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100000005

第5章 中观学派之源流及传承(2)

关于龙树之入寂,据《龙树菩萨传》载,有一小乘法师,以嫉恨之故,不愿师久住于世,师知晓后,即入静室,行蝉蜕而去。可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萨罗国条》载,该国国王娑多罗诃皈依师,师以妙药赠之,二人俱长寿不衰。王子欲登王位,故乞请师自尽,师即以乾茅叶刎颈,王因哀愁之故,不久亦命终。当时的南印度,正值案达罗王朝衰落、甘蔗王朝兴起之际,龙树把这里当作其传教基地,与案达罗普遍兴起大乘思形势是吻合的。但是,这里也是南传上座部的影响范围,婆罗门教的势力更是根深蒂固,三者围绕争夺国家的支持,或对国家的控制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关于龙树入寂的两个传说,情节虽然不同,但都说明了龙树是因为自己的传教活动,导向了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以致死于非命。至于龙树之年寿,依《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卷上、《法苑珠林》卷五十三等所说,皆谓师之年寿达于数百,其说实难采信。然若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朝嚼齿木条”及其他诸书所说,师擅长药术,推测其年寿应在百岁以上。鸠摩罗什(344-413)为之作传时,称“始过百岁”。

龙树之著作极丰,如:《中论颂》、《十二门论》、《空七十论》、《回诤论》、《六十颂如理论》、《大乘破有论》、《大智度论》、《十住毘婆沙论》、《大乘二十颂论》、《菩提资粮论》、《宝行王正论》、《因缘心论颂》、《菩提心离相论》、《福盖正行所集经》、《赞法界颂》、《广大发愿颂》等;造论之多,世所罕见,遂有“千部论主”之美称。后世基于师所造之《中论》而宣扬空观之学,称为中观学派,并尊师为中观学派之始祖。此外,龙树又被尊为付法藏第十三祖,且于我国、日本,古来被共尊为“八宗之祖”。

第二代 迦那提婆

目前无法弄清楚龙树同般若类经典的关系,但是龙树把早期的般若思想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更显密的宗教哲学体系,则无疑问。他的弟子提婆,在完成这个体系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迦那提婆,梵名Kāna-deva,意译为单眼提婆,又称提婆(梵Deva)、圣提婆(梵rya-deva)、圣天。南印度婆罗门出身,或谓师子国(斯里兰卡)人。博识渊览,才辩绝伦。尝挖凿大自在天金像之眼,后复自挖取只眼回施大自在天,故名迦那提婆。初谒龙树,龙树令弟子以满钵水置前,提婆即以一针投入水中,两人欣然契合。出家为龙树弟子,以智辩著称,后游历印度各地,大振破邪之剑,调伏外道,度人百余万。后以构怨,为外教徒所刺,遗谒曰:“诸法本空,无我我所;无有能害,亦无受者。”

鸠摩罗什亦为提婆作传,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所传亦多。提婆到南萨罗国与当时受到引正王敬重的龙树论议,遂从龙树受业,曾代龙树去摩揭陀国的波吒厘城(在今巴特拉西北至订那浦尔之间),战胜该城国王支持的外道,重树佛教威德;又到朱木拉河与恒河汇合之处,破除在此河沐浴可以消罪得福、自沉能够升天受福的外道和迷信之说。此汇合处有钵罗耶伽国(今阿拉哈巴德),提婆在这里曾与婆罗门外道展开著名的论战,以“天”(提婆之名之意译)是“我”,“我”是“汝”,“汝”是“狗”的循环论辩,说明“循名求实,实不可得”的空观道理。他相当坚决地反对对大自在天的偶像崇拜,认为假黄金、颇梨等饰以惑人是不应该的,主张“以威灵感人,智德伏物”,并将神眼挖出。

提婆著有《百论》、《广百论》。提婆之论,重破外道,毕生致力于弘扬龙树的中观学说。弘扬缘起性空,提婆与龙树相同,而在破斥方面,龙树重在破斥小乘,而提婆重在破斥外道。提婆弘扬大乘佛教的时候,外道学说兴盛,而佛法衰微,因此提婆与外道辩论,为法忘身,遂被外道刺死。

龙树、提婆师徒两人的经历非常相似,都出身于婆罗门,又都为婆罗门的对手。他们不但依靠自己的辩才,而且时常采用神通,用以战胜论敌和弘扬佛教。他们的生活放浪不羁,往来于权势富贵之间,同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的严戒苛律、禁制五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大乘思潮中,始终存在着密教化的倾向,这在龙树和提婆的生平中可见端倪。

