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10

第10章 唯识学所依之经论(4)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菩萨功德品第十八:第十八节菩萨功德品:第一项第一颂:第一目希奇法,第二目不希奇法,第三目平等心,第四目饶盖,第五目报恩,第六目欣赞,第七目不虚饶加行。第二项第二颂:第一目无颠倒加行,第二目退堕,第三目胜进,第四目相似功德,第五目实功德,第六目调伏有情。第三项第三颂:第一目授记,第二目堕决定,第三目定作,第四目常所应作,第五目最胜。第四项第四第五颂:第一目四种施设建立,第二目四寻思,第三目四如实遍智,第四目五种无量,第五目说法大果胜利,第六目大乘性,第七目摄一切大乘,第八目菩萨十种,第九目诸名号建立。

卷四十七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第三章第二持义(四品):第一节菩萨相品:第一项标列,第二项标释:第一目五相五转,第二目结劝应知。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二持随法瑜伽处分品第二:第二节分品:第一项开列四门,第二项依门随解:第一目善修事业,第二目方便善巧,第三目饶盖于他,第四目无倒回向。第三项结辨:第一目明摄一切,第二目较量胜劣。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二持随法瑜伽处增上意乐品第三:第三节增上意乐品:第一项开列章门,第二项依章门随释:第一目七相怜愍,第二目十五意乐。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一:第四节住品:第一项标列,第二项问答解释:第一目略释十二住,第二目广明十二住……

卷四十八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二随持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生品第一:第四章三持义(五品):第一节生品:第一项标列五种,第二项随释:第一目除灾生,第二目随类生,第三目大势生,第四目增上生,第五目最后生。第三项五生摄尽现生一切。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摄受品第二:第二节摄受品:第一项开列六门,第二项依门随释:第一目顿普摄受,第二目增上摄受,第三目摄取摄受,第四目长时摄受,第五目短时摄受,第六目最后摄受。第三项六摄之义周尽,第四项辨艰难事:第一目遇十二难事,第二目聪明善巧。

卷四十九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第三节地品:第一项摄十三住为七地,第二项释离恶趣因缘,第三项显净治法:第一目安立,第二目略义,第三目十法次第。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行品第四:第四节行品:第一项列举四行:第一目波罗蜜多行,第二目菩提分法行,第三目神通行,第四目成熟有情行。第二项广明施等波罗蜜多行:第一目波罗蜜多义,第二目由三因缘次第建立义,第三目摄六度为三学。第三项重解前四所应作事。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一:第五节建立品第五:第一项标列十一种功德法门,第二项随别释:第一目诸相随好(二门),第二目四种一切种清净,第三目十力……

卷五十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第四目四无所畏,第五目三念住,第六目三不护,第七目大悲,第八目无忌失法,第九目永害习气,第十目一切种妙智。第三项总办:第一目证得,第二目差别,第三目作事,第四目建立与不共。第四项名菩萨地广赞福聚。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四持次第瑜伽处发正等菩提心品:第五章第四持义(一品):第一节问起,第二节结说菩萨地二十七品次第,第三节总结。

本地分中有余依地第十六:第一章结前生后开列三门。第二章随释:第一节地施设安立,第二节寂静施设安立,第三节依施设安立。

本地分中无余依地第十七:第一章结前生后开列三门。第二章随释:第一节地施设建立,第二节寂灭施设安立,第三节寂灭异门施设安立。

可以从上述五十卷之科判中,分别十七地之义。

于大体上,可分为境、行、果三段,或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分成二大部门;或从世间俗谛与出世间真谛方面,分成二大部门。由此可见本地分能摄尽一切事理。

于本第一本地分中,虽主要在于解释了义之十七地,然尚有不了义处,未曾谈列,故于第二抉择分中分别之。前二分所说之内容,是使人明诸法之事理,而未具辩能说之方式以及诸经之仪则。能辩此诸经之仪则,是第三摄释分。但是,于前三分所说之内容,是义理及所说之方法(仪则),是仅依于一般之通说,而未于中会通多方之异说。故于第四分摄异门分中,明有各种不同之文义,以会通之。上四分既已明解释所诠之教法,故于最后之第五分,特明能诠之三藏,并且更说明教法与三藏,有其能依所之关系。

