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5400000020

第20章 墨学与哲学 逻辑 军事(3)

《经下》说:“区物一体也。说在俱一、惟是。”《经说下》举例解释说:“俱一,若牛马四足。惟是,当牛马。数牛数马,则牛马二。数牛马,则牛马一。若数指,指五而五一。”“牛马”为一集合概念,由“牛”和“马”两个元素构成。“牛马”集合,不能简单归结为“牛”,也不能简单归结为“马”,具有新的性质。

“俱一”,是元素每一个都是一个,如说“牛马四足”,指的是“牛四足”、“马四足”,不是牛马加起来“四足”。“惟是”,说的是“牛马”集合概念整体的性质。从元素意义上说,“数牛数马则牛马二”,是说“牛马”集合概念有两个元素。从整体上说,它是一个集合:“数牛马,则牛马一。”

这就如同问:“一只手有几个指头?”回答是:“有五个。”这是从元素意义上说。又问:“这五个指头是几只手上的?”回答是:“是一只手上的。”这是从集合意义上说的。有五个手指头白一只手,从元素意义上看,它是五,从集合意义上看,它是一。。

《经下》说:“牛马之非牛与可之同,说在兼。”《经说下》说:或不非牛,或非牛,而“非牛也”可,则或非牛,或牛,而“牛也”可。故日:“牛马非牛也”未可,“牛马牛也”未可。卿或可或不可。而日:“‘牛马非牛也’可,‘牛马牛也’可。”不可。且牛不二,马不二,而牛马二。则牛不非牛,马不非而牛马非牛非马,无难。

“牛马”可理解为以典型事例充当的逻辑变项符号。“牛马”作为一个整体,是兼名,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的特征,在于它反映的是若干元素构成的整体。集合所具有的性质,并非构成集就像人的手和手指的关系一样,手由五个手指构成,但手不是五指中的任何一指。因此,“牛马非牛”与“牛马非马”两个命题都成立。墨家精研集合和元素概念理论,讨论集合和元素勰念的区分与联系,为古代逻辑和数学理论增添异彩。实体和性质

《大取》:“以形貌命者,必知是之某也,焉知某也。”“诸以形貌命者,若山、丘、室、庙者皆是也。”“不可以形貌命者,虽不知是之某也,知某可也。”“荀是石也白,败是石也,尽与白同。是石也虽大,不与大同,是有使谓焉也。”

根据“名”的生成方式不同,区分为“以形貌命者”和“不可以形貌命者”两种。“以形貌命者”,如“山”、“丘”、“室”、“庙”等,是具体概念、实体概念,必须知道“名”所反映的对象,才能认知它。

“不可以形貌命者”,如“白”、“大”等,是抽象概念、性质概念,概括事物的性质(包括关系),它不是具体概念、实体概念,不知道“名”所反映的对象,也能认知它。这种概念,又分为“量数之名”和“非量数之名”,体现相对性和绝对性的不同。

“量数之名”有相对性,依赖于跟别的数量比较,才能认知它。如“大”与“小”比较,才能知道“大”。“大石头”与“小石头”比较,才能知道“大石头”的“大”。检验的方法是,“大石头”打碎,每一小块,未必能称为“大”。这是“大”概念相对性的表现。“大”、“小”、“多”、“少”等关系概念,都是这样。

“非量数之名”有绝对性,相当于抽象概念、一般性质概念(不包括关系),它不依赖于跟别的性质比较,也能认知它。如“白”,是事物的绝对性质,不依赖于与事物其他性质比较,也能认知它是“白”。检验的方法是,“白石头”打碎,每一小块,能称为“白”。这是“白”概念绝对性的表现。范畴、类和单独概念《经上》说:“名:达、类、私。”《经说上》举例解释说:“物,达也。有实必待之名也命之。马,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声出口,俱有名。若姓字丽。”

‘‘达”:通达、全面、普遍。“达名”:外延最大的普遍概念,指万物的通名。《荀子·正名》所谓的“大共名”,是综合各类名而成,为最普遍的类概念,如“物”这个达名,是概括一切客观存在实际事物的概念。“类名”概括许多不同事物的共同属性,即荀子的“小共名”或“大别名”,是达名之外的普遍概念。如“马”,此类名包含各种各样的马。“私名”,指称一个个别事物的单独概念,为独一无二的个体之名,如“臧”这个人。

