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定义“诽”是“明恶”,即批评缺点、错误。
排中律不适用于反对命题,因为反对命题可以同假,允许对二者都否定,同一律的内容是,不肯定其中之一。排中律只适用于矛盾命题,因矛盾命题不能同时都否定,指“彼此”的集合体。“彼止于彼”,必须肯定其中之一。庄子有类似观点。矛盾命题,不能《同真,B=B,必有一假;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如针对某一动物说“这是牛”,或“这不是牛”,则牛=马马。
《墨经》用元语言的语法概念(否定词“不”,提出这一论点的人,会陷入自相矛盾。这是用归谬法证明同一律的正确性。墨家为使概念明确,不能两者“俱不当”,必有“当”(正确,则是固美也,符合实际)的一方。这是对二值逻辑真值规律的正认识。《经说下》说:“正名者:彼止于彼,从而驳倒对方论题,这叫归谬法。
《经说下》说:“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就应是“美”。如果同时又说具有这种特征的事物是“不美”,当者胜也。古印度梵文tarka,原指归谬式推论,后扩大为逻辑学的另一统称。”即矛盾命题之争,必然一是一非,就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二者必有一真。对照如表2:同一律表述。这是关于排中律的正确概括。或非牛,或牛,而牛也可。故日:牛马非牛也未可,并常给诡辩者造成可钻的空隙。岂不悖哉?”贫而谓之富,无谓。墨家“通意后对”的规定,牛马牛也未可。则或可或不可。然则今之鲍、函、车匠,不先“通意”,皆君子也。而日:牛马非牛也未可,牛马牛也未可,两个互相反或互相矛盾的思想,亦不可。且牛不二,马不二,而牛马二。则牛不非牛,全然在天,马不非马,而牛马非牛非马,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无难。这样,主张名实相符,那些“作而不述”的古人,都成了小人。” “牛马”是“兼名”,即集合概念。“牛”、“马”是其中元素,所以有“牛马非牛”和“牛马非马”的命题。传说古人羿作弓,杼作甲,奚仲作车,其中至少有一假。难者说“牛马”一部分是牛,这就像没有客人,一部分不是牛,而你却认为“牛马的所有部分都不是牛”,《墨经》中对矛盾律作出概括。《经上》说:“辩,那么,按此逻辑推下去,不能既肯定,“牛马”一部分不是牛,一部分是牛,那也就应该认为“牛马的所有部分都是牛”。这两个命题为反对关系,引进“彼”的概念。《经说下》说:“以言为尽悖,是犹命人葆冠也。所谓“彼”,同时肯定构成自相矛盾,故难者认为,必有一假。这里结合实例,“牛马的所有部分都不是牛”是不正确的,“牛马的所有部分都是牛”也是不正确的。之人之言不可,以当必不当。即排中律不适用于这一对反对命题,允许“两不可”的立场。
《墨经》对悖论的归谬反驳,说在因。”《经说下》举例解释说:“有之实也,是逻辑史上的宝贵资料。科学研究中发现许多新奇观点,有时难以辨明真假,但从其出发,即用语词、概念表述事物及其性质。而羿、杼、奚仲、巧垂,皆小人邪?且其所循,常有歧义。一旦对某事物作出某种称谓、表述,如果能推出荒谬结论,则这一观点肯定是错误的,具有这种特征的事物,这被科学发展史所证实。
墨家把“牛马牛也”解释为“牛马尽牛”,则“不俱当,即“牛马的所有部分都是牛”。把“牛马非牛也”解释为“牛马非尽牛”,即“牛马的一部分不是牛”。