本论一百卷所说,不外是:释了义不了义,论内容与形式,辩一般与多方,明所诠与能诠,可谓无有余蕴。

《瑜伽师地论》虽说甚为广泛,但绝不杂乱,而且首尾一贯,组织井然。本论实以佛教瑜伽中道之理为中心,广论印度古来之四吠陀、五明论、外道诸学派,并佛教诸部之教理,其内容涉有天文、地理、医药、生理卫生、工学、美学、心理、伦理、科学、哲学等等,故最胜子等于《瑜伽释论》中赞云:“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果无不证。”可见其列为“一本十支”之本了。

(第三节) 十支论

——“一本十支”之“支”

瑜伽行派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其他论典为支论,支论有十,称为“十支”,即叙述支分义理之十部论典。此十支论是:《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辩中边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大乘庄严论》、《分别瑜伽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全一卷,属印度佛教大乘宗经论部。又称《大乘百法明门论略录》、《百法明门论》、《百法论》、《略陈名数论》。世亲造,唐代玄奘大师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系根据《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将释迦牟尼佛所说“万法唯识”的道理,约为六百六十法,世亲菩萨将其提纲挈领,浓缩为百法。以为宇宙森罗万象,世出世间的一切法,总不出此百法。本论为瑜伽行学派所依重要论典之一,而以一切法无我为宗,全书就诸法而略分为五位百法:

1.心法,有眼识等八种。

2.心所法,立遍行等六种分位:(1)遍行,有作意等五种。(2)别境,为有欲等五种。(3)善,有信等十一种。(4)烦恼,有贪等六种。(5)随烦恼,有忿等二十种。(6)不定,有睡眠等四种。

3.色法,有眼等十一种。

4.心不相应行法,有得等二十四种。

5.无为法,有虚空无为等六种。

故《百法偈》曰:“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种无为成百法。”本论有“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之语,乃说明一切法即五位百法,次列举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而阐述一切法无我之理,以为本论之主要旨趣。盖《俱舍论》立“七十五法”之说,而仅论及补特伽罗无我之理,是犹妄计心外有实法;唯识则阐明百法皆不离识,实我本空,故一一之法亦非实法,是为唯识证理之门。欲研究《百法明门论》,可参阅拙著《百法明门论讲析》(巴蜀书社出版)。

《五蕴论》全称《大乘五蕴论》,全一卷。又作《粗释体义论》。世亲造,玄奘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蕴,即类聚、类别之意;五蕴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1)色蕴,即一切色法之类聚。(2)受蕴,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受。(3)想蕴,眼触等所生之诸想。(4)行蕴,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意志与心之作用。(5)识蕴,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五蕴系总一切有为法之大别,在《俱舍论》等所立七十五法中,总类聚有为法之七十二位为五蕴;唯识家则立百法,合有九十四法摄为五蕴。小乘佛教以蕴、处、界等三种分类诸法,本书着重于阐明大乘五蕴法,并兼说大乘十二处、十八界等法,属瑜伽行学派十支论之一,大乘经典中,以本论对五蕴法之说明最为简要,略摄《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之境事,而以无我唯识为宗。

《显扬圣教论》凡二十卷。又称《总苞众义论》、《广苞众义论》、《显扬论》。印度无著造,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论为显扬《瑜伽师地论》要义之最著者,为瑜伽行学派十支论之一。《成唯识论》为之所依。本书凡十一品:(1)摄事品,(2)摄净品,(3)成善巧品,(4)成无常品,(5)成苦品,(6)成空品,(7)成无性品,(8)成现观品,(9)成瑜伽品,(10)成不思议品,(11)摄胜抉择品。其有二百五十二颂半,卷末附《扬显圣教论颂》一卷。本论乃错综瑜伽十七地要义,而以明教为宗。另有注释书《显扬疏》(唐窥基疏)一卷、《显扬论疏》(新罗璟兴疏),然皆以不传。读者可参阅吕澂先生之《显扬圣教论大意》(《唯识论文集·第一辑》,成都国学研究会编),即可知本论之概要。近代学者熊十力先生对本论中“三自性”解释不全的方面给予抨击,而著《新唯识论》一书,亦可参阅(《唯识论文集·第二辑》,成都国学研究会编)。