“达名”外延最广,涵盖世间一切事物。“私名”外延最小,只概括一个对象。“类名”是介乎“达名”与“私名”间的概念。凡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都属同一类,都可用这个“类名”来称谓。相对于“达名”来说,它是特殊。相对于“私名”来说,它是一般。这种对“名”的划分,意义重大。作为概念论的知识,一直沿用至今。

3.定义形式

正确思维,必须概念明确。定义是从内涵角度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墨经》有概念定义一百多条,定义方法有种差定义

发生定义两种。

种差定义,揭示被定义项与其他同级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差”,即概念内涵,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如《墨经》说“罪,犯禁也。”“不在禁,虽害无罪。”“罪”的定义是“犯禁”违犯国家禁令。如果某行为虽对人有害,却不违反法禁,就不

犯罪。

发生定义,即种差是对象发生。如《墨经》说:“圆,同长也。”“规写交。”即圆是用规以“一中同长”的方法,画图形,近似于如下定义:“圆是一个点,在平面上,以等距离,绕一定点运动,形成的封闭曲线。”它从“圆”的产生过程,揭示其种差。《墨经》说:“方,柱隅四权也。”“矩写交。”即方是《墨经》有大量条目,用外延划分和内涵定义两种方法并举。如说“名:达、类、私”和“见:体、尽”等条目,都是划分,但在相应的《经说》中,则同时使用内涵定义,既明确按概念外所划分的子项,又明确各子项的特有属性,这是相当完满的明确概念方法,是墨家理论思维和科学精神的表现。三命题论1.全称和特称命题是对事物断定的思维形式。墨家研究多种命题的性质、特点和表达方式,对命题进行分类。《小取》说:“以辞抒意。,,《经上》说:“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闻,耳之聪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

“言”、“辞”指语句。“意”指命题。语句表达命题。语句属于语言系统,命题属于思维系统。听别人说话,是耳朵的正常功能。根据听到的语句,把握其中的命题,是思维器官的审察分析作用。命题是把包含于概念里的内容加以展开,形成的思维形式。概念蕴含着对客观事物属性的断定,但概念不是命题。概念展开为命题,把断定明朗化。概念展开为命题,叫“以辞抒意”。墨家对命题的分类,有全称和特称、假言和模态命题。

全称命题是断定事物全部情况的命题。用全称量项“尽”、“俱”,相当于“凡”、“皆”、“所有”、“一切”。《经上》说:“尽,莫不然也。”《经说上》说:“俱止、动。”“尽”、‘‘俱’’是莫不如止匕,全音巧女口止匕。

特称命题是断定事物部分情况的命题。用特称量项“或”、“有”,相当于“有些”、“有的”。《小取》说:“或也者,不尽也。”《经说上》说:“以人之有黑者、有不黑者也,止‘黑人’。”特称量项“或”、“有”的定义,是“不尽”,即不是全部。《经上》说:“动,或徙也。”是说物体中有一部分运动。《小取》说:“马或白者,二马而或白,非一马而或白。”即“马或白”断定的语境,至少有两匹以上的马,如果只有一匹马,就不能这样说。

按命题断定的质,分为肯定和否定。全称命题有全称肯定和全称否定,特称命题有特称肯定和特称否定。《经上》说:“樱,相得也。”《经说上》举例说:“尺与尺俱不尽,端与端俱尽,尺与端或尽或不尽。”

“尺”:直线。“端”:点。“尽”:重合。“尺与尺俱不尽”,即两直线相交,二者都不完全重合(全称否定命题)。

“端与端俱尽”:点与点完全重合,两点相交,二者都完全重合(全称肯定命题)。

“尺与端或尽或不尽”,即线与点接触,一直线与一点相交,从点方面说,是完全重合(特称肯定命题)。从直线方面说,是不完全重合(特称否定命题)。2.假言命题假言命题,是表示假设和结果的关系的命题。《小取》说:“假者,今不然也。”假设是表示与当前事实不符的假定、设想。在假设条件下,设想会出现什么结果。墨家将假设条件和结果间的关系,归结为“小故”和“大故”。

《经上》说:“故,所得而后成也。”《经说上》举例解释说“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体也。若有端。大故:有必然,无之必不然。若见之成见也。”“非彼必不有,必也。”

“故”是得到它,成就一定结果。“小故”,相当于必要条件“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前后件关系式的古汉语表达。

