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48500000020

第20章 有效的考核要领(1)

计划执行之后,当然需要加以检讨,已如上述。但是整体的考核,仍然有必要。因为每一件事情都要考核,不但促使大家只看眼前、斤斤计较,而且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反弹,认为紧迫盯人,压迫感太大。我们凡事都要检讨,目的在不断改善,而阶段性的整体考核,大家才能够力争上游,持续求进步。

考核的标准,必须以“对并没有用”为前提。因为对未必圆满,结果和错并没有多大不同。

错,当然不可以;对,真的没有用。大家才知道追求圆通与圆满。

中国人所重视的是非,是圆满中分出来的是非,而不是为了分是非弄得彼此不团结的分离式是非。表面看起来,不分是非,实际上大家心知肚明,清楚得很。因为考核的目的,在救人而不是用来杀人。使同仁知过必改,重新做人,远胜于做不好就开革掉,绩效不好就应该走人的消极处理方式。

综合考虑表示考核的范围十分广泛,不论直接、间接,甚至于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事情,都包括在内。而且所有事情,都可大可小,令人不敢掉以轻心。用意在提醒组织成员,随时都应该反求诸己,多多反省,并且随时改正。人人如此,考核必然能够获得良好的成果。

考核的要诀,则是明暗、大小都要兼顾并重,以符合全面无形的原则。明的暗的一起来,大的小的都顾及,当然使人无所遁形,只好坦然面对。

第一节〓先建立“对并没有用”的考核标准西方管理在是非的判断方面,采取一种比较简单的标准:“对就是对,错便是错。”要求的程度也较为容易达成:“对就好了。”

中国式管理在技术方面,和西方所采取的标准和所要求的程度,并没有两样。但是在人的行为,也就是事的处理方面,则采取一种异乎西方的考核重点。

我们从小到大,不断地听到“对,没有用”这一类的话,却很多人忘记,或者无意间忽略,这一句话在管理上的效用,居然如此的重大。

“对,你只知道你对,谁不知道你对?但是,对有什么用?告诉你,对是没有用的。”

对,没有用。这种观念,对中国人而言,应该是十分熟悉的。回想一下,小时候在家里和弟弟吵架,父母总是以“一个巴掌拍不响”为理由,两个孩子都罚站。站着站着,终于领悟到“对,没有用”,照样被罚站的道理。现代某些教育学者,搞不清楚这种用意,居然指称这种家庭教育不合理,弄得兄弟不明是非,实在是“以不知”来衡量“所不知”,难怪会说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评语,让大家看不起,真是自作自受。

西方人当然缺乏这种素养,以致当他们听到“对,没有用”时,大惑不解之余,连忙问道:

“对为什么没有用呢?”而答案竟然是“对当然没有用”时,他们就更加紧张,急忙问道:

“对没有用,难道可以错吗?”

请看:对没有用,难道可以错吗?这不是“二分法”是什么?“对”和“错”是对立的,不是“对”便是“错”,反过来也是如此,天下事有这么简单的吗?

我们不慌不忙地告诉西方人:“错是绝对不可以,但是对真的没有用。”可见我们已经摆脱二分法的陷阱,能够“把二看成三”,在“对”、“错”之外,看出“圆满”的境界,必须“在圆满中分是非”,才合乎中国人比较高标准的要求。

业务人员很对,把顾客气走了。部属的意见很对,却将上司气炸了。总经理的决策很对,各部门经理都气得不愿意接受。是不是都在证明“对,没有用”呢?

这样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中国人“讨厌是非不分的人”,却也“不喜欢是非分明的人”。

前者糊里糊涂,必然误事;后者则伤害面子,令人受不了。

不对,当然不可以。因为任何事情发生差错,总会带来若干不便,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失,甚至导致重大的伤害。不对,大家都不高兴,没有人会认同。

然而对呢?若是伤害了某些人的面子,就会引起这些人的反弹,甚至于恼羞成怒,造成情绪化的回应。

可见对是不够的,不可以就此满足的。对之外,必须顾虑到每一个人的面子,不伤害任何人的感情,才算是圆满,不致产生意想不到的后遗症。

在圆满中分是非,是中国式管理的考核重点。

中国人的关系,可能是全人类当中,最为复杂的。我们有伦理关系、党派关系、乃至于势力关系。嘴巴上不承认,心里头却大家都很清楚。

组织成员之中,伦理关系、党派关系、势力关系错综复杂。有大圈圈,也有小圈圈;有明圈圈,也有暗圈圈,要明白这许多关系,必须经过相当时间的认识,才能够胸有成竹。

在中国社会,是非本身十分简单,是就是是,非即是非。然而一旦牵涉到伦理、党派、势力等等关系,是非就难明了,变得相当复杂。

希望在圆满中分是非,最好把握下述三大原则:

