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8500000022

第22章 刘宋——骈文的成熟(3)

进一步,放宽视野,从时人荐举书信、征召令中,我们也能看到,西晋时所高看的道德品行在渐次让位于文学才华。如果说,因文学才华而拔擢,在西晋尚不多见;东晋以后就较为普遍了。建武元年(317)征明僧绍,“标志高栖,耽情坟素”;永明十年(492)孔稚珪荐杜京产,“学遍玄儒,博通史子,流连文艺,沉吟道奥”;次年《斩王奂诏》“拔其文笔之用,擢以显任”;萧绎荐鲍几,“博涉文史,颇闲刀笔”;任昉荐王暕,“居无杂尘,家有赐书,辞赋清新,属言玄远”;刘孝仪荐贺玚,“幼能斧藻,长则琢磨”;又荐江兴,“颇涉书记,弥闲刀笔”;甚至到了后来,行文的风格也为之一变,如萧绎为东宫荐石门侯,“文传梦鸟,学重灵蛇,点漆凝脂,事愈卫玠”,就愈加绚其文采,烂漫无边了。更值得一提的是,梁武帝选择储君萧纲,首先推重的却是“文义生知”,而不论其理国的才干——这不能不说明文史在武帝心中重要的位置。据此可以断定,其因文学才华而被举荐的比例无疑在日趋增大。这正印证了《南史》卷五十九《王僧孺传论》以及李谔《上书正文体》中的判断:

二汉求士,率先经术,近代取人,多由文史。

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

姚察的意思很明确,所谓的“文史”,以其举的例子“二子之作,辞藻壮丽”来看,显然是侧重于辞藻,任昉、江淹也正擅长于此。而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梁书》卷三十五《萧子恪传》中所载:“子恪兄弟十六人,并仕梁。有文学者,子恪、子质、子显、子云、子晖五人。子恪尝谓所亲曰:‘文史之事,诸弟备之矣,不烦吾复牵率,但退食自公,无过足矣。’子恪少亦涉学,颇属文,随弃其本,故不传文集。”此处显然是以“文史”、“文学”互称。正是感于文史的重要,高门子弟王僧虔宋世就曾劝诫其子:“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说白了,只有读书,才能策试、辟举、文化传家,维持或增进家族的地位。进一步,这种“文史”转向,应当始于宋代:

宋初迄于元嘉,多为经史;大明之代,实好斯文。

宋武帝以一武夫爱尚文史,实开先河,这也是那一时代的整体氛围;只不过,其所爱仍多限于经史。太祖赐萧思话弓琴,手敕曰:“丈人顷何所作?事务之暇,故以琴书为娱耳”,则事务之暇以琴书自娱,即重视书籍、文化修养;重要的是,“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宗)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宗)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这也说明从上到下,甚至底层乡曲也都以文义为高,可见社会浸润之深、之广。一句话,“文士因斯,各存炫藻。周朗辩博之言,多切治要,而意在摛词,文实忤主。文词之为累,一至此乎”。沈约批评的文辞之累,大约是指没用对地方。承其流风遗韵,到了大明(457—464)时代,才有了质的改变,“宋明帝博好文章,才思朗敏”,就反映了这种情况。从《宋书》卷七《前废帝纪》、《宋书》卷八《明帝纪》的《求贤才诏》中,更能看出对文史才能的明确要求:

其有孝性忠节,幽居遁栖,信诚义行,廉正表俗,文敏博识,干事治民,务加旌举,随才引擢,庶官克顺,彝伦咸叙。

若乃林泽贞栖,丘园耿洁,博洽古今,敦崇孝让,四方在任,可明书搜扬,具即以闻,随就褒立。

虽然“文敏博识”、“博洽古今”几乎淹没在“信诚义行”、“敦崇孝让”的道德海洋,但与先前相比,至少国家诏令中已明显突出了文史标准,文史跨入了人们的视野。当然,这里的“文史”只是宽泛意义上的概念,本身的内涵随时代而略有变动,即以《陈书》卷六《后主纪论》“皆以文学相处”来论,就明显偏于文学方面,其史的方面,则不甚重视,或有意忽略。宋明帝泰始三年(467),议秀才考格时谢超宗认为:

非患对不尽问,患以恒文弗奇。必使一通峻正,宁劣五通而常;与其俱奇,必使一亦宜采。

谢超宗的建议没被采纳;但“患以恒文弗奇”却无疑是当日社会主流思潮所追求的一个方向,这也实际上显示策文的评价标准业已发生了转移。汉魏时,策试要求直言极谏,于事有补;这一点,宋齐以来,确实发生了转移、变更:

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辞不贵奇。

僧孺好坟籍,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与沈约、任昉家书埒。少笃志精力,于书无所不睹,其文丽逸,多用新事,人所未见者,时重其富博。

“辞不贵奇”,批评的话语中正看出时人是“贵奇”的;《诗品》评任昉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是以诗不得奇”。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在“人自藻饰”的氛围下,自需“新奇”才能脱颖而出;王僧孺为时人所重,就在于“新事”;而“新事”,不正是“奇”嘛。元嘉时,王微就坦言:“文词不怨思抑扬,则流澹无味。文好古,贵能连类可悲,一往视之,如似多意。”南齐时张融自称“政以属辞多出,比事不羁,不阡不陌,非途非路耳……吾无师无友,不文不句,颇有孤神独逸耳”,又说:“吾文体英绝,变而屡奇,既不能远至汉魏,故无取嗟晋宋。”张融不无自得的话语中,正看出时人对“奇”不懈的追求。不妨说,就是在这普遍求“奇”的氛围中,谢超宗才对察举制度提出了这一求“奇”的观点。“承平”之际,自可以文学来点缀升平。妇人韩兰英有文辞,宋孝武帝时“献《中兴赋》,被赏入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无独有偶,齐明帝建武初,琅邪王寂“欲献中兴颂,兄志谓之曰:‘汝膏粱年少,何患不达,不镇之以静,将恐贻讥。’寂乃止。”显然,以文学来邀功,祈求腾达,一时间大有人在。

既然文学才华在举秀才中日益凸显其重要作用,甚至大有取代举孝廉之势;那么,文学对整个社会的辐射,自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次展开。这种氛围下,甚至权力高层,也不得不如此。《梁书》卷三十七《何敬容传》中“自晋宋以来,宰相皆以文义自逸”,就充分反映了这种情况。为此,“敬容独勤庶务,为世所嗤鄙”。“嗤鄙”的背后,正看出时人对“庶务”不屑一顾,对“文义”情有独钟。或许正因为此,这一时节有治世才干的人颇为缺乏,刘宋时刘湛就曾不无狂言:“今世宰相何难,此政可当我南阳郡汉世功曹耳。”其敢狂言,正因时无其人。文史日渐兴盛,甚至让先前受重视的儒学、隐逸孤高之士也相形见绌、黯然无光。萧齐皇室后裔萧子显也感慨儒风不纯:“江左儒门,参差互出,虽于时不绝,而罕复专家。晋世以玄言方道,宋氏以文章间业,服膺典艺,斯风不纯,二代以来,为教衰矣。”萧氏的感慨正显示出宋齐以来文史对儒学的强力冲击,也即裴子野所说的“大明之代,实好斯文”。

不过,不管后人如何诟议,秀、孝策试毕竟使一些人脱颖而出,在当日具有重要意义。时至今日,王融、陆厥、陆倕、张率、丘迟、何逊等都成了研究这一时期文学所不可绕开的人物,他们以一己才华,为南朝文学的繁盛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固然其间发展的方向不无偏离、旁逸斜出。梁、陈时日益重视的秀、孝察举,其意义也就在于此吧?但是,也毋庸讳言,这种以文史才华作为选官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对东晋南朝文学的繁盛,固然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但文学真正的繁兴并未到来。究其实,恐怕有三点原因:一,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体——高门子弟,以一家利益为转移,甚至在朝代鼎革之际,也只是将“一家物与一家物”,一己门第岿然不动,自然不去关心、关注社会民生。“自是世禄之盛,习为旧准,羽仪所隆,人怀羡慕,君臣之节,徒致虚名。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则知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市朝亟革,宠贵方来,陵阙虽殊,顾眄如一”,看似通达的语调,却饱寓感伤、痛楚,萧子显虽有可能感于一家的变迁,但他正道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东晋以来普遍的现实。南朝的史籍中是绝不见《忠义传》的,赵翼在遍检南朝诸史时指出:“所谓高门大族者,不过雍容令仆,裙屐相高。求如王导、谢安,柱石国家者,不一二数也。次则如王弘、王昙首、褚渊、王俭等,与时推迁,为兴朝佐命以自保其家世。虽朝市革易,而我之门第如故。以是为世家大族,迥异于庶姓而已。”二,士人多以“事功”为耻。上所言“敬容独勤庶务,为世所嗤鄙”,以及张岱拒绝齐武帝封赏时说的话,都说明了这一点。这就是说,家贫尚可接受,一旦因事功赐禄,则万万不可。三,东晋南朝,尽管一再下诏求“谠言”;然一旦对时政严词批评,又多不为时主所容,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梁武帝对贺琛“陈事”的极端态度,“大怒,召至书于前,口授敕责”;这就让本不愿意直面时政的人更噤若寒蝉,不留意时政了。这些都不能不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视野,他们也只能在形式、遣词造句上,“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而不可能洞达社会、关心民漠。这种情况只是到了梁末侯景之乱,一些文人播迁北上,如徐陵、庾信、沈炯等激于时变,才在荒寒的异域吟唱出动人肺腑的时代之歌。

