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那年身为钢琴家的母亲便发现了她的卓越才华,
此后,她的一生便注定了与大提琴为伴。
短短十年间她创造了无数奇迹,
而就在她事业的顶峰却因突然的病痛仓促结束了演奏生涯。
她是英国最富情感的音乐家,那充满力量和感性的演奏风格至今无人能及。
而人们更乐于谈论的,却还是她与姐姐,与丈夫间的爱恨情仇。
杰奎琳·杜普蕾,一位天才的大提琴演奏家,一位孤独的音乐神童。
1.一个家庭里诞生的两位音乐天才
一九四五年德里克与艾利斯生下了一个女儿,这是杜普蕾家族在牛津诞生的第二个孩子。德里克依然在银行里从事着他的会计师工作,而艾利斯在皇家音乐学院的课也不是很多,所以她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照顾孩子身上。艾利斯是位天才的钢琴家,同时也是一位善于启发的钢琴教师,大女儿希拉里的音乐才华就是她发现的。等到第二个孩子出生时,她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家庭生活中。
在电台里,年幼的杰奎琳听到了大提琴的乐声,她深深地被这种充满了力量的乐器所吸引,当姐姐在练习钢琴时,她就在一旁安静地玩耍,不过偶尔她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希拉里,你刚才弹错了。因为她当时还很小,姐姐并没有去理睬她,不过一旁的妈妈却看在了眼里,她把杰奎琳抱到钢琴前,她竟原样地弹出了姐姐刚才反复练习的旋律,当然只是用一只手指头去触摸那些看似相同的键面,可这已经让所有的人目瞪口呆了,这一切没有人教过她。
四岁时,母亲开始同意她和姐姐一起做一些音乐练习。艾利斯是位循循善诱的教师,她会把每一阶段孩子需要做的技巧练习融入到简单的旋律当中,她把枯燥的技术练习变成了儿歌和童谣,让孩子们在音乐中不知不觉地培养起一个音乐家所需要的音准节奏和乐感。
两个女儿的乐谱都是由母亲亲手制作完成的,她会在乐谱上画上小动物,然后再在插图的下面写下一段旋律练习。在杰奎琳五岁之前,两个女儿都是在母亲的手制乐谱上完成她们的音乐练习的。这对还处在幼童阶段的孩子来说,无疑非常具有吸引力。她们常常央求自己的母亲,什么时候能给她们新的练习,而两个女孩子在还年幼的时候就开始了一段无意识的音乐竞赛。
当杰奎琳五岁时,艾利斯意识到是时候给她找一位真正的大提琴老师了。于是她把杰奎琳带到了伦敦大提琴学校,她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艾利森·德瑞迈普。而之后对她演奏生涯更为重要的老师则是威廉·普力兹,他是位年轻的大提琴演奏家,并且和杰奎琳一样在年轻的时候就被人发现了卓越的才华。他们之间总有着一种默契,威廉有时也不得不承认小杰奎琳似乎与生俱来就是拉大提琴的。对于女孩子来说,大提琴似乎是个更为男性的乐器,这对一般的女孩子而言,都太难了。
