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8500000021

第21章 刘宋——骈文的成熟(2)

秀、孝的察举都开始重在考核、试经。但杜佑的话不免让人质疑:秀、孝从西汉以来都是并驾分途的,怎么现在都一概“策试”、“试经”呢?这牵涉到秀、孝的考核问题。据魏时三府议“举孝廉,本以德行,不复限以试经。”华歆则认为:“今听孝廉不以经试,恐学业遂从此而废。”武帝听从了华歆的建议而下诏:“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孝廉要试经,但怎样试呢?结合《抱朴子?审举》中“今孝廉必试经无脱谬”的话来看,即试经没有脱漏、错谬,合于经书原文,这自然是考核记诵了。也正是考核记诵,嘉平年间(249-254)魏舒被举孝廉后,能“自课,百日习一经,因而对策升第。”这种考试,史籍当然没必要记载了;也正因此我们在史籍中找寻不到孝廉试经的具体内容了。这种情况,到了梁、陈还基本如此,沈约在天监中《论选举疏》中说:“假使秀才对五问可称,孝廉答一策能过。”沈约有意地区别了秀、孝,即秀才是“对”,孝廉是“答”,要求吻合原文。这也有例证可寻,梁武帝亲策岑之敬时,“敕中书舍人朱异执《孝经》,唱《士章》”,之所以特意让朱异执《孝经》,就当是为当场核对正误而准备。

再看秀才。《北堂书钞》卷七十九引《晋令》:“举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一策不通,不得选。”怎样才叫“通”呢?“秀才必对策无失指”,(《抱朴子?审举》)即不要失去旨归、意旨,可“极陈所见”,用晋武帝的话就是“明于王义,有益政道”;这显然是重在时务的识见、判断了。这也是策问的应有之义,即紧密配合当日的形势,希望能补察时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太康元年(280)灭吴后,策问“绥静新附,何以为先”,今“绥荡无外,万国顺轨,海内斐然”,是否能“罢武库之常职,铄锋刃为佃器”。这大约正是西汉董仲舒《天人三策》以来的优良传统。不过,“秀才虽以试策,亦泛问经义。”这样,笼统而言,秀、孝都需“策试”、“试经”了;但二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比起门荫入仕,东晋时的秀、孝察举实称得上无足轻重;可能正是这一原因,沈约对这一时期九十多年间的察举并没过多的描述,只是到东晋末年,即义熙七年(411)刘裕上表要求“申明旧制,依旧策试”时才着意凸现。准确地说,秀、孝策试到南朝时,随皇权的复振,才被强调,才正常化,有时甚至皇帝还亲临策试,渐趋成了一项稳定的制度。元嘉十二年(435),刘义庆上表举荐庾寔、龚祈、师觉,其所推荐之点,就能看出当日一般情形。举文中,刘义庆称前临沮令新野庾寔,“昔在母忧,毁瘠过礼,今罹父疚,泣血有闻。行成闺庭,孝著邻党”,显然以孝行著称;前征奉朝请武陵龚祈,“恬和平昔,贞洁纯素,潜居研志,耽情坟籍”,则以学业修养名达;处士南郡师觉,“才学明敏,操介清修,业均井渫,志固冰霜”,则才学、节操兼有。一句话,这些人“足镇息颓竞,奖勖浮动”,而有利于国家;孝行、学业(才学)或避世独居(隐士)是被举荐的几个重要标尺。不然,就不为时人所重,庾柄之“素无术学,不为众望所推”,就反证了这一点。孝建元年,宋孝武帝对选举制度又加以更正,“四方秀孝,非才勿举,献答允值,即就铨擢。若止无可采,犹赐除署;若有不堪酬奉,虚窃荣荐,遣还田里,加以禁锢”,取消了对举荐者刺史、太守的连带责任,显得更趋于合理。顾昺大明年间举秀才不第,就说明了策试在日趋严格和完善;其连带的惩罚措施,在元徽间释僧严拒绝察举秀才时说的话,“举失其才,亦宾主交鄙,可不慎乎”中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对对策的优劣标准也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些都无疑表明,策试作为一项制度,刘宋时已日益完善,成了一项较为稳定的选官制度;当然,这是皇权日益加强下的一个必然结果。