第一,平时要以广结善缘的态度,结识各种关系的重要人士,以便必要时商请助一臂之力。平日多烧香,紧急时才会比较心安。没有事情时,多找机会开拓人际关系,是圆满中分是非的基础。

第二,任何时候,都不要随便得罪人,以免山不转人转,有一天发生“不是冤家不聚首”的痛苦场面。由于各种关系牵涉不清,往往得罪了一个人,等于惹火了整个圈圈,岂非自找麻烦,和自己过不去?

第三,要慎重考虑,自己需不需要加入某种党派或势力圈?因为伦理关系是天生的,不可能一厢情愿地要当某人的侄儿,就算干女儿也要别人认定才行。但是党派或势力圈则是后天形成的,可以由自己决定要不要加入。是否加入,其实是有利也有弊,必须衡量相关因素,仔细考虑,不应该抱持着无所谓的心情,试试看再说。有时一失足造成千古恨,有时也可能歪打正着,这都不是为自己负责的应有态度,最好尽力加以避免。

就算不打算加入任何派系,也应该对组织中的各种关系有所了解,给予相当的尊重,并且自己提高警觉,要圆满中分是非,必须格外小心谨慎,一切想好了才能开口,一切想妥当了才能动手。

组织要造成这种气氛,使每一成员,都能够逐渐由“对就好”提升到“在圆满中分是非”的较高层次,就应该将这种要求列入考核,并且成为重点。

任何人把事情做对,只能列为乙等。若是进一步将事情处理得相当圆满,那就给予甲等。

我们相信“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知道“人才必须经过磨练,才能出色”。组织内“在圆满中分是非”的人越多,大家愈能顾虑周全,彼此都想得长远些,后遗症自然大幅减少。

自古以来,有能力的人,大多自视甚高。由于“艺高人胆大”,往往显得相当轻率,并且不把同仁放在眼中,只顾自己锋芒毕露。这样的人,纵使短期内有所表现,时间一长,也将制造许多问题,使组织饱受大害。

把事情做对,固然已经相当困难。要求在圆满中分是非,当然更加不容易。但是,取法乎上,经常只能达到中上的程度。为求提升竞争力,必须以让大家都有面子为目标,使大家在计划、执行以及考核等阶段,都能够克尽心力。认清“努力工作没有用,用心做事才要紧”的真义,随时关心整体目标和各人的情绪变化,将工作绩效和情绪管理结合在一起,不但工作效益要高,而且大家都很愉快。时时刻刻,互相砥砺提醒:对,并没有用。在做对之外,还要重视圆满、圆融和圆通。

要求大家“在圆满中分是非”

表面上看起来,中国人是非不分,凡事马马虎虎,不愿意切实检讨,把是非判断得十分清楚。实际上中国人最厌恶是非不明的态度,视之为可恨的“乡愿”。大部分中国人缺少检讨的功夫,不得已才马马虎虎,心里头则一百个不情愿。

中国人应该在“是非分明”和“是非不分”之中,走出第三条路来,叫做“是非难明”。由于难明,所以必须谨慎来分辨;难明还是要明,只是过程不一样,不可以做到分明的地步,以免有人因而没有面子,不够圆满。那时候是非就算十分清楚,也是没有用的。

管理有三个主要的历程,分别是“计划”、“执行”和“检讨”,构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似乎中外皆然。但是西方人“检讨”起来,可以“明言”,弄得“是非分明”;中国人“检讨”的时候,对人、对事好像都有“难言”之隐,若是明言,势必得罪若干人而遭受报复。往往检讨了老半天,由于不敢直接碰击要害,以致“有名无实”,草草结束,又招来是非不明的批评。最好掌握下述三个要点,才能够慎断是非,达成在圆满中分是非的检讨效果:

第一,在公开的会议中,将责任推给制度,而不直接指出错误的人,以顾全他的面子。西方人公开承认错误的做法,中国人看起来简直是自取其辱。拘于士可杀不可辱的原则,中国人地位越高,越不能够公开认错,以免干部也跟着没有面子。这时候对外可以采取“弃车保帅”的方式,由干部来顶替,让他暂时不再对外行事,隐匿一段时间,反正在内部照样可以运作,对他并没有多大影响。对内则尽量采取“家丑不外扬”的方式,在检讨会议中,巧妙地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制度,常常以“谁都没有错,错在制度不完善;如果制度不修改,今后仍然会不断地出现类似的缺失”为借口,让制度来背黑锅,以顾全成员的面子。