不约而同的,这位老师和杰奎琳的其他同学都说起了杜普蕾家庭的特殊氛围。当年去过她家参加她们家家宴的旧友都这样回忆到:那个家庭和别家小孩子的家庭不一样,所有的游戏都和音乐有关。喝茶的时候会有人先拿一根汤勺或者叉子敲击瓷碗和玻璃杯,接着我们就在杜普蕾先生的指导下把杯子里的东西一点点喝掉,每喝掉一点点我们都会去反复敲击杯子以确定音高,我们能把所有的杯子都调出正确的音律来,最后我们就用这些杯子奏出生日快乐歌。这的确又好玩又健康,不过我们总想难道杰奎琳不干音乐以外的事吗?或者,她就像个老烟枪一样,所收到的礼物也总是和烟脱不了干系,就好像除了抽烟就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了一样。
2.姐妹花的不同人生道路,是选择还是被选择
从七岁那年姐姐希拉里在本地音乐会上因长笛的演奏获得了众人目光之后,所有的聚光灯就转向了比她小两岁的妹妹身上,并且这种关注再也没有从杰奎琳身上挪开。
人们对“天才”这个词总会产生许多误解,似乎天才与生俱来就与不正常、怪异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而一个家庭里出现了天才也会被大家视作是很严重的事情,通常人们会倾尽全力去发展这个天之骄子的天赋神权。而对于生长在这个家庭的其他孩子而言,他们所受到的关注和照顾也许就不能取得平衡了。杜普蕾的家庭里一下子出现了两个不相上下有着卓越音乐天赋的女孩,这让这个家庭产生了不少烦恼。所以,当第三个孩子出生时,这位一向精力充沛的母亲再也没有让这个最小的弟弟触摸过音乐缪斯的门槛了。
在前些年,曾有一家出版社以杜普蕾姐弟的名义出版过一本关于他们的姐妹杰奎琳·杜普蕾的传记,之后又有了根据这本传记而改编的电影。通常音乐家的传记电影引来的都是复古的风潮,而这一次所有与杰奎琳·杜普蕾有过交往的音乐界朋友甚至她的前夫都站出来说了话,认为电影导演完全是胡编乱造,他摄影机下的杰奎琳根本不是他们所认识的那个杰奎琳·杜普蕾。当然有人说这是因为妒忌,姐弟联合起来对逝者的诽谤,也有人说这是电影导演一贯的手法,为了达到戏剧效果而不惜牺牲真实人物的形象。
但回顾她们的成长历程你会发现,这种选择对于两个稚气未脱的孩童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命运的使然,每个人都生活在怪圈当中,她们没有办法自己选择。就像杰奎琳·杜普蕾在人生后半段对自我的反思,一度她曾厌倦大提琴,认为它毁了自己的生活,一度她也曾问自己如果不拉琴了,她到底是谁,人们会怎样看待她。
原本两个姐妹都被送到了一所贵族学校Commonweal Lodge学习普通文化知识,可因为杰奎琳需要越来越多的练习时间,还要四处寻访名师上大师班课程,这就让她无法保证学校的上课时间,而学校的秘书长认为一个孩子首先应接受完整的通识教育然后才能让他们朝专长的方向发展,所以很快杰奎琳便被母亲领回了家,当然另一个原因则是杰奎琳通过了著名的葛罗伊登女子高中的测试,这所学校比Commonweal Lodge的录取标准严格得多,当然师资和硬件设施也没话说,至此姐妹俩也选择了两种不同的生活。
在杰奎琳四十岁生日电台为她制作庆祝节目时,姐姐希拉里第一次在世人面前说出了自己对妹妹的看法:“我们从来没有在一起练习过,也很少一起演奏,因为彼此都看对方不顺眼。我们曾和妈妈一起合作过三重奏,可每次总以吵架收尾。也许我们彼此都忌妒对方吧。我记得以前,每次有人来家里听她演奏的时候,我就会躲进厨房里。我不记得那时候我有什么妒忌感,当然也许是这种感觉已经在我心里停留得太久了,以至于成了一种习惯。她的话不多,总是习惯用大提琴来表达自己。大人们也都喜欢她,人们看到我总是会问,‘你那位好妹妹最近好吗?’”