但察举孝廉、秀才并非一直并驾齐驱,其分离的趋势日益显著:举孝廉日益衰歇,举秀才则日趋上升。这只要比较一下《宋书》、《南齐书》、《梁书》中的《孝义传》就能知道。《宋书》卷九十一《孝义传》中被举荐为孝廉的(包括不就的在内),就有郭世道、郭原平、郭林柏、吴逵、潘综五人;《南齐书》中,却连一个也没有,朝廷对待有孝义的人,也仅是“表门闾,蠲租税”,象征性地表彰而已,其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已大为降低。梁时略有不同,但其呈下降的趋势则无可置疑。《梁书》卷四十七《孝行传》载被举孝廉的共有三人,即沈崇傃、刘昙净、庾沙弥。之所以如此,当是萧衍极力推崇孝行的结果,“高祖创业开基,饬躬化俗,浇弊之风以革,孝治之术斯著”。但在这些以孝行著称的人身上,却平添了儒学、文学的因素,显得极为驳杂,如庾黔娄“少好学,多讲诵《孝经》”,吉翂“明通《易》、《老》”,何炯“从兄胤受业,一期并通五经章句”,江紑“好《老》、《庄》玄言,尤善佛义”,刘霁“年九岁,能诵《左氏传》”,褚修“少传父业,兼通《孝经》、《论语》,善尺牍,颇解文章”,就是说,在这些本以孝义著称的人身上,其文学、儒学之长却被不厌其烦地记载,孝行反而退居到了一个次要的位置,或被其他才华所淹没——这正足以证明,即便是孝廉的举荐,也已经偏离了传统重视德行的轨道,发生了较大的变迁,更重视其才学,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对整个社会浸润的结果。这种情况也延续到了陈朝,《陈书》卷三十二《孝行传》仅载五人,更江河日下了;而且,《孝行传》中的谢贞实擅长文学,列入《文学传》似乎更妥;而《文学传》中庾持“性至孝,居父忧过礼”,列《孝行传》也未免不可,这种界限的模糊,也正表明了时人认可的孝行业已发生了偏离,看重的可能仅是学业、才华了。察举孝廉之所以日趋式微,大约是西晋人段灼所说的原因,“曾参、闵骞,诚孝子也,不能宿夕离其亲,岂肯出身致死,涉危险之地哉!”孝子空有虚名,东晋末年,“时内外多难,在丧者皆不终其哀”;宋孝武帝孝建三年,袁粲“坐纳山阴民丁彖文货,举为会稽郡孝廉,免官”,就足以说明孝廉鱼龙混杂的情形,久之,难免遭时人的诟病。问题是,袁粲还尚且清廉,“清整有风操”,就如此这般,他人就可想而知了。

进一步,假如再看一下这些屈指可数的人被察孝廉后所任的职务,似乎更能看出问题的实质——即举孝廉实质性的衰落。郭原平被举为望孝,因蔡兴宗薨,“事不行”;郭伯林、吴逵被举后,史书未载其职,估计是职务不高——实不足以进入史书记载的视野;刘昙净做海宁令;庾沙弥补歙令。对此,沈约在《宋书》卷九十一《孝义传序》中也不得不承认,在“权利相引,仕以势招”的情况下,“汲引之途多阙”。当察举孝廉在齐梁日趋式微时,察举秀才却直线上升:

尚书令沈约命驾造焉,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约曰:“老夫昏忘,不可受策;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也。”显问其五,约对其二。陆倕闻之叹曰:“刘郎可谓差人,虽吾家平原诣张壮武,王粲谒伯喈,必无此对。”

武帝每集文士策经史事,时范云、沈约之徒皆引短推长,帝乃悦,加其赏赉。曾策锦被事,咸言已罄,帝试呼问峻,峻时贫悴冗散,忽请纸笔,疏十余事,坐客皆惊,帝不觉失色。自是恶之,不复引见。

