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100000019

第19章 中观学的根本论题(4)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是引证佛陀说,证成缘起性空的自宗。佛陀在胜义空经中,开示此义。《华首经》也曾说过此颂。我国的三论师特别重视此颂。引此颂以成立一切法的无自性空,是龙树的正义所在。一切由众多因缘所生的法,佛说其就是空的。虽说其是空,但并不是否认一切法的存在。这空无自性的空法,也说它是假空。因为离开戏论的空寂中,空相也是不可得的。佛说缘生法是空,其目的是使众生在缘起法中,远离一切自性妄见;以无自性空的观门,体证诸法寂灭的实相。明白了因缘生法是空的,此空也是假名的,才能证悟中道,不起种种邪见。因为空是假名,所以这空是不碍有的,不执著空是实有的,这样的,才是合乎中道的。一切无不是因缘生法,所以一切无不是空的。凡是世间存在的事物,没有任何一物不是缘生的,无一不是空自性的。实有自性的缘生法是决定没有的。

有人问:我并不破坏四圣谛法,我是承认一切法从因缘生的,为什么要说我破坏了一切呢?龙树说:你这是智慧浅薄的表现,你的这一切是无法成立的。自性不空,特别是执著三世实有,一切法本来存在,不是从因缘而生才实有的。既然不从因缘所生,试问怎么会有苦?苦是什么意思?无常故苦。经中说:“以一切诸行无常故,我说一切有漏诸受是苦。”不如意、不愉快、不安定、不圆满都是苦;不但苦是苦,乐也是苦,不苦不乐的平庸心境也是苦。苦上加苦是苦苦,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苦。快乐是无常的,刚刚才得到快乐,一转眼就起了变化,立刻失去快乐而悲哀了,所以乐受是坏苦。平庸的境界,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苦不乐是行苦。行就是迁流变易,无常生灭,在不知不觉中走向痛苦。所以苦谛是成立于无常的。如果诸法决定有自性,无常的意义不能成立,没有无常,苦谛就不能成立了。

假定说:苦谛是有决定自性的,那怎么又是从烦恼业的集谛生呢?苦自己有了,按理就不需从烦恼业生,所以说就没有集了。集谛之所以不能成立,也是因为有自性,破坏了空义。然而苦确实是从集谛的烦恼业力的因缘所生,缘生就是没有自性的,怎么可以说有定性呢?如果还要说苦有决定性的,那么生死苦痛就不应当有灭。不但在地狱受苦的有情,永远在地狱受苦;在人世中受苦的有情,永远在人世中受苦;生死苦海的轮回,再也不能有彻底解脱而证入涅槃。执著苦有决定自性,那不但破坏了集谛、灭谛,也破坏了道谛。所以就没有了修道。为什么要修道呢?修道的目的,是为了对治烦恼,灭除苦果。这就要烦恼与苦果,有改变的可能,修道才有意义。假如苦有定性、集有定性,不但道也是才有的而无道可修,就是修道也不能灭除苦果。如果承认佛法中有道可以修习,那就无有定性可说了。

如苦有定性,就无有苦谛;苦谛没有,自然也就没有集谛、灭谛;灭谛没有,修习可以灭除苦果的道谛,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有四谛,就有修四谛的人;有修四谛的人,就有修四谛的事——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如果像实有论者说的那样,诸苦决定有自性,那么一切众生在没有修四圣谛之前,即从来不曾见到苦谛,不见即不能再见,现在修道,又怎么能够见呢?苦是实有自性的,其性没有变异,所以先前没有见到,即苦性永不可见,现在也不应该有见苦的道行了。如果见苦不可能,断集也就不能断;证灭也无所证;本不修道,当然现在也无道可修了。修四圣谛行,尚不可得,由修道而得的四果,自然也是不可得了。进一步说,四沙门道、四沙门果的体性,凡夫在未修之前,本来是不可得的,这是谁也不否认的。一切法的自性,苦执著是决定有的,那不得那不可得,现在又怎么可以得了呢?如果有决定性,性即不可变异,所以不可得,就永远都不可得。这就可以看出决定性有自性论者,把四谛行果都给破坏了。

如上所说,没有所得的四果,也就没有能得四果、趣向四果的人了。四果、四向是出世的八圣贤,也就是佛教中的僧宝。没有苦、集、灭、道的四圣谛,也就没有能够解脱的法宝了。法宝、僧宝都没有了。又哪里还有创立僧团、弘布正法的佛宝呢?

