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8900000011

第11章 教育(3)

最热闹的事情莫过于高教系统的各种评比。凡是有点儿常识的人都知道,没有哪个国家的大学培养质量是一样的,不同档次学校的文凭,硕士、博士学位的含金量自然也各有不同,然而,我们国家却不然,大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的设置,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来评定,虽然名义是专家在评,但熟悉官场规则的人都明白,组织者才是决定因素。这样做的前提,似乎就是告诉人们,我们的所有大学,文凭的含金量都是等值的。不仅这种大学所必备的“点”必须上面钦点,所有衡量学校档次的指标,都得上面来评。某个学科该由谁来研究,需要国家权力来确定吗?要的,我们不仅由教育行政部门来评定哪个大学哪个学科是重点学科,而且还要评出若干个研究基地,好像学术研究可以由某些官老爷们钦定赋予某些学校以垄断似的。不仅如此,我们还有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的评比,还有学校研究刊物入围的评比,还有各种名目的优秀成果奖的评比……不过,所有这一切,比起声势浩大的国家教育工程来,又是小巫见大巫了。开始是“211”工程,说是由国家确定若干所名牌大学,重点扶持。 “211”刚刚起步,又来了个“985”工程,意思是再选一些大学,由国家重点投资,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不知道按这个步调走下去,保不准以后还会有什么名堂。不过,所有的大名堂小名堂不大不小的名堂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教育行政部门说了算,所有想进来的学校都得巴结它们,于是大家拼了命挖门盗洞往里挤,争相对主管者献媚,甚至集体出动,四处运动,至于运动之外还干了些什么,只有运动健将们自己知道。大家如此卖力,如此豁出脸皮,不用说,是因为每个名堂背后,都堆放着金钱、荣耀和地位,这些好处,不仅是学校的,也是承担这些项目的个人的。

为了将行政权力发挥到极致,所有的这些评比名堂,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只要哪个学校卷进评比的争夺战中,胜也罢败也罢,都意味着永无宁日。学校的行政部门加上各个院系的领导,从此不仅要保持善于编故事的本领,推陈出新,还要永不间断地催促老师和学生,产生出各种教学与科研的数字。在大家竞相拼数字的竞争环境下,数字只能越编越多,气泡越吹越大。本来各个学校的科研都是教师的事情,但自从南方某大学发明硬性规定博士生非在“核心”期刊发表两篇论文才能毕业的高招之后,各大学纷纷效尤,高等教育再次进入了1958年师生共同大跃进的争高产步调。跟当年的大跃进不同的是,虽然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不是使中国的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更近了,而是远了。大家都陷在拼数字的旋涡里,结果只是让“核心期刊”肥了,平白增加了大量的版面费,而高校科研的质量却一滑再滑。面对这严酷的事实,虽然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但高校却身陷其中不能自拔(疾呼者自己也难免两腿泥)。据说,某些顶尖高校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中国一流的大学不去争这些东西,那么自有二流的来争,如果二流的不争,则有三流的厕身其间,如果所有的研究基地、重点学科都落在了二三流的学校手里,那么我们岂不脸面无光?说白了,在行政加利益的杠杆面前,是没有人能顶得住的。话说回来,即使是著名高校的负责人,也还不是教育部任命的?在中央政府各个部门都在精简的同时,唯独教育部凭借11个副部级高校,反而多得了几十个副部级的位置。教育行政部门在整个国家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中之得天独厚,可见一斑。

改革几十年,应该说教育领域也不是像某些人批评的那样,一点儿也没有被触动过。高等教育收费了,而且幅度还挺大。素质教育也鼓吹并推行着,至少高校里多开了些音乐美术的欣赏课,中小学也有了教育行政部门编的素质教育的新教材。甚至民营资本也进入了教育领域,不仅有民办学校,而且教材和教辅的出版发行领域,也聚着成堆的书商。但是,所有的改革,如果可以称之为改革的话,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强化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使它们的权力得到了金钱的滋润,变得更加游刃有余,威风八面,对教育界中人的驱使更有力度。事实上,只有当民营资本可以为教育行政权力具体实现高额垄断利润的时候,它才能在教育领域生存,否则,不是奄奄一息,就是只好选择夹皮包走人,民营学校如此,书商也是如此。

眼下,尽管人们在批评教育产业化,但实际上教育已经产业化了,只是这种产业化比较奇特,一方面,教育部门收费大幅度提高了,但另一方面,它所提供的服务却大幅度缩水了,面对缩水的服务,付费者一方还不能提出一丁点儿的异议,在几乎所有事情上都只能任凭教育部门宰割,其霸道程度,比古代的衙门还要厉害几倍,平民百姓受到了行政部门的欺负,虽然不容易,但毕竟可以拿行政诉讼法去告状,而学校违法,连告都找不到门口。我们的教育领域,就是这样一个超级的产业和衙门化高度结合的所在。

现在我们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在所有的行政部门都在收缩,行政权力在受到限制,都在强调依法行政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却在反其道而行之,从不担心受到惩罚?

