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8500000020

第20章 刘宋——骈文的成熟(1)

第一节 右文风尚

刘宋时的右文风尚,可先追溯到东晋孝武帝时期,当然,明帝时已爱好文义:“雅好文会,升储御极,孳孳讲艺,练情于策诰,振采于辞赋。”:

时帝雅好典籍,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郄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这一条史料,如果没有误记、漏记的话;那么,它实际上传达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信息:“盖帝所好者,多文学之士”,据史书记载,孝武帝确实有“雅好典籍”的嗜好,“帝宴集酣乐之后,好手诏诗章以赐侍臣”,尽管有时不免“文词率尔,所言秽杂”,孝武帝还是乐此不疲。而且,在信任、重用士人时,孝武帝确实有以文才定高下的倾向。孝武帝对殷仲堪“甚相亲爱”,“宠任转隆”,其主要原因,就可能是因殷仲堪的文学才华而“恩狎如此”。“帝尝示仲堪诗,乃曰:‘勿以己才而笑不才。’”显然,孝武帝一时也以诗才自高。至于王珣,在当时即有“大手笔”的赞誉:“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尔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能为帝王作“哀册谥议”,无疑是无上的荣耀,自然也需要有出众的才华和时人的认可。《全晋文》卷二十载有王珣的《孝武帝哀策文》,虽是官样文章,文采却委实不凡,其中“风回高殿,霜繁广除;帷幙空张,肴俎虚荐”,铺叙人去楼空的哀切、空寂氛围,颇为真切动人,这大约正是源自二人天长日久的亲密交往。王珉,因其“才学广赡,理识清通”,被任以侍中兼中书令,孝武帝《以侍中王珉兼中书令诏》。也说明孝武帝对王珉的器重与赏识。至于徐邈,更是因“下帷读书,不游城邑”而为“东州儒素”,这从《全晋文》卷一百三十六所载的一系列的文章,以及《晋书》列徐邈《儒林传》中都能看出。徐邈受到“亲昵”,也正是因他文学的才华:徐邈曾对孝武帝宴集酣乐后所写的“诗章”,“应时收敛,还省刊削,皆使可观,经帝重览,然后出之。”当然,这样做不无投机的心理;但其敢于这样做,正说明徐邈对一己才华的自信。此也可从《隋志》记载的集子加以佐证:晋太子前率《徐邈集》九卷,晋司徒《王珣集》 十一卷,晋刺史《殷仲堪集》十二卷,太保《王恭集》五卷、录一卷。而谢氏“乌衣之游”也正出现在此际,也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按混之所为,实为树立家族声誉,且寓抗衡王氏之意,事关两族势力消长”,更添了政治色彩。这也足以说明当日文学的重要,以及高门为维持一己门第所做的努力。当时的实力派人物刘裕、刘毅等,对文雅之事都无不欣赏;甚至舞文弄墨,一较高下:

初,(刘)裕征卢循,凯归,帝大宴于西池,有诏赋诗。毅诗云:“六国多雄士,正始出风流”,自知武功不竞,故示文雅有余也。

高祖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高祖或有时惭恧,变色动容,既而谓人曰:“我本无术学,言义尤浅,比时言论,诸贤多见宽容,唯郑不尔,独能尽人之意,甚以此感之。”

自宋武爱文,文帝彬雅,秉文之德。

宋孝武帝好文章,天下悉以文采相尚,莫以专经为业。

伴随着出将入相,受时代风气熏染的刘裕“颇慕风流”,也倾意于文雅之事。早在彭城大会上,刘裕即一时兴起,“命纸笔赋诗”。之后,“宋台初建,(孔靖)辞事东归,高祖饯之戏马台,百僚咸赋诗,以述其美”。《文选》卷二十即选有谢瞻《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送孔令诗》。