第三代 罗睺罗跋陀罗

罗睺罗跋陀罗,梵名Rāhulabhadra,略称罗睺罗多、罗睺罗。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姓梵摩。早年入那烂陀寺,从尊者黑者(藏名Nag-po)受具足戒,学声闻乘。又依无分别者(藏文Rnam-parmi-rtog-pa)广学大乘及秘密乘,并弘通中观之宗义。随侍迦那提婆,证皆空之理,于那烂陀寺教化僧徒。提婆示寂之际,受其心随之教说(藏文snin-pohidon-gyibstan-pa)。著有《赞般若偈》、《法华略颂》,其片断散见于汉藏文佛典中;还著有《中论释》,真谛曾翻译为汉语,但后来佚失。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六载,师曾从提婆受婆罗门所造之《鬼名书》,后以种种方便教化众生,付法予僧伽难提。

第四代 青目

青目,梵名Pigalanetra,音译宾伽罗、宾头伽罗。身世不详。四世纪顷之印度人,为注释龙树《中论》之论师。他的著述《中观论释》经过鸠摩罗什翻译传入中国。我国三论宗之“于”、“教”两种二谛义,就是根据青目的《中观论释》而建立。青目的《中观释论》最能体现龙树《中观论》的原意。据僧叡《中论序》:“其染翰申释者,甚亦不少。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宾伽罗,秦言青目所释也。其人虽信解深法,而辞不雅中,其中乖阙烦重者,法师皆裁而裨之。”据《大乘玄论》卷二载,师于佛灭后一千年出世。

(第三节)中观学在印度的发展

中观学派经青目著《中论本颂》之注释及婆薮开士之《百论本颂》注释之后,受到不断壮大的瑜伽行学派唯识思想的冲击,也有不少的变化。其后,四至五世纪出现之佛护系统称为具缘派,清辨系统称为依自起派。此即中观学派分出之两大派系。佛护和清辨,皆为僧护之弟子。

佛护,梵名Buddhapālita,西藏名为Sas-rgyas bskyan′s。据多罗那他之《印度佛教史》载,出身于南方坦婆罗国之汎沙苦利陀,乃龙友(梵名Nāgamitra)之弟子,并师事僧伽罗苦什达(梵名Sāmgharaksita,意译即僧护),学习龙树之中观思想,最得上智。又礼拜文殊菩萨之圣容,住于南方檀多弗利伽兰说法,并为龙树、提婆之论书作注释,遂得利卢部之悉地。他被视为根本《中论》八大注释家之一,而被尊称为“长老佛护”,在印度中观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与清辨论师彼此立于批判之立场。至月称论师出现时,佛护之地位复被肯定,而成为《中论》之佼佼者。宗喀巴大师称龙树、提婆为“根本中观师”,而将佛护以下称为“随持中观师”。佛护的弟子很多。其所著《中论注》除第一、二、三品外,均为简明易解之注释。

约在公元470-540年间,佛护创立了中观具缘派。龙树依《般若经》而造《中论》,倡说“缘生即空”之义,于《中论》本颂之《归敬颂》中,列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等“八不”,以破诸法有所得之见解,阐明缘起即因待之法。故可谓中观学派乃通达诸法缘生之义,令有无之诸见皆泯绝,而使真空中道之现前。六世纪佛护与清辨二人见解互异,各自造立论书,批评对方之说,由是中观学派乃分裂为二,即以清辨之学为主流之依自起派,以佛护学说为主流之具缘派。佛护之具缘派主张诸法毕竟空之说。所谓毕竟空,又作至竟空,意指诸法究竟不可得。亦即以空破诸法,使无遗余,不执于一物。《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区别毕竟空与性空,谓毕竟空为无有遗余,性空则是本来常尔;毕竟空多诸佛所行,性空则为菩萨所行。亦即以空破诸法,毕竟不执于一物,三世清净为毕竟空;一切诸法自性空,众缘和合似为有,若离众缘,其性不可得,是为性空。《中观论疏》卷一末释毕竟空谓,众生性边亦如虚空,其中无生死往来,亦无解脱者。以生死本自不生,故无往来;既无生死之往来,生何所灭,故称为涅槃,故无解脱。所以生死涅槃毕竟皆空,故一切无生。又涅槃本自不生,生死亦本自无生,故称一切不生。毕竟空者,若有生有不生,则非毕竟空。以一切无生,称为毕竟空。七世纪时,有月称(梵名Candrakīrti,西藏名为Zla-ba grags-pa或Zla-grags)撰《中论注》、《六十颂如理论释》、《四百论注》、《入中观论》等,提倡具缘派之说,并对清辨之《中论注释》予以强烈评议;其学说思想后传入我国西藏并广泛流传。其后,又有寂天(梵名S′āntideva,西藏名S′hi-ba lha)论师,作《菩提行经》、《大乘集菩萨学论》等,祖述中观之旨趣。中观学派与瑜伽行学派渐有相互融摄之倾向,而形成中观瑜伽派,由是具缘派与自依起派之对立,及各自演布之情形,即自然消融于中观、瑜伽两大交流之潮流中。