$第三节 来自主流的声音:从孙绰到傅亮、

谢灵运、颜延之

显然,因评价标准、视野的差异,当下文学史评价较高、看好的作家,当日不一定处于主流地位,甚至还处在边缘,晋宋之际的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诗品》列陶渊明为中品,《文心雕龙》也基本上没有评价。《宋书》、《南史》、《晋书》中陶渊明只是作为一介隐士列入《隐逸传》,而不列入《文苑传》,这是史臣的观念。当日与之深交的颜延之,在其死后作诔文,也是直称“陶征士”,“南岳之幽居者”,文中凸显的也是隐居不仕的高洁,对其诗文,仅称“学非称师,文取直达”。八、九十年后,梁萧统第一个整理陶渊明文集时,其所作序,评价才略微高一些:“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章,独起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因此,在历史的存在中,钩沉当日来自主流的声音,无疑更能较为真切地探求骈文迁变的轨迹。

这种主流的声音,可先追溯到东晋中期的孙绰。孙绰在当日的官职并不很显赫,只是作过扬州刺史、建威将军殷浩长史、右军将军王羲之长史、永嘉太守、散骑常侍等;就是后来的散骑常侍,也不过是第三品。但孙绰的文学名气甚隆,“于时文士,绰为其冠”,东晋前期位望最高的大臣“温(峤)、王(导)、郗(鉴)、庾(冰)诸公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可见孙绰在当日声名卓著。历史上盛名一时的永和九年(353)兰亭聚会,尽地主之谊的王羲之作序,孙绰则写《兰亭集后序》,这不能不说孙绰的文名时望之高。孙绰也一度以此自负,曾以其作《天台山赋》示友人范荣期:“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也。”

咸安元年(371),孙绰卒后,一时间文采出众、声高位尊的当推傅亮。东晋中期,孙、许并称;许询擅长玄谈,其文学名声却不免逊色许多,孙绰本人就说:“高情远致,弟子蚤已服膺;一吟一咏,许将北面。”至于傅亮,则“博涉经史,尤善文词”, 据《宋书》卷四十三《傅亮传》,桓玄篡位时,就已初显名声:“闻其博学有文采,选为秘书郎。”大约在义熙九年(413),“此后至于受命,表策文诰,皆亮辞也。”为朝廷撰写表策文诰,自然看出傅亮在刘裕心中的地位。之后,傅亮又作为顾命大臣,辅佐少帝——这种贵显的地位,当然更易影响当日文坛的风向。但好景不长,傅亮于元嘉三年(426)被杀。那么,此后谁执掌文坛的牛耳呢?

