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100000005

第5章 中观学派之源流及传承(2)

关于龙树之入寂,据《龙树菩萨传》载,有一小乘法师,以嫉恨之故,不愿师久住于世,师知晓后,即入静室,行蝉蜕而去。可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萨罗国条》载,该国国王娑多罗诃皈依师,师以妙药赠之,二人俱长寿不衰。王子欲登王位,故乞请师自尽,师即以乾茅叶刎颈,王因哀愁之故,不久亦命终。当时的南印度,正值案达罗王朝衰落、甘蔗王朝兴起之际,龙树把这里当作其传教基地,与案达罗普遍兴起大乘思形势是吻合的。但是,这里也是南传上座部的影响范围,婆罗门教的势力更是根深蒂固,三者围绕争夺国家的支持,或对国家的控制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关于龙树入寂的两个传说,情节虽然不同,但都说明了龙树是因为自己的传教活动,导向了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以致死于非命。至于龙树之年寿,依《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卷上、《法苑珠林》卷五十三等所说,皆谓师之年寿达于数百,其说实难采信。然若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朝嚼齿木条”及其他诸书所说,师擅长药术,推测其年寿应在百岁以上。鸠摩罗什(344-413)为之作传时,称“始过百岁”。

龙树之著作极丰,如:《中论颂》、《十二门论》、《空七十论》、《回诤论》、《六十颂如理论》、《大乘破有论》、《大智度论》、《十住毘婆沙论》、《大乘二十颂论》、《菩提资粮论》、《宝行王正论》、《因缘心论颂》、《菩提心离相论》、《福盖正行所集经》、《赞法界颂》、《广大发愿颂》等;造论之多,世所罕见,遂有“千部论主”之美称。后世基于师所造之《中论》而宣扬空观之学,称为中观学派,并尊师为中观学派之始祖。此外,龙树又被尊为付法藏第十三祖,且于我国、日本,古来被共尊为“八宗之祖”。

第二代 迦那提婆

目前无法弄清楚龙树同般若类经典的关系,但是龙树把早期的般若思想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更显密的宗教哲学体系,则无疑问。他的弟子提婆,在完成这个体系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迦那提婆,梵名Kāna-deva,意译为单眼提婆,又称提婆(梵Deva)、圣提婆(梵rya-deva)、圣天。南印度婆罗门出身,或谓师子国(斯里兰卡)人。博识渊览,才辩绝伦。尝挖凿大自在天金像之眼,后复自挖取只眼回施大自在天,故名迦那提婆。初谒龙树,龙树令弟子以满钵水置前,提婆即以一针投入水中,两人欣然契合。出家为龙树弟子,以智辩著称,后游历印度各地,大振破邪之剑,调伏外道,度人百余万。后以构怨,为外教徒所刺,遗谒曰:“诸法本空,无我我所;无有能害,亦无受者。”

鸠摩罗什亦为提婆作传,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所传亦多。提婆到南萨罗国与当时受到引正王敬重的龙树论议,遂从龙树受业,曾代龙树去摩揭陀国的波吒厘城(在今巴特拉西北至订那浦尔之间),战胜该城国王支持的外道,重树佛教威德;又到朱木拉河与恒河汇合之处,破除在此河沐浴可以消罪得福、自沉能够升天受福的外道和迷信之说。此汇合处有钵罗耶伽国(今阿拉哈巴德),提婆在这里曾与婆罗门外道展开著名的论战,以“天”(提婆之名之意译)是“我”,“我”是“汝”,“汝”是“狗”的循环论辩,说明“循名求实,实不可得”的空观道理。他相当坚决地反对对大自在天的偶像崇拜,认为假黄金、颇梨等饰以惑人是不应该的,主张“以威灵感人,智德伏物”,并将神眼挖出。

提婆著有《百论》、《广百论》。提婆之论,重破外道,毕生致力于弘扬龙树的中观学说。弘扬缘起性空,提婆与龙树相同,而在破斥方面,龙树重在破斥小乘,而提婆重在破斥外道。提婆弘扬大乘佛教的时候,外道学说兴盛,而佛法衰微,因此提婆与外道辩论,为法忘身,遂被外道刺死。