“百僚咸赋诗”的真实背景,恐怕就是这时刘裕对文章之事颇为爱赏的缘故。因此,它并非尽如后人所想象的仅是附庸风雅,实是当日政治的需要;谢混之所以依附刘毅,这也怕是一个重要因素。“是时流风所扇,虽英君、哲相,亦不能免。”孝武帝器重王珣、王恭、徐邈、殷仲堪等人,委以重任,其文学才华的出众应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时代略为靠前的一代雄豪桓温,也表现出对“文义”的热情,曾“会宾僚出江津望之,云:‘若能目此城者,有赏。’”当时的顾恺之即以“遥望层城,丹楼如霞”而受到两个婢女的赏赐。既然从孝武帝到桓温、刘毅、刘裕,这些当日的实力派人物都倾意于文学;这样,高门要振作,一定程度上势必不得不投其所好,需要在赋诗等儒雅方面有突出的表现,甚至大肆的宣扬也未免不可。《南齐书》卷五十一《张欣泰传》载欣泰以武人“下直辄游园池,着鹿皮冠,纳衣锡杖,挟素琴”,“停杖于松树下,饮酒赋诗”,而遭到齐世祖萧赜的驳责“将家儿何敢作此举止”,就充分说明了诗赋、儒雅在时人心目中的地位。吴兴沈氏从武力强宗到文化士族的变迁,也正说明了这一历史进程。

这是晋宋之际的情形,武帝以后则是:

文帝以为中书舍人。上好为文章,自谓人莫能及,(鲍)照悟其旨,为文章多鄙言累句。咸谓照才尽,实不然也。

少机颖,神明爽发,读书七行俱下,才藻甚美。

(明帝)好读书,受文义,在藩时,撰《江左以来文章志》,又续卫瓘所注《论语》二卷,行于世。……才学之士,多蒙引进,参侍文籍,应对左右,于华林园芳堂讲《周易》,常自临听。

宋明帝聪博,好文史,才思朗捷,省读书奏,号七行俱下。每国有祯祥及行幸宴集,辄陈诗展义,且以命朝臣。其戎士武夫,则托请不暇,困于课限,或买以应诏焉。

君主如此,宗室诸王中,临川王刘义庆“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太尉袁淑,文冠当时,义庆在江州,请为卫军谘议参军,其余吴郡陆展、东海何长瑜、鲍照等,并为辞章之美,引为佐史国臣。太祖与义庆书,常加意斟酌。”君主好尚,藩邸的推波助澜,无疑刺激了刘宋一代文学的急遽发展。上举裴子野《雕虫论》中所接着概述的“于是天下向风,人自藻饰,雕虫之艺,盛于时矣”,以及“自是闾阎少年,贵游总角,罔不摈落六艺,吟咏情性。学者以博依为急务,谓章句为‘专鲁’”,都正清晰地看出这一发展迅疾的历史进程。萧子显也说:宋初以来,在一代文章之手谢灵运、颜延年、谢庄、袁淑等的影响下,“朝廷之士及闾阎衣冠,莫不仰其风流,竞为诗赋之事”,一时间,甚至儒家经典也不读了,“五经文句,无复通其义者”。这一时期不仅出现韩兰英献《中兴赋》被赏入宫的事;还出现诏群臣共为赋,甚至据此拔擢的情况,如元嘉二十九年(452),“时南平王铄献赤鹦鹉,普诏群臣为赋。太子左卫率袁淑文冠当时,作赋毕,赍以示庄,庄赋亦竟,淑见而叹曰:‘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也。’遂隐其赋。”重要的是,元嘉十五年(438),朝廷特意开设“文学”一馆,与儒学、玄学、史学并列。明帝泰始六年(470),立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时,文学也独占一家。这种文学意识的明确和独立,只能是右文风尚的产物。总之,“宋代文学之盛,实由在上者之提倡”。

