法”等颂,破斥执著于实我、实法之外道及小乘。

2.卷二中至卷四中,论释“初阿赖耶识”等颂,阐明阿赖耶识之相。

3.卷四中至卷五中,论释“次第二能变”等颂,阐明末那识之相。

4.卷五中至卷七中,论释“次第三能变,此心所遍行,依止根本识”等颂,次第阐明六识能变之相,六识相应之心所,诸识现起之分位等。

5.卷七中至卷八中,论释“是转识转变,由一切种识,由诸业习气”等颂,次第阐明一切唯识之义,诸识辗转之因果,生死相续之理等。

6.卷八中至卷末,论释“由彼彼遍计”等颂,阐明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之义。

7.卷九,论释“即依此三性”等颂,阐明三无性之义。

8.卷十,论释“乃至未起识”等颂,阐明五位之相。五位乃悟入唯识相性之次第。

《成唯识论》中,多处引用其他瑜伽行学派论师如难陀、陈那等之说。近代学者将十大论师中安慧所撰《唯识三十颂论注释》与《成唯识论》相比较,发现除少部有分歧外,大部分之旨趣极为一致;且论中常言之四分说,在护法论师之其他著作中却未见提及,故谓《成唯识论》似非以护法论师之学说为基准。又论文中处处可见玄奘游学印度之心得反映。故此论非仅为译书,亦可视为玄奘大师之述作。

玄奘大师所传的护法论师之唯识思想,能具体表现的著述就是《成唯识论》了。此论之题名,依《华严经·求法品》,以性、相、位三分成立《唯识三十论》。其安立唯识教理,名曰“成”;简别义,遮无外境,显其非有,名曰“唯”;“识”,了别义,表有内心,显其非无。识性识相,皆不离心。心所、心王以识为主。归心泯相,说言唯识,三十本论,名为“唯识”。借此成彼故名《成唯识论》。从所述十卷内容看,可知此论以一切法唯有识,即识有非空,先破外道小乘,后明唯识真理。就全文分科,共有三种分科:一、相位三段:初二十四颂,明唯识相;次一颂明唯识性;后五颂,明唯识位。二、初中后三段:初一颂半为初分,次二十三颂半为中分,后五颂为后分。三、境行果三段:初二十五颂,明理识境;次四颂,明唯识行;后一颂,明唯识位。今依第一判本颂为性、相、位三分。

1.唯识相:即依他起。众生从无始以来,不知唯识无境之妙旨,执取心外另有实境,从而生起我执法执。所以本论一开始,便以种种方便,广明唯识相状就是依因缘而生的诸法,令除二执。

2.唯识性:即圆成实性。明唯识实性就是圆成实,显示其真如常住一味。

3.唯识位:为令有情断染成净,转迷成悟成就佛果。然佛果功德殊妙无边,非少修行能圆证的。必须经三大阿僧祇劫,修无量行,积集无量善行功德,历资粮、加行、见道、修道、究竟道五位,方能证得三身万德佛果。

玄奘大师译著之《成唯识论》传窥基大师,而成为法相唯识宗的根本典籍。窥基从玄奘就赖耶缘起的法门,承受特别的口授,著了很多关于唯识的疏记,以完成护法正义的瑜伽行学派。公元6世纪印度瑜伽行学派衰微,婆罗门教有所复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战争的发生,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中观学和瑜伽行学派都不复存在,中国佛教承嗣了佛教的法统,特别是瑜伽行学派。从传译的角度上说,当然是玄奘大师的努力,但从演布弘扬方面看,法相唯识宗在中国的成立,不能不归功于窥基大师。阐述唯识要义,完成一宗宗旨的,实为窥基。所以学术界说:赖耶唯识学,依无著奠定基础,由世亲而建立基柱,修葺其顶;至护法则是装饰内部,而玄奘大师则是将一座活动的房屋,移至中国。到了窥基大师,就以护法为此殿堂的主人公,而张弘所谓护法正义的瑜伽行学派。

法相唯识宗的发展,就其护法正义的学说,并不是无阻碍地发展下去,也有持反对意见的,这就是西明寺的圆测派;窥基大师的门下,对于圆测及其高足道昭之说,亦就常常的极力排斥,认为是异端邪说。然圆测与窥基,究竟有什么不同意见,在研究上,是很有兴味的一件事,因为他们俩都是玄奘门下弟子。因为圆测之西明寺一派,被压服在窥基门下,其残存的著述,是很少的,所以现在要想充分窥察圆测的学说,实在是很困难的。虽然不易得到圆测学说的资料,从而判断其谁是谁非,但从佛教史上有此一派被窥基极力排斥来看,可以想象这在当时是很有势力的一派,不但能与窥基对抗,且亦与窥基竞美千古。

窥基大师之后发扬唯识学者,是其弟子慧沼,他所著的唯识学方面的注疏,有十一部之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唯识了义灯》十卷;慧沼的弟子智周继承其后,著有《成唯识演秘钞》十四卷,这是很重要的一部著述。窥基、慧沼、智周三人,是法相唯识宗的正统传承,所以史称三祖。窥基的《枢要》、慧沼的《了义灯》、智周的《演秘》,学者称之为《成唯识论》的三个疏注,与窥基的《述记》同为研究唯识学所不可缺少的典籍。

以玄奘大师战胜五天竺论敌为界,标识着中国佛学超越了印度;唯识学把佛教哲学发展至顶峰,亦标识着佛教在印度的衰没。佛教的中心移至了中国。故而唯识学的向外弘扬,亦是在唐代以中国为核心向日本、朝鲜传播。前所说之圆测,即是朝鲜人。日本方面,孝德天皇白雉四年(653),道昭入唐,从玄奘学唯识,回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而弘法,称为南寺传;元正天皇灵龟三年(717,一说为二年),玄昉入唐,从智周学习唯识,返国后,以兴福寺为中心而传法,称为北寺传。日本法相宗为奈良时期(710-794)、平安时期(794-1192)最有势力之宗派之一。