龙树、提婆师徒两人的经历非常相似,都出身于婆罗门,又都为婆罗门的对手。他们不但依靠自己的辩才,而且时常采用神通,用以战胜论敌和弘扬佛教。他们的生活放浪不羁,往来于权势富贵之间,同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的严戒苛律、禁制五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大乘思潮中,始终存在着密教化的倾向,这在龙树和提婆的生平中可见端倪。

第三代 罗睺罗跋陀罗

罗睺罗跋陀罗,梵名Rāhulabhadra,略称罗睺罗多、罗睺罗。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姓梵摩。早年入那烂陀寺,从尊者黑者(藏名Nag-po)受具足戒,学声闻乘。又依无分别者(藏文Rnam-parmi-rtog-pa)广学大乘及秘密乘,并弘通中观之宗义。随侍迦那提婆,证皆空之理,于那烂陀寺教化僧徒。提婆示寂之际,受其心随之教说(藏文snin-pohidon-gyibstan-pa)。著有《赞般若偈》、《法华略颂》,其片断散见于汉藏文佛典中;还著有《中论释》,真谛曾翻译为汉语,但后来佚失。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六载,师曾从提婆受婆罗门所造之《鬼名书》,后以种种方便教化众生,付法予僧伽难提。

第四代 青目

青目,梵名Pigalanetra,音译宾伽罗、宾头伽罗。身世不详。四世纪顷之印度人,为注释龙树《中论》之论师。他的著述《中观论释》经过鸠摩罗什翻译传入中国。我国三论宗之“于”、“教”两种二谛义,就是根据青目的《中观论释》而建立。青目的《中观释论》最能体现龙树《中观论》的原意。据僧叡《中论序》:“其染翰申释者,甚亦不少。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宾伽罗,秦言青目所释也。其人虽信解深法,而辞不雅中,其中乖阙烦重者,法师皆裁而裨之。”据《大乘玄论》卷二载,师于佛灭后一千年出世。

(第三节)中观学在印度的发展

中观学派经青目著《中论本颂》之注释及婆薮开士之《百论本颂》注释之后,受到不断壮大的瑜伽行学派唯识思想的冲击,也有不少的变化。其后,四至五世纪出现之佛护系统称为具缘派,清辨系统称为依自起派。此即中观学派分出之两大派系。佛护和清辨,皆为僧护之弟子。

佛护,梵名Buddhapālita,西藏名为Sas-rgyas bskyan′s。据多罗那他之《印度佛教史》载,出身于南方坦婆罗国之汎沙苦利陀,乃龙友(梵名Nāgamitra)之弟子,并师事僧伽罗苦什达(梵名Sāmgharaksita,意译即僧护),学习龙树之中观思想,最得上智。又礼拜文殊菩萨之圣容,住于南方檀多弗利伽兰说法,并为龙树、提婆之论书作注释,遂得利卢部之悉地。他被视为根本《中论》八大注释家之一,而被尊称为“长老佛护”,在印度中观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与清辨论师彼此立于批判之立场。至月称论师出现时,佛护之地位复被肯定,而成为《中论》之佼佼者。宗喀巴大师称龙树、提婆为“根本中观师”,而将佛护以下称为“随持中观师”。佛护的弟子很多。其所著《中论注》除第一、二、三品外,均为简明易解之注释。