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一直都背负着它所不能承受之重。都说中国的中小学生负担重,其实中国的教育负担更重,这个重跟经济无关,而是一种无形却分量特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教育背负着这个东西,才踉踉跄跄,总是走不好,学生的书包也才会在推行素质教育的鼓噪下,依然沉得可怕。 古代的学校是个近乎神圣的所在。每个县的官学,门前无一例外有一块下马石,上面写着:文武官员军民人等下马轿。意思是说,不管你是谁,官有多大,到了学校,就得从马上下来,轿里出来,毕恭毕敬,否则就是犯了大忌,头上的乌纱甚至头本身都有些危险了。学校里的教官虽然品位低微,但至少得是个五贡出身者才能做,学校里的考试和讲学,非科举正途出身的正印官不能染指。清朝中期,广东某县令跟当地驻军长官不和,于是下令学校隔三差五地敲鼓,扰得住在学校旁边的总兵大入夜不成眠,只好搬家了事。如果没有学校作为凭借,一介七品芝麻官怎么敢跟二品大员过不去。不仅学校如此,整个教育体系都带有某种神圣性,明清两代外放的“学院”和学政,以及乡试的正副主考,都是绝对的清要之职,不论官衔大小,地方首长都得恭恭敬敬地迎接。中央的教育机关叫“礼部”,最能说明问题,教育跟国家的礼制联系在一起,关乎天下的兴亡。在那个时代,学校不仅是个教书的地方,培养人才的所在,而且负载着教化百姓,传承国家意识形态的重任,恰是在后面的意义上,它才变得如此的神圣不可侵犯。也可以说,它是沾了孔夫子的光,或者是说是沾了以孔夫子名义传承的儒家伦理的光,这个本来没有太多油水的地方才会有这么多附加的圣洁光环。

从古代到今天,中国的教育几次翻烙饼,从形式上看,已和大清国的时候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了,但附加在教育上的教化与意识形态传承的功能,却依然如故。21世纪了,世界变了,中国更是变了,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革命党变成了建设党,但我们的教育依然是为了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而存在。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强化对学校、学生的管理。在这个大目标下,所有的行政强化都有绝对正当的理由:强化教学管理是担心教师对学生放水,或者教学的时候自由化;直接控制文凭是担心高校滥发那劳什子;科研项目控制是使学校的研究(尤其是人文社科)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而高校在上述几个方面出的问题,自然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强化管理的最好借口,一动就说,看,不管出事了吧!其实不知道出了多少次国的官员们不是不知道,在教育这个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学校拆烂污,等于是自我毁灭,即使在欧美先进国家,像钱锺书所描绘的“克莱登大学”,也依然存在,但它们除了满足某些人的虚荣,以及蒙骗第三世界国家中人之外,谁把它们当回事呢?不是不知道,而是故意装着不知道,说出来的都是借口,而心里想的就是要保住自己超级的权力。

城狐社鼠,人们投鼠忌器,所忧者,在城在社而已。教育行政部门的超级权力,就是在这种忧虑中得以繁衍生息,发展壮大。

然而,人们要问的是,即使我们肯定我们现行教育目标的正当性,我们靠“灌输”和“管束”两个法宝,能否实现之?现实告诉我们,不能,效果恰恰相反。 “灌输”不行, “管束”行不行呢?效果更差。因为“管束”背后,是一系列的不合理收费,一系列蛮横的强加于人,一系列低效高热闹的行政运作,长此以往,不仅最终会将学生逼上绝路,甚至连老师也要选择逃亡(不少有志为学的教师已经在议论另择职业的可能性,只是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多数人一时还没有更好的选择),即使不逃亡,行政强化的结果,也只能使教育事业步步走向窒息。

如何学得明白些?

歌德的名篇《浮士德》,我最早看的是郭沫若的译本,很煞风景的,下了几次狠心才看完,感觉已经是味同嚼蜡。不过,开场白里有一句话倒是还有印象: “要及早学得明白些,在这个世界上,不做铁锤,便为铁砧。”不做铁锤便为铁砧,有点儿功利,也有点儿残酷。但无论做了铁锤还是铁砧,或者既非铁锤也非铁砧,都应该明明白白,意思就是受气也得受个明白,死也得死个明白。所以,学明白是很必要的。人生在世,之所以要进大学学习,专业可以有很多,五花八门,但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学了变明白,而不是越学越糊涂。 《颜氏家训》有句话说的明白: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凡是从事过某种带有知识和技能性的工作的人都知道,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开始的时候,最关键的还不是知识上的无知,而是整体感觉上的糊涂懵懂,学着、做着,同时也被老师或者师傅骂着,渐渐地好像一条黑胡同,前面忽然有点儿亮了,再过段时间,感觉自己突然明白了,于是就会了。这时,显然不是知识增加了多少,其实很多东西还是记不住,不过,不要紧,用的时候查一下就可以了,关键是感觉找到了,眼前是亮的——明白了!再怎么做,都是对的,而在此之前,怎么做都不对.都要挨骂。