组织首长若是采取是非分明的态度,一定要当场把是非弄清楚,把责任的归属搞明白,就会弄得人人自危,充分发挥“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精神。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便是“是非太分明,大家不敢做事,时时求自保,对组织反而不利”的写照。

成员如果明言此事是某人的错,某人没有面子,便会站起来说:“既然此事是我的错误,那我现在就全部承认。我有不对的地方,难道你就没有?我是尊重你,不好意思明白说出来,你却不尊重我,挑得那么明,所以我也只好一一把它说出来,请你包涵。”然后不知是真是假,说了一大堆,大家迷糊中只有一个念头:“谁叫你把他逼成这个样子?狗急都会跳墙,何况是人?”

中国人只要把责任推给制度,便可以放心地说出得失,虽然不必直接指出什么人应该负责,而被隐约触及的人,却心里相当清楚,在场的人,也都听得出来,只是不明言,暂时顾全他的面子,下一步骤比较容易施行。

第二,会后把应该负责任的人请来,私底下和他沟通,让他放心地把一切缺失说清楚。一般人只做到把责任推给制度,以为便告一段落,以致“后续工程”未能继续完成,而功亏一篑。

具有检讨功夫的主管,必须在会议上把责任推给制度,却牢牢记住在会后将应该负起责任的人找来,私底下问他,到底缺失在哪里?这时候做错的人,心里明白“主管不当场明说、指责,是给我面子。现在还要耍赖,恐怕他会翻脸无情,加重处罚,反而对自己不利。不如老实把缺失说清楚,说不定还能够获得宽谅”。

主管的态度很明朗化,此时再不坦白,罪加一等;若是坦诚说清楚,大家想办法,比较方便下台。

在这种情况下,犯错的部属,大多不愿意“敬酒不吃吃罚酒”,除非后果真的非常严重,否则多半会自动说出原委,以试探的态度,先承认一部分错误,看看主管的反应,再一部分、一部分检讨出来。

主管的态度,可以决定部属“避重就轻”的比重,因此最好采取较为宽松的方式,使部属放心地陈述他的想法。尽量不要打断他的话,也不要抓住一点,就穷追猛打。等他说完一个段落,再提出若干疑点,让他继续说清楚。千万不要立即把相关人员找来当面对质,否则以后谁都不愿意说出实情,反而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第三,给他机会,让他能够“善补过”。除非事态真的十分严重,必须有所惩戒。不然的话,把缺失弥补起来应该优先于把错误的人付诸惩罚。

不要养成部属“用承认错误来求取谅解”的不良习惯,以为“反正做错了,承认错误就可以了事,怕什么?”因而养成“不怕犯错”的风气,也不见得有好处。

认真地把缺失矫正过来,设法把不良的后果修补起来,这才是检讨的真正目的。

有错误必须承认,这是中外一致的原则。然而,中国人不一定采取公开承认的方式,私底下认错以保留面子,似乎比较容易做到。承认之后,必须以“负责到底”的精神来寻求解决,这才是我们重视的课题。一方面记取教训,切勿再犯;另一方面力求补救,设法把缺失减到最低。这种“不二过”的精神,才是值得大家发扬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凡事十分谨慎,有过失要认真检讨,却不一定非公开出来不可。要紧在减少损失,不要造成遗憾。

把错误推给制度,因为制度是死的文字,不至产生情绪反应。然而,大家都知道,执行的人是活的,按照死的制度去执行的活人,当然必须负起责任。我们这样做,一方面暗示他此事大家已经心知肚明,只是为了顾全他的面子,不方便直截了当地明白说出来;另一方面也鼓励他,如果真的是正人君子,就应该会后自动找主管,坦诚地检讨得失,给大家一个清楚的交代。

中国人含含糊糊的目的,是为了有面子地清清楚楚。过程模糊化,结果仍然明朗化。阳的一面,好像有所隐藏、有所遮掩,无非是为了圆满,让大家都有面子。阴的一面,则纸包不住火,终究要揭穿,要照亮,要一切搞清楚,才能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而知所警惕。

第三节〓抱持“救人而非杀人”的心态中国人计划的时候,秉持儒家的精神,非把它做好不可。中国人执行的时候,体认道家的意识,自然会遭遇这么多的困难,不如随遇而安。中国人考核的时候,又自然而然,秉持释家的心态,反正已经造成如此这般的结果,就算把他杀掉,也不能改变既成的事实。阿弥陀佛,善哉,善哉,随它去吧!