约在公元470-540年间,佛护创立了中观具缘派。龙树依《般若经》而造《中论》,倡说“缘生即空”之义,于《中论》本颂之《归敬颂》中,列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等“八不”,以破诸法有所得之见解,阐明缘起即因待之法。故可谓中观学派乃通达诸法缘生之义,令有无之诸见皆泯绝,而使真空中道之现前。六世纪佛护与清辨二人见解互异,各自造立论书,批评对方之说,由是中观学派乃分裂为二,即以清辨之学为主流之依自起派,以佛护学说为主流之具缘派。佛护之具缘派主张诸法毕竟空之说。所谓毕竟空,又作至竟空,意指诸法究竟不可得。亦即以空破诸法,使无遗余,不执于一物。《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区别毕竟空与性空,谓毕竟空为无有遗余,性空则是本来常尔;毕竟空多诸佛所行,性空则为菩萨所行。亦即以空破诸法,毕竟不执于一物,三世清净为毕竟空;一切诸法自性空,众缘和合似为有,若离众缘,其性不可得,是为性空。《中观论疏》卷一末释毕竟空谓,众生性边亦如虚空,其中无生死往来,亦无解脱者。以生死本自不生,故无往来;既无生死之往来,生何所灭,故称为涅槃,故无解脱。所以生死涅槃毕竟皆空,故一切无生。又涅槃本自不生,生死亦本自无生,故称一切不生。毕竟空者,若有生有不生,则非毕竟空。以一切无生,称为毕竟空。七世纪时,有月称(梵名Candrakīrti,西藏名为Zla-ba grags-pa或Zla-grags)撰《中论注》、《六十颂如理论释》、《四百论注》、《入中观论》等,提倡具缘派之说,并对清辨之《中论注释》予以强烈评议;其学说思想后传入我国西藏并广泛流传。其后,又有寂天(梵名S′āntideva,西藏名S′hi-ba lha)论师,作《菩提行经》、《大乘集菩萨学论》等,祖述中观之旨趣。中观学派与瑜伽行学派渐有相互融摄之倾向,而形成中观瑜伽派,由是具缘派与自依起派之对立,及各自演布之情形,即自然消融于中观、瑜伽两大交流之潮流中。

依自起派约为公元五至六世纪间,由清辨(梵名Bhāvaviveka,或Bhavaya),为主流而创立。清辨作《般若灯论》一书以释《中论》之教旨,并于书中对佛护之论说详加批评,另著有《中观宝灯论》、《中观心论颂》、《摄中观义论》、《大乘掌珍论》等书。清辨与瑜伽行学派展开“空有之诤”。护法承继无著、世亲,说尽空之有;清辨祖述龙树,主张尽有之空,彼此相破相成。还传说师在南印度主持五十余所伽兰,宣说教法,造《中论释》,破斥佛护的具缘派之学说。其后有观誓(梵名Avalokitavrata)著《般若灯论注》一书弘扬清辨之学说。据唐代地婆诃罗三藏之传说,谓当时那烂陀寺有智光(梵名Jāna-prabnā)承龙树、清辨之学说,依《般若》、《中观论》等,立心境俱有、境空心有、心境俱空三时教判,以无相大乘为了义,与瑜伽行派之戒贤论师相抗衡。准此而言,智光论师当属依自起派之重要论师。

(第四节)中观学派在中国的弘传

中观学派传入我国称为三论宗,因以《中观》、《百论》、《十二门论》等三论为所依,宣扬空、无相、八不中道等义理,故又称空宗、无相宗、无相大乘宗、无得正观宗、嘉祥宗、提婆宗、般若宗、破相宗。以注重阐扬诸法性空,故又称法性宗。

中观学派传入我国,其派有二:由古代西域莎车国王子须利耶苏摩传鸠摩罗什者,称为“古三论宗”;日照三藏于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8)传入清辨、智光二论师之系统,则称“新三论宗”。其中鸠摩罗什译有《大品般若经》三十卷、《大智度论》百卷、《中论》四卷、《十二门论》一卷,并译出《龙树菩萨传》和《提婆菩萨传》,奠定了中观学派在我国的基础。罗什门下号称桃李三千,然高足仅十人,即僧肇、道生、僧叡、昙影、慧严、慧观、僧、道恒、道标、道融。其中,僧肇著《肇论》、道生作《二谛论》、昙影作《中论疏》、道融作《三论注》。而以慧观、道生、僧叡等多弘法于江南,僧肇、昙影、道融等则宣教关中,遂形成三论宗南北二学派。其后有昙济出,著有《七宗论》。