不过,大学不仅仅是学专业的,因为我们是人。仅仅着眼于专业学习的人,实际上是把自己当成了机器,顶多是工匠。所以,要做明白人,必须在做人上下功夫。古人云,学者无他,学做人而已。现代人学问自学问,做人自做人,显然是西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分的缘故。这样固然有其功利性的好处,但人未免工具化了。大家在利益的面前,往往一窝蜂奔着学问去,奔着技术去,只是到了教堂里,才想起做人的问题。

做人,关键是要做个明白人。怎样才算是明白人,如何使自己明白起来?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做人最难的是与人相处,有关人际关系的学问,可以说是天下最难的学问。人的一生,所有的成败利钝,机遇与晦气,无不与周围的人有关。机会是天赋的,其实也是人赋的,关键看你对所有跟你有关或者间接有关的人,产生了什么影响。说是抓住机会,不如说抓住人,抓住人,没有机会也会生出来,抓不住人,机会有了也可能丧失。

说到学明白,有些人往往会不自觉地往奸猾和油滑方向想。与人相处,占便宜,不吃亏,是每个家长都可能教导孩子的训条。当然,这样的训条无可厚非,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可是,人不能只靠本能生活,如果是这样的话,人就和动物没有区别了。做人,理所当然地应当有比哪怕最狡猾的动物更高的智慧。很多活得比较明白的成年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你一生中总是设法占便宜的人,到最后,发现他们累积所占的便宜,远抵不上一次失误所造成的损失。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平时的小算计,实际上是在和天在算计,最后不吃亏,吃大亏,是不可能的。占便宜,往往意味着周围的人有小损。虽说损失不大,但已足以造成他们的反感。占便宜,往往意味着你对周围的人缺乏起码的道义,因此,你丧失了人赖以立足的基本资本——信任。

所以,处处占便宜这种出自动物的本能行为,实际上是与人相处的大忌。它是一座无形的墙,隔开了你和群体。它是一种不光彩的道德标记,让佩带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带有不被认可的耻辱。油滑的坏处,跟奸猾类似,看似精明,实际上没有朋友,没有信任,也就没有人肯跟你合作。

还有更多的人以为,明白人就是会运用谋略,在他们眼里,所谓的谋略,就是阴谋诡计。正因为如此,社会上像《三十六计》这样的阴谋术,才会大行市利,名气甚至压过了《孙子兵法》,其实,那只是1941年才在陕西一个县城里地摊上面世的地摊货,是兵学的垃圾。中国古代四大实学中,兵学是最显赫的,被西方称为“战争艺术”。当然,毋庸讳言,兵学里的确有诡计的成分,不过,这种成分并不是古代兵学的主要部分,只是一种不得已而行之的末技。兵学的关键在于信息的控制(庙算),战略的选择(奇正),国家的治理(强国),军队的管理(将帅),形势的利用(因势),情报的获得(用间)等等。近人把古代的兵法用在商业和政治活动中,当然也无不可,但是,如果置兵法的大道不顾,只专注于权术、诡计这种末流技术,则是大错。当然,即使在现今的社会,诡计也不是不能用,但诡计的运用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对手必须是敌人,对其用了诡计之后,即使不能彻底将之毁灭,今后也无需与之共处。二是运用者必须足够的老练,做人足够的圆滑,即使用了诡计,也不太能够让人发现,也就是说,让对手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然而,现在在大学校园里,我们经常能发现一些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自以为聪明地在玩弄诡计,其结果,往往是类同玩火。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共处的世界,除非有特殊情况,任何人都没有可能将你视为对手的那个人置于死地,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是你活,也得让别人活,否则大家就都活不好。无论你愿意不愿意,都得面对这个现实。不仅个人组成的世界如此,连国际社会都如此,丛林时代过去了,再弱小的国家,也不大可能被人吞并,如果有国家还想打这个主意,那么就会成为世界的公敌(如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既然必须共处,诡计就不能轻用,因为一旦用了诡计,即使一时奏效,不仅永远得罪了对手,断了今后见面的后路,而且在大家面前留下了阴谋者的名声,以后再寻求合作者,就困难了,而在这个共处的世界里,合作是像阳光和水一样,不可或缺的。

同类推荐
  • 晨笛(生活晨报优秀作品集)

    晨笛(生活晨报优秀作品集)