打从学生时代,我们就已经养成这样的习惯。每逢考试前夕,无不下定决心,要好好准备,考出高分,才对得起自己。一走进考场,发现“老师出的题目我都不会,我会的东西他偏不考”,于是不慌不忙,每题都多少写一些,越是不会的题目,字写得越工整,让老师好加分。考完之后,面对公布的成绩,毫无愧色地认为:“老师若不当掉几个,不足以证明他很认真负责”,而自己则“我不入地狱,谁还愿意进入”,为了拯救其他同学而牺牲一些,当然是善事一桩!

这种儒、道、释的循环往复(如图38),充分表现中国人的包容性,能够把复杂、繁多的东西,统整起来而毫不矛盾。

图38〓儒、道、释的循环中国式管理的考核心态,最主要的特征,应该是“救人而非杀人”。我们善体上天有好生之德,杀人有违天道,当然不可行。杀人在企业管理上相当于开革或辞退员工,结果还不是增加社会问题,所以非不得已,不要有开革、辞退这一类的念头。

于是,许多人抱怨:既然不能开除,记过、惩罚、降职等等措施,似乎对某些人来说,不痛不痒,那么考核又有何用,还不是形式上做做样子,吓唬一下而已。

像这一类观念,证明许多人具有杀人的考核心态,认为“做不好就换人”,甚至“不但扫黑,而且要扫白”,好像自己永远不会被换掉,长久不会被扫到一样;出发点已经有所偏差,怎能令人心服,更谈不上心安。

考核是一种激励措施,用来救人的,这才是积极的、良性的、正面的、性善的、人本的思考方式。

首先,考核必须配合事先订立的目标。没有目标,根本谈不上考核。没有目标的考核有如法官断案时采取自由心证,非常危险而不可靠。目标的订立,又必须是当事人自己的主意,不应该是上级主管替他订立的。

同类推荐
  • 如何经营一家最赚钱的超市

    如何经营一家最赚钱的超市

    本书系统全面地总结出卖场设计规划、商品管理、顾客服务、员工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的方法和技巧,为超市经营提供参考。本书从超市常见的情景入手,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比较,给读者提供全新的管理认识和借鉴方法。本书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适合超市老板及管理者阅读。
  • 巴菲特最有价值的投资策略

    巴菲特最有价值的投资策略

    本书在系统收集整理巴菲特本人炒股论述的基础上,按照投资操作中选股、估值、市场、买价、组合、持有6个基本步骤,根据巴菲特60多年的投资经验,结合有关炒股投资的研究成果,归纳和分析巴菲特式炒股技巧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技术细节,使本书成为一本巴菲特为炒股者讲述如何在投资股票投资市场上赚钱的详细教程,是炒股者在短期内系统学习巴菲特股票投资策略的最佳选择。另外本书整理了巴菲特大量精彩的投资智慧妙语,总结了巴菲特投资策略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有关研究成果以及巴菲特经典投资案例分析了这些原则的实践应用,力求为国内广大炒股者学习巴菲特价值投资策略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借鉴、参考和帮助。
  • 销售知识全知道

    销售知识全知道

    本书给广大的一线销售人员提供了实用的销售知识,有助于销售人员清晰、准确、自信地工作。书中讲述了一系列销售技巧,可以帮助销售人员提高表达能力,使客户感受到被关注,使销售人员的诚信深入人心,令其销售额直线提升。
  • 与庄共舞就这几招

    与庄共舞就这几招

    《与庄共舞就这几招》主要讲述作者的看盘跟庄技术分析理论和投资理念,这些新的理论观点相信会让你耳目一新。只要用心苦读,细心体会每一句话的含义,你便完全可以独立对一只股票进行客观地研判,这些都是作者近十年沉浮股海的经验精华。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与庄共舞就这几招》特别适合那些致力于金融(股票、期货、外汇)投资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士学习和阅读,相信《与庄共舞就这几招》一定会让你少走许多弯路。用心做一件事,做你喜欢的一件事,坚持下去,成功只是迟早的事。请相信自己: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
  • 赚钱要学犹太人

    赚钱要学犹太人

    犹太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会赚钱的人,在他们看来赚钱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虽然这个民族曾经遭受了千年的凌辱,却拥有惊人的财富。正是凭借着惊人的富有和奇异的赚钱能力,让犹太人摘取了“世界第一商人”的桂冠,也让他们成为了“世界上最会赚钱的民族”。
热门推荐
  • 斯格拉柔达(做自己的王)