公元401—480年之间,北派以无人才而渐趋消沉,南派因受《成实论》压迫而未能发展。六世纪时,有僧朗出,入关师事昙济,以破小乘得梁武帝崇信,稍振“三论”之势,惟此时多于山中修习止观,又因当时盛行《成实论》之研究,故少受外间注意。僧朗之后,僧诠继起,欲振“三论”之学风,然因当时流行《地论》、《摄论》等缘起论之法门,故僧诠所倡之“三论”亦受其影响,而异于罗什之旧说。僧诠门下有法朗、辨公、慧勇、慧布四哲,其中以法朗尤为俊杰,奉随之众千余人,门下二十五人,而以嘉祥大师吉藏最为特出。吉藏止住嘉祥寺,大阐“三论”,集三论宗之大成而使之进入黄金时代(581-623)。吉藏以后,虽有智、知命、智实、寂师、慧远等高足继起,然因无卓绝之大师,无切实之行证,复受法相唯识宗之排斥、思潮之变迁、学者之好异思迁、禅宗之盛行等因素影响,唐代中叶,三论宗遂告沉寂。又法朗之门下,另有慧均作《四论玄义》,系统不详之硕法师作有《三论疏》及《三论游意》,亦为一时之“三论”硕学。在南北朝时,有在《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之外加《大智度论》,四论并重,讲习演布蔚为风气,盛行于一时,后世遂以“四论宗”称之。而我国之佛教史,无所谓之四论宗,而实为我国三论宗衍生之支派。

中观学派之思想在我国各宗派中,并非三论宗一家,天台、华严、禅宗都含有中观学派的思想。不过根据传统习惯,以三论宗为其主流,以莎车王子为第五代,鸠摩罗什为第六代,继而叙述中观学派在中国汉地之传承。

第五代 须利耶苏摩

须利耶苏摩,西域莎车国之王子。莎车国即今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位于塔里木河上流。莎车国后为疏勒国兼并,莎车王子便委国请从而为沙门。王子兄弟二人,兄名须利耶跋陀,亦一同出家。苏摩才学超绝,名重当时,专以大乘为化,善龙树中观学,诸学者尊崇之。其时鸠摩罗什亦来奉侍于师之座下,师为说《阿耨达经》,罗什遂研核大小乘,而归向大乘,并广求义要,听闻《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须利耶苏摩事迹功绩史载不详,然其门下培育出鸠摩罗什这样的思想家、翻译家,使缘起性空之学在我国得以流传和发展,这是对龙树中观学的极大贡献,因而自古即以之为三论宗及天台宗传承之一祖。

第六代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344-413,一说为350-409),简称罗什,意译作童寿。东晋龟兹国(新疆疏勒)人,我国古代四大译经家之一。罗什祖籍印度,家世相国,父鸠摩罗炎,将嗣相位,乃辞避出家,东渡葱岭,游化诸国。龟兹王闻其高才,心甚慕之,自出效迎,请为国师。王有妹年始二十,识悟明敏,诸国行聘,皆不肯行,及见鸠摩罗炎,意即许之。国王强为妻之,逾年生罗什。罗什自幼聪敏,七岁从母入道,游学印度,从师受经,日诵千偈。遍参名宿,博闻强记,誉满五天竺。因其母是王妹,利养甚多,乃携罗什避之,年九岁随母渡辛头河至罽宾,遇名德法师槃头达多,受《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十二岁随母还龟兹,中途经沙勒,学一切有部《发智》、《六足》诸论,又诵《增一阿含经》。沙勒国王听从当地三藏法师喜见的建议,为了鼓励国内僧众,同时也为了对龟兹王表示友好,特地举行法会,请罗什升座讲说《转法轮经》,年轻的罗什从此声誉鹊起。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历代愿望》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三分册,讲述耶稣的生平故事,对应《圣经·新约》的前4卷。
  •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在各种宗教中,佛教的宗教哲学内涵最为丰富多彩。《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是对佛教哲学现代化研究的尝试。全书简要地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此凸现佛教哲学体系的总体思想风貌和理论特质。《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还就佛教“空”义的思想历史演变、“空”义的类别、内涵及其理论思辨价值,作了集中述评,以利于了解和把握大乘佛教哲学的思想内核。
  •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彻人的心性;“禅”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的心路。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欺、自怨、自慢和自我枷锁,然后才能海阔天空地任意翱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再粉碎自我。《一日一禅(超值金版)》所撷取的佛学故事,篇篇隽永,字字珠玑,每个故事就是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汪沁心的泉水,一把理解现实人生的钥匙。以禅养性,以禅修身。旨在帮助你借助禅这面镜子,照亮自己的心境,借助禅这盏明灯,清净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热门推荐
  • 36招解除3M魔咒