另外,由于玄奘将《显扬圣教论》与《显扬圣教论颂》分别译出,以致引起学术界对于《论》、《颂》之作者是否为同一人之议论。日本学者宇井伯寿主张《显扬圣教论》为世亲所作,《显扬圣教论颂》为无著所作。其所提论点之一,谓南朝陈代真谛三藏所译之《三无性论》相当于《显扬论》中《成无性品》之长行释文,而《三无性论》与同为真谛所译之《转识论》,皆属于《无相论》之一部分;《转识论》为世亲《三十唯识颂》之同本异译,故知《无相论》为世亲所作;后由此推知《显扬论》当为世亲之释文。

《摄大乘论》又称《摄论》、《广苞大义论》。印度无著造。汉译本有三:一是后魏佛陀扇多译,凡二卷。二是南朝陈真谛译,凡三卷,又称《陈译摄大乘论》。三是唐代玄奘大师译,凡三卷;题名《摄大乘论本》。以上三译本,皆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此外有西藏译本,凡四卷。本书是解释古印度《大乘阿毗达磨经》之《摄大乘品》,总括瑜伽深密法门,诠阿毗达磨摄大乘一品宗要,而以简小入地为宗,阐述大乘教义,着重于瑜伽行学派之观点,共分十章。因其内容赅摄大乘佛教之一切圣教法门要义,故称《摄大乘论》。本论为瑜伽行学派之主要论典之一,于我国为摄论宗之根本要典。本论注疏很多,在印度有世亲、无性二师之注释。

《杂集论》全称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凡十六卷。印度安慧杂糅,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称《阿毗达磨杂集论》、《对法论》、《分别名数论》、《广陈体义论》。乃随文注释无著之《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而成书,系师子觉所作,安慧加以糅合集论而成,为瑜伽行学派之重要论典之一。《杂集论》内容乃集解大乘阿毗达磨诸要项,分为本事分与抉择分,前者有三法、摄、相应、成就等四品,后者有谛、法、得、论议等四品,系取自《瑜伽师地论》中之本地分、摄抉择分,皆符合《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卷五十二及《显扬圣教论》卷十四所说。安慧合糅总括《瑜伽师地论》一切法门,集《大乘阿毗达磨经》所有宗要,而以蕴、处、界三科为宗。

《辩中边论》凡三卷。又名《离僻彰中论》。世亲造,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系注释弥勒所造之《辩中边论颂》,阐明大乘中道之正行。计分辩相,辩障,辩真实,辩修对治、辩修分位、辩得果,辩无上乘等七品,以成瑜伽法相,而以中道为宗。异译本有陈真谛之《中边分别论》二卷。两译因传承不同,故于法相之解释上时生歧异。此外,《西藏大藏经》中,除此世亲释论及弥勒本颂之外,另有安慧之释论,与本论同名。

《二十唯识论》全一卷。又名《唯识二十论》、《摧破邪山论》。世亲造,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引用《十地经》中“三界唯心”之句,论证外境为内识显现,阐述唯识无境之义,以破斥小乘、外道之偏执,系瑜伽行学派所依之重要论典。全书总举五言二十一行之颂,就之而诠解其义,本论首先宣说“三界唯心”之旨,其次小乘、外道所难之四种问题,加以解释,以成立万法唯识之理。最后一颂阐明宗义,依偶颂之数而题名《唯识二十论》。本论以释七难以成瑜伽唯识,而以唯识无境为宗。异译本有二:南朝陈之真谛所译《大乘唯识论》一卷、北魏之菩提流支之《大乘楞伽经唯识论》(又称《破色心论》)。此三种译本中,菩提流支所译本,文多颂少,由二十三颂所成;真谛所译本,文少颂多,有二十四颂;玄奘所译本,文颂分配均等,由二十一颂所成。本论注释书极多,于印度,以世亲弟子瞿波论师为首,共有十多家注释,其中以护法所造《成唯识宝生论》五卷较为重要。