3.美丽的邂逅,却是她比烟花更寂寞
当十六岁的杰奎琳在伦敦威格摩尔音乐厅的演奏使她一夜成名之后,她真正的职业生涯也由此开始,母亲再也不能一刻不离地跟在她身旁进行全球巡演了。她也开始认识更多年轻的朋友,男人女人好人或者不太好的人。在认识以色列音乐家鲍伦·博伊姆之前,她也有过一些情人。不过就像所有音乐神童一样,似乎青春期的放荡生活只是为了弥补童年回忆的惨淡,虽然她和许多人交往过,但没有一个人能让她找到一份安定的爱的感觉。
其实在她的生活里并不缺少追求者,在她的一生中就曾收到过四封查尔斯王子的来信,当然是因为王子也喜欢拉大提琴,对这位年轻的女音乐家表示了心中的爱慕。而一直伴随着她十年演奏生涯的达维多夫·史拉底瓦里琴,也是她的爱慕者花巨资从一位俄罗斯贵族那里买来赠予她的。这把琴号称是世界三大名琴之一,自然价值不菲。如果不是因为爱慕者的赠予,也许她不能在这十年间创作出如此多的辉煌,在她身后,这把琴辗转到了大提琴家马友友手中。人已逝去,何况是琴呢?多年后,人们还在对比着这同一把琴上,两位不同艺术家对《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这首大提琴经典曲目的诠释。
在她生命最繁盛的时刻她命里的那个王子也悄然出现了。年轻的鲍伦·博伊姆无疑是一位英俊又颇具才华的音乐家,在那个时代他更像是一位音乐明星。他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同时在指挥方面又卓有才华。在一次伦敦的表演中他们首次合作,并认识了对方。没有经过太长时间的彼此考验,他们便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也因此杰奎琳随了夫婿改信犹太教,一九六七年他们在耶路撒冷的哭墙低调地举行了婚礼。可媒体并没有放过这对明星夫妇,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段王子与公主的爱情故事,更有人把他们的婚姻比作是罗伯特·舒曼与克拉拉·舒曼的联姻。
爱情的喜悦和新婚的幸福感维持了三年,音乐家常常是自我的,两个同行在一起难免会将生活和职业混同起来,他们开始了无休止的争吵,杰奎琳负气地搬到母亲家住了下来,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发现自己的四肢出现了麻痹现象,接着是越来越严重的肌肉无法控制。
一场厄运,才刚刚来临。母亲开始带着她四处寻访名医,她的音乐会也就此停歇,人们都不知道他们热爱的天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医生确认她的病症为多发性硬化症。这个消息的宣布,无疑就是对她的演奏生命宣布死刑。目前,我们都还未找到这种绝症的起因和治疗方法。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医生还是按期和她会面,可所有人都知道,杰奎琳不能再拉琴了。
第一次,她发现她的命运是不能握于自己的手中的。也是第一次,她开始问自己:“我到底是谁,杰奎琳如果不拉大提琴,她到底会是谁?”多年来如姐妹般相好的母女也因为这个问题产生了争执,杰奎琳开始怪母亲剥夺了她的童年,而母亲则认为这个女儿辜负了她一生的心血。过去的杰奎琳认识很多人,而当她不能再演奏时,她所要面对的就不仅仅是来自生活的残酷。
治疗的费用是惊人的,她在身体状况还好的时候还会给一些学生上大提琴课。而鲍伦·博伊姆也重新回到了她的身边,但除了杰奎琳,全世界都知道鲍伦·博伊姆已经和一位俄罗斯女钢琴家同居了,并且还有了两个孩子,但这一次媒体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大家都没有报道这件事情,也许这是所有人爱护这位大提琴家的方式吧。
在她生命最后的那几年,一位和她学过琴的孩子曾这样说起她:“杰奎琳身体不好,可她总会吃力地去用身体语言向我们描绘她对音乐的诠释。她是位天才,她也很坚强。”
在她人生最后的阶段还是鲍伦·博伊姆陪她走完了最后的旅程,对外他一直宣称杰奎琳是位伟大的音乐家,而当人们问起他们的感情时,他却总是三缄其口。也许感情的事情原本就说不清,而面对一个已经逝去的人,那段逝去了的感情就显得更加的缥渺了,作为回忆,也许对鲍伦·博伊姆来说这个女人更显得珍贵,他不想去破坏这份感觉和回忆,而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