    斯格拉柔达(做自己的王)

    从来不知道这个世界原本是什么样子。这世上的 一切信仰是否值得?自由或者神,某些快乐被谎言埋葬。童话里的妖魔,它们曾经是这山林里的精灵啊, 是那些不屈的生命啊,它们追逐风越过竹林,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永生自由的它们啊!后来,后来呢?它们被铁链与山丘埋葬,斯格拉柔达变成了这世上最大的坟墓。从很久很久前,这世界便丢失了一粒种子, 于是世人便开始信仰神,妖王变成奴才,山民变成信徒,谁再也找不到“我”。猴群里的猴子,熊群里的 熊,随风摇摆的竹予,一群一群,一片一片,它们一模一样,毫无差别。“带上我的眼睛去看看这个故事的结局。”一只妖跟罗布说,然后它死了。自此之后,平凡的我们便开始寻找梦想中那个童话的结局——我是自己的王!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真正元凶

    真正元凶

    这到底是一起什么性质的案件?是盗窃凶杀还是有意识的谋杀?其作案动机是什么?难道真是一起简单的谋财害命案?随着内幕被层层剥开,结果引发了一系列惊人的事件,这是一起蓄谋已久具有双重性质的案件,其背景复杂,势力强大,他们有着一定反侦察伎俩,凶残而狡猾,而是背后有着重大阴谋,一些人物相应浮出水面,并抓捕了案犯嫌疑人,查出犯罪事实,似乎可以结案,但是专案组总是觉得其背后还有一双眼睛在死死盯住他们,只是行为更加狡猾隐蔽。为了使整个案件的圆满结束,抓住幕后的真正元凶,专案组采取了欲擒故纵等手段,迫使元凶终于跳出来。作者全部作品:桀贪骜诈:http://m.pgsk.com/a/298668/贪婪末日:http://m.pgsk.com/a/64685/红旗在县城飘扬:http://m.pgsk.com/a/76251/爱的升华:http://m.pgsk.com/a/316001/QQ交流群:120852651欢迎加入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盛宠医品夫人

    盛宠医品夫人

    醒来发现自己变成被未婚夫推下湖险些淹死的私生女?被污蔑清白不说,还要置她于死地!“我娶她!”——救了她的人说。“我不嫁!”——她不喜被强迫。“不行!”——他更霸道!嫁就嫁吧,还得为他治病酿酒生孩子,没天理了!只是这日子怎么越过越糊涂?自己不是个小破官的私生女吗?可她的生母居然是……
  • 玩·山海:69个你所不知道的《山海经》之谜

    玩·山海:69个你所不知道的《山海经》之谜

    本书打破了人们对《山海经》的畏难心理,以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在轻松而不失严谨的氛围中,带领人们重新认读山海。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山海经》及其时代。人们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可以获得到更为深刻的启迪。作者的观点奇瑰大胆,“异想天开”。但极具说服力,让人叹服。全书的69个谜底将引领人们神游上古,梦回华夏民族的幼年时代。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快要碎掉了

    我快要碎掉了

    本书试图以我们大多数人外化的存在状态:寻与不寻,猎手与猎物,探寻与之或对立或模糊或平行的内心世界。坏坏和走走相遇,一个寻者,一个等待者。他们相恋,交流,写作,倾诉,分手。“这种悲伤是他们两个人的:无法得到爱的悲伤,无法释放爱的悲伤。她就像个溺水的人,双手挥舞,试图抓住任何可以抓住的东西。每一段感情其实都是生命的一次充满希望的挣扎,只有这种挣扎才能证明,她还活着。”就像一些梦境、一些对话、偶发事件、读过的诗歌、看过的小说、一次旅行、某次不起眼的悸动,会触动我们深藏的真实。它不只是在讲一个故事,它需要你放下防备、放下束缚、放下犹疑、放下立场,梳理被遗忘或正被遗忘的片段,走进自己,才能走进它的世界。
  • 装太后

    装太后

    齐朝皇帝驾崩太早,留下年幼的太子继位,有意谋位的庄丞相表示,有必要把大龄待嫁长女庄宜珺送进宫装一下太后,对此庄太后表示:啧啧,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娃儿啊,教哀家如何下得去手啊。皇上则表示:太后,还满意你看到的么?
  • 蠢物小萌妃

    蠢物小萌妃

    从小就当男人来养的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王爷,还是一个嚣张绝世的女王爷。没事的时候,带上一群如狼似虎的丫鬟上街,调戏帅哥,霸占美男,谁敢龇牙,就揍谁一头包。唉,坐吃等死日子真的好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