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100000011

第11章 中观学派所依的典籍(4)

(六)髻珠喻,出自《安乐行品》。所谓髻珠,指轮王髻中之珠。轮王,比喻如来;髻,比喻二乘权教;珠,比喻一乘实理。珠在髻中,犹如实理为权所稳。此谓如来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授记二乘而得作佛,犹如轮王解髻中之珠,给予功臣。

(七)医子喻,出自《如来寿品》。以“医”比喻如来;以“子”比喻三乘人。谓诸子无知,领他毒药,心即狂乱,其父设方便,令服好药,以治其病。比喻三乘之人信受权教,不得正道,如来设各种方便,令服大乘法药,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法华七喻”中的火宅、穷子、药草、化城、系珠、髻珠等喻,只能喻迹门的开权显实,医子一喻,只能喻本门的开迹显本,都不能如莲华一样,可以通喻一期的开显,所以以莲华为喻而有三种意义:

(一)为莲故华,譬喻迹门的为实施权。佛自成道以来,四十余年所说的三乘教法,无非是为说一乘实法的机缘未至,权宜一时的方便施为。所以经云:“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就好像莲华为结实而开华一样。同时,又喻本门的从本垂迹。佛自王宫诞生,至双林树入灭,八相成道之身,并非真实;不过从久远所成的法身,为度众生,一时垂迹而已。所以经云:“我实成佛以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这也好像莲为结实而开华一样。

(二)华开莲现,譬喻迹门的开权显实。三乘佛法虽为一乘实法所施的权方便,权中有实,实不离权;然而在法华会的机缘未至以前,学人但见三乘,而不能即三见一,及至法华会上,佛为开示“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以后,才恍然大悟。所以舍利弗说:“我闻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怀大欢喜,疑网皆已除,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这好像莲实隐在华中,华开才出现一样。同时,又喻本门的开迹显本。今佛化身,虽是从本地的法身所垂迹;然在法华会前,众生但见垂迹的化佛,而不见法身佛。所以佛为开示说:“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我实成佛以来……”这也好像莲在华中,华开莲现一样。

(三)华落莲成,譬喻迹门中的废权立实。既以开权显实,便立即权见实,归无上道,名谓废权立实。所以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好像莲华已经凋谢,只有成熟的莲实可资收获一样。同时,又喻本门的废迹立本。既已开迹显本,便应泯迹归本,名谓废立。所以经云:“尔来无量劫,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这也仿佛像是华落莲成。

莲华虽出于污泥浊水,而不为污浊所染,虽不为污浊所染,却又不离于污浊。这好像佛陀妙法迥超有、空、非有非空;不离空、有,即有即空的圆融中道一样。莲华不有则已,有则华实同时。这好像妙法不说则已,说则因果双举一样。莲华微妙鲜洁,为群华第一。这也和一乘为五乘的第一相相似。

《妙法莲华经》倡导“开权显实”,突出“会三归一”,是因为它出现在印度佛教大小乘激烈斗争的时期,以大乘的立场,力图调和佛教派别的矛盾,用大乘去融会小乘。提出“成佛”,从而调和了佛教派别的斗争,也是《法华经》包摄并高于其他经典和教义的地方。佛说:“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法华》最为难信难解……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法华经》能有这样的地位,是因为提倡众生可以成佛,所以以后大乘佛教都以《法华经》为基础,各派别的争论也逐渐统一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华经》的协调佛教宗派组织的作用,决不在其他佛教理论方面可起的作用之下。所以中国佛教各宗派都尊奉《法华经》的道理也就显然易见了。

(第五节)中观学派所依之《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系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教义。共分十三品。东晋法显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相当于本经的前五品十卷,被称为《涅槃经》的“前分”,其余部分被称为“后分”。唐会宁等又译有《大般涅槃经后分》二卷,是讲佛涅槃以后诸事的,《开元释教录》卷十一认为它的义理与《大般涅槃经》相涉,当是昙无谶译本的续篇;义净则说,会宁的《后分》,实是《阿笈摩经》中抄出的,内容与昙无谶本不同。《大般涅槃经》以《阿含》、《法句》等经为始,并援引《首楞严》、《瞿师罗》、《摩诃般若》、《法华》、《城经》、《杂华》等经,受《般若经》影响不小。本经由昙无谶译出后,传于南方宋地,经慧严、慧观、谢灵运等人对照法显所译之《泥洹经》六卷,增加品数,重修而成二十五品三十六卷,古来称之为《南本涅槃经》;对此,昙无谶本则称《北本涅槃经》。