    《生活晨报》是由三晋文化研究会主管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报纸,如今已走过十五个年头。他们将十五年来的稿件、图片、版面进行梳理、选编,结集成册,这实在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三晋文化研究会这些年陆续出了一批书,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我们深知,出书是一件很兴奋也很艰难的事情,如同一位母亲孕育一个生命。个中甘苦,身心的付出,不亲身经历者很难感同身受。
  • 最美不过诗经2

    最美不过诗经2

    最唯美的诗经读本,最动人的爱情史诗。国学大师汤一介倾情推荐。翻开一卷古老的《诗经》,两千年前的爱情在田园牧歌里生根发芽。沐浴温暖的午后阳光,轻轻吟诵那些唇齿留香的诗句,体会其中不加修饰的旋律,无一粉饰的爱恨,原来,爱情只不过是生活,它只需要我们尽情哭笑,安然相守,最后淡然相忘。
  • 年轻时的思绪

    年轻时的思绪

    仰望碧空如洗的蓝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案头整理好的文集,我很欣慰。这当是自己作为妈妈送给儿子步入少年的一份礼物吧!同时,也算是自己人生历程中收获了的褒奖和鼓励后的回报。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作为家庭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都享有自己的权利和承担应尽的义务。人人都盼望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却不是所有人为此付出努力都能追求到想要的结果。对此我深有感触。
  • 依然旧时明月

    依然旧时明月

    46首古典诗词的全新读解,作者透过优美动人的文字,空灵、诗意的分析,梳理了古人的种种生命和情感,并将其与现代人的内心生活做一个沟通,带领我们走进诗人词客的情感世界,去欣赏狂放的李白,潇洒的苏轼,禅意的王维,多情的柳永,以及那些深入骨髓的古典场景:对花持酒的舞姿,踏雪寻梅的笛声,水晶帘栊后的凝望,古刹空山里的啼鸣
  • 闻一多(大全集)

    闻一多(大全集)

    《闻一多大全集》本着优中选精的原则,斟酌再三,将闻一多最脍炙人口的诗歌、演讲、文艺评论、学术研究、散文、杂论、书信等作品遴选出来,集结成书。鉴于闻一多在诗歌方面成就最大,《闻一多大全集》的遴选也比较侧重于其诗歌作品。如诗集《死水》《红烛》《真我集》等,无一不体现了闻一多的“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主张。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销售不要太老实

    销售不要太老实

    本书的目的在于:提醒那些每日奔波劳累的销售员们停下来,思考自己的失败之处,主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条道路。本书的终极目的就是—— 不要再活得如此艰难! 为什么老实的销售员总是上演失败?他们自己也纳闷:不是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吗?我努力耕耘了,可为什么总是收获甚微呢?本书是一本老实人的开心锁,一面聪明人的反思镜,翻开本书,改变就已经开始。
  • 大漠鹏程

    大漠鹏程

    传说金鹏墨剑是最凶的神器,被石砥中得到,石砥中厌倦江湖的腥风血雨,欲遁而不得,只身向大漠遁去……
  • 农女喜嫁

    农女喜嫁

    我的新书《农女阿絮》穿越到古代的小山村,一睁眼,家徒四壁。爹娘老实,姐妹软弱,弟弟年幼。还有一帮子极品亲戚爱找茬。李欣表示鸭梨山大。还好她有现代智慧,种田经商,发家致富,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 美味豆制品菜

    美味豆制品菜

    《妈咪私房菜丛书》根据家庭一日三餐的营养需求,精选了一千三百多道营养食谱,食物搭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富含营养,有益身心,让你吃得美味,吃出健康。《妈咪私房菜丛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是家庭主妇的有益参考书。
  • 不良丫鬟:至尊狂女

    不良丫鬟:至尊狂女

    时值中午时分,清风徐徐,灿烂的太阳,正高高的悬挂高空,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只见此刻,在百合高中七楼天台上,有两个身穿高二校服的俏丽女生,正偷偷摸摸的躲在了天台门后,悄悄的说着什么。“梦莎,你真的要那样做吗?”“恩,是的小月,这次我一定要加油,我绝对不会再像之前那样临阵退缩了!你都不知道因为那样,我被莉莉那个可恶的女人嘲笑了多少次,说我就算到了高三毕业都找不到一个……
  • 伐道击法

    伐道击法

    石猴出,天地震,乾坤动,宇宙崩。一猴一术万道屈,一妖一棍神魔亡。亦仙亦妖伐万道,亦神亦魔击万法。创不朽,显伐戮。眨眼天地裂,抬手星辰陨,伐万道,破万法,挥手逆乾坤。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最强医王

    最强医王

    习得一身道家秘籍的李善缘以医入世,一手出神入化的针术、丹药折服众多国外名医。草根入世的他本以为自己是个孤儿,谁知却有个官权豪门的身世……火爆的激情,勾心斗角的对手,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有激情有铁血,时不时挖个坑埋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