依自起派约为公元五至六世纪间,由清辨(梵名Bhāvaviveka,或Bhavaya),为主流而创立。清辨作《般若灯论》一书以释《中论》之教旨,并于书中对佛护之论说详加批评,另著有《中观宝灯论》、《中观心论颂》、《摄中观义论》、《大乘掌珍论》等书。清辨与瑜伽行学派展开“空有之诤”。护法承继无著、世亲,说尽空之有;清辨祖述龙树,主张尽有之空,彼此相破相成。还传说师在南印度主持五十余所伽兰,宣说教法,造《中论释》,破斥佛护的具缘派之学说。其后有观誓(梵名Avalokitavrata)著《般若灯论注》一书弘扬清辨之学说。据唐代地婆诃罗三藏之传说,谓当时那烂陀寺有智光(梵名Jāna-prabnā)承龙树、清辨之学说,依《般若》、《中观论》等,立心境俱有、境空心有、心境俱空三时教判,以无相大乘为了义,与瑜伽行派之戒贤论师相抗衡。准此而言,智光论师当属依自起派之重要论师。

(第四节)中观学派在中国的弘传

中观学派传入我国称为三论宗,因以《中观》、《百论》、《十二门论》等三论为所依,宣扬空、无相、八不中道等义理,故又称空宗、无相宗、无相大乘宗、无得正观宗、嘉祥宗、提婆宗、般若宗、破相宗。以注重阐扬诸法性空,故又称法性宗。

中观学派传入我国,其派有二:由古代西域莎车国王子须利耶苏摩传鸠摩罗什者,称为“古三论宗”;日照三藏于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8)传入清辨、智光二论师之系统,则称“新三论宗”。其中鸠摩罗什译有《大品般若经》三十卷、《大智度论》百卷、《中论》四卷、《十二门论》一卷,并译出《龙树菩萨传》和《提婆菩萨传》,奠定了中观学派在我国的基础。罗什门下号称桃李三千,然高足仅十人,即僧肇、道生、僧叡、昙影、慧严、慧观、僧、道恒、道标、道融。其中,僧肇著《肇论》、道生作《二谛论》、昙影作《中论疏》、道融作《三论注》。而以慧观、道生、僧叡等多弘法于江南,僧肇、昙影、道融等则宣教关中,遂形成三论宗南北二学派。其后有昙济出,著有《七宗论》。

公元401—480年之间,北派以无人才而渐趋消沉,南派因受《成实论》压迫而未能发展。六世纪时,有僧朗出,入关师事昙济,以破小乘得梁武帝崇信,稍振“三论”之势,惟此时多于山中修习止观,又因当时盛行《成实论》之研究,故少受外间注意。僧朗之后,僧诠继起,欲振“三论”之学风,然因当时流行《地论》、《摄论》等缘起论之法门,故僧诠所倡之“三论”亦受其影响,而异于罗什之旧说。僧诠门下有法朗、辨公、慧勇、慧布四哲,其中以法朗尤为俊杰,奉随之众千余人,门下二十五人,而以嘉祥大师吉藏最为特出。吉藏止住嘉祥寺,大阐“三论”,集三论宗之大成而使之进入黄金时代(581-623)。吉藏以后,虽有智、知命、智实、寂师、慧远等高足继起,然因无卓绝之大师,无切实之行证,复受法相唯识宗之排斥、思潮之变迁、学者之好异思迁、禅宗之盛行等因素影响,唐代中叶,三论宗遂告沉寂。又法朗之门下,另有慧均作《四论玄义》,系统不详之硕法师作有《三论疏》及《三论游意》,亦为一时之“三论”硕学。在南北朝时,有在《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之外加《大智度论》,四论并重,讲习演布蔚为风气,盛行于一时,后世遂以“四论宗”称之。而我国之佛教史,无所谓之四论宗,而实为我国三论宗衍生之支派。

中观学派之思想在我国各宗派中,并非三论宗一家,天台、华严、禅宗都含有中观学派的思想。不过根据传统习惯,以三论宗为其主流,以莎车王子为第五代,鸠摩罗什为第六代,继而叙述中观学派在中国汉地之传承。

第五代 须利耶苏摩

须利耶苏摩,西域莎车国之王子。莎车国即今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位于塔里木河上流。莎车国后为疏勒国兼并,莎车王子便委国请从而为沙门。王子兄弟二人,兄名须利耶跋陀,亦一同出家。苏摩才学超绝,名重当时,专以大乘为化,善龙树中观学,诸学者尊崇之。其时鸠摩罗什亦来奉侍于师之座下,师为说《阿耨达经》,罗什遂研核大小乘,而归向大乘,并广求义要,听闻《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须利耶苏摩事迹功绩史载不详,然其门下培育出鸠摩罗什这样的思想家、翻译家,使缘起性空之学在我国得以流传和发展,这是对龙树中观学的极大贡献,因而自古即以之为三论宗及天台宗传承之一祖。