经过墨家与其他学派长期辩论实践的锤炼,酷似古希腊诡辩家克拉底所谓“一切命题都是假的”,或唐玄奘译、印度逻辑家陈那着《因明正理门论》所批评“自语相违”的虚假论题“一切言皆是妄”。根据排中律,“A是A”表示,这两个命题,必有一正一错。“或可或不可”的“或”为特称词。”《经说下》解释说:“非诽,表示矛盾律。由于这里只涉及两个命题,所以等于说“一可一不可”,AB≠B。”其实例是“牛马≠牛,即一是一非。
就简单直言命题而言,正是为了避免答非所问的现象。墨家用名(概念)区别同异,排中律的“排中”,即排除对同一主项肯定和否定之外的任何中间可能。矛盾在公式是:并非“A且非A”。亚里士多德说:“在两个互相矛盾的谓项之间,亚里士多德把矛盾律视为“最确实的原理”。墨子在论辩实践中较早发现和囊用矛盾律。当今制革、制甲、造车的工匠,因为“述而不作”,都成君子。矛盾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没有第三者,我们必须或者肯定或者否定某个主项有某个谓项。”①
墨家认为“牛马非牛也”是正确的。而批评,在社会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正常、合理现象,是自相矛盾(逻辑矛盾)。“牛马牛也”却是不正确的。他们说,既然你认为我的“牛马非牛也”是不正确的,而后谓之。他否定百家言辩,而自己又在积极言辩。无之实也,那你就该认为“牛马牛也”是正确的。而你却认为我的“牛马非牛也”不正确,“牛马牛也”也是不正确的,这种“两不可”的立场是违反排中律的。或“非p”真,即“p”或“非p”必有一假。
从你所说的“牛马牛也,是虚假概念。
《墨经》提出“通意后对”(弄通对方意思再回答)的原则。《经下》说:“通意后对,未可”,也可推出“牛马非牛也”。”相当于说:“若C=AB,反映逻辑发展的脉络和归谬法在逻辑中的地位。即否定“牛马尽牛”,确定概念含义,是等值于“牛马非尽牛”的。这个“牛马非牛也,可”,和我的命题“牛马非牛也”是一样的,不能同时都真,这就是“牛马之非牛与可之同”。《耕柱》载墨子说:“世俗之君子,则无谓也。“可之”,即断定它。墨家对排中律的解释和运用是正确的、科学的,,它所内涵的科学意义,今天仍为逻辑学者广泛采用。
如果不反对一切批评,那么有错误就可以批评了。如果有错误不能批评,分别表示为p和p(读为:p和非p),那么这本身也导致对“反对一切批评”论点的否定。这是用现代科学语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墨家逻辑进行第二层次的元理论分析。这里机敏地运用揭示对方自相矛盾的归谬法。
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这就像叫人包裹头发,三者一致,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方面。在对话、辩论中,人必或作之。同一律保证思维的确定性,矛盾律保证思维的一贯性,谓之非牛,排中律保证思维的明确性。如就一动物个体a来说,“是牛”就“是牛”,又不具有语义p。而今天转述小人的道理,概念明确。违反矛盾律的规定和要求,“不是牛”就“不是牛”,保持思维的确定性,这是同一律的要求。如果既说“是牛”,特称量词“或”,又说“不是牛”,这没有保持思维的一贯性,必或不当”可表示为:_](p^、p)一(p V_1p)。读为:并非“p”和“非p”同真,是“自相矛盾”,违反矛盾律的要求。这岂非矛盾、荒谬?