法相唯识宗的教义,可分项略述如下:

1.万法唯识。本宗依《唯识论》,说明宇宙悉皆心识之动摇所现之影像,内外二界,物质非物质,无一非心识所变;能变识有八,所变法则森罗万象。

2.五位百法。法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二义,乃一切万有之总称。一切万有悉皆保持其自性,常不改变,是为任持自性;以保持自性,故能成为轨范标准,令人生起一定了解,是为轨生物解。一切诸法,即森罗万象,在《瑜伽师地论》归纳为660法,世亲更于《百法明门论》中立百法,分为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等五位。此等五位百法,皆不离识,即唯识所现。

3.种子现行。百法中,除无为法之六法外,其余之因缘所生有为诸法,皆从种子生起。种子,于第八阿赖耶中,能生起色法、心法等万千之诸功能,犹如草木之种子。

4.阿赖耶缘起。宇宙万有皆由识所变现,色境、声境、香境、味境、法境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所变现。乃至末那识,恒以阿赖耶识为对象,变现实我实法之影像。又诸识之转变有因能变、果能变二种。因能变唯在第八识,对此而立阿赖耶缘起。

5.四分。即:(1)相分,一切所缘境。(2)见分,诸识之能缘作用。(3)自证分,证知见分之作用。(4)证自证分,更确认自证分之作。

6.三类境。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1)能缘之心对所缘之境时,唯以现量如实量知彼境之自相,称为性境。(2)由能缘之心妄想分别所变现之境界,称为独影境。(3)境相兼带本质,即主观之心缘客观之境,虽有所依之本质,而非为彼境之自相,称为带质境。

7.三性。一切诸法之体性相状,有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

8.五性各别。一切有情本具声闻、独觉、菩萨、不定、无性等五种种性。

法相唯识宗复依《解深密经》之《无自性品》立三时教,以判释尊一代所说之教法。

三时:

同类推荐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点亮自己的心灯,擦亮迷失的双眼,寻找到内心的安宁,浸润一颗善心而获取生活的幸福。本书从卷帙浩繁的佛经中,精选出多个富含哲理与智慧,充满幽默与诙谐的故事加以独到梳理,并结合现实生活给予精练评析,以阐释佛的博大与精深。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 拈花笑佛

    拈花笑佛

    本书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佛学巨著,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
  • 禅里禅外悟人生

    禅里禅外悟人生

    本书是弘一法师透悟佛学要义与人生真谛的集大成之作,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热门推荐
  • 战帝系列(四)

    战帝系列(四)

    出了残破之庙,放眼望去,果见半里之遥的地方有四个人影在奋力挥舞着兵器,向虚空狠斩力劈,呼喝声不绝于耳,状如疯狂……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神曲

    神曲

    大荒少年误入佛祖洞穴,得其法宝,纵横天下。身为佛祖转世的他,在大荒与神农为友,打败蚩尤。在空桑平复水火之争。为了复活佛祖,又不惜以性命为赌注,最终统一宇宙。本书高潮迭起,精彩纷纷,讲述不一样的神曲故事。
  • 邪恶计划:过招美男团

    邪恶计划:过招美男团

    他说:女人是这世界上最麻烦的生物。她说:前面的那个男人在放屁。校园轻松斗,斗智斗勇斗美男。神秘学生会,美男成灾,她悄悄的来,悄悄的走,挥一挥匕首,不留一个活口……
  • 帝凰:邪帝的顽妃

    帝凰:邪帝的顽妃

    身为本世纪权威考古学家的她,意外穿越到大燕国的小婴儿公主身上……从小长大,才发现公主也不是那么好当的。皇家兄妹都要欺负她,最后连好不容易挑中的夫婿也要嫌弃她……什么?给她带来无妄之灾的,竟是这个男人……额,第一次见面打破她的头,三番两次伤害她的他竟然喜欢她,她才不要如此霸道的宠爱……“宠,我就要宠你!这是宿命,我在劫难逃”---燕飏帝****哈哈,这次要送给亲们的是怎样一位男主呢,喜欢霸道宠的亲们勇敢跳坑吧,让我们一起看看是什么样的男主配得上我们的穿越女……吼吼,收藏收藏,你们的支持才是风写文的动力!
  • 战机大观

    战机大观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
  • 倾宫乱:只做杀手不为妃

    倾宫乱:只做杀手不为妃

    他与她因为一次次的误解而擦肩。(慕容宇)他为了不与她擦肩,而宁愿永远站在原地。(墨尚岚)她以为,儿时小小的心里装载的,那满满的东西就是爱情。(慕容皓)她以为,与他一线牵缘,便是终生(慕容宇)她以为,一次的同床共枕,就是幸福(墨尚岚)可到了最后,她错了,他们都错了。爱情经不起时间的蹉跎,经不起怀疑的消磨,更经不起现实的打击。
  • 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引论》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标准的精神分析学的入门教材。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也是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后来形成一种心理学的理论,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个重要学派,对心理学、医学、人类学乃至历史学、文学艺术和哲学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书是弗洛伊德在1915—1917年的两个冬季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精神分析理论的三部分讲稿,因而全书也分为过失心理学、梦和精神病症通论三篇。在前两部分,他假定听者对精神分析学的知识毫无所知,所以从入门讲起。第三部分讨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神经病的精神分析和治疗。
  • 寓言中的经济学诡计

    寓言中的经济学诡计

    本书通过寓言故事,引出经济学中的内在秘密,并加以幽默的解读,带领读者走进经济学的世界,看透经济现象的本质,为你的生活增添无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