《三十唯识论》又名《唯识三十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颂》、《高建法幢论》。全一卷。世亲造,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书以三十颂诠释唯识教义:前二十四颂明唯识之相,第二十五颂明唯识之性,最后五颂明唯识之行位。本论广诠瑜伽境体,而以识外无别实有为宗,是瑜伽行学派重要论典之一。世亲临终之际,以三十颂六百言阐述大乘法相唯识之妙趣。其后,护法、安慧等诸论师各为《唯识三十颂》作注,并加序分、流通分二颂。我国唐高宗显庆四年(659),玄奘以护法学说为主,糅合诸论师之作,而译成《成唯识论》十卷。南朝陈真谛所译之《转识论》为本书之异译本。

《大乘庄严经论》又作《大乘庄严论》、《大庄严论》、《庄严论》、《庄严体义卷》。全一卷。无著造,唐代波罗颇蜜多罗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解说菩萨发心、修行以及应修习之各种法门,乃瑜伽十支论之一。全书共分二十四品,现存之梵本,系法国学者莱维(S.Lévi)于1898年发现于尼泊尔者。西藏译本将全书分别为“颂”、“释”两部分,梵本及西藏译本皆仅有二十一品。本论名目含有庄严大乘经之深义,故《成唯识论述记》卷四谓,书名应题为《大乘庄严经论》。本论所援引经典颇多,有《十地经》、《无尽慧经》、《行清净经》等数十种,以总括瑜伽菩萨一地法门,而以庄严大乘为宗。关于本书之作者,众说纷纭,梵本未举出作者之名;《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长发有无条、《开元释教录》卷八等,均谓本书为无著所造;西藏译本谓是弥勒造;《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本、《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本、《解深密经疏》卷四等,则称本颂为慈氏弥勒菩萨造,释论则为天亲(世亲)菩萨造。

《分别瑜伽论》为瑜伽行学派十支论之一,本颂系弥勒菩萨所说,世亲造释论。又称《摄散归观论》。本论未传译,若援《解深密经》中之《分别瑜伽品》为例,则以止观为宗。

上述十支论,后世或有除去《摄大乘论》,加入陈那之《因明正理门论》为十支论。故将《因明正理门论》附于末:

《因明正理门论》全一卷。印度陈那撰,唐代义净译。本书与玄奘所译《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为同本异译,为因明学之根本理论书,皆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盖陈那当时之外道鼎盛,佛教正道不显,为排斥外道,以振兴佛教,则必须依完整之理论。本论为印度论理学开一新纪元。内容系诠释因明论理之规则,一一论述能立、似能立、现量、似现量、比量、能破、似能破、负处等义旨。依《瑜伽师地论》及世亲之古因明等说,设立真实无过之能立、能破之新说,以诠解诸法本真之体义。本书系现存汉译新因明最古之著作。

同类推荐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佛解人生

    佛解人生

    本书是梁启超撰写的研究佛教在中国发展兴衰的经典之作,从史学角度来阐述对中国佛教兴衰流变的看法,以及佛法之于人生的意义。是梁启超佛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从天津富豪的少爷,到上海欢场的公子;从拖辫子的中国书生,到西服笔挺的日本留学生;从西子湖畔的教师,到虎跑泉边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仿佛应该从从万花筒里看过去:一样的人、物、事,一样的名、利、财,一与他接触就起了奇妙的反应,触发出意外的光彩。
  •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何谓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慈悲是无量智慧,慈悲是大爱。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有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包括放下执著心、保持正心、宽容心、随缘心等。本书共分八篇,以佛学思想为核心,分别从善念、放下、静心、做事、宽容、智慧、平常心、随缘八个方面,讲解了慈悲给我们带来的福报以及怎样修得慈悲心。书中还有“佛陀格言”、“禅机妙语”、“佛家典籍”、“佛心故事”等版块内容,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佛法。我佛慈悲。慈悲即佛。佛即慈悲。
  •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本书讲述从上帝创造世界到大卫当犹太国王的故事,对应《圣经·旧约》的前12卷。共分五篇,内容包括:开天辟地的故事、犹太先祖的故事、大卫王的故事等。
热门推荐
  • 傲妃斗邪王