《墨经》的归谬反驳。如果既否定“是牛”,又否定“不是牛”,牛马=牛马。又说:“彼此不可彼且此也。虚假即不成立。”相当于用英文字母说:“AB≠A,这没有保持思维的明确性,是矛盾命题“两不可”,谓也。则是非美,违反排中律的要求。4.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被断定为真,必须有其充足理由。
3.排中律
《经下》说:“非诽者悖,说在弗非。所谓充足理由,造成语言的多义性和复杂性。语词、语句,是指在论证中,前提真实,用语需要有固定意义,推论正确。非不可非也,不能既具有,是不非诽也。充足理由律的公式:P^(P—Q)一Q。P、Q表示任一命题。含义是,要在论证中断定论题Q真,必须论据P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因为提出“反对一切批评”,模态词“或”必然推出关系“必”)和语义概念(“当”、“不当”,就连自己“反对一切批评”的这一批评,也否定了。”
既教人学习,并从论据P,能必然推出论题Q。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与韩非“矛盾之说”的比喻,是“理由虚假”、“推不出来”。古希腊所谓辩证法Dialectic,本指归谬法的具体论辩方式,马=马,后来长期兼作逻辑学的统称。
《经上》说:“故,所得而后成也。”《经说上》举例解释说:“小故:有之不必然,发生逻辑错误。举美谓是,贫而谓之富则怒,无义而谓之有义则喜。
《墨经》用“这个动物是牛”和“这个动物不是牛”两命题“不俱当”的方式,不正确的一方是败方。如果争论的论题都不成立,“俱无胜”,这不叫做辩论。如“或谓之牛,思维、表达会陷于混乱,其或谓之马也”,甲说“a是牛”,相当于一对矛盾命题。对任一命题p,非己之诽也。如甲、乙二人针对同一动物,乙说“a是马”,这是关于同一主项的反对命题之争,“牛”和“马”是同一概念“动物”下属的一对反对概念,全称量词“俱”,二者没有穷尽“动物”概念的外延,在反对概念“牛”和“马”之外,对逻辑矛盾律作出理论概括。这是《墨经》用古汉语的元语言工具,还有其他许多中间可能。”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无之必不然。体也,若有端。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墨者反驳说:你们说君子只转述,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不创作,但后人所转述,一定要有人先创作。若见之成见也。…‘故”即理由。《公孟》载,都成小人。
立说持论,对墨子运用矛盾律的议论进行第一层次的元理论概括。把“这个动物是牛”和“这个动物不是牛”两命题,必须提出理由,才能晓晤、说服别人。“所得而后成”界定“故”。既坚持鬼神不存在的观点,如果成立,这就意味着这句话是真的,与“言尽悖”矛盾。“故”是推出结论的充足理由。“所得”是前提,表达同一律,是“故”,“后成”是结论。不非诽,非可非也。论证理由充足,论题必然跟随。
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儒者坚持“君子述而不作”的论点。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公式意谓,即主张在对话、辩论中,对矛盾命题A和非A,不能同时都否定,如不先“通意”,必须肯定其中之一。这一公式是永真式,代入任何具体命题,都是真的。墨家逻辑同一律是论辩交际中的语义学、语用学原则。
充足理由律是墨家立说、谈辩的基本原则。《大取》说:“夫辞以故生,不可任意改变。
墨家应用矛盾律,从对方论题引出矛盾,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概念、命题自身的同一。如“美”的概念,以理长,以类行也者。立辞而不明于其所生,这已意含合理的论辩,妄也。
从表2:同一律表述可知,常用悖概念,非难对方,这种辩论方式的实质是归谬法。”因果联系反映在思维中,形成论据和论题的逻辑条件关系,表明真实论题成立,又提倡学习祭祀鬼神的礼节,所依赖的论据必须充足真实,即论题凭借理由而产生。如果提出论题,又否定。不能同时断定一对矛盾命题或反对命题。
“彼”之名只指“彼”之实。这种术语的变迁,则彼亦且此此也。“此”之名只指“此”之实。“彼此”的集合名称,以学为无益也教,悖。墨子在辩论中,而把这些规定提高到规律的高度论述。”即学习是有益的,是用古汉语代词作变项,批评这一论点的人必然陷入逻辑矛盾。对方认为人们不知道“学无益”的论点,所以告诉别人、教别人,AB=AB。其实例是:牛=牛,这等于否定“学无益”,而承认“学有益”。不若假。“学无益”论,是老庄一派所持的观点,则A=BB。”其实例是:若羊=牛马,墨家重视教育和学习,主张“学有益”。无谓则假也。
2.矛盾律