但刘宋君主、藩邸对文学的提倡,却不能与建安时期相提并论,它至少有两点质的差异:一,提倡动机。魏氏三祖主要以一己的文学才华、爱好来提倡,并非带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最多只是临阵对敌时撰写书檄章表。而刘宋时期,时主爱好文学,却有附庸风雅、不得已的成分。这是因为士族制度在东晋末年已基本稳定下来,士族得以自豪、傲视的就是文化,尤其是文学才华,更为时人所重,上所举的“乌衣之游”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宋武帝起自北府兵,以一介武夫夺得东晋政权,一时间绝不可能改变士族政治的根本格局,更变易不了士族引以自傲的文化优势和心理。宋武帝只能靠近,而不是改变,《宋书》卷四十二《刘穆之传》所载的一件事就说明了这一点。武帝书法一向拙笨(可能源自武人出身,没及练字),天分有限,对此,心腹刘穆之教他:“但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大既足有所包,且其势亦美。”刘裕听从了建议,一张纸只不过写六七个字。这就充分说明在文化士族的逼视下刘裕内心深处的文化自卑。不过,作为政治策略,又不得不做出一定举措来附庸风雅。但文化的积淀是一个历久过程,远非一朝一夕所能蹴就,即便是文帝后期,刘义隆的文学才华也远逊于当日的颜延之、谢灵运。历经三十多年的蕴育,到了孝武帝时,情况才略有好转。但就这,与当日文学世家王、谢相比依旧逊色了许多。这一点,从《隋志》记载的文集中也能看出。二,作品的实际内容与倾向。《文心雕龙?时序》论建安文学时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这种改朝换代、遭遇乱离的情形,刘宋时期也较为类似:一方面,刘裕镇压孙恩起义、攻杀刘毅、诸葛长民等;另一方面,进行北伐,灭南燕、后秦。然而,此一时,彼一时,这两个时段的文学实绩远不能相比,就不能不引人深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征三郡乌丸,作为随从,陈琳作《神武赋》、应玚作《撰征赋》;第二年,曹操南征孙权,陈琳作《神女赋》,徐干作《序征赋》,阮瑀作《纪征赋》,曹丕作《述征赋》等,行文中都无不宣扬赫赫声威,并表达一己豪迈、进取的志向。但是,同样有才华的傅亮,义熙十二年(416)随同刘裕北伐,面对惨烈的战争,以及陇右父老含泪挽留、感人泣下的场面,也只不过写下了《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并不悲伤的公文类文章,其间战士奋勇杀敌、以一当十的悲壮、慷慨,也只是用“近振旅河湄,扬旍西迈,将届旧京,威怀司雍”一句话,轻轻带过。乍一看,刘宋时“诏群臣为赋”与曹魏时“同题共作”也没什么差异;但是潜究下去,却不免有质的区别,即关涉到君主的真实爱尚。元嘉二十七年(450),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南下,文帝遣宁朔将军王玄谟北伐。大约此时,文帝写下了一首诗歌《北伐》。此诗的艺术水准暂且不论,只就内容着眼。诗歌首先追溯百年间中原的沦陷,“自昔沦中畿,倏焉盈百祀。不睹南云阴,但见胡尘起”,也颇见苍凉意蕴;那么,面对滚滚胡尘,刘义隆想到了什么呢?“方欲除遗氛,矧乃秽边鄙。……逝将振宏纲,一麾同文轨”,即扫清宇内,车同轨,书同文,一统天下——这志向当然高远、豪迈;但却没了曹操般“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同情民生疾苦的苍凉、悲壮。这不能不说明文帝骨子里北伐的真实意图:只是一统的功名,天下苍生是可以放置在一边的。而以“读书七行俱下,才藻甚美”著称的孝武帝,现存的诗歌有二十多篇,但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民歌爱恋之作——这也不能不看出孝武帝的偏好。显然,在这种视野、嗜好下,关注现实的作品会处于怎样的境地。或者说,刘宋君主所喜好的,更多的是《中兴赋》一类的应命献谀的文字,或樽前欢愉、爱恋的文字——当然这也可以展示才华,但一味如此,却不免滑向狭窄、纵欲的途路。文章的社会内涵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至少,现存的刘宋君主、藩王的作品中,实在找不到如曹操般关注民生的作品。这就未免岌岌可危,因为没了充盈的思想内涵,很容易把文学引向一味地追求藻饰、辞采颇为褊狭的路上。但话又说回来,不管怎样,这种来自上位的右文风尚,毕竟对当日的文学起到了推动作用。经过东晋一百年时间的蕴育,新的作家群体也渐趋生成,如谢氏、王氏等,宋时的文学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蕴育、发展。