至于今人所推崇的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与鲍照,当日的实际地位是不一样的。《宋书》中,鲍照不仅没有专传,仅附于《刘义庆传》后;而且,尽管鲍照当日宋孝武帝刘骏又“好为文章,自谓物莫能及”,其有意夤缘攀附,元嘉时写《清河颂》,甚至曲意逢迎,也终究不为所用。重要的是,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二《文学传论》评价鲍照类“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甚至定性为时人鄙夷的“郑卫之音”,《诗品》列鲍照中品,且评“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都看出时人对鲍照的评价委实不高。这种文风,自然不会进入主流,更不会为时主采纳。当然,作为一体,较为风靡、盛行,又是另一回事。至于谢、颜,则明显不一样。作为一流高门出身的谢灵运不仅“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且颇受文帝器重,“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又曾让谢灵运撰写《晋书》,文帝待之如此,民间更是认可,“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一时间洛阳纸贵。当然,谢灵运袭封康乐郡公,是被谢家寄予振兴家族重任的核心人物,也强化了这种声誉。谢灵运死于元嘉十年(433),之后,文坛的当轴人物就是颜延之了。颜延之,据《宋书?颜延之传》,早在义熙十二年(416)年,就已崭露头角:“延之与同府王参军俱奉使至洛阳,道中作诗二首,文辞藻丽,为谢晦、傅亮所赏。”这之后的一件事,颇能显示当日的文坛风向:

时尚书令傅亮自以文义之美,一时莫及,延之负其才辞,不为之下,亮甚疾焉。

揆之常理,傅亮时已身居尚书令的高位,又一度受武帝的器重,自不会与一尚书仪曹郎、太子中舍人的颜延之斤斤计较,但实际上却“甚疾焉”。之所以如此,只能是颜延之声名鹊起,已严重威胁到傅亮在文坛上的话语地位,在一个极端推重文才的时代——无疑让傅亮不堪忍受。也许正是有意展示才华,“负其才辞,不为之下”,颜延之在隶事、偶对、藻饰方面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为此得到鲍照“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绘满眼”,以及汤惠休“颜诗如错彩镂金”的评价。此后,颜延之虽“好酒疏诞,不能斟酌当世,见刘湛、殷景仁专当要任,意有不平”,“辞甚激扬,每犯权要”;但也因时无其人,仍在主流的位置。孝武帝刘骏时,因其子颜竣贵重、权倾一时,颜延之也跟着沾光,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孝建三年(456)卒时。这一年,鲍照四十三岁,已经开始了诗坛的驰骋。

同类推荐
  • 读诗(第一卷)

    读诗(第一卷)

    《读诗(第1卷)》内容简介:作为一本诗歌读物,《读诗(第1卷)》选稿的基本原则是不论门派,但求好诗,鼓励勇于承担,直面现实,体现汉语诗性魅力的写作;无条件地向那些将汉诗带入成熟、开阔、高贵、大气之境界的诗人致敬,向那些给汉诗的未来投注新活力、体现新难度、创造新格局的诗人致敬。写诗在今天比起任何时代都更是一项寂寞的事业,新世纪诗歌版图的拓展,有赖澡雪精神,日益精进的一代人的共同戮力,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隐忍自处,孤怀独往,引领风骚的巨匠与杰作的出现。我们也将不遗余力地发现新手,向有借鉴价值的实验之作开放。
  • 迷失日本

    迷失日本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几万中国农村妇女远嫁日本乡村,生活好了,但普遍受到歧视,有的遭到了虐待、暴力,杀夫、自杀的事件也多次出现,在日本引起强烈的影响,这本书有几个故事就叙述的是这些事件。十一位赴日新娘的情感实录。
  • 东溪乡

    东溪乡

    书中分《青春寄语》《诗歌习作》《灯下漫笔》《夜读辑录》四部分。
  • 大胆说出你的爱:最经典的爱情散文(时文选粹)

    大胆说出你的爱:最经典的爱情散文(时文选粹)

    本书编入了近百篇经典爱情散文,其中既有当今的网络红文,也有文学新锐的得意之作,这些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有的虽如流星,只是瞬间划过,却在夜幕里留下永恒的光亮;有的虽如落英,仿佛似曾相识,却让人欲罢不能,让你在掩卷之际,忍不住回眸顾盼。这些爱情故事将生活的各个片段、各种场合、各种细节作为切入点,将爱情的细腻和伟大表达得酣畅淋漓,用朴实无华的小故事来抛砖引玉,以精简准确的爱情感悟作为提示和点拨,让您在读完每篇文章之后都有思考和感悟,悟出爱情的真谛,呼吸爱情的余味。
  • 城市器物