这种不无游戏性质的策问,其方式、内容、评价,即策以“十事”、或“五事”,测试经史,以及引短推长,与真正的策试又有何种差异。就“每集”两字显示次数的频繁,又足以说明策试的观念已渗入到生活中,甚至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这不能不说明齐梁时策试的盛况。

齐梁时,举秀才已无可逆转地占据了主流位次。对此,不妨从策文和中举后的任职加以考察。先看策文。据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现在留存下来的策文有晋武帝泰始四年(268)《策问贤良方正》,泰始七年(271)《策问贤良郗诜等》,《策问阮种等》,(这两个年代不能具体断定)《策问秀才华谭等》,元康、永康(291—301)中《策问秀才纪瞻等》,颜延之《策秀才文》,《永明九年(491)策秀才文》、《永明十一年(493)策秀才文》,《天监三年(504)策秀才文》。由涉及的主题来看,策问的内容与当日的社会、政治密切相关,并不是凭空发问——这也是董仲舒《天人三策》以来要求策问能补察时政的基本功能。最典型的就是《晋书》卷五十二《华谭传》载太康元年(280)灭吴后,策问“绥静新附,何以为先”,今“绥荡无外,万国顺轨,海内斐然”,是否能“罢武库之常职,铄锋刃为佃器”,有明确的政治意图和现实意义。这种思路下,永明十一年的策文提到的两点内容(文见《文选》)就值得琢磨;一是“冗官塞途”,一是“今欲……五都复而事庠序,四民富而归文学”。第一点在当时确实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了。三年前,即永明八年(490),在唐寓之起义的压力下,齐武帝不得不宣诏停止检籍,“自宋升明以前,皆听复注。其有谪役边疆,各许还本。此后有犯,严加翦治”。《南齐书》卷三十四《庾玩之传》。就是说,从宋代孝建元年(454)到永明八年,三十六年来的检籍终以失败告终。“既蒙复注,则莫不成官”,许多寒门地主、商人公然变成了士族。那么,这种“冒籍”的人有多少呢?“自泰始三年(467)至元徽四年(476),扬州等九郡四号黄籍,共却七万一千余户。于今十一年矣,而所正者犹未四万”,据《宋书》卷三十五《州郡志》扬州领户一十四万三千二百九十六,有问题的竟占了一半。萧子良也说:“自宋道无章,王风陵替,窃官假号,骈门连室。今左民所检,动以万数。”《南齐书》卷四十《萧子良传》。对此,庾玩之忧心忡忡,“神州奥区,尚或如此,江、湘诸部,倍不可念”。显然,这种情况下只能是“冗官塞途”;《南齐书》卷十六《职官志》载“朝散用衣冠之余,人数猥积”,“永明中,奉朝请至六百余人”,就很能说明官员的急剧膨胀。策文中也直言不讳地表明了这一点,“周官三百,汉位兼倍,历兹以降,游惰实繁”。另一方面,永明时期政治尚属清明,问题就这么严重,其他时段可想而知。面对这么庞大、繁杂的官员队伍,势必要采用一定的措施去清理,检籍既然失去了应有的作用;那么从源流上加以筛选、堵塞,无疑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这种情形下,重视策试是很自然的了。我们看隶事之风盛行在齐梁,文人间以隶事相高,固然有以藉知识相矜、傲视的心理;但重要的还恐怕是现实中策试的影响,上所举武帝时的隶事,就已说明了这一点。第二点,永明十一年的策文提出“五都复而事庠序,四民富而归文学”,这也是现实的反映。诚然“复五都”(收回洛阳、长安)实现的可能性不大,或不过是一纸空言;但期求“民富”后“归文学”,却是一项切实的举措。因为永明年间(483—493)实是一个学术、文化发达的时期:萧子良在鸡笼山聚集文士、儒生及名僧畅游,编《四部要略》、造“经呗新声”,特别是其间的“竟陵八友”,更是一时盛况;王俭家“开学士馆,悉以四部充俭家”;颇有文采的随王萧子隆周围也聚集了一批文士,这样,躬逢“盛世”,自可彰显“文治”,要求“四民富而归文学”。或者说,在高层看来,这不妨是一项远景规划。这样,现实中势必要选拔有文学才华的人来充实,渐次提高而达到国家整体目标。