    36招解除3M魔咒

    本书着力解决职场中最难处理的人际关系问题,让您在面对各种类型的要求、请求、苛求时,都可以找到有效的拒绝方法,从而摆脱困境,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次贷风暴下的中国牌局》充满了轻松的睿智。为了能让您解除3M魔咒、面带微笑地轻松工作,让您每天的生活变得幸福、愉快,《次贷风暴下的中国牌局》不仅讲述如何规避3M魔咒,而且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可以帮助您尽快树立起在职场中取得成功的正确的观念、心态与思维方式。《36招解除3M魔咒》让您投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帮助,它为您提供了36招简单可行的解决方案,让您驰骋职场,无往不利。
  • 重生之星空巨鼠

    重生之星空巨鼠

    重生成鼠,只为报仇雪恨。当一切仇恨都烟消云散之后,新的世界展现在眼前。不死神灵不是尽头,我,徐达,将不惜一切代价,成为整个宇宙最尊贵的存在。当成为宇宙最巅峰的存在时,这一切的一切,就将如迷雾一般被风吹散,而呈现在眼前的,将是重演那创造宇宙的创世之战!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萌宠千金:BOSS求宠爱

    萌宠千金:BOSS求宠爱

    他霸道,冷酷,对她采取独裁政策;可是他不一样,他却依旧温柔,热情,对她百般呵护,当她是温室中的花朵,丝毫不在意她曾经伤害过他……他看着他们相挽的手,说:“夏美景,良辰若离了美景,终究不算是良辰……”夏美景却只能淡淡一笑,“谢良辰,爱情不能用来交易,我夏美景并不是非你不可。”“夏美景,屌丝和炮灰都能逆袭,我谢良辰誓要逆袭!这辈子要定你!”为了重新追回爱妻,总裁也能做屌丝,且看大BOSS如何巧计掠夺美人心。
  • 倚世冰皇

    倚世冰皇

    剑客风流游大陆,圣手书生吟游赋;南疆老鬼北疆狼,傲天冰皇东土铸;他人争风怒比武,我怀佳人仰月幕;恶魔鬼怪相竞出,手执冰皇各种屠。
  • 天道狂歌

    天道狂歌

    天道漫漫,浮沉人生,命如草芥。谁比谁更懂得天道?人生如棋,棋如人生,奋斗不休。一将功成万骨枯!传奇般的大陆,迷一般的国界;在这个崇尚武力的大陆,生命只不过是蝼蚁般的低贱。千年不息的反抗,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物竞天择,强者为尊。只有绝对的强者才能铭刻在历史年轮之上。一个帝国在开始走向属于它的最终归宿,老迈的它已经不堪历史车轮的碾压,发出了最后时刻无力的嚎叫。最终的它依然只能认命。这就是天道!新的统治者正在通过奋斗走向属于他的舞台!
  • 江湖之骆荆长风

    江湖之骆荆长风

    他是行踪不定的江湖游侠。他是被情所困的登徒浪子,他是亦正亦邪的武林神话;他,驰骋于山水之间;他,纵情于轮回之巅;他,扬长于是非之界。试问,苍茫大地,谁还有藐沧海之一粟的情怀?只有他,也唯有他……他就是苏骆荆,执手写意江湖的苏骆荆……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爱的金牌魔术团

    爱的金牌魔术团

    有谁会比米蓝更倒霉?大清早被好友诅咒,而后,又邂逅了毒舌的神秘少年言唯熙,不仅一分钱打工费没拿到,还成为了一场幼稚阴谋中的棋子,而那场奇幻的魔术盛宴,仿佛一个魔咒,将她与那些形形色色的魔术师们紧紧纠缠在一起。蹦极塔的意外事件,让米蓝看到言唯熙勇敢的一面,与此同时,她也凭着满腔热血,打入Zero内部,以助理的身份,开始接触神秘的魔术世界。那么,在那些形形色色的魔术师中,谁又将成为她最终的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