    城市器物

    中国历来有“诗的国度”之称,诗歌能让人们感受到最好和最美的中国文化元素。德国作家歌德就特别欣赏中国诗词,他喜欢中国古典诗词所展示的山水花鸟和姑娘明朗的笑声,神往中国迷人的典故、古老的格言,尤为崇尚中国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道德和情操。每一次欣赏好的诗词,都是一次重新发现的航行。李永才先生这部诗集《城市器物》,用自己的心迹引领读者走过城市与乡村,在时光与岁月的车辙中找寻自我的归属,体会生命的从容。正如诗人所说“从诗歌中获得一种恒久的力量”
热门推荐
  • 极品妖女入豪门

    极品妖女入豪门

    他,顾城西,有名的京城贵公子,典型的富二代,身边形形色色的女友走马换灯一般,八卦周刊上有关他的绯闻接连不断。她,墨幽幽,貌不惊人,家境一般,贪吃自恋,没心没肺,脸皮厚得可以媲美城墙。偏偏最瞧不上的就是“米虫”人类富二代,从来没有妄想过攀上高枝,嫁入豪门。两人因一场相亲结实,从此纷纷扰扰,战火不断。他们本来郎无情,妾无意,按说可以相安无事。怎料到一场醉酒,两人疯狂缠绵一夜,事后被捉奸在床,被逼无奈才结了婚。原本不屑嫁入豪门的墨幽幽,就这样进了豪门,做了豪门少奶奶。★本文:前文火爆诙谐,十分搞笑!后文则稍稍虐心,内容精彩,值得期待!★某朵不才,文中也许没有太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太感人肺腑的情节,但是一直都在用心写,自问无愧!朵不要假收藏,假评论,更不要所谓的刷点击。一切都只看你们,我亲爱的读者,让你们告诉我一切!【精彩片段一】:车子一停稳,男人忙下车,绅士地为女人打开车门。女人黑眸含笑,波光潋滟的一双眼,“哧哧!”的往外直放电,紧接着玉腿一伸,蛮腰一扭,风情万种,华丽丽的下车。男人顿时又有些傻眼,这个女人,脑子是不是有毛病,就这么点肉的干瘪身材,还想学人家玛丽莲梦露!这样一个“举世无双”的妖女,叶庭铮究竟是从哪里挖出来的?偏偏还要介绍给他,这不是成心整他嘛!?谁知道更骇人的在后面,女人矫揉造作的朝他抛了个媚眼,声音嗲得足够听到的人掉一层鸡皮疙瘩:“富二代,要上楼坐坐吗?”【精彩片段二】:女人眼巴巴的看着男人,可怜兮兮道:“富二代,要不我们结婚吧,我实在受不了我老妈的炮轰了!”都说酒后乱性,她原来不信,直到酒后乱性还被抓个现行,她信了,可惜晚了,因为她这辈子都栽在这上面了!男人感同深受,要知道,他也快被他家的老头子逼疯了,“结就结吧,和谁结婚不是结,但是你别奢望我会爱你。”女人豪爽地冲他摆摆手,“结了婚你也是自由的,知道你还惦记那个慕凝霜,你爱什么时候找她就什么时候找,行了吧?”“成交!”【精彩片段三】:花园,蓝色的躺椅上,一个大肚子女人躺在上面,正悠闲的晒着太阳,啃着薯条。男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的,恼怒的将薯条夺过来,咬牙切齿道:“这么没营养的东西还吃,你不知道现在你怀孕了!?”
  • 俏霸后宫:迷糊皇后冒牌女

    俏霸后宫:迷糊皇后冒牌女

    发个小誓,穿越时空;不幸被骗到妓院;嗯?一下子成了皇后;皇后……还是个“冒牌”的失宠皇后……怎么回事?<br/>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看迷糊少女如何闯荡后宫,纵横古代!<br/><br/>欢迎喜欢本文的加群:87851376&nbsp;&nbsp;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那些美轮美奂的舞台剧(每天读一点英文)

    那些美轮美奂的舞台剧(每天读一点英文)

    《每天读一点英文:那些美轮美奂的舞台剧(英汉对照)》收录了莎士比亚、萧伯纳、谢里丹等文学泰斗的经典戏剧。让你在感受舞台磅礴气势的同时,学会戏里戏外做人的道理!
  • 心“零”的世界:归零心态改变人生