再看中举后的任职。就史传所载,被举荐者策试通过后授予的职务有:

著作佐郎,如顾练、殷朗、顾愿;

参军,如王延之、庾杲之、王融、袁彖、刘显、何炯、刘潜、伏挺、陆云公、陆琼、陆琰;

王府、州主簿,如张绪、刘琎、丘灵鞠、陆厥、宗测、庾荜、孔奂;

王国左常侍,如江淹、宗史、顾协、虞寄;

太常博士,如任昉;

司徒记室,如萧琛;

太子舍人,如张率、顾宪之;

秘书郎,如萧恺、王规、王褒、张嵊、王固;

太学博士,如孔休源、刘之亨、丘迟;

奉朝请,如裴邃、江革、何逊。

著作佐郎、参军、王府、州主簿、王国左常侍、太常博士、司徒记室、太子舍人、秘书郎、太学博士、奉朝请等基本上都是清望官;就是说,举秀才后多授予清要之职,其出身官都是清官(与“浊官“相对)。唐长孺先生曾对清望官进行过概括:“当时秘书省官属,东宫官属都是出身中的第一等清官,职务是很优闲的。其次则是王国公府参佐。……王府参佐虽兼清浊,但较之尚书郎为优。”进一步,唐氏认为:“大概所谓清官本是在于多由高门为之而清,高门所以多为此种官职,则是由于‘职闲禀重’。”这样,清望官就一直成了时人心中理想的职位;刘宋末年,吕安国南征北战,据此晚年得以授予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在“欣有文授”之余,吕安国诫子曰:“汝后勿作袴褶驱使,单衣犹恨不称,当为朱衣官也。”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即遭逢际遇的武将在腾达后念念不忘的仍是做清望官,即朱衣官,跻身于士族、清流。一旦授以不甚理想的官职,就可能不就职,如南齐时“博通五经”的刘被除为奉朝请,不就;因为这之前,他就已是州祭酒主簿。张融“对策中第,为尚书殿中郎,不就”,就可能因为此职较繁,又有捶罚的缘故。陆澄在宋泰始初,为尚书殿中郎,“郎官旧有坐杖,有名无实,澄在官积前后罚,一日并受千杖”,这也看出时人对举秀才后授职的期望值比较高,难怪时人要高看一眼。

那么,这些人凭借什么得以察举秀才呢?要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有较大难度,因为史书在叙述此事时往往比较简略,或语焉不详,窥其全豹只能是一种奢望;这里只能以一种粗略的方式推断,即假定史书所载其人的长处,就是被举荐的重要理由——这当然有偏差;不过,好在并不需要精确评价,只好勉为其难了。这里据有文学才华,或《隋书?经籍志》载有文籍的人加以统计:

《宋书》载被举秀才的人共十人,“善属文”,“有文辞于世”,《隋志》载有文籍的四人;《南齐书》载被举秀才的人共二十一人,“涉猎文义”,“博涉有文才”,《隋志》载有文籍的共八人;《梁书》载被举秀才的人共二十七人,“善属文”,“能赋诗”,《隋志》载有文籍的共十八人;《陈书》载被举秀才的人共九人,“博学,善属文”,“美词藻”,《隋志》载有文籍的共七人。

这至少能说明两点:一,被举秀才的人数在渐次增多(当然,这要考虑各个朝代存续时间的长短,以及举秀才的具体时间)。二,从被举有文学才华的人所占的比例看,宋时仅58%;南齐时为81%,梁时为75%,陈时为100%,就说明到了南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可能是两点造成:一是如上所述,刘宋后期,前废帝、明帝时才在制度上有明确表示;二是一项制度有广泛的影响,必定要滞后一段时间,有一个时间差。这样,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的《策秀才文》中策文中直接咨询“今欲……五都复而事庠序,四民富而归文学”,就不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初,梁武帝招文学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进,擢以不次”,也直接说明了这一点。

