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11

第11章 唯识思想在印度的演变(1)

(第一节) 原始佛教的唯识思想

唯识思想的产生,虽是佛灭后7世纪以后的事,但其思想源泉,以及在发展中的思想演变,当从原始佛教去探究。

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是业感缘起说,而大乘唯识学上所说的几个唯识观念,大都与业感缘起有关。如《解深密经》所表现的“即心所现”的唯识思想,就与业感缘起的认识论有关连。人们认识作用开始,依佛法所说在于触(感觉),但感觉的发展不是无因而突然的,必有其活动的机构在,于是进而发现“六入”,六入为触活动的机构,所以经中说触以六入为缘。但六入在人的生命体上,可说是没有问题而被公认了的,但认识它却不能从现量而得,只可以比量而知,因要知客观的名色反映而起认识作用,所以六入又以名色为缘。这样一来,名色就成了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此所认识的名色,必须透过主观的认识,方能得知其形相如何,如果离去主观的认识,那就毫无意义可言了,所以经中说,名色以识为缘。如是从缘起的认识论之立场出发,人类的认识,其主要因素在于识。主观的认识存在,客观的对象就存在;主观的认识灭去,客观的对象也就灭去;所认识的对象有无,不取决于客观的本身,而取决于客观的心识,那自心所现的唯识义,岂不是很容易从人的心里现起吗?《解深密经》所表现的“因心所生”的唯识思想,就与业感缘起的胎生论有关。胎生有情的最初受胎,依佛法所说是由于识,即当父母结合时,主体的心识,由于业力的牵引,于一刹那投入母胎,吸取父精母血,使生命一天天地增长起来,以至于成人。这一入胎识,唯识家称其为是生命果报识,为去后来先的果报主体。所以《显扬圣教论》卷一明白地引十二缘起中“识支”,以证明阿赖耶识,故曰:“云何有此识?如簿伽梵说:无明所覆,爱结所系,愚夫感得有识之身。此言显有异熟阿赖耶识。又说:如五种子,此则为有取之识,此言显有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于是唯识家就将“因生所生”的唯识义,建立在缘起的胎生论上。因为十二缘起中的名色,是有情组合的要素,亦即身心组织的全体,换句话说,就是五蕴的略称,所以学术界大多数都确认色为色蕴,名含受想行识四蕴,是则名色支中具有识蕴。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名色中的识蕴,具体包括“六识”,而“识缘名色”的“识”,是这粗显的“六识”背后所潜在的微细心识。自细心思想被发现,后来的大乘学者,就将其据为自己所建立的赖耶,所以《成唯识论》特别引《阿含经》中所说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两句话,作为实有阿赖耶识的教证。

佛教的入胎识,不仅在入胎时负有主导的作用,就在一期生命中也负有执受功能,任何一个生命体,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离开主体的心识,什么时候离开生命自体,生命自体就在什么时候崩溃。从这个意义观察,原始佛教所说的心识,具有这样的胜用,唯识学所说的赖耶,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因此,原始佛教的理论里,明显的具有唯识思想的痕迹。

唯识学上的“由心所造”的唯识思想,在原始佛教中也可找到依据。佛说缘起,具有两大律,就是杂染的流转和清净的还灭。为什么会有杂染而流转于生死,是由于杂染心造作杂染诸业;为什么会由清净而还灭于涅槃?是由清净心造作清净诸业。根据这一原理,很明白地揭示出有情的杂染或清净,不是由于其他什么因缘,而要以人的一念心为转移,所以《阿含经》中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此种因心的染净而有染净的有情之说,发展到唯识家的理论里,就将其用作唯识的教证了。说万有的诸法,都是由人的心识所造,如《华严十地经》说:“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十二因缘分皆依心。”《成唯识论》卷四,讲到五教十理,其第十理引证《阿含经》“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的经文之后,有段释文说:“谓染净法以心为本,因心而生,依心而住故,心受彼熏,持彼种故。”如此所说的心,究竟是怎样的?《唯识论》卷三说:“染染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由此可知,“由心所造”的唯识思想,是从原始佛教之缘起论发展而来的。