第六代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344-413,一说为350-409),简称罗什,意译作童寿。东晋龟兹国(新疆疏勒)人,我国古代四大译经家之一。罗什祖籍印度,家世相国,父鸠摩罗炎,将嗣相位,乃辞避出家,东渡葱岭,游化诸国。龟兹王闻其高才,心甚慕之,自出效迎,请为国师。王有妹年始二十,识悟明敏,诸国行聘,皆不肯行,及见鸠摩罗炎,意即许之。国王强为妻之,逾年生罗什。罗什自幼聪敏,七岁从母入道,游学印度,从师受经,日诵千偈。遍参名宿,博闻强记,誉满五天竺。因其母是王妹,利养甚多,乃携罗什避之,年九岁随母渡辛头河至罽宾,遇名德法师槃头达多,受《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十二岁随母还龟兹,中途经沙勒,学一切有部《发智》、《六足》诸论,又诵《增一阿含经》。沙勒国王听从当地三藏法师喜见的建议,为了鼓励国内僧众,同时也为了对龟兹王表示友好,特地举行法会,请罗什升座讲说《转法轮经》,年轻的罗什从此声誉鹊起。

同类推荐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是《陕西历史文化丛书》系列之一的《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佛与佛的故事、中国佛寺的早期记录、陕西古代佛寺的建筑特色、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佛寺、佛教在长安的继续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佛寺等内容。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佛经,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本书以《金瓶梅》解《心经》,使之更加容易理解,开篇先录《心经》全文,标以白话。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讲解。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热门推荐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赐婚之王府的当家王妃

    赐婚之王府的当家王妃

    她一直都凭着自己的努力,到了最后换来的却是一场空,身边的人早已离自己而去,对于这个世界自己真的已经没有了一丝留恋……却不想一朝穿越古代,拥有了亲人的疼爱,她十分珍惜,奈何命运似乎不愿意看她拥有幸福,为了救父亲,她不得不嫁给他。洞房花烛夜,她头盖喜帕,烛火闪烁,他语气清冷:“不要以为你嫁入了靖安王府你就能得到什么,你最好给本王安安分分的,否则本王会让你后悔做了这一切。”说完他甩袖离开。她唇边露出冷笑,终究逃脱不了命运么?这一时她会好好地守护好自己的东西,绝对不允许任何人破坏,这一世,她绝不会心软。。。。。。
  • 会说会听会沟通:高效经理人沟通技能培训与自修教程

    会说会听会沟通:高效经理人沟通技能培训与自修教程

    在当前的管理界,一个很有意义的争论就是管理究竟是技术还是艺术?本书作者认为,管理首先是技术,然后才是艺术。管理有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这些方法和技巧在不同场合下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形式。目前国内的管理教育,基本上以MBA为主流,集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讲解管理者自我提升所必需的技能。书中原理的阐述与技能的结合,案例分析与管理游戏相交融,使读者能从概念和原理上得以提升,又可以在具体技术和方法上有所改善。这是第一批,包括了7个专题的基本内容,从管理沟通、谈判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到团队建设技能、激励下属技能,再到个的时间管理、个人压力调节等,都是管理者自我提升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后面还会不断推出新的专题。
  • 锁红颜

    锁红颜

    月光浅浅的撒着,现在,已经入夜了,那洋洋洒洒的月光还是那样,给如梦如幻的感觉,月亮冰盘似的悬在空中,再加上深蓝色的天幕点缀着的三两点寒星,把整个夜衬托得格外的静谧,清幽,以及萧瑟。
  • 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倾城狂妃太逆天

    倾城狂妃太逆天

    凌薇雪倩,东云国凌薇世家直系血脉,与上面六位哥哥同样鼎鼎有名,却是因为“废物七公子”这个响亮的称号。因为有着废物的著称,所以走到哪里都受到众人的唾弃,却偏偏让东云国有名的七殿下一眼就挑中,从此成为七王府最高地位的护卫。他用自己的实力在这片大陆上站稳脚步,从此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只是到最后当所有人知道原来那个惊世天下的人是‘她’后全是唏嘘不已。东方倾城说:爱上一个人不需要多久,只要一眼便定终生。
  • 灵武

    灵武

    吞噬神鼎,可吞天下灵气,噬万物精华!山贼喽啰徐鸿偶得此鼎,从此告别了炮灰生涯,踏上逆天之路!任你高阶又如何?只要擦破点皮,吸你寿元让你立刻暴毙!以一对万又怎样?吞敌人灵气为己用,越战越勇无人可敌!小小山贼异军突起,且看徐鸿如何登临灵武巅峰!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