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7000000036

第36章 书 画 艺 术(2)

院体画是以王室审美为第一标准,所以画家渐渐地忽视了自身的创意与审美要求。到了清末,院体画画家的作品更是流于庸俗。所以,鲁迅在《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中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517.什么叫文人画

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这个说法影响颇为深远,旧式文人常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从而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近代新文人画代表人物陈曾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有时也抒发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德,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文人画推唐朝王维为其创始人。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对王维曾有很高的评价:“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518.国画的诗、书、画、印结合始于何时

对于一幅传统的中国画来说,把诗、书、画、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既丰富了内容,又提升了境界,可以给人更多的审美享受。

诗、书、画、印结合,是在中国画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宋朝以前,画上很少题字,偶然有字,也只是在不显眼的角落里,写上作者的姓名。那时虽然也有题画诗,却不是写在画面上的。到了宋朝,才有一些诗人兼书法家的画家,开始在自己作的画上书一段题记或一首诗。这样,诗、书、画开始结合起来。

到了元朝,随着文人画的发展,印也加入了诗、书、画的行列。于是,诗、书、画、印结合起来了。这一艺术形式一出现,就被当时的画家们普遍采用。到了明清两代,文人画垄断了画坛,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日臻完善,表现形式也更为完整,更有特色。

519.大篆和小篆分别是哪个时期的文字

大篆,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狭义专指籀文。史传大篆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卫恒《四体书势》说:“昔周宣王时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世谓之籀书也。”班固《汉书·艺文志》记有《史籀篇》,是一部识字用的启蒙读物,共15篇,现已全失,只在《说文解字》中还残存220多字。

战国时,各国因文化不同,文字有极大的差异。一直到秦统一天下,车同轨、书同文,才统一文字为小篆。所以,小篆也称“秦篆”。小篆由大篆衍变而成,形体偏长,匀圆齐整。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

520.草书是在行书与楷书之后才产生的吗

篆、草、隶、真称为“书法四体”,篆即篆书,草即草书,隶为隶书,真即楷书(又称“正书”)。

草书是一种笔画连绵、书写便捷的字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汉兴有草书”。汉初通行的手写体是草隶(草率的隶书),后逐渐发展成章草。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波动的笔画和字字不相连缀的形迹,成为偏旁相互假借,笔画连绵便捷的今草,即后世所称的“草书”。草书至东晋王羲之而臻于完善。唐朝中期张旭、怀素将今草写得更为放纵奇诡,笔走龙蛇,被称为“狂草”,以别于今草。

楷书同样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隶书的变体,始于东汉,盛行于东晋并一直流传至今。行书是楷书的草化,最早出现在汉末,是为了弥补楷书书写速度太慢而草书难于辨认的缺点产生的。相传行书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故又称“押书”。南朝王愔说:“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钟元常(繇)善行押书是也。”

如果算上草隶的历史,草书其实在楷书之前就已经产生。

521.什么叫“章草”

“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今草的前身,由草写的隶书(即草隶)演变而成。

章草与今草的区别主要在于章草保留了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其得名有几种说法:一、《书苑菁华》引唐朝蔡希综“章草兴于汉章帝”,《书断》引唐朝韦续“因章帝所好名焉”。这两处都认为章草因汉章帝而得名。二、《书断》载,后汉北海王受明帝命草书尺牍十首,章帝命杜度草书上事。这种观点认为章草因用于章奏而得名。三、《书断》载“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云,汉俗简堕,渐以行之”。这种观点认为章草因史游《急就章》而得名。近代学者考证,“章”含有字体结构彰明严格之义,故名。

522.什么叫书法

书法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指用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等。书画艺术同源于线条,各具有气(刚性)韵(柔性)生动的美感。绘画有线条,有形象与色彩;书法则不代表物象,不用色彩,只有抽象的线条,故其线条的气质和韵致的表现要求更为纯粹。清刘熙载在《艺慨·书慨》中说:“书虽重法,然意乃法之所受命也。”说明书法不仅仅是一些符合技法的线条,更重要的是要能承载书写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

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商周的金文已富于艺术性,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明人小楷等更是风采多姿。“书法”一词则最早见于南齐王僧虔论谢综书:“书法有力,恨少媚好。”

523.什么是“法书”

“法书”泛指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书法作品。

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均称“法书”,或称“书”。

《书法三昧》:“作字之要,下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传玩,空残法书帖”的诗句。

另外,人们对于别人所作的书法作品也称之为“法书”,表示对作者的尊重。

524.什么是“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它们分别是:一侧(点),二勒(横),三努(竖),四趯(钩),五策(挑),六掠(长撇),七啄(短撇),八磔(捺)。