同类推荐
  • 南河古话

    南河古话

    全书共16万字,收录了《南河谣》、《刺猬告状》、《猴王抢亲》、《罗大人的亲家》、《蜘蛛精深潭捞金船》、《大雁往南飞》、《牯牛坟》、《驴头狼》等作品,荟萃了鄂西北地区的风俗、语言、自然环境、民间传说等。作者写得亦真亦幻,妙趣横生,可谓一部百读不厌的民间神话集、鄂西文化集。
  • 在美国访学的日子

    在美国访学的日子

    本随笔集收入了笔者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访问学习期间的大部分随笔文章,内容触及生活、学习、文化差异等诸多方面。文章皆为笔者个人心情的真实抒写,以女性的细腻与敏感,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位博士妈妈独自带着五岁的女儿在异国他乡学习生活的种种感受。其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感动,也有无奈。这些文章不是旅美指南,它们可能只是越来越多的赴美访问学者尤其是那些带着孩子远渡重洋的妈妈们的一些侧影。
  • 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

    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

    本书作者在长期从事中国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力图在现有的研究模式下另辟蹊径。充分借助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之互动关系,深入揭示魏晋南北朝文艺批评的内在生命机制与智慧方法,激活文艺批评与社会人生、时代环境的精神蕴涵,从而启发现代文艺批评与人文精神的建构,为再造当今对话文明提供学术资源。
  • 浴火重生

    浴火重生

    去冬才历冰雪苦,喜见春风入我怀。年初又弭『藏独』乱,八月奥运准时开。不意忽逢大地震,汶川惨罹亘古灾。庐舍顷刻夷平地,数万生灵化尘埃。噫吁...
  • 白洋淀纪事

    白洋淀纪事

    《白洋淀纪事》是“文革”前孙犁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作品集。《白洋淀纪事》即是“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的作品。它从1958年问世迄今已有几个版本,多次印刷,成为新中国以来广为流传的作品集之一。今次新版,除了收入可以收集到的,“文革”前他所创作的所有作品外,还特地将他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合在一起出版。《铁木前传》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要全面了解和认知孙犁的创作风格,不可不读它。读了这本书,读者就会很好地理解孙犁的那些自述和评论文字,同时,对孙犁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他的文学创作,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能从他的作品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力量。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政治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政治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秦始皇如何霸气一统六国,刘邦如何成为布衣天子,武则天如何成为千古第一女皇?答案是他们的政治思想和谋略机智成就了他们。《政治家成长故事》为读者朋友们呈现了著名政治家们的辉煌一生,主要内容有:第一良相魏征、乱世中的雄杰曹操、北宋改革政治家范仲淹、千古一帝康熙等故事。
  • 权少老公强强爱

    权少老公强强爱

    “我们结婚吧!”第一次见面,在朋友的相亲饭局上,他这样对她说。一场乌龙相亲,一场闪电婚姻,富二代兼权三代易枫易大少,摊上了外表乖巧甜美实则腹黑的顾惜惜,注定了由他一手主导的契约婚姻不会朝着他既定的方向发展。易枫其人,刚正不阿,铁面无私,说一不二,唯独对这个总爱扮无辜的小妻子没辙顾惜惜其人,外表乖巧甜美,实在腹黑无比,在老公面前是个温柔小女人,在小三面前是个骂人不吐脏字的“泼妇”。一个是想到了开始,没有想到结果。一个是想不到这样开始,却对结果志在必得。这是一个女追男的故事!先结婚,再恋爱,近水楼台先得月,名正言顺赶小三,宅女小娇妻的追夫路上各种温馨甜蜜,无虐无误会,小三什么的都是浮云!精彩片断抢先看“累死了,早知道不跟你来爬山了!”顾惜惜在登山道上蹲下来,大口地灌着矿泉水。走在她的大前方健步如飞的易枫顿步,转身看她,不客气地说:“你这是平日不运动的结果,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以后每周陪我煅练!”说完,某人继续往上走。“易枫,我真的走不动了!要不你自己爬上去,我在这里等你。”她蹲在原地耍赖不动。易某人走了好一段路没见她跟上来,只好又折了回来。“你真的走不动了?”顾惜惜忙不迭点头,“真的走不动了,腿都抬不起来了!”他忽然背过身,半蹲下来说:“我背你。”“这路看起来很陡,你行吗?”“别质疑男人的体力,快上来!”某女捂嘴笑,扑向他宽阔的背。…“大少,今天少夫人在JK名品店碰到江市长的女儿,江小姐说她出身低贱,配不上大少,还打了少夫人一把掌!”“去告诉她,明天之内亲自来给我老婆道歉。”淡淡下了命令,易枫又拿起电话拔了一组号码,对电话那头的人沉声道:“立刻执行江市长的财产查封令!”“大少?”小周惊想说少夫人根本没吃亏,已经扇了江小姐两耳光,可听到这话又闭了嘴。挂了电话的易枫沉着脸说:“江家的人既然有闲功夫在我夫人身边生事,我也不必给他们喘息的机会了!”…“老公…”“嗯?”“听说你在外面有小三了?”躺在沙发上看报纸的易枫头也不抬地说:“没有。”顾惜惜气鼓鼓地说:“可是今天早上有个女人说她怀了你的孩子,要我成全你们的爱情。”“你没跟她说家里有一个女人已经够我折腾一辈子了?”“我跟你说正经的!”“我也说正经的。”他终于放下了报纸,捏了捏她气鼓鼓的脸颊,宠溺地说:“好了,别气,明天替你处理掉她。”
  • 青蛙