《涅槃经》的主要内容,即为针对灰身灭智的小乘涅槃说,阐述佛身常乐我净之意;又不同于大乘中的三乘五姓说,而显示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缘觉皆成大觉;并广说与涅槃有关的一切菩萨法义。

一、涅槃四德——常乐我净

佛教各宗派都以涅槃为最后归宿。小乘佛教视世俗世界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认为从无常苦中解脱出来的唯一出路,是离开世俗世界,灰身灭智,不要再生。这样的涅槃,只能是对死亡的讴歌,既不能给人以生的激励,也无利于佛教的发展。按照《般若经》的看法,小乘佛教对世俗世界和涅槃世界的理解,都是以“实有”的认识为基础;就“真谛”而言,从无常苦到涅槃寂静,从此岸到彼岸,全是主观忆想分别的产物,性空假有,二者并无本质的区别;假有性空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涅槃,所以既无须在乎追求无生的涅槃,也不应厌恶有生之烦恼。《般若经》类留给人生的只是虚幻。《大般涅槃经》对上述两种对立观点作了纠正,认为必须承认,世俗人生诚然是无常苦的,理应从中解脱出来,但涅槃并不意味着死亡。诸佛如来都有一个入胎投生、出家得道,由凡入圣而最后涅槃的过程,但这仅是“随顺世间”作出的一种“示现”,而不是表示佛当真象凡人一样有生死。如《光明普照高贵德王品》说:“一切诸佛无有毕竟入于涅槃者。”这样,《涅槃经》即承认了世俗人生为无常苦,又将彼岸涅槃确定为永恒乐,从而在整个佛教中形成了又一类思潮。

《大般涅槃经》中,佛向大众郑重宣告:“汝等比丘莫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寿命品》之二)“诸法本性空寂”是《般若》类经的基本命题,如来虽曾修习过,但并未就此止步。《大般涅槃经》判决自己出自般若波罗蜜,又高于般若波罗蜜。承认《般若经》宣扬的一切皆空,但又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出世间为“不空”,即所谓“菩提涅槃”亦有亦常;不仅像《般若经》一样地要求于世间“无所得”,而且还要求与《般若经》不一样地于出世间“有所得”,即所谓“得慧”、“得大涅槃”。

大小乘佛教都肯定世间是空,中观学派既主张“我空”,又主张“法空”,法空如果讲过了头,理论上引起出世间也是空的后果。《大般涅槃经》的“不空”,并不像纯有那样的抽象,它既可以用各种名称来表达,诸如法性、法身、如来、般若、菩提、解脱、涅槃等等,也有极吸引人的规定,即与世间的基本性质“无常苦无我不净”完全对立的“常乐我净”,所谓常、乐、我、净,被称为“涅槃四德”,是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种德性。即: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恒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谓之我;无烦恼之污染,谓之净。《大般涅槃经》认为,唯有“涅槃四德”的真实存在,才是无颠倒的认识,才是名实相副的“真谛”。《圣行品》之三说:“有常有乐有我有净,是则名为实谛之义。”这种说法,不论就佛教的哲学观还是宗教观,都是对中观学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所谓佛性,又称作如来性或觉性。即佛陀之本性,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为如来藏之异名。据《北本涅槃经·如来性品》之四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凡夫被烦恼覆而无显,若断烦恼即显佛性。《大般涅槃经》的佛性思想,直接来源于小乘佛教所讲的“心性”,即心之本性,或称自性。心之本性有清净、污染,或者二者皆是等说,于佛教思想史上为经常论议之事,而以心性本净说为其主流。

原始佛教之心性说,在增支部经典中虽仅言心,然就其意义而言,已关乎心之本性问题,亦即主张心之本性清净。故知原始佛教之心性问题,系以心性清净说为其主。至部派佛教时,大众部、分别论者等主张心性本净;说一切有部等破之,立心性不净各异说。据《异部宗轮论》载,大众部主张心性本净,虽以客尘随烦恼之杂染,然非为心之本体。在大乘佛教中,所言心性说乃继承原始佛教以来之心性本性说而发展,此乃为其特色,并可由此心性本净说溯大乘佛教思想之源流。惟心性本净说在初期、中期及后期之大乘经论中皆提及,多方述及心性本净客尘烦恼之思想型态。此外,并与如来藏、佛性、菩提心、心真如、法性心、空性、净识、阿摩多识、唯识、圆成实性、心体等思想交替,形成大乘思想之发展,故大乘经论“心性说”之特色,与部派佛教之诸论书中所言心之本性是净是染之心理问题有异,而成为阐解成佛之可能性、开悟之心、佛陀之精神特质等诸问题之思想依据。《大般涅槃经》把心性改成了佛性,这使其在成佛的理论根据上有了变化,也使“佛性”有了比“心性”更广泛的含义。

