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8500000019

第19章 东晋:文坛的凄凉 凋落与变异(3)

东晋一朝,学术文化的缓慢蕴育很大程度上是其时政治变动不居、高门专权影响和制约下的一个结果。惠怀之乱、中原板荡之际,江南也不安宁:从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到永嘉四年(310),就有三次大的战争,即张昌为首的农民起义、仓部令史陈敏妄图割据江东以及吴兴人钱割据的战争,这些人都被以周玘、顾荣为首的江东大族联合镇压。镇压中,江东大族也切实感到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以维持他们的既得利益;而永嘉元年(307)司马睿的南渡,也正好能填补这个权力空缺。二者一拍即合,经过王导的拉拢,顾荣、贺循等应命而至,一个南渡的朝廷就这样建立了。但是,东晋初建就面临着两个棘手问题,即土地的占有和朝中官职的分配。为避免摩擦,或损害江东大族的利益,北来的士族转而开发东土——浙、闽。这还好一点,尤让江东大族不满的是,北来的“亡官失守之士避乱来者,多居显位,驾御吴人,吴人颇怨”,司马睿又虚与委蛇,这自然激起江东世族的不满,“吴人颇怨”就说明了这一点。吴人周玘、周勰也为此密谋叛乱。对此,东晋政府采取了分化政策,用吴兴沈氏袭击义兴周氏,尽灭了周氏。但一波虽平,一波又起,322年,王敦自武昌起兵。之后,举兵向阙的争斗又一再上演。327年,苏峻、祖约以讨伐庾亮为名,举兵南渡。这中间,还夹杂着门阀士族间剧烈的争斗,如荆扬之争;或借北伐以控制朝廷,如353年殷浩北伐,354年、356年、363年桓温三次北伐,可以说,东晋政府几乎没一刻安稳、消停过。最后,桓玄称帝、刘裕起兵,最终移了晋祚。就在这持续不断的内讧中,东晋的国学一直萎靡不振:元帝初,王导请兴学,最终在建武元年(317)十一月建立太学;但效果明显不佳:“(元帝)虽尊儒劝学亟降于纶言,东序西胶未闻于弦诵。明皇聪睿,雅爱流略;简文玄嘿,敦悦丘坟,乃招集学徒,弘奖风烈,并时艰祚促,未能详备。”咸康三年(337)正月立学,征集生徒,然“世尚庄、老,莫肯用心儒训”。这两次,史书明载废止的原因,元帝时,“会王敦之难,事不施行”;“穆帝永和八年,殷浩西征,以军兴罢遣,由此遂废。”太元九年(384)四月,增置太学生百人,十年二月,立国学。但因“品课无章,士君子耻与其列”,甚至还出现极端的情形:“晋孝武帝太元十年正月,立国子学。学生多顽嚣,因风放火,焚房百余间,是后考课不厉,赏黜无章。”对此,吕思勉也止不住感慨:“风纪败坏至此,其人尚可教乎?”这也正如殷茂所言:“自学建弥年,而功无可名。惮业避役,就存者无几,或假托亲疾,真伪难知,声实浑乱,莫此之甚。臣闻旧制,国子生皆冠族华胄,比列皇储。而中者混杂兰艾,遂令人情耻之。”显然,这种情形下想促进学术的发展,确实为乎其难。

当然,这种艰难还受制于书籍的匮乏。据《宋书》、《南史》的记载,刘宋时期分财而及书籍的仅有三例:“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国吏数人而已,遗财禄秩,一不关豫。” “幼有素尚,兄弟分财,(王)昙首唯取图书而已”, “湛之卒,(褚)彦回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王谢自是一流高门,褚氏也贵为皇戚——“父湛之,尚宋武帝女安哀公主。渊少有世誉,复尚文帝女南郡献公主”。而“书数千卷”,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要知道,东晋初年,《晋元帝书目》才著录书三千一十四卷。私人藏书达万卷以上的,只是在梁时才出现,如沈约、任昉、王僧孺、张缅、萧纶等。永嘉南渡时,“南渡之北人十九系高门”,唯有聚族迁移,才可能安全到达南地。这中间,挟带书籍渡江的史料,几乎不见于载籍,也说明了书籍的严重匮乏。王廙“尝得索七月二十六日书一纸,每宝玩之。遭丧乱乃四迭缀衣中,以过江”;庾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纸张的携带尚且如此困难,大批书籍的携带,其艰难更可想而知。直到东晋末年,桓玄执政,发布以纸代替竹简、帛书的诏书,廉价的纸张才有可能为普通人打开知识、文化的大门。