关于“永字八法”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说法:①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唐张怀瑾在其所著《玉堂禁经》中说,“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这里的隶,不是隶书,而是楷书。唐代称楷书为隶书,东晋时王羲之也以此称。现在我们所说的隶书,那时称“八分”。②智永说。宋陈思在《书菀菁华》中说,“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③张旭说。

“永字八法”对后世书法的影响巨大,如清人冯武在《书法三昧》中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又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云:“书能笔笔还其本分,不稍闪避取巧,便是极诣。永字八法,只是要人横成横、竖成竖耳。”故世人将“八法”引申为书法。

对于“永字八法”的解释,因师承不同,多有差异,现代以近人诸宗元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之解说较为简单明了。

525.《快雨时晴帖》是一件什么样的作品

《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长23厘米,宽14.8厘米,行书四行,共二十八个字。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此乃“书圣”王羲之现存于世的唯一书法精品真迹。很多人甚至认为《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仅次于《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快雪时晴帖》曾经入宋宣和内府,宋时入米芾“宝晋斋”,元代又入御府,明时为朱成国、王稚登所有,清为冯铨所有,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入内府,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526.《三希堂法帖》是怎么来的

清朝的乾隆皇帝一生酷爱书法,在其刻意搜求之下,终于得到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乾隆对《快雪时晴帖》尤其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和“神乎其技”四个大字。又因此贴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之为“二十八骊珠”。他把《快雪时晴帖》和王珣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并御书匾额“三希堂”,三希堂遂因此而得名。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刻成法贴。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4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三希堂珍藏的晋人三贴,故法帖取名《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又称《三希堂法帖》。

527.什么是中国书法中的晋韵、唐风、宋意

所谓晋韵,指晋朝的书法除了有形的点画线条、结体之美,还有士大夫们在书法作品中传达出来的从容优雅、超尘不染的气韵与神韵。

所谓唐法,是说唐朝书法重法度。唐朝一统天下,天朝气派、法度严谨。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造就了唐朝的楷书盛世。

所谓宋意,是说宋朝书法重意境。宋朝积弱,艺术风气转由饱学文人引领风骚,如欧阳修、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既是文学大家,同时也是书家、画家和鉴赏家。宋人笔端带感情,不只于文章,也在于字体笔法,轻健潇洒,行气跌宕。

晋韵、唐法、宋意,是说不同时代的书法各有所侧重,其间并无高下之别。所以,晋韵、唐法、宋意,是指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而与之对应的晋、唐、宋三朝,则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三大黄金时期。

528.“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是形容谁的书法

王羲之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轮美奂,极富观赏的价值。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能发现书法的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的美。

529.“天下第一行书”是指谁的作品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与朋友优游之余的得意之笔,全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章法布白,浑然一体,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劲健。他的用笔、结字更见变化之妙。全篇二十个“之”字,七个“不”字,各具特点,无一雷同。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又师从卫夫人,后渡江北,游名山,观摩李斯、曹喜、钟繇、蔡邕等名家书迹,博采众长,以笔法为骨干,以气韵为灵魂,精研体式,推陈出新,兼撮众法,备成一家。他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形成妍美流变的新体,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人称之为“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非常喜爱,收藏王羲之的真迹有三千六百幅,并亲撰《王羲之传论》,在得到王羲之《兰亭序》后,更是如获至宝。他曾命臣子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响拓数本,赐给皇太子诸王近臣,即便死后,也要以《兰亭序》入昭陵陪葬。

今人见到的《兰亭序》,只是冯承素的勾摹本,以及唐朝大书法家褚遂良、虞世南的临本。

530.在我国,书法是什么时候逐渐成为一种艺术的

书法指写字的艺术,但写字却不一定是书法。那么,我国的书法艺术究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元代学者郝经在《陵川集》中说:“夫书一技耳,古者与射、御并,故三代、先秦不计夫工拙,而不以为学,是无书法之说焉……道不足则技,始以书为工,后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而见其人,专门名家始有书学矣。”郝经认为在先秦时,写字和射箭、驾车一样是一种技能,还没有形成“书学”,也没有“书法”这一概念。后来一些“专门名家”把“性情、襟度、风格”融入所写的字之中时,才形成书法。

元代另一位学者刘因在《荆川裨编》中提到:“字画之工拙,先秦不以为事……魏晋以来,其学始盛,自天子、大臣至处士,往往以能书为名,变态百出,法度备具,遂为专门之学。”较之郝经,刘因则更明确地指出书法的形成始于魏晋。

531.什么叫“对临”