如果按照实有论者所说的,诸法各自有其自性,那就佛有佛的自性,菩提有菩提的自性了。佛陀是人,菩提是法,人与法是相依共存的。如果人法各有自性,那就不会因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证大菩提而成佛;也可以没有菩提因,而证得的佛陀,而有无上菩提的道果了。证得菩提所以有佛,有佛所以能证得无上菩提,这两者是相互依靠而不能相离的,这岂不就是缘生的性空。

进一步说,一般的人情,是没有成佛的,自然也就没有佛的本性。既然以前没有佛的本性,就应该永远没有;因为实有自性的佛,一定是始终如一的。若有定性,就不能先没有而后来又有了。这样的众生本来没有成佛,就是没有佛性。既然没有佛性,虽然发起菩提心,然后又勇猛精神地修行六度万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菩提道,但是由于他原先没有佛性,再发心修行也还是不能成佛。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众生有善士指示,以听闻正法,发菩提心为因,三大阿僧祇劫的长期修行为缘,等到福慧资粮圆满的时候,是可以成佛的。在因缘和合的条件下,既然可以成佛,这就可以知道缘起无自性,即缘起性空。

如主张一切法是不空的,那不仅破出世法,也破坏了世间法。所以没有能造作罪福的人,也没有所作的罪福。为什么不空就没有罪福作者呢?不空又有什么可以造作呢?因其作者、作罪、作福,各有自性,是决定的。自性决定,作者决定是作者,罪福本来是罪福,不会因为作罪作福而有作者,也不会因为作者而有罪福,各自有实有的自性,就没有作或不作了。这样,就离开了罪福而有另外诸果报了。离开罪福有果报,不是没有造作罪恶,也可以有罪苦的果报;没有造作福德,也可有福乐的果报吗?这样一来,一切因果都错乱了。假如果报是从罪福生的,从罪业生苦的果报,从福业而生乐的果报。善业果报既然是从罪福生,就是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即时我自性的,即缘起性空,为什么又说不空呢?

主张有自性,就是破坏一切法从因缘所生而无自性的空义。破坏因缘生义即是破坏一切法空性,这就不了解缘生的幻有,不知道真空,破坏了二谛。不但不能成立出世法,而且还破坏了世俗谛中其余的一切法。假定真的固执实有,破坏诸法毕竟空的实义,世俗谛中的一切,就应该一切是自有,本来如此的无所造作了。因为作是有因缘的,自性是无作的。反过来说,凡是因缘生的,决定是所作性的;凡是无作的,决定是自性有的。假如说诸法实有自性,即是无作的,而又说世间有作罪、作福,这不等于指没有作罪的称为作恶者,没有作福称为作福者吗?没有做生意叫经商者,没有从政叫政治家吗?这样,世间的一切法,愿意叫什么就叫什么,这不是破坏世俗一切法了吗?再说诸法既是实有决定性的,世间存在的种种相,有情的生老病死相,苦乐舍相,世界的成住坏空相,万物的生住异灭相,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存在的,不是不从缘生吗?执著自有生,不外乎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有决定自性的法,在这四生中寻找不可得,所以是不生;不生也就不灭,不生不灭,世间的种种相,就应该是常住永远不毁坏的。世间之所以叫做世间,就是因为其在迁流不息的变化中;无生无灭而又不坏,就不叫世间了。

如果不承认诸法性空,而主张有自性,就没有性空义。不解空性,那么苦、集、灭、道的四谛都不能成立。即以前没有见四谛的,后来也不应该见。不见谛理,圣人所得的种种无漏功德智慧,所证得的究竟无余涅槃,因为以前未得,所以现在也不应该得。集谛的烦恼,以前未断的,现成也不应该断;痛苦灭尽的事,以前没有,现在也不应该有。灭谛没有,道谛当然也没有了。这样,不承认因缘所生的空义,怎么能出世解脱呢?所以《阿含经》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也就能够见苦、集、灭、道四圣谛法。有的经中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虽然没有分别说见苦、集、灭、道,总说见法,就已包括了四谛法。