    心“零”的世界:归零心态改变人生

    归零心态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素养。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自以为很有能力却总是得不到重视、取得一定成绩却无法越自我、整日埋头苦干却看不到成绩,总想抓住什么却总是失去,总感到痛苦,却无法解除的人。这些人不但自己感到十分痛苦,也让周围的人对他们颇有意见,甚至故意疏远。这一切皆因他们没有归零心态!倘若他们能够倒空自我,将心归零,便能获取更多新鲜的知识、能力及良好的心态等等。当心态归零的那一瞬间,你可以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与畅快;当心态归零的那一瞬间,你可以拥有宽阔的视野与胸怀;当心态归零的那一瞬间,你可以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攀上人生道路中的更高峰!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重生之豪门千金赚大钱

    重生之豪门千金赚大钱

    她的婚礼,却也成了她的葬礼。异妹和未婚夫不知什么时候搞在了一起,原来一直都是他们做的,自己被毁容,强奸,抄袭,爸爸的意外死亡…这一切的一切…原来就是她们做的。她好后悔错信了人,误会了爱自己的人……一朝重生,她回到了高中时期。她当学霸,拿大奖,斗太妹,渣男的告白,滚,妹妹的假话,个个击破,面对强奸的阴影,她来招,小鸡炖蘑菇,盛大的晚会,她又一鸣惊人,她强势,她开店,买地,挣大钱当老板,却在他面前当个被他宠爱的小女人。“黑帝,夫人又跑出去了,说要挣大钱买奶粉”男人青筋突起,“又来了,捉回来,开家银行给她‘’
  • 摄政王的小宠妃

    摄政王的小宠妃

    腹黑vs冰山、妖孽vs毒舌!-----------------------------------------------------------------------------------------------------------------慕凉,慕国最年轻的摄政王——圣王,先皇御赐一把“斩龙剑”上可斩昏君,下可灭佞臣,尊贵胜于当朝皇帝,俊美如神,妖冶似魔,一抹慵懒至极的笑容常挂唇畔;他狂傲不羁,但他有足够的资本去狂,年纪轻轻却修得一身登峰造极的幻术,一袭紫衣走遍天下,难有敌手;他是战场上的“杀神”,以一敌千,杀人如麻,嗜血无情,与他作对,下场只有一个,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尊贵如他,狂傲如他,嗜血如他,却只是一个深爱着花泣雪的男人,为了她,他洗尽铅华,放下尊贵的身份,男儿血性终化绕指柔。他是慕凉,一个想把花泣雪娶回家的男人!花泣雪,茫山中的弃婴,埋于大雪,命悬一线,为无极老人所救,成为世人欣羡的无极嫡传弟子,幻术强大,鲜少有人能及;她,拥有绝色仙姿,一袭白衣飞扬,情冷似雪,淡然若云,但那心底深处依旧保留着一份火热,待人发掘。她是花泣雪,因幼时在雪中哭泣而得名,长大后却能把人气得吐血,真真是“花气血”!茫山之巅,寒池之畔,他七岁,她五岁,他抓住了她的手,两人一生的缘分由此开始。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她的人,那冷漠的面具下是怎样的毒舌,他是亲身体会到了的,但他却甘之如饴。她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触及他最真实一面的人,外表再优雅高贵,也遮不住他骨子里的无耻、邪恶、妖孽,但即便她有多难动情,那颗心还是被他夺去。相爱相守,平淡一生,是他们的愿望,但当云幻大陆风云再起之时,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幻术之斗,三国之战,阴谋之后,是谁牵着谁的手,站在茫山之巅,笑看天下?神器之争,强者之路,当身份之谜揭开之后,又是谁与谁相视而笑,逍遥相随?----------------------------------------------------------------------------------------------------------------精彩对话:第一幕:慕凉(深情:花姑娘,你这一辈子,下辈子,下下辈子…都是我的,不准逃!花泣雪(目无表情:凉凉,我有预感,除了这辈子,下辈子,下下辈子…我都是男人。
  • 控球法师

    控球法师

    比“魔术师”约翰逊传球更好的是什么人?控球法师!
  • 太阳花的葬礼

    太阳花的葬礼

    我们都不曾懂得,大人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只是一味的叫嚣着,希望自己可以不那么痛苦。他们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我们都深深而不再单纯的爱着。生活是个大骗子,把我们都骗了。太阳花的葬礼,埋葬爱情、亲情和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