“非彼必不有’’是‘‘无之必不然”的另一表达。“之”、是变项,可以分别代之以p和q。“有之不必然”,可以换成

p不一定有q”。“无之必不然”,可以换成“无p一定无q”。这与西方逻辑一致。

“大故”,相当于充分必要条件。“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3.模态命题

墨家突出研究时间模态,《墨经》定义时间模态词“且”、已”。《经上》说:“且,言然也。”《经说上》解释说:“自前日且,自后日已,方然亦且。”

“且”是表示事物存在状况、样式的模态词。“且”可以表示两种时态,一是在事情发生前使用,相当于“将”、“将要”,二是在事情发生过程中使用,相当于“正在”、“刚刚”。“已”表示过去时,相当于“已经”、“曾经”。这种时间模态词的引进,使模态命题有三种时态。

或然命题

在一事物过程发生之前,断定有可能发生,使用将来时间模态词“且”。《小取》说:“且入井,非入井也。止且入井,止入井也。且出门,非出门也。止且出门,止出门也。且天,非天也。寿且夭,寿天也。”

“且”在时间上表示将来时,从模态上表示可能性。“且人井”,即将要人井,可能人井,“入井”还没有变为事实。“止且人井”,是采取措施,如拉住将要人井、可能人井的人,或盖住井盖,制止“将要入井”、“可能人井”,等于制止“人井”事实的发生。

“且出门”,即将要出门,可能出门,“出门”还没有变为事实。“止且出门”,是采取措施,如拉住将要出门、可能出门的人,或把门关上,制止“将要出门”、“可能出门”,等于制止“出门”事实的发生。

“且夭”,即将要夭折,可能夭折,“夭折”还没有变为事实。“寿且天”,是采取措施,如积极治疗疾病,改善营养条件,制止“将要夭折”、“可能夭折”,等于制止“夭折”事实的发生。

其公式是:或然命题,不等值于实然命题。否定或然命题,等值于否定实然命题。

实然命题

“已”表示完成时的模态。《经上》说:“已:成;亡。”《经说上》解释说:“为衣,成也。治病,亡也。”“已”又分为两种:“成”和“亡”。“成”是建设性的,从无变为有,如制成一件衣服。“亡”是破坏性的,从有变为无,如治病除根。《墨经》进一步研究了过去完成时模态。

《经下》说:“可无也,有之而不可去,说在尝然。”《经说下》解释说:“已然,则尝然,不可无也。”《经下》又说:“无不必待有,说在所谓。”《经说下》解释说:“若无马,则有之而后无。无天陷,则无之而无。”“无”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从“有”变为“无”,如先前有马,现在无马。一种是本来就没有之“无”。如天陷(天塌下来),从来没有。要正确理解所说“无”的含义,必须根据语境判断。世界上一旦“有”什么,那就无法抹杀。因为它曾经如此,即“尝然”。世界上已经发生过某事(“已然”),就不能说没有发生过(“不可无也”)。在一事物发生过程中表述,使用现在时间模态词“方”或“且”。《经说上》说:“方然亦且。”方:开始,正在。“国家方危”,可以说“国家且危”。现在时语句表示一种事实开始发生,正在发生,从模态上说,相当于实然命题。

必然命题

必然命题,是对,必然性的断定。“必”是经常使用的模态词。《墨经》指出,必然命题的论域,如果涉及一类事物,则带有全称性和全时间性。《经下》说:“必,不已也。”《经说下》举例解释说:“谓一执者也。若弟兄。一然者,一不然者,必不必也工是非必也。”“必”蕴含“尽”。“尽”:全都如此。“一然者,不然者”,有个体是这样的,有个体不是这样的,是“不尽然”,并非全部个体如此,即“不必”,不是“必”。“必”:所有个都如此,并且所有个体都永远如此。若有个体、有时如此,有体、有时不如此,就不是“必”,而是“非必”,即必然命题的定,负必然命题。

《经说下》说:“行者必先近而后远。”即走路,一定是先走近处,然后才能走远处。《贵义》说:“贫家而学富家之衣食多用,则速亡必矣。”即如果贫困家庭效仿富裕家庭,在衣食方面费很大,那么,一定会很快败落。必然命题有负命题,墨家常用“不必”、“非必”、“弗必,,示。负必然命题等于或然命题。对一类事物而言,如果不具有全称的意义,或全时间性的意义,那就不能说是“必”,就是“不必”、“非,必”、“弗必”。《经下》说:“无说而惧,说在弗必。”《经说下》说:“子在军,不必其死生。闻战,亦不必其死鳌。前也不惧,今也惧。”儿子在军队中,不能必然断定其生死。听到战斗的消息,也不能断定其生死。墨家用这种负必然命题及其推论,对参加防御战争的军人父母做工作,希望他们不要为参军和参战的儿子担心恐嗅。认为这种担心恐惧,是没有根据的。