见缘起法无自性的空,就是真的见到缘起法的本性。从广义上说,缘起法就是一切因缘生法,即所有的法。狭义地说,缘起法是指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法是指有情生死的因果律,由烦恼造业,由业感果;果报现前又起烦恼、造业,这样如环一样无端的缘起苦论,就常运转不停。缘起法就是显示这缘生法因果间的必然规则。因此深究缘起法的本性,一切都是无自信的空寂。无自性的毕竟空性,是诸法的胜义,释迦牟尼就是见到缘起法的本性而成佛的。以无漏智体现缘起法性,无能见的佛,也无所见的法,泯灭一切戏论相,彻悟非一非异,非断非常,不生不灭的空寂——诸法实相,这才是自觉自知,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本性空寂,空是离一切名言思议的。证见缘起性空,所以称为佛;佛之所以成佛,就是因为悟入缘起性空,所以空寂称为如来法身。《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在因缘法中见佛的佛,就是见到四谛的胜义空性。苦、集、灭、道,是缘起的事相;见性空,即能见幻有,所以也就能见四谛了。为什么见缘起就是见四谛了呢?四谛是在缘起法上显示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纯大苦聚集。”这就是缘起法的苦谛与集谛。由这样的惑,造这样的业,由这样的业,感这样的果,都是毕竟性空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大苦聚集灭。”这就是缘起的灭谛。灭这样的苦集,证这样的择灭,都是空无自性的。能作这些观察与种种修行的,就是道谛的内容。缘起的苦、集是流转律,是因缘生的;缘起的灭,是还灭律,是消散的;道是扭转这一流转,趣向还灭的方法。灭有两个意思:一是苦、集是因缘生的,因缘所生的法,本性就是寂灭的。在缘起法上,直指空性,这是本性寂灭。也就说明其本性与苦、集的可灭性。二是以正观观察缘起的苦、集是毕竟空无自性,这是道;依照道的修行实践,行到尽头,入于涅槃城,就得安稳,也就是寂灭的实证。这大道,主要是缘起观,名叫正观,得真解脱。所以体悟缘起,四谛无不能见能行。《心经》说:“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就是指缘起自性说的。因为这样“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因为这与空相应的观行而成佛的。《般若经》说:“一切法不空,无道无果。”“一切法空,能动能去。”所以《中论·观四谛品》的宗旨,是见缘起法的真相,才有生死可了,涅槃可得,佛道可成。

《观因缘品》和《观四谛品》是《中论》中最重要的一品,佛弟子们经常引用的名句,都在这一品中。其他诸品,都是根据人们的谬执而破,很难见到龙树的真意。特别是《观四谛品》,明显地指出破除实有的自性妄执,显示诸法性空的真实,成如幻有的缘起诸法。所以龙树说一切法空,意在成立、深刻地显示一切法,不是破坏一切法。空是一切法的真实,所以论理的解说,生死的解脱,以及一切必须透此一门,才能圆满正确。更能清楚地了解龙树的法法空寂,与四圣谛绝非对立,也绝没有大小不同。在性空中正见四谛,是龙树的真意,也是佛陀的教义所在。通过对《观因缘品》和《观四谛品》的理解,对了解中观学派的缘起性空理论,有很重大的作用。当然,空义到底是甚深的法门,不能善见性空大意,认为空是什么都没有,那就不但不能在性空中得到法益,反而有极大的危险,落于一切都像龟毛兔角那样没有的恶取空的邪见,拨无因果,那就太危险了。所以佛陀要视众生的根器来施大、小法门。只有善解空性,才能修行正道。这就是龙树不厌其烦地在《中论》里破呀破的真意所在。

同类推荐
  •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坛经》诞生于唐朝,是禅宗标志。《坛经》的诞生是一场奇遇,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本书简单讲述《坛经》中的大唐文化,从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讲佛教归化中国,在唐代圆满融入中国文化。这段融入,使中国文化更具魅力。在文学方面:“坛经偈”影响了唐诗,反映了唐代禅诗传统,还影响了《红楼梦》的诞生,本书即用《红楼梦》的内容、情节及人物讲解《坛经》的奥妙。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热门推荐
  • 当个班长有点儿烦

    当个班长有点儿烦

    “我”是班长,班主任让“我”调查此事,查出玩水枪的人是谁。“我”却买了一把不同寻常的水枪——那是一把有神奇魔力的水枪,因为班级里有人玩水枪影响大家学习,可以按照人的意志施展魔法。于是,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但是在这些趣事的后面,却有着“我”无法忽视的烦恼
  • 想出头,先学会低头

    想出头,先学会低头

    如果把人生比作爬山,那么有的人在山脚下刚刚起步,有的人正向山腰跋涉,有的人已信步顶峰。但不管身处什么位置,都请记住:要“自视甚低”,时时警醒自己。即使“会当凌绝顶”。也要记住低头。因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不低头就难免有碰头的时候。社会上有这么一种人:他们能力超群、才华横溢,但也恃才傲物.认为自己不可或缺。因此狂妄自大,不能很好地与周围的人相处。这种人虽然优秀,却总是与成功擦肩而过,因为他们不懂得低头。
  • 网恋套牢了谁

    网恋套牢了谁

    一根电话线,两颗寂寞心,三更半夜里,十指传来情。可惜的是,有人在这场感情里认了真,有人没上心,有人更是心存祸心,而最终为这无疾而终的感情埋单的还是自己。
  • 独为仙

    独为仙

    一个山野少年无意中得到了一枚修真者的戒指,当他走出山村,迈向波澜壮阔的人生道路时,就给世界带来了无比的震憾!通天的手段!无敌的力量!神奇的法术!超阶的魔宠!武技与法术的对撞,修士与武者的交锋!别人不会的,他会;别人不懂,他精通!别人没有的,他有!绝对牛逼!
  • 人生格言