所谓“对临”,就是对着法帖临写。通常对临可以分成两步,先“格临”,然后撤掉格子临写。

格临的方法:用透明性好的纸或薄玻璃片等材料,照帖字的大小画上九宫格或米字格,然后在印有九宫格或米字格的练习本上照式临写。临写的时候,要看清帖字哪一笔在哪个部分,照着它也写在该部位里。

格临过几遍后,再撤掉格子,直接对帖临写。

532.什么叫“行款”

“行款”是指字与字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书法中,第一字的末笔与第二字的起笔,第一行的末笔与第二行的起笔,虽不一定相连,但要笔意贯通,看上去一气呵成,而不能各自为政,这就叫“行款”。不论楷书、行书、草书、隶书都要讲究行款,这样,一篇字看起来才能生动、完整。

533.什么叫“八分”

“八分”,即“隶书”。魏晋至唐代,楷书也称隶书,原先有波磔的隶书,则被称为“八分”。南朝王愔云:“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唐六典》称:“四曰八分,谓《石经》碑碣所用。”清代刘熙载谓:“小篆,秦篆也;八分,汉隶也。秦无小篆之名,汉无八分之名,名之者皆后人也。后人以籀篆为大,故小秦篆,以正书为隶,故八分汉隶耳。”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载:“蔡邕变隶而为八分,八宜训背,言势左右分布相背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八分以度言,本是活称,伸缩无施不可。”近有学者考证,因隶字草创为新隶书(楷书),对于旧隶字须给予异名或升格,加以区别,故称“八分”,指其是八成的古体或雅体。

534.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女书法家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书法家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老师,姓卫,名铄,人称卫夫人。

卫夫人学习三国时钟繇的书法,达到了升堂入室的地步。她的代表作为《古名姬帖》,其笔法古朴肃穆、体态自然,是楷书中的上品。

在卫夫人之前,还有一位女书法家。她就是东汉末年以《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等驰名的女诗人蔡文姬。蔡文姬名琰,文姬是她的字。她的父亲蔡邕在文学和书法上造诣很深。

在唐、宋、元、明时也出现过不少女书法家。

唐代的女书法家有吴采鸾、薛涛、武则天。吴采鸾所书小楷,很有钟繇、王羲之的笔意,遒劲古雅,可与卫夫人媲美。薛涛所书《陈思王美女篇》为行书,笔势跌宕秀逸。武则天书写草体,书法婉约。

宋代有朱淑真,所书小楷,端庄精劲,深得王羲之笔法。

管道升是元代女书法家,字仲姬,是赵孟的妻子。赵孟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工书善画,书法为元代宗师。管道升刚嫁给赵孟的时候,她的书法比丈夫还好,后来赵孟迎头赶上了,并超过了妻子。管道升写的《梅花》小楷,清丽幽闲,很受后人推崇。

535.“书法九势”是谁提出来的

同类推荐
  • 茶馆文化

    茶馆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主要内容包括:茶馆文化漫谈、北方茶馆、南方茶馆、施茶活动、茶馆的现代发展。《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从茶的起源开始讲起,告诉读者茶如何从简单的饮变成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以及南北方茶馆的地理分布和功能介绍,为之勾勒了一幅茶馆在中国的兴衰走势图,并从各个侧面介绍茶馆如何承载着宴饮聚会、娱乐生活、洽谈生意、品谈人生等几个方面的功能,将茶馆现象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寄托着中国借物咏怀的传统道德情节。
  • 中国文明简史

    中国文明简史

    本书是一本大家写给大家的人文通识读物,带你进行一次典雅深邃的中国文明审美之旅。全书包括了史前时期、夏朝和商朝、周朝、秦朝、汉朝等十三章内容。从浩繁卷帙的长卷中,追索文明的发展,聆听历史的足音,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丰富与苍凉!
  • 一杯饮尽千年

    一杯饮尽千年

    这是一部灌注了丰沛的人文情愫之书,在从容书写之间,极尽冲和淡雅之风度,书尽千年风骚墨事。
  • 大雁塔与小雁塔

    大雁塔与小雁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大雁塔与小雁塔》介绍了大雁塔和小雁塔经历1300年的历史烟云,是唐代长安城遗留至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并且依然是现今古城西安的城市地标。它们是构成古都西安城市文脉的重要遗存,亦是城市格局变迁中重要的历史坐标,饱含着过去年月流传下来的信息,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与宗教传播。它们不仅是闻名遐迩的文化景观,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亦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为后人留下无数珍贵的文物及传诵不衰的优美诗文。
  • 资治通鉴一日一读