依据学术界所说,小乘佛教只讲六识,除此更不讲其他心识的存在。事实是不是只有六识呢?只此六识能不能说明心理之一切?从常识的自觉经验所得,深觉粗的六识,不仅向外的五识,有时间断不起,就是内倾的意识,在某几个现象中,也会停止其活动的。虽然六识不起作用,但仍是具有生命的有情,是有情就不能没有心识的执持,此执持有情生命体的心识是什么?在学者们不断地探究之下,慢慢认识到了六个间断识外所存在的相续细心,如是细心被发现,心识思想就迈进了一步。理论上尽管可以说有细心,而尚无明显的教证可寻,所以细心说开始被提出,学者们远未敢直捷地说他别有实证,只是把其看作一种意识的细分而已。其后从佛陀的圣教中,发现细心的根据,才公开地在间断的六识之外,建立起一味恒在的细心。所谓圣教的根据,就是佛说的“十八界”理论。要知道心识活动的生起,需要所依根与所缘境,而十八界的学说,恰好就是缘于此说而来。即内根、外境各六,所生起的认识,自然也就有六。从所依根去思索,不期然地找出了细心说的来源。六根,大体分别有色根与心根两类,即前五根是色根,后一根是心,而这意识所依的心根,学者们认定他就是六识外的细心。细心的思想,是在这样情况下产生的,后代的大乘唯识家,以细心为赖耶,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唯识思想与原始佛教的十八界学说,有着深切的关系。

如上所说,可知大乘唯识思想,是直接导源于原始佛教的,研究唯识思想,不可忽视原始佛教的唯识潜流,于此得一证明。如果能悉心从《阿含经》里加以寻求,许多唯识的论题,不难于其中获得思想上的线索。此外,印顺大师的《唯识探源》值得仔细地研读。

至于业感缘起的内容,可以参阅拙著《佛学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之《业力因果说》章。

(第二节) 部派佛教的唯识思想

原始佛教含有许多重要的唯识思想,但要揭开其思想底蕴,以完成唯识学,是经过长期的酝酿,慢慢地发展起来的。从思想发展的过程而言,主要是透过学派思想的进化。这在部派佛教时期,反映为几个大的部派思想之异同。学术界一般认为,起有重要的作用,影响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主要是大众部、分别说部及说一切有部。大众部的思想,为真常大乘的先驱;分别说部的思想,为性空大乘的前导;说一切有部的思想,为唯识大乘的先河。说一切有部的主要活动地在西北印度一带,唯识学上的几个重要论题,如本识说、种子与习气、诸法变现等,无一不与西北印度佛教所说的缘起流转之无常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唯识学的发源及其弘传地区,就和说一切有部有关,他们的弘化区域,就是西北印度。

原始的小乘佛教,虽讲唯心,但还不曾怀有所谓阿赖耶识之说,若欲在无著、世亲以前,探取阿赖耶识的由来,在上座部的学者中,所承认的那个永久存续不可知的精神存在,在《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的眼光来看,实是密说的阿赖耶识,这在《摄大乘论》及《成唯识论》里,就得到了这个肯定。所以特别地指出说:上座部的分识说,化地部的穷生死蕴说,大众部的根本识说,虽则各各说法不同,但无一不是阿赖耶识的密说。但这里有个疑问,《摄大乘论》及《成唯识论》等,为何不举犊子部的非即非离蕴我、经量部的细意识呢?而且以其他异名密说阿赖耶识者,据《异部宗轮论》之记载,可说始于犊子部,终于经量部。再就所传观察,说得稍为精细一点的,亦是此二部。《摄大乘论》、《成唯识论》都略而不述,不知是什么道理。或者因为佛教界之学者,一向痛斥犊子部为附佛外道的关系吧,且存疑不论。但是,化地部、犊子部、经量部所说,确与大乘唯识有很深的关系。

化地部是从说一切有部分出的,其思想在《摄大乘论》及其他唯识论典中,介绍很为简略,但它对本部说一切有部及对未来依于无著而起的唯识大乘,值得注意的有四点:

1.反对说一切有部的三世实有说,而立过未无体论。后起的无著、世亲等的教说,亦主过未无体而唯现在实有。

2.反对说一切有部的三无为说,而立九无为论。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中,亦立九无为说(可参阅窥基大师之《成唯识论述记》卷四)。

3.说一切有部的学者,在六识以上,不承认有个类似于什么的心识,如犊子部所说的不可说我。不独不同意,而且极端反对排斥。化地部却一反本部的态度,建立起一个穷生死蕴,以雷同犊子部的不可说我。后代的唯识学者,主张有个阿赖耶识的存在,差不多亦相似于这个。

4.依于《摄大乘论》所说,化地部明显立有种子相续说,而种子思想在唯识学上,占有极重要的分量。

因此而成为问题的,就是异于说一切有本部的思想,而同于后来的唯识大乘的思想,为什么会如此之多?这除了思想发展有共同性外,我想无著菩萨初于化地部出家,也有着极大的关系。

化地部的思想,值得注意的虽有上述四点,但现只就穷生死蕴之论而言,这个名称在《异部宗轮论》里,不独不见其说,而从“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之说来看,似乎还讨厌嫌弃有这么一个生死轮回的主体。而知道有这个所谓穷生死蕴,是从《摄大乘论》和《成唯识论》来的。玄奘大师译《摄大乘论》说:“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有处有色见色心断,非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无性《摄论释》说:“化地部等者,于彼部中有三种蕴,一者,念顷蕴,谓一刹那有生灭法;二者,一期生蕴,谓乃至死恒随转法;三者,穷生死蕴,乃至得金刚喻定恒随转法。”

化地部将万法分为三种,称为“三蕴”。这念顷蕴亦称一念蕴,指刹那生灭之法;一期生蕴,指人自生至死间相续之法,五根等皆属之;穷生死蕴,指直至生死终了而得金刚喻定之前,皆相续随转而无间断之根本蕴。此蕴被视为迷界生死轮回之主体。盖因部派佛教时之诸部,皆只说六识,但六识有时间断不起,不能以之为生死相续之本质,故别立一种恒转不断之识,大众部立根本识,说假部立有分别识,化地部立此穷生死蕴识,大乘唯识家则认为,此等系以异门密意而说阿赖耶识。化地部认为一期生命结束,不是一切完结,还有后续的生命继续而来,而穷生死蕴所担负的任务,就是在这前后生命的中间,为之担任联系工作。因为其在生死未解决之前,一直继续到生死最后边际,若除烦恼穷尽轮回,那就随之断灭。《成唯识论演秘》卷三末说:“至金刚定,断烦恼尽生死永息,名穷生死蕴。”就是此意。化地部所说的穷生死蕴,在唯识家们的眼光看来,就是阿赖耶识的异门说。唯识家们何所见而作此说呢?原来诸法虽多,实不出色心,心在五无心位会得间断,色在无色界天不复现前,然而这只是现行的暂灭,色心二法的名言种子,并未有一时的间断,所以无色界有情还生色界,色法乃如过去那样生起;无心有情从无心出,心法仍然发生活动作用。这存在的色心种子,在唯识学上,就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在化地部中,就是永恒相续的穷生死蕴。可见化地部与唯识学的关系,是何等之深切。如是说唯识思想从化地部的宗义发展而来,也未尝不可。

其次,说到犊子部与唯识学的关系。犊子部之分部诸说不同。依《异部宗轮论》记载,系从说一切有部分出;《舍利弗问经》及南传《岛史》等,则谓从上座部分出。据《三论玄义》举真谛三藏之说,此部属于舍利弗法系,谓舍利弗作《阿毗昙论》,罗睺罗大弘其说,犊子部部主可住子复阐述罗睺罗之说。其教义系将一切事物分为过去、未来、现在、无为、不可说等五藏,以为均属实有,特别主张有补特伽罗(我),称之为不可说,此补特伽罗与五蕴不即不离(非即非离蕴),实则承认有生死轮回之主体,历来多有破斥补特伽罗实有说者,贬为依附佛法外道。无我思想,是佛法最核心的思想,不仅在全部佛法的思想体系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就是在当时反《吠陀》的思想潮流中,亦显出其特色,是以缘起无我的真理,实为宇宙人生最圆满究竟的真理。然犊子部竟在主张无我的教说中,公开唱出有我的主张。犊子部为什么要立这“不可说我”呢?近代学者,从诸论所叙犊子部所立不可说我的某些方面,加以综合研究,觉得其立不可说我的原因,约有三点:

1.轮回主体的问题。佛弟子对佛陀所说的各种教理,尽管有不同的看法,但对生死涅槃这一事实,是无有否认其存在的。然一论及到如何转生?是否有轮回的主体?其主体指的是什么?就有很多不同意见产生。犊子部认为:既有生死轮回的事实存在,就可证明不是全然无我,假定真的一向全然无我,怎么会有轮回转生之事呢?不过这所说的我,既非寻常所说五蕴是同一的东西,又非是寻常五蕴之外所独立的东西,而是所谓非有为法、非无为法,乃是一不可知或不可说的性质之存在。轮回转生的无穷,在犊子部看来,就是由于这个非即蕴非离蕴我。《异部宗轮论》说:“其犊子部本宗同义,谓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依蕴、处、界假施设名……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转移。”《俱舍论·破我品》也说:“若定无有补特伽罗,为说阿谁流转生死?”原来无我与轮回,是两个极难调和的对立论题。一般而言,无我就不能说轮回,轮回就不能说无我,实在是使人无限困惑。犊子部苦心研究的结果,觉得唯有建立不可说我,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因为有了“不可说我”,既不违背佛说无我,轮回问题又可得到解决。反观唯识学上所说的阿赖耶识,主要还不是为替轮回找出个主体。

2.六识生起所依的问题。六识作用的生起,不仅有各别所依,而且还有根本依,这在唯识学上,就说是阿赖耶识。《解深密经》说:“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生转。”犊子部将此任务,也交给了补特伽罗,只要有此补特伽罗在,六识就自然依之而起,所以《大乘成业论》说:“我体实有,与六识身为所依止。”

3.有关记忆的问题。阿赖耶识为经验的保持者,这是唯识家们都知道的。《大毗婆沙论》卷十一说:“犊子部说:我计有我,可能忆念本所作事,先自领纳今自忆故。”从这几句话看,可知记忆的作用,又是在于不可说我。人能记忆过去的事情,可说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保持经验者是什么,唯识与犊子部所指的,固然有所不同,而其性能实一。

从上说三点相互对照,可以中肯地说,唯识思想与犊子部的思想有相关之处。

同类推荐
  • 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这是一本了解耶稣和基督教知识的理想读本。《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以故事形式讲述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生平事迹和心路历程,主要包括耶稣的诞生与少年时代,耶稣的传道生涯,耶稣的受难与复活三方面内容,完整再现了耶酥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佛经,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本书以《金瓶梅》解《心经》,使之更加容易理解,开篇先录《心经》全文,标以白话。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讲解。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四分册,讲述耶稣门徒的故事并介绍使徒的书信作品,对应《圣经·新约》的后23卷。使徒保罗原本是迫害基督徒的急先锋,但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得到神启,归信了基督,从此冒着巨大风险坚定不移地展开三次传教,曾被投放监狱,依然坚持信仰直到最后被杀害。本册同时也讲述了基督教早期领袖彼得、基督耶稣厚爱的门徒约翰等其他使徒传播基督之道的故事。由于早期基督教是被罗马帝国禁止的,这些使徒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然而他们都展现出了强烈的大无畏精神,对后人有相当大的榜样作用。
  •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大忙人的清心咒,听佛学高僧揭秘不忙碌的智慧, 老百姓的草根禅,随禅宗大德参悟不烦恼的人生。 谈佛论禅,于五行方外观自在; 修心养性,在红尘俗世悟禅机。
热门推荐
  • 官人如花颜如玉