    人生格言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以婚为名

    以婚为名

    夏草曾经以为,与陈慕云的相遇就是一出灰姑娘与王子的童话,却没有想到,自己其实只是一个配角和炮灰。“陈先生。”夏草说,“既然以前我的爱,我的孩子与你无关,那么现在,你爱我,又与我何干?”
  • 穿越:庶女谋略

    穿越:庶女谋略

    一朝穿越,父母双亡,家道败落。她被自称表姨母的人带回了候府,从此寄人篱下。她如履薄冰,谨言慎行,只求安稳度日。可候府上下各人各怀心思,对她俱是充满敌意,一个个想要谋其性命。为求自保,她不得不还以颜色。谁知却因此遭来更多人的嫉妒与陷害。本着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生存原则。对想要欺负她的人,她绝不心慈手软。可谁知,侯爷夫人见她花容月貌,使出万般手段逼迫她嫁给她的傻子儿子。为了摆脱她的摧残,她答应代侯府嫡女嫁给燕王府那个死去的世子爷。******花轿临起,京城第一才子手执羽扇临风而立,“姑娘,你当真愿意嫁给一个死人为妻么?”“花轿已上,还能有假么?”******王府大门口,皇太孙冷然地挡住她的去路,“只要你愿意嫁给本宫,我立刻去求皇爷爷赐婚。”倏地,一道颀长的身影蹁跹的出现在他们眼前,长臂一捞,她整个人跌落他的怀中,“太孙,抢人也得有诚意,那就是趁早,而不是等在拜堂之时。”******
  • 废后风华惊天下

    废后风华惊天下

    她是皇后侄女,他是贵妃之子。为了保住表哥的太子之位,为了家族不致倾覆,她欺骗了他,还间接害死了他的母妃。可结果她想保护的一切都随雨打风吹去,就连她自己,也成为了他的战利品。他深恨她为了皇兄欺骗他的感情,她活在害死他生母的负疚中。当他如愿登上帝位,强行迎她为后,却处处为难,让她成为后宫的笑柄。可是,折磨她,并不能让他真的开怀。因为,她依然是他从小就放在心头,用尽手段终于得到的宝贝儿。他在心底偷偷说,陌儿,只要你忘了皇兄,我就原谅你,从此好好待你。在终于下定决心时却听到不堪折磨的她说,如果是表哥,一定不会这样待我。他们一次次的错过,她在后位上渐渐心如死灰,诈死出宫从此天宽海阔,活出没有负累的精彩人生。失去此生挚爱,他痛不欲生。当年的真相抽丝剥茧的展开,他更是悔不当初。要如何才能寻回已经不再留恋他的宝贝儿?
  • 追心游戏:天价豪门婚约

    追心游戏:天价豪门婚约

    “周暮生,我说过你不用为那晚的事情负责。”她好不容易说服自己,就当那晚是被狗咬了一口,可是这个男人在那晚之后的N天后突然就来跟她说谈谈关于那晚事情的责任问题,这是反应迟钝的节奏么?!可是打死她,她都不会相信堂堂雨辰集团的周大总裁居然会反应迟钝!谁知,他并没有理会她的话,起身,扛起她,开门,下楼,把她扔进车里,一连串的动作让她措手不及,车子扬长而去,空气中传来周暮生轻飘飘的话语:“不是我为你负责,是你为我负责!”
  • 冷少东家的前台小姐

    冷少东家的前台小姐

    “不行了,好热,帮帮我!”她是他公司的前台小姐,是他的一夜情人,更是他的克星。他是她的仇人,为了给姐姐报仇,她不惜放弃原本可以拥有的好职位去做前台,更放弃深爱的男人去勾引他,大仇一天不报,她就一天不会离开。<他是她的护花使者,大学开始,他们已经相爱三年,可是毕业前夕她却说要分手,原因就是她要给姐姐报仇。=========================================飘雪亲以后加飘雪QQ就行了,但是不是铁杆的就不用加了,(1024139553)谢谢亲们的支持,欢迎亲们加入,多给飘雪提意见吧!《傲世总裁追妻记》已经完结,喜欢飘雪的亲们可以看一下,么么。。。http://m.pgsk.com/这是飘雪的圈子,希望大家可以踊跃的参加,和飘雪在里面交流。【============================================推荐好友‘书奴’的文《穿越之夫君情狂》‘静窗幽恋’的文《混混王妃傻王爷》‘烁梦’的文《邪女驯夫》‘胡研’的文《龙凤吟》‘慕容如湮’的文《懒医》‘东方青白’的文《狂情【诱】暴君》‘驿外雪殇’的文《贵为妖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