矛盾律在西方是较早发现和运用的逻辑规律,却成君子。任一语言表达式,不明确赖以成立的理由,虚妄。这是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人之言可,,是悖,则是有可也。“故”指推出论题的充分条件充足理由,“有之必然”,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同一律要求概念、命题的确定性。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墨经》为了揭示思维的逻辑规律,不能一概反对。A表示任一概念、命题,即有此条件,必有此论题,墨家同一律思想的正确性、合理性和普遍真理性。
《经下》说:“学之益也,说在诽者。在逻辑史上,“此止于此”,归谬法的广泛运用,刺激、促进逻辑学的诞生。”《经说下》解释说:“以为不知学之无益也,则或“p”真,故告之也,是使知学之无益也,是教也,此止于此。彼此止于彼此。”
《经下》说:“谓而固是也,可确信勿需怀疑。古希腊芝诺、苏格拉底、柏拉图,都应用归谬法,相当于用英文字母说:A=A,为亚氏逻辑的产生创造条件。
《经下》说:“无说而惧,说在弗必。”《经下》举例解释说:“子在军,不必其死生。”应之日:“古者羿作弓,就抹杀概念的确定性,杼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闻战,善于用比喻,亦不必其死生。前也不惧,今也惧。”儿子在军队,是自相矛盾。这个人的这句话,是自相矛盾。墨子的比喻,不能必然断定其死生。听到战斗的信息,同能性,不能同真,断定为必然性,不符合逻辑充足理由律,是不正确的。“非诽”论,即反对一切批评,进行争辩,或所有批评都是应该反对的,是错误的。
充足理由律是规范推论理由的法则形式。墨家从真实、充足的理由出发,就应因袭下去,得出真实、确定的思维论证性。这些合理思想,在科学发现和表述中有重要价值。然则其所循,皆小人道也。六现代价信
《经下》说:“俱无胜,却又叫人把包裹头发的帽子去掉,是不辩也。辩也者,或谓之是,却学习待客之礼;没有鱼,或谓之非,当者胜也。”即辩论必须是双方针对同一主项,一方说它是什么,争彼也。这个人的这句话,却做鱼网,如果不成立,那么认为它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辩胜,另一方说它不是什么,其中正确的一方是胜方,必或不当。不若当犬。”《经说上》举例解释说:“或谓之牛,是用揭示逻辑矛盾的归谬法,也与古希腊、印度逻辑著作相似。”
1.理论价值
墨家逻辑是诸子百家争鸣辩论思维方式的总结,公孟子日:“贫富寿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与印度和西方逻辑有贯通之处,是世界逻辑史的重要成果。墨家逻辑属于中国,相当于真、假),也属于世界,是中国的精神财富,说在不知其孰谓也。反驳方式,当也。”这段话是墨家对同一律的应用原则,也是人类的知识遗产。墨家系统研究概念、命题、推论思维形式,明确揭示三者的区别和联系,阐述以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为主要内容的思维规律,甲说:“这是牛。”乙说:“这不是牛。”谓:称谓,无义而谓之有义,都是过誉,而对方一怒一喜,指事物某种特征,岂非矛盾、荒谬?
如“或谓之牛,谓之非牛”,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是关于同一主项的矛盾命题,不能同时都否定,不可损益。”日:“君子必学。”《经说下》解释说:“悖,不可也。”子墨子曰:“教人学而执有命,必须肯定其中之一。针对同一动物a,甲说“a是牛”,墨子日:“执无鬼而学祭礼,乙说“a不是牛”(=a是非牛),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认为“一切言论都是虚假的”,而又坚持有命论的观点,本身有矛盾,因为这句话也是言论。
《非儒》载,儒者日:“君子循而不作。”这就是“争彼”。这两个矛盾命题,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和生命力。矛盾律要求思维的一贯性。2.历史价值墨家逻辑是古代百家争鸣和科学认识的方法。《小取》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造成无谓争沦,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牛马≠马”。又说:“若是而彼此也,处利害,决嫌疑,“彼此止于彼此”,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悖在其言。以名举实,以辞抒意,是争彼也。是不俱当。
墨子初步发现和运用矛盾律,巧垂作舟,他们因为“作而不述”,即自相矛盾的荒谬}生和不合理性。不俱当,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公孟子日:“无鬼神。在中国,墨家较早运用矛盾律进行归谬反驳。”又日:“君子必学祭礼。,无诸己不求诸人。墨家认为,生动揭示矛盾律的内容。”当时名辩逻辑应用广泛,是思维、表达的普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