    青蛙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汉武帝与中外朝制度

    汉武帝与中外朝制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汉武帝与中外朝制度》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黄老学说与独尊儒术、建立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一代雄主的功过是非等内容。
  • 红楼劫

    红楼劫

    在神瑛侍者下凡后,绛珠看着俊美无匹的侍者跌落凡尘,若有所思。原来绛珠正因未能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又喜侍者忠诚、神武、英俊,心中一股缠绵不尽之意郁结难消,今见众神让神瑛侍者为她的副官,并下凡历劫,就决定修成一个女体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并要以泪报恩。那灌愁海水已被绛珠练为护体白龙,现见绛珠要下界历劫,就也求着下界去护着绛珠。那五味真火魔君见主子绛珠要下界,就向娲皇说明要随主下界的心意。那惹祸的玩石,被娲皇氏勒令其在大荒山反省思过,娲皇氏怕它再次逃出惹祸,就拔下头上金钗将玩石镇压在无稽崖青埂峰下。如今它见这么多人都要下世历劫,就千方百计的求了茫茫大士为它向娲皇氏求情,也要去下界经历一番。见它要下凡去,那金钗也求了娲皇氏要下凡一历。不想在大荒山还有条大蟒,早就垂涎生命之宝绛珠,一直伺机想占为已有,现见绛珠化而为女体是如此的绝美,更起了好色贪淫之心,也求着娲皇氏要下凡一游。也不知人间因这一干人的下凡又会生出多少古今少有之故事。
  • 君莫惜:惟妃作歹

    君莫惜:惟妃作歹

    大唐第一奇闻:以俊美风流闻名天下的四王爷,居然娶了个傻子为妻。没天理了,暴殄天物啊。然而,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婚后的王爷甘愿当上‘妻管严’?花街柳巷不去了,后院侍妾也全部遣散!到底那傻子是何方神圣?竟让浪子回头,风流王爷变情种。……“什么?四王爷要娶亲?王妃还是个傻子?”风流王爷---李宇晋成亲的消息,在长安城里绝对是重弹一枚。全城的雌性动物,但凡是心脏不好的当场昏厥,稍微有些抗打击能力的心如死灰,生命力堪比小强的就拿出女人的看家本事---一哭二闹三上吊。很显然的,李宇晋与傻子成亲的噩耗,当之无愧地坐上年度最坏消息的第一把交椅。……为了天下,为了苍生,他一次次地负她,当时光错位,往日的甜蜜难以再续,该怎么做才能弥补两人之间那段缺失的空白?……晋与芹儿他为了皇权,多疑狠厉,一次次地伤害自己身边最亲的人,当所有人都离他而去,他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来救赎自己被仇恨蒙蔽的心?……少玄与菲菲三生之约,她却在转眼嫁与他人为妻,为了她,他放弃了所有,可是,爱情又岂能等价代换?……荣与莫离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