    傲妃斗邪王

    她,是将军府毫无地位的嫡女废物,亦是曦宁国五王爷的未婚妻,却天生废材,不学无术,其懦弱无能的性格,更是招人冷嘲热讽。她,是21世纪的集团总裁,在商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乃是业界之不朽神话,被人尊称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神’。一朝穿越,她成了她,昔日的懦弱已不复见,又有谁知道如今的她是集齐万千风华的绝世奇才?!面对嫡姐们的刁难排斥,她猖狂一笑:“不要在我面前嚣张,因为你们还不够看!来一个我打一个,来两个我灭一双!”面对神秘情敌的威胁挑衅,她挑了挑眉:“有种招惹我,就要有种承担应有的代价!若是想打我的主意,就别怪我对你不客气!”面对未婚夫的无情悔婚,她傲然地扬起头,“从此陌路不相见!我放弃的东西绝对不会再拿回来用第二次,包括你王妃的位置,谁喜欢谁拿去,我一点都不稀罕!”**他与她自幼订婚,一朝政变,为权势迎娶他人为妃,待错失她之后,他悔恨终身!他寻她千里,却得知昔日痴恋的佳人,已是别人的妃!他为她默默守候,只愿得她一承诺:生死相随,永不离弃!**城台上,她一袭红衣如火,英姿飒爽,俯瞰众生。‘我命由我不由天’她褪尽铅华,绝代无双!她光芒万丈,扭转乾坤,颠覆以往的丑陋形象!她有狂的资本,傲的骨气,她惊艳绝伦,狂傲天下!**他,是天之骄子,傲娇如他:「女人,本殿下终究是玩火自焚了!拙劣如我,这世上,我就只想‘祸害’你,一辈子,到天荒,到地老,到永远永远……」他,是摄政皇叔,杀伐决断:「绫儿,倘若上天要亡你,本王也定要逆天而为!你是一个坏女人,不但偷走了本王的冷静理智,狠决果断,还偷走了本王的……心!」他,是未婚夫君,冷漠如斯:「曾经的刻苦铭心,本王又岂能相忘?你说从此陌路不相见?呵呵……你又何曾明白本王的良苦用心?」他,是儒雅之王,韬光养晦:「第一眼开始我就知道,此生只能是你!就算是遇神杀神,遇佛弑佛,本王也要得到你,因为只有本王,才是你最终的归宿!」
  • 蒋红妙

    蒋红妙

    叶勐,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芙蓉》等期刊。小说《老正是条狗》入选《2005年短篇小说年选》。《亡命之徒》电影改编。《塞车》被译成英文。《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获2008年度河北十佳优秀作品奖。现为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 我的宝贝哑妻

    我的宝贝哑妻

    她是个哑女,意外救了他。他愿意娶她,但只是为了在异岛能够生存下来。跟着他离开回到他的家,因为是哑巴,她一直很乖巧,直到婆婆恶意打她骂她,而她肚子里的孩子更是被他亲手弄掉后,她终于心灰意冷离开。【本文与《假戏真做:校草的爱很受用》为系列文】
  • 毁灭道

    毁灭道

    因为体质关系,本来以为已经不能修炼到武者的巅峰。一场意外让他得到妖界血帝传承掌握雷电之力,而且还得到一把绝世魔剑。带着魔剑来到修真界,却引起修真界的争夺。从武道到修真,与血帝之子一头变异神兽血狼走上一条杀戮的道路,最后走上天道的巅峰。
  • 卓越管理者说话之道

    卓越管理者说话之道

    从管理者日常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让管理者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得体而自如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解决问题、宣示主张、发布命令、同时树立管理者超凡出众的形象和应有的权威。相信《卓越管理者说话之道》能够帮助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不同级别的管理者提高自身的讲话水平,为事业的蓬勃发展助力、增势。
  • 公主太子妃