《大般涅槃经》讲的“佛性”,当然包括“心性”。第十五品之五所谓的“心性无系”或“心无住处”,都是指“心性本净”的状态,但它反对这样的简单归结,所以有言:“……诸佛菩萨终不决定说心有净性及不净性,净不净性,心无住处故。……从因缘故,心则生贪;从因缘故,心则解脱。”《大般涅槃经》首先是以法性为佛性。“法性”的含义是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再者,指佛教的教义或理论。由于佛教对事物的分类是按照其世界观和宗教观来作的,所以规定的本质属性同其教理完全一致。这样的教理被遍在化、永恒化,当作事物的普遍本质,是成佛的根本原因。从佛性认识论根源上看,是把一般从个别中抽象出来,使之实体化、永恒化的结果;反过来,再让一般成为个别赖以产生的本源和模型,也作为众生成佛的最后依据时,那就叫做“佛性”。

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不说佛、菩萨以外者成佛,故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旨。但据世亲之《佛性论》卷一,说一切有部等部派主张众生无先天之“性得佛性”,但有后天依修行而“修得佛性”。《大般涅槃经》以“常”为共性,并以“常”为“佛性”。《迦叶菩萨品》之一中说:“佛性是常,三世不摄。”同品之二又说:“佛性具六事:一常、二实、三真、四善、五净、六可见。”从这个意义上说,涅槃四德也是“佛性四德”,所谓“佛性常乐我净”是。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常”。

《大般涅槃经》倡导“众生悉有佛性”,就是从“佛性”的定义中推演出来的:既然佛教的教理是作为一般的永恒存在物,并体现在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物中,那么,众生无例外地也应同等的体现着佛理,人人都具有佛性,如《师子吼菩萨品》之六说:“十二因缘,一切众生共有之,亦内亦外……佛性亦尔,一切众生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在同品之一说:“若有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如此推理,“佛理”就是佛性,那么演说佛理的经典和传播佛理的僧伽、善知识,也应该是佛性了。《大般涅槃经》把“三皈依”最后统一到“我性”即佛性上来,就是这个意思:“(佛法僧)三事与我一体”,“我性即佛性,无二无差别。”最后,也可以把佛性都归结到《大般涅槃经》上来,因为“能信如是《大般涅槃经》,其人则自然了达三归依处。何以故?如来秘藏中有佛性故。其有宣说是经典者,皆言心中尽有佛性……如是之人,于未来是我身,即成信三宝。”这种以“理”为核心的佛性论,不同于“心性”为“佛性”的主观唯心主义,而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三、成佛和一阐提

众生悉有佛性,同众生皆可成佛,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大般涅槃经·邪正品》中说:“我不知我当得作佛不?然我身中实有佛性。”“我今身中定有佛性,成以不成未能审之。”这是关于佛性和成佛问题的最好答案。《大般涅槃经》坚持人人皆有佛性,那么一阐提有无佛性呢?阐提能成佛吗?所谓一阐提,是指断善根、信不足、极欲、大贪、无种性,这种人是断绝一切善根,无法成佛者。《迦叶菩萨品》之三说:“未来佛性力因缘故,还生善根。”同品之一说:“佛性未来以当见故,故言众生悉有佛性。”同品之三还说:“断善根人有佛性者:是人有如来佛性,亦有后身佛性。是二佛性障未来故,得名为无;毕竟得故,得名为有。”由众生悉有佛性的命题,也就推出了众生皆当成佛的结论。此处所谓“如来佛性”,指法性身,亦即众生皆有的“佛性”;所谓“后身佛性”,指佛生身,亦即所成之佛身。这就是说,一阐提不只有佛性,未来毕竟还得成佛。能够成佛的原因,其一是“佛性不可得断”,非“如朽败种子不能生芽”;其二是佛菩萨的“大慈心”,在一阐提受诸苦楚中,能使其一念悔改之心。所以,中国道生提倡“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而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涅槃经》在印度可能未被纳入中观学派的经典之中,而于中国,纳入三论宗的时间亦较晚。