    官人如花颜如玉

    她凤冠霞帔,笑靥如花,却目光黯淡,一步步走进将军府。身边的他,是自己的夫君官城,他是将军却是生就一副绝美面容,不笑寡言。他被迫成婚,却是第一次放声大笑,谈笑风生。猜不透,她的眼神,他的笑容。微风吹起,她盖头飞扬,锁住了他的深深目光。他问:“你为何不看我?”她不语,浅笑。多年之后,在他“坟”前。她眼角含泪,拿出那块玉佩,放在心房……
  •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德斯收集的寓言以及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编订的。其形式简洁精练,内容隽永深奥含义于浅显生动的语言中,颇耐人寻味。
  • 英雄联盟之流派大师

    英雄联盟之流派大师

    【新书《网游之无敌掠夺系统》已发布!】方昊宇穿越到一个电竞体系健全的世界,英雄联盟更是成为了这个世界最火的游戏,同时这里的职业选手得到了应有的待遇,明星选手就像NBA里的篮球巨星,受人追捧!不过让方昊宇奇怪的是,剑圣的AP打法无人问津!老鼠无伤打野还未被开发!炼金那破坏游戏性的送死流打法也没有出现!……唯一共同的就是刀妹惨遭一削再削!
  • 豪门童话:一吻夺爱

    豪门童话:一吻夺爱

    一场车祸,她从昏迷中醒来猛地发现脸不再是她的,父母不是她的,朋友不是她的,未婚夫不是她的,家不是她的…属于她的都在一瞬间如同被人施了魔法,全都消失了,有的只是她自己知道,她不是杨渺渺而是杨芊语!<br/>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终究成了别人的替身,所有人都叫她杨渺渺,当她是杨渺渺,要她去爱杨渺渺地的未婚夫…<br/>不,她要做回她自己,做回杨芊语,然而她试图做回的时候,却发现这背后隐藏了一个又一个的阴谋阳谋!<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
  • 祸乱修真界

    祸乱修真界

    Z国神秘部门负责人沈妙云舍生取义,竟意外重生异界。未知的力量,神秘的图纹,一切的未知数让她的修真之路朝一个与众不同的方向发展。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她要走向修真界的巅峰!本文很爽很腹黑,很……亲懂的!
  • 探索世界:身边的物理

    探索世界:身边的物理

    这个大千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吸引孩子好奇的目光。他们的小脑袋里总会接二连三地蹦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本书从力、热、声、光、电等几大部分,介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那些再自然不过的现象,为善于思考和勇于创新者掀起物理神秘的面纱,揭示高新技术背后的奥秘。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最后的军礼

    最后的军礼

    壮汉赵大刀自从18岁第一次目睹南昌起义,就被革命的热浪所震撼,从此,这位热血青年就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先后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在血雨腥风中出生入死。这个一上战场就凶猛如虎的壮士,对革命忠诚不渝,即使长征掉队、解放后负伤转业、朝鲜战争被俘,仍然背着他的招牌式的红缨大刀执著追随着部队,追赶着自己的家,但是,躲过了枪林弹雨的赵大刀却躲不过命运的捉弄。 读完小说,你会对英雄的一个全新的认识,因为从来没有这样的英雄,让你同他一起豪情万丈的同时,如此为他的命运牵肠挂肚,一慨三叹。
  • 人性改一改 人气百分百

    人性改一改 人气百分百

    阐述了一个人的成长、成功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完成的,甚至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也和他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发现有些人很有才华和能力,却经常失败,其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好人缘。人际关系专家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作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人越是懂得人际关系,就越能适应社会,其人生成就也会越大。那么,如何获得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呢?人的良好的本性,能够让人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完美地解决事情的习惯和能力,简单地说,无外乎会做人而已。这些人处理事情不急不躁,自然能井井有条;对待朋友热情诚恳,自然能左右逢源;看待事情冷静客观,自然有真知灼见;面对挫折勇敢坚韧,自然能百折不挠。
  • 听管理学家讲故事

    听管理学家讲故事

    为什么所有外部条件都万事俱备,有人却无法放手去做?为什么有人身无分文,却可以将自己的奇思妙想付诸实践?为什么本以为按部就班就可以高枕无忧,却逐渐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为什么有的事似乎不可能,但管理者一番运筹帷幄竟然马到成功?……该书选用了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阐述了真实世界中关于管理的主要原则,以助你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