    公主太子妃

    ★她是公主,是太子妃,是皇后,是杀手联盟盟主,江湖武林盟主,也是天下第一魔宫宫主。她身份众多,淡定沉着,冷俊睿智!他是太子,是皇上,是富商,是杀手,也是天下第一堡的堡主。他冷漠孤傲,腹黑执着!当两个有着多重身份的人走到一起,他们的人生注定不再平静!★他们是平凡夫妻:“大将军的女儿缠着说要嫁给我当侧妃,你怎么看?”他站在门口,身子慵懒的靠着门沿,别有深意的看着自己的太子妃。“哦!”她仿佛在听一件事不关己的八卦一样,平静的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你不生气?”“嗯,我为什么要生气?”“你的夫君要纳妾了,你都不吃醋吗?”他带着诧异,也带着愤怒,她怎可如此不在乎自己呢?她懒懒的站起身,脸上带着那一贯的柔和笑容,“夫君,晚膳时间到了,我们先用膳吧!”饭桌上,看着那一碟碟的菜,他的嘴张的可以塞下一个鸭蛋:醋溜白菜,糖醋鱼,糖醋排骨,醋溜丝瓜…“东宫的厨子该换了!”谁都知道,他从来都不吃酸的东西!她淡然的一笑,拿起筷子津津有味的夹起菜肴,意味深长的说道,“还是这醋好吃,那干醋吃起来太没有营养了!”啥?她这是在吃醋?★他们是江湖儿女:“你罗刹联盟为何要抢我暗夜联盟的生意?”他大摇大摆的走进她的地盘,一把搂住她的芊芊细腰,邪气的脸庞带着质问。她潸然一笑,轻轻的牵动嘴角,呵气如兰,“夫君,生意场上没有情面可讲,今日不是我抢,是你能力不行,客户择优选择了。”“这么说你能力很强了?”他的唇贴近她的脸,带着警告!“武林盟主的位置不是谁都能做的。”什么?她这是在向他宣战么?★他们是神秘宫主和堡主:“你水幽宫不是从来都只收女门徒的吗?那么那个男人是谁?”他气势汹汹的拽着她的手,眼中喷着火怒视着她身边的男人。她淡定的脸上带着惊愕,不动声色的反驳着,“你天下第一堡不也是只收男门徒的吗?那么那个女人是谁?”“她是你妹妹,我的小姨子。”“那她是不是女的?”“呃,是!”“这不就对了,你就能收女门徒,为什么我就不能收男门徒了呢?”她笑的温柔,笑的和煦,只是那抹笑意背后,却是毋庸置疑的坚决。他身子微微一颤,松开她的手,决然的说道,“那我现在去把她撵走!”“她不是你小姨子吗?”“娘子都没有了,要小姨子有屁用!”“哦!”她平静的脸上终于绽放出了一些温暖的神采,对着他的背影说道,“那个男的是我的亲弟弟,你的小舅子!”不是吧?她这是故意的吗?★
  • 非常霸女

    非常霸女

    车水马龙的市中心,整齐宽阔的十字路口,异常繁忙的红绿灯,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不息的车流,组成了炎炎夏日下城市中最平凡的一幅景象。但这一天,对于正站在十字路口的两男一女来说,却注定无法平淡。慕容好好面对着眼前那两个养眼到令女人痴狂的大帅哥,心里面却只有一个想法:娘亲你个老嬉皮的,这叫个什么跟什么的事儿啊!如此热闹非凡的地方,无论是人还是车,全都堪比蚂蚁多。原本人来车往的匆匆中……
  • 美人锁心不负君

    美人锁心不负君

    孤女横空出世,已触天怒不公。偏属阴暗体质,引众妖垂涎三尺。若除其体制,必须以人祭祭天,消除天上人间众怒。孤女以命为天,以一己之力抗衡,黄天霸主怜悯其,以毕生功力化为宝,永伴其身边薄命。此后,需杀孤女为持天地平衡,需先除黄天霸主。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绝色斗师:修罗庶小姐

    绝色斗师:修罗庶小姐

    【已完结,请亲们放心阅读】他说“云菲,对不起,我骗了你,这是个必输的赌。只有我的消失才能换来世间的安稳,对不起,我丢下了你和孩子。我失信了。这一辈子我最真的一句话,一定没有骗你————我的妻,洛云菲。”【敬请期待下一本,带你走进震撼的情感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