第二节 东晋南朝察举制度与文学

刘师培在《中古文学史?宋齐梁陈文学概说》中以“在上者之提倡”加以概括,这的确是其间文学繁盛的一个重要原因。承平之际,君主以文义相尚、切磋,或偶尔据此拔擢一些人,委实对文学的兴盛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恐怕多只限于一时一地,自不会普及到整个社会,曹魏时的邺下文学集团实际上仅限于邺下一地,就很能说明问题。或者说,只有当这种爱尚,渗入到运行的政治制度中去,比如说选官制度,并成为其间一个重要的标准时,这种影响才会放大,具有了整体的社会意义。

一项制度的产生、发展并不是凝定不变的。九品中正制到了东晋孝武帝时,就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转向,即先前掌管选举的司徒已无权,取而代之是吏部,吏部的权力急剧膨胀,一时间甚至吏部郎也备受尊崇、逢迎。这一转化至关重要,它影响了以后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走向,也是皇权加强下一个必然结果。这一点,只要比较一下西晋和东晋以后时人选官议论的焦点就能看出。西晋时,从刘寔《崇让论》、段灼,再到刘毅,其所批评的着眼点都在中正品第不公上。这种情况到了东晋以后就不见了:从齐高帝建元二年(480)虞玩之上表,到萧子良、沈约、萧衍等,时人的焦点已集中在“冒籍”或“改籍”上,即着力士族队伍的清理,审核祖先官爵、籍注不实方面。之所以有这种转变,就是因为这一时期九品中正制业已固定、僵化,“门阀专政的史实大概从汉末开始暴露,发展于魏晋而凝固于晋宋之间,以后渐趋衰落。”中正定品已蜕变为一种例行公事,只是看你的父祖官爵,即阀阅;就是说,一旦你因三代的官爵成了士族,你就自然地拥有了二品的品第,即“二品系资”,也就是沈约所说的“凡厥衣冠,莫非二品”,中正的品第已无足轻重。再从另一个角度看,东晋以后,一度被抑制的皇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而皇权的复兴和加强自会加强对官吏的选拔;封建社会中,皇帝绝不会容忍大权的旁落——即人事权力掌握在司徒、中正手中,而让权利转移到了吏部尚书的手中。刘宋以来,对吏部尚书任命的谨慎,史籍中一再可见,一再要求其人“详练清浊”,“铨衡有序”。吏部的权力就得到了强化;正因为其“职管九流,铨衡所寄”,其吏部郎的职位也较一般郎官重要。精于历代之制的沈约在《宋书》卷九十四《恩幸传序》中就直言,“孝建(宋孝武帝年号)、泰始(宋明帝年号),主威独运,官置百司,权不外假”,不仅如此,甚至吏部尚书也一度架空,《宋书》卷七十七《颜师伯传》载“上不欲威柄在人,亲监庶务,前后领选者,唯奉行文书,师伯专情独断,奏无不可”,就不能不说明皇权正在凭借选举而日趋加强的现实,这是强化下的必然结果。当然,东晋南朝选官的主流仍是中正定品,然后由吏部或公府擢用;或者说,凭借家资,以门荫入仕仍是主流,这一点,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七》就曾说:

独魏晋南北史不言门荫之法,而列传中亦不言以门荫入仕之人,何也?……而史传中所以不言以门荫入官者,盖所以见当时虽以他途登仕,版居清要者,亦皆世家也。

即大多凭借“阀阅”做官。既然都这样,史书记载时就无需特别突出、言明了。

汉代以“四科”察举,”这“四科”,到了东晋,实际上只剩下了两科,即孝廉和秀才;其他的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但就是这两科,也不是平行发展的。据《通典》卷十四《选举》“天下士人皆砥砺名节,务从约损。……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飧,以入官寺”,以及《晋书》卷四十七《傅玄传》“举清远有礼之臣者,此尤今之要也”等能看出,曹魏时期,不管其赞同与否,选举首先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倘能“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否则,“道义亏阙,则降下之”,一切以道德为转移。而到了东晋南朝,却明显地发生了转向:

东晋元帝制,扬州岁举二人,诸州各一人。时以天下丧乱,务存慰勉,远方孝、秀,不复策试,到即除署。既经略粗定,乃诏试经,有才不中举者,免其太守。其后孝、秀莫敢应命,有送至京师,皆以疾辞。太兴三年,尚书孔坦议请普延五岁,许其讲习。乃诏孝廉申至七年,而秀才如故。