同类推荐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从大量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事例出发,层层深入,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常见的故事,将佛学的做人道理娓娓道出,使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佛道,佛道是一种大思想,大艺术、大智慧、大境界。禅,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精粹,亦为整个东方文化所推崇。佛,让我们远离尘世的烦恼,在喧嚣与浮华中筑起一座盛放心灵的舞台;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有一颗豁达的心去承载,让我们遭遇坎坷时,有一种信心和勇气去打拼;让我们在苦难来临时,用笑容和爱去坦然面对;让我们无法拥有时,体会到轻松挥手告别的美丽。
  •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精神家园。本书通过选取道家最为经典的故事.呈现丰富的道家智慧,揭示人生的种种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问里更新为人处事观念.助你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本集中体现季羡林先生天人和谐思想的作品。 书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季羡林先生赋予了生命的内涵,老妇人、小男孩儿,一枝花,一条老狗,一场雨......季老以朴素的笔触描写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一生经历的人、事、物、景,在季老笔下是鲜活感人的,集中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天地万物那种"民胞物与"的大爱。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不只是在诉说着他的情感,更想向世人传达一种力量,跟随季老感受生命、体悟人生,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热门推荐
  • 美女上司的贴身兵王

    美女上司的贴身兵王

    他是华夏超级兵王,更是让所有势力恐惧的“战龙”老大。他重回都市,游戏人间。身边聚集了女神级美女老婆、暴力警花、熟美的办公室主任、淡雅的大学导师、清纯的小秘书,冷艳的黑道美女等一系列的各色极品美女。最要命的是每一个女人的身上都带着一堆甩不掉的麻烦。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找奶娘

    找奶娘

    杨袭,女,1976年出生于黄河口,08年始在《大家》《作品》《黄河文学》《飞天》《山东文学》等文学杂志发表小说。
  • 浮生六记(增补版)

    浮生六记(增补版)

    沈复编著的《浮生六记(增补版)》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是一本追溯往事的书。其中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此外还附有失传已久的《册封琉球国记略》(《海国记》)。
  • 星语星缘:女神的贴身大少

    星语星缘:女神的贴身大少

    很多时候,碧落都在想,一辈子的时光温柔又绵长。而他们这些人,总是匆匆从岁月里打马而过。自始至终,她还是一个人。她却忘了,何许一直站在她身后,只要她一回头,就看得见。到头来,吴凡终于让他们都明白,事情的始末,永远不像因果本身那么简单……
  • 偏执狂:神秘首席专横爱

    偏执狂:神秘首席专横爱

    他少年时已成神话,打造了完美的帝国集团,将她奉若至宝眷养,溺宠得天怒人怨,最终遭天谴了。他顽劣轻狂,不折手段,毁了她的一切,也同样毁了自己。四年后她再次归来,闯进了另一个恶魔的世界,他霸道、邪佞,拥有病态的占有欲!“说,你到底有多爱他!”他眼睛里淬满了毒,恨不得将她掐死。“即使到死那天,我也只爱他!”她淡然凉薄的回答。“究竟要怎样你才会多看我一眼。”数年再见,他早就不是当年目空一切的黑道少主,褪去一身轻狂,穿着笔挺的西装,像极上流社会的贵公子,模仿那个人的神态惟妙惟肖,却深深的刺痛着她的心。“我真替你可怜,装得再像,你也不可能成为他。”我们都是偏执狂,因为太爱无法舍下,因为太恨所以无法原谅。
  • 美食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美食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众多的菜系。目前有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十大菜系之说。它们因地理气候、习俗、特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中国饮食文化有着丰富的饮食观念、民俗风情、物产原料烹调技术、饮食器具、礼仪、食疗养生多重内容。我国的饮食调制方法各式各样,烹、炒、煎、炸、煮、炖、涮等。花样繁多,色香味俱全。《美食高手》一书方便易懂,更提取了各菜系中的精华,渴望成为城乡居民,尤其是家庭主妇的良师益友。
  • 七年之痒

    七年之痒

    七年之痒,你的七年痒不痒?你和你的他是否正罹患以下症状?你在他眼前晃荡,他视而不见;他在你眼前晃荡,你心里骂他犯贱;脾气点火就着,恨不能一拍两散;到后来干脆省点儿力气,懒得生气;夜里失眠多梦,白天恍如做梦;他背着你睡,你看着天花板睡;你抱他他抱你,就像左手抱右手;有一天,你惊觉你和他有半个月或一个月没做爱了,而此时,你的梦里、你的心里出现了另一张异性面孔……婚姻这片海,你和他能否同舟共渡?其实,你就是陈晓荷,他就是魏海东。当你偶遇苏逸轩,而他认识了林菲,海平面倾斜了。华灯初上,每一盏或寂寞或温暖的灯光下都有一个或寂寞或温暖的陈晓荷,同一盏灯或另一盏灯的下面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魏海东。你和他,注定排斥又缠绕。七年,你痒了吗?
  • 心灵鸡汤精粹版5

    心灵鸡汤精粹版5

    传说人类降生时,上帝会赐予每个人一个美丽的盒子,里面装满了五彩斑斓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