    资治通鉴一日一读

    《资治通鉴》向来被视为辅佐统治、提供政治智慧的“帝王之学”,是中国自宋代以来历代皇帝的必学科目,也是今日为官从政者案头必备的历史参考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参照这面历史的镜子,可以练就看破成败的眼光,养成敏锐的世情嗅觉,让我们跳出人性的盲点,不再跌入历史的覆辙。历史是最不该被忽视的智力资源。关于今人面临的竞争、成败、取舍、抉择等生存问题,过去的时空中早就有过相关的案例:终南捷径、东山再起、狡兔三窟、择木而栖……破解尔虞我诈的政治权谋,领略对抗性的精英思维,悠悠青史,无疑是国人最可宝贵的阅历。
热门推荐
  • 我老公是妻控

    我老公是妻控

    假的,【完本】他权势滔天,他分明宠她宠得全世界的女人都想杀她!她好苦:“咱们能不能回到从前,你不爱我的那个时候。”他笑得意味深长:“回不去了。心狠手辣,敌人闻风丧的,听说他高冷矜贵,不喜欢女人。”因为他一直都爱着她啊
  • 丢失的梦

    丢失的梦

    本书共收录著名作家周海亮小小说近作79篇,多为被转载及获奖作品。其中既有表现情感的如《娘在烙一张饼》、《丢失的梦》、《江南好》等,又有表现战争的如《馘》、《仇恨》、《战壕》等,还有表现乡土的如《长凳》、《二叔的胡琴》、《老爹打工去了》等,也有表现荒诞的如《上帝的恩赐》、《躺着睡觉的马》、《菜人》等,更有表现生存境况的如《一条鱼的狂奔》、《歌手》、《剃头》等,内容丰富,篇篇精彩。
  • 孩子为什么一定要“穷”着养

    孩子为什么一定要“穷”着养

    “穷孩子”,其实就是“逼”出孩子的潜能,激发孩子成长的本领。孩子长大了,早晚要离开家去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那时面对挫折仿徨无助。还不如让他小经受“磨难”、“穷”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所谓“穷孩子”,是要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给孩子制造“拮据”的环境,让孩子最大限度地体验生活,从而磨炼孩子,提高其耐受力,进而促使其刻苦奋进,促使其独立自强。“穷孩子”是激发孩子自身的能量的一种教育理念。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修身敬业(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修身敬业(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修身,以自我的选择来雕琢自己。在自己的事业中,人们进一步完善修身这一目标。许多最终获得成功的人都是执著于自己的事业的,在他们的事业中,他们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他们自身也在事业中得到完善。敬业的人,会将理想和信念与事业结合起来,事业便是他们人格与智慧的体现。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魔音

    魔音

    大学女生夏千迪意外得到一根项链,里面封印着一个转世苏醒了三次的古代歌姬若雪的灵魂,因此夏千迪拥有了若雪的别人无法企及的歌喉,并一举夺得校园歌手大赛冠军,获得了奇怪的评委著名音乐人郁冬的青睐。在与若雪的相处中,千迪发现若雪的身份绝不仅仅是个歌姬那么简单,本是明朝郡主的若雪的遭遇慢慢展现在千迪脑海中。千迪在酒吧驻唱时遇到一个戴着翡翠手镯的女孩柳含菲,两人相见时彼此都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恐惧感,危险的信号感染了在场的三个人,千迪,含菲,郁冬,这个带着翡翠手镯的女孩究竟是谁,为何能让一向平静的若雪产生巨大的不安感?千迪又会在即将到来的比赛时遇到怎样的危难?神秘的音乐人郁冬为何见到千迪的项链会如此震惊?他和若雪、含菲之间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三个人之间纠缠了三世的命运又将再一次轮回。
  • 以退为进

    以退为进

    在地球毁灭后的诺亚方舟里,晋璃璃在“不进则退”的生存游戏里,为了让深爱的叶缺能够活着在新的星球上延续地球人的生命,而甘愿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百年之后,晋璃璃从营养仓苏醒过来,又重新见到了曾经的爱人,但是曾经的爱人因为无法接受她的死亡,而放弃了从前的记忆,成为了另一个人,他们还能再续前缘么?
  • 礼仪教材:中学生礼仪(高中版)

    礼仪教材:中学生礼仪(高中版)

    个人礼仪方面要求理解礼仪的深层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具体礼仪知识的学习做出了明确划分。在阐述礼仪要点的同时,重点在于仪容仪表礼仪和谈吐礼仪等的学习。具体内容主要分个人礼仪和公共礼仪两大部分。公共礼仪的学习重点是面向社会、与人沟通时的一些礼仪规范,如介绍、自我介绍,还详细说明了具体行为动作的细节和禁忌。语言通俗,握手等。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还有一些特殊场合、公共场合的礼仪要求,如演讲、辩论,本套书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参观、旅游,迎接外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