同类推荐
  • 杜甫诗选

    杜甫诗选

    《杜甫诗选》作者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 我们的故事2

    我们的故事2

    以他们为那个时代的“标本”,已是茫茫40载春秋。当年的知青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们以青春和生命为代价所耕耘的土地上却永远留下了印记。作者用纪实文学的方式描绘出属于一代人的图景:他们和共和国一起经历苦难,从1968年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发表至今,一同迎来崭新的时代
  • 中国的笑容

    中国的笑容

    我曾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看五星红旗的威严、庄重我曾在金水桥上望天安门城楼望城楼何处发出巨人之声我是那么深情地仰望国旗啊仰望国旗, 就是仰望共和国的坚定我是这样久久地仰望城楼啊仰望城楼, 就是仰望中国的笑容。
  • 抒情散文精品文集

    抒情散文精品文集

    读一篇优美的散丈,优如品一杯好茶,那沁人心脾的芳香令人久久难忘。经典的散文总是闪烁着智慧和哲理的光辉,这光辉如同夜空中的星星,照耀着我们人生的旅程。每个人在走向成熟的路上,都应该沐浴这种思想的光辉,接受这种精神的洗礼。
  • 解读阎府

    解读阎府

    本书共分为沧桑阎府和魅力民俗两个部分,分别从阎锡山及其家族、阎府的主要建筑、阎府的建筑风格、阎府的雕刻艺术等方面解读阎府。
热门推荐
  • 亡魂花

    亡魂花

    失意的青年作家迟子鸣,来到一个叫罗洋的偏僻小渔村,一心想自杀,这个村子看似平静其实不然,除了关于可怕的死神传说,还有个因含重金属辐射会致人昏近或死亡的幻崖之外,贫瘠碱性的土地开不出任何的花,但如果有人将死,海上会涌现大片大片鲜红妖艳的“亡魂花”。
  • 解密北京大案

    解密北京大案

    从《名幻杂志》为一鹤同志做责编大概有十个年头了罢。这其间,一鹤的法制纪实作品名声越来越大。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他关于某演艺圈名人案件的报导,文坛中太多起承转合,波诡云橘了。而一鹤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由一个青涩的山东汉子,引起湖北与广东两家大刊编辑的争抢,成长为深具洞察力的法坛卫士。以致他不得不承诺为放弃的一家另写两篇稿子才算平息。人类灵魂工程师,自有其独特的理想与追求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梁山梦

    梁山梦

    ,逐异邦,驱侵略!但最后,他逆天改命,平草寇。我欲将心与好汉,一部悲情血泪史被一个少年改写,奈何好汉向他人。终结了一部悲剧,为梁山好汉的命运谱写新章。我中华国土,怎能让外邦侵略?同一版图,怎能被草寇瓜分?羸弱北宋,不能在一统天下!看我梁山男儿,却又开启另一部悲剧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单挑高冷男神:竹马你别跑

    单挑高冷男神:竹马你别跑

    【全文完】【新文:诱妻入局:首席求爱1001次】麦芽从小就有个心愿,那就是能够将席简然追到手。“男神在上,让小女子亲亲……”麦芽捧着席简然的脸,朱红的嘴唇跟着缓缓落下。席简然厌恶的一把推开了她了:“麦芽,你有病!”麦芽狠狠的亲到了地板上,她转身回应一笑:“是啊,我有病!”“还是先天性的心脏病……”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个人,让你无言让你醉,而麦芽,天生就是席简然的克星,当她真真正正的倒落在自己的跟前时,他才恍然发觉,原来,心会痛。群:434517359——
  • 积极心态引领成功(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积极心态引领成功(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在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代班保姆不好惹

    代班保姆不好惹

    来到大城市才知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一年之内换了7份工作,居然都悲催的碰到了禽兽男!她情急愤怒之下,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踢胯功!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丢了工作,流落街头……再一次流落街头后,夏梦婷正生气地埋头向前走着,居然不小心撞到了一个男人,而且也是一个禽兽男?二话不说,我踢!看小保姆如何成功变身,成为一个超级白领和知名作家的同时,还霸占了禽兽男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