根据模态逻辑的原理,并非必然p,等于可能非p,即否定必然肯定命题,等于可能否定命题。《墨经》的理解,合乎现代模态逻辑的知识。

《经下》说:“物之所以然,与所以知之,与所以使人知之,不必同,说在病。”《经说下》说:“或伤之,然也。见之,智也。告之,使知也。”事物状况的原因,认识的途径,传播的媒介,这三者不一定相同。例如有人受伤,这是生病的原因。亲眼看见,这是认识的途径。用语言告诉别人知道,这是传播媒介。这表现墨家从事物本来面目解释事物,而不附加一点主观的成分。墨家科学地、客观地对待某种事情的发生。“不必同”,等值于“可能不同”。这是应用负必然命题的实例。墨家在两干多年前提出的命题理论,有重要科学价值,当代生活同样有用。四推理证明1.推论原理墨子首次提出有逻辑意义的类、故、法三范畴,在辩论中应户甘。

《非攻下》说,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日:“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言日:“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若以此三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

否定以无义伐有义之“攻”,并不意味着否定以有义伐无义之“诛”。“攻”与“诛”并非同类。表面上看,二者都是战争,但性质不同,一为非正义之战,一为正义之战。从逻辑上看,它们性质不是一类。墨子提出“察类”,即仔细审察事物类别,防止把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事物混为一谈。墨子提出“类”概念,表明他已把客观事物的类,及其在人的思维、语言中的反映,作为思维、认识的对象,这是逻辑的开端。

墨子言谈辩论,常问“为什么”,以探究原因、根据和理由,即“故”。《尚贤上》、《兼爱中》、《非攻下》等都有“是其故何也?”之类的话。《天志下》说:“今有人于此,人人之场园,取人之桃李瓜姜者,上得且罚之,众闻之非之,是何(故)也?日:不与其劳,获其实,以非其所有而取之故。”

即偷窃行为之所以不义,是因为它不劳而获,占有他人劳动成果。墨子通过这样的回答过程,探明现象因果联系,使认识加深,已把“故”作为逻辑范畴使用。

墨子本人是技艺高超的工匠。《法仪》说:“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悬,平以水。”即工匠用矩尺定方形用圆规定圆形,用绳定直线,用悬锤定偏正,用水平仪定平面。墨子从中总结出“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的规律。他说:“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子从“法”的概念出发,引出“方法”的概念。《天志中》说“匠人亦操其矩,将以量度天下之方与不方也?日: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之。此其何故?则方法明也。”“法”是标准、方法、法则,客事物,人的行为,说话、写文章,都有法可循。

同类推荐
  •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玛雅文明是美洲文明中绽放最早的一枝。玛雅文明是在与其他古老文明相互隔绝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在天文、历法、数学、象形文字、建筑上,玛雅人都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尤其是在农业上。玛雅人培育的玉米、土豆、西红柿,即使在现在,也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和蔬菜。然而,让人费解的是,玛雅文明就像谜一般销声匿迹了,它秘密隐藏在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中,没有人知晓其历史的悠久。没有人能说得清,在这千百年的时光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当这片土地尘封许久时,后来的人叫醒了它,并开始对它进行“拜访”,退去了厚厚的外衣。
  • 看不懂的日本人

    看不懂的日本人

    “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百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几千次。对于日本,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今天,不论你喜欢日本也好,讨厌日本也好,你都应该了解她。因为中国和日本不可能不接触,只有更好的了解日本,了解日本人,才能在联系与合作,矛盾与斗争中取得主动。
  • 国学与领导智慧

    国学与领导智慧

    “阐旧邦以辅新命”。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书旨在融会古今,古为今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阐发,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感悟国学文化,以此提升领导干部执政智慧,锤炼领导干部品格修养,塑造领导干部个人魅力。
  •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等。
  • 国学名句一本通(超值金版)

    国学名句一本通(超值金版)

    他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等。后面还有一个等)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说明国学所包括的不是一个,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偶尔在聚会间,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说一说这些话,即能增长知识,所谓国学,又能高谈阔论,而有很多,这有多好,尤以先秦诸子学说为重
热门推荐
  • 皇帝相公有点“坏”

    皇帝相公有点“坏”

    他是凤启之帝,因她成为九洲的笑柄却浑不在意,他宠她爱她,编织着密密的情网,却依然罩不住她,只能望着她越逃越远……她幸得重生,原只想平凡一生,安宁度日,不料命运捉弄,与麻烦代名词的皇家纠缠不清,越躲越迷失!然,那一朵朵麻烦的桃花,她可以不要吗?【众男争妻】某女主:“本小姐不做皇后!”某温润太子:“那做太子妃如何?”某风流少爷:“没听见瞳瞳说不做皇后吗,你丫继位了不还是一皇帝,还是做本少爷的夫人好。”某神仙公子:“你们能给她想要的自由吗?瞳儿,跟着我。”某霸道王爷:“你只能做本王的妃!”某妖孽皇帝优雅一笑,赶苍蝇一般赶着一众桃花,“不好意思啊各位,你们来晚了,她只能是朕的娘子!”他笑得妖娆,一双桃花美眸激电乱闪:“娘子,我们私奔吧!”最终,某女背身而立,一声叹息,这……真的栽了?
  • 凤倾天下唯凰独尊

    凤倾天下唯凰独尊

    穿了,据说穿到猫妖附体的身上,那岂不是有九条命?爽哉。就算混的不好得一死也不怕,好歹有九命。结果又发现这说法很离谱,周围都是正常的普通人,哪来妖这东西,长得妖孽的倒还真不是少。可怜自己又不敢死一次试试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九命。不敢死还得面对重重危机。上天,就赐九条命吧。穿到乱世,人人争权,居心叵测,只怕九命也不够。【小剧场1】“闻人芒棘,此生你若要嫁只能嫁给我。”“告诉我,离王殿下要娶我的缘由?”“……”“颜晋楚,我等有一日,你放下权势,心无其他,别无顾忌,纯粹真心的来求娶我。到时,君,游四方,妾,随浮沉。”【小剧场2】“你可愿为了心爱的女子放弃争权夺利,放弃这天下?”“……我不想回答。”“这世间总有些人或事无法两全。我非要你的回答。”“当我站在权利巅峰睥睨一切,这天下都尽归我所有,我心爱的女子自然会站在我的身边,与我并肩。”“你的天下中有她的国她的家,她该如何面对。你们身后的鲜血就够染红这天下。”“我会摧毁一切阻碍,那些殷红的鲜血就用来染就我们的新房。”
  • 时光

    时光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妃常难宠:朕的皇后不好惹

    妃常难宠:朕的皇后不好惹

    当了替死鬼,被坑穿越了,不要紧。重生成了一个没爹疼没娘爱的小宫女,也不要紧。在宫里被瞧不起,在学堂被太子党欺负,更加完全不要紧。只要有一颗彪悍的新新人类的心,终有一日,她会雄起。
  • 三分管事七分管人

    三分管事七分管人

    杰克·韦尔奇有一句名言:“管得少就是管得好。”管理的精髓在于三分管事七分管人,对于管理者来说,要想让管理更简单,管理更轻松有效,就要学会擅长管理手下的主要得力干将,而不是事事亲力而为,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的团队的潜能,提升组织的绩效。作为管理者,如何提升自己?如何用人留人驭人?如何与员工有效沟通?如何以薪酬激励人,以情感凝聚人?如何以细节取胜?本书《三分管理七分管人》结合真实、生动的实例,将管理的精髓一一展示,引导管理者在强化自身能力,找到管人的有效途径,管好人带好队伍,提升团队执行力和战斗力,开创卓越的管理局面。
  • 红颜恋

    红颜恋

    当她被事实打入地府的时候,她却只觉得自己连心痛都没有了,所有一切的一切终究不过是欺骗。他是当今皇上最宠爱的九皇子,他以为自己不会动心却终究丢失了心,又是一个骗局,为了皇位他甘愿娶别人,罢了,罢了,她已太累,就让这一切都结束吧。-------------------------------------------------------------------------------------------------大家觉得是好是坏多少留个言吧,也让某人知道自己的文笔是不是很烂55555555拜托啦
  • 新编实用管理学

    新编实用管理学

    希望《新编实用管理学》的出版,对各行各业的管理者在从事管理活动中有所裨益,并为建立与完善中国社会主义科学管理理论体系起到推动的作用。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