既然国学无力承担教育;那么这个重任则不得不落到家族的肩上,这是因为家族本身需要培养人才,以增进或维持家族地位。东晋时,固然士族制度业已固定,但这也只是就整个士族格局而言,即士族参与、主宰当下的政治,甚至致使皇权也萎靡不振。一旦具体到某一个士族,情况就要具体而论,即以当日的当轴士族来说:颍川庾氏,在庾亮、庾怿、庾冰、庾翼死后,家势迅速削弱、式微,后经桓温的排挤、杀戮,其家族几尽灭绝。高平郗氏,在郗愔、郗昙死后,也迅速地退出了高层政治领域。同样,琅邪王氏在王导、王允之死后,其政治影响也一落千丈,咸康、建元之际,庾翼遗书殷浩时说:“当今江东社稷安危,内委何、褚诸君,外托庾、桓数族。”估计政局时不再被人提及,势力显然衰落。陈郡谢氏,淝水战后一度如日中天,但好景不长,当谢安、谢石、谢玄去世后,其对政局的影响力在急遽衰退,隆安四年(400),谢琰战败被杀,谢氏的门户力量就更衰了,一时间,谢家不得不韬光养晦,另寻机遇。穆帝、孝武帝时,谯郡桓氏势力一度崛起,桓温以北伐声威挟持朝廷,其后,桓玄又移晋鼎,改国号楚,但在东晋末年刘裕的攻杀下,桓氏就寂篾无闻了。这样,即便是当轴士族,其地位也是不稳定的,也必须时刻努力维持或增进门户势力;况且,家族的存亡兴衰往往与某一个人息息相关,一旦此人去世,家族门户又无人支撑时,其门户的地位就无法继续,也势必为其他的门户取代。所以,“当轴士族在择定其门户的继承人时,往往是兼重人才而不专重嫡嗣,宁重长弟而不特重诸子”。这样,为门户计,在一个家族内部,势必要慎择人物,势必要着力培养后继人才,这是客观情势所决定。也正因为此,这种对家族中某一个人特别寄予重望(即振兴家族)的记载,在整个东晋,甚至南朝,一直屡见不鲜:

及祥死之日,以刀授弟览曰:“吾儿凡,汝后必兴之,足称此刀,故以相与。”

(乐)广时年八岁,(夏侯)玄常见广在路,因呼与语,还谓方曰:“向见广神姿郎彻,当为名士。卿家虽贫,可令专学,必能兴卿门户也。”

(范)汪少孤贫,六岁过江,依外家新野庾氏。荆州刺史王澄见而奇之,曰:“兴范族者,必是子也。”

族叔(顾)荣雅重之(顾和),曰:“此吾家麒麟,幸吾宗者,必此子也。”

王览、乐广、范汪、顾和等人被宗族寄予厚望,自应受到宗族的特别关照;夏侯玄的建议“可令专学”,也表明了这一点。而光大门第,对士族而言,至少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不废事功。东晋时,前后当轴的士族,王与马共天下、庾亮北伐、桓温北伐、谢氏在淝水大捷后如日中天等事件,都充分说明了事功的重要。后来刘裕也是借灭南燕、后秦的赫赫威势,才最终取晋而代之。二,作为门阀、士族,重要的是文化的积淀和优势。一个家族可能因某种际遇而迅速上升,跻进权力中枢,但却不一定能成为人所公认的士族,纪僧真幸于齐武帝,曾向武帝“乞作士大夫”,武帝说:“由江敩,谢瀹,我不得措此意,可自诣之。”僧真造诣江敩,刚登榻坐定,江敩便命左右“移吾床让客”,不得已,僧真丧气而退,告诉武帝:“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说穿了,士族之所以为士族,就在于文化的优势。就东晋来看,其文化的优势可以表现在以下方面,如儒学、玄谈、书法、绘画、文学等。这中间,时人最高看、器重的是清谈,这一点,从《世说新语?文学》所载的比比皆是的清谈情形就能看出;为此,由儒入玄甚至成了一个家族在东晋上升的一个必要条件。除了清谈,重视其他艺术才能的培养,也是一个家族慎重的事。这里可以王氏家族对王羲之、谢氏对家族文学才华的刻意培养为例说明:

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

羲之少朗拔,为叔父廙所赏。

王羲之受到了长辈王导、王敦、王廙的器重、赏识,这些人都特别擅长书法:王导“甚有楷法,以师钟、卫,好爱无厌”,“崔瑗、张芝……王敦……千百年间得其妙者,不越此数十人。各能声飞万里,荣耀百代”,王廙“能楷书,谨传钟法”;因此,王羲之在书法上的造诣,就不是孤峰特出的现象。至于谢氏,在培养子侄方面,由现存的史料看,似乎更突出一些: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吁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谢安“于土山营墅,栖馆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屑意。”一个“每”字、“屡”字,都点明聚会欢宴的次数是相当多的;正是在宴饮歌吹之余,谢安强化了谢子弟的文学才华。上面两则事例,编撰者都特意提到“因子弟集聚”、“寒日内集”,当不是无意的巧合,因为冬日内闲暇时间多;再结合上面的“游集”、“宴集”字句,它正可说明,谢安有意在闲暇时集聚子弟、磨砺其文学才华;很可能,训练多在宴饮歌吹后进行。《诗经》,汉以来一直推崇其温柔敦厚,“雅”、“正”的诗风;但谢玄的回答,已明显脱离传统诗教,倾向于作品中浓厚的文学色彩。谢道韫的咏雪之句,风姿绰约,意境高远,更给人以风神空灵的美感。这种摘句赏析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提高方式,特别是赏析“片言”、“警策”,“一字之书,必共咏读;一句之文,无不研读。”精细的切磋、赏析中,谢氏子弟的文学才华无疑能得到迅速的提高。这时节出现的谢氏子弟谢朗与司马道子的论辩,就足以佐证这种赏析的效果:司马道子以“月夜明净”为佳,谢重则脱口而出:“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微云点缀”就是一种别致的极富美学蕴涵的意境。晋安帝隆安(397-402年)后,谢混是谢家的顶梁柱,在不遗余力地培养子侄方面,充当了谢安的角色。《南史》卷二十《谢弘微传》载: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晦、曜、弘微以文义赏会,常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诗所言“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姓”者也。

谢混所自豪的“乌衣之游”,本质上正是对谢安重视“文义赏会”的继承;“常共宴处”,也说明多在宴饮之余进行。刘师培先生也曾说:“自江左以来,其文学之士,大抵出于世族,而世族之中,父子兄弟各以能文擅名。”至于其起到的作用,则见下论。

整体上看,这种对家族子侄的刻意培养,东晋中后期才较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南渡士人渐安于明丽的江南、经济繁兴的结果;但是,孝武帝时特定的政治环境也不可忽视。这一时节,当轴士族后继乏人,正是皇权振兴的一个大好时节。宁康元年(373),桓温死;太元九年(384),继任者桓冲死;太元十年(385),谢安死;太元十三年(388),谢玄、谢石相继去世,当轴士族已无突出人物来控制政局。这一时节崛起的太原王氏,因无特出的人才及事功,也只能依附于皇权而不能超越。这样,孝武帝就有足够的能力来支配政局。太元十六年(391),范弘之与会稽王司马道子笺:“晋自中兴以来,号令威权多出强臣,中宗、肃祖敛衽于王敦,先皇受屈于桓氏。今主上亲览万机,明公光赞百揆,政出王室,人无异望,复不于今大明国典,作制百代,不审复欲待谁?”“今主上亲览万机”、“ 政出王室”就充分说明了不同于昔日的政治格局。这样,孝武帝势必要振兴皇权;而振兴皇权,莫过于振兴儒学、重用儒生而为己所用:

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太傅谢安举以应选。……初,范宁与邈皆为帝所任使,共补朝廷之阙。

孝武甚亲敬王国宝、王雅。雅荐王珣于帝,帝欲见之。尝夜与国宝及雅相对,帝微有酒色,令唤珣。

范宁、徐邈、王雅都非一流高门,也都以儒学事孝武帝;特别是范宁,更以崇儒著称:“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崇儒仰俗”,“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这也似乎可说明孝武帝有意对一流高门戒备,或排斥的心理,以图皇权的振兴。

同类推荐
  • 大医之道

    大医之道

    本书介绍了运城市中心医院院长柴瑞霁的创业之路。如何把医院创建成一流医院的感人故事。
  • 青春变成鱼尾纹

    青春变成鱼尾纹

    生活已成碎片。短暂的宁静之所以能够常常回到内心,完全是因为内心还在自然地抵抗着。这样的内心自然是不够强大的,它充满了矛盾、放弃、坚守、游离、妥协。它自然无法构成一股强大的精神洪流,冲破现实的束缚和藩篱,它同样又无法退回到自己的理想国中。一个更大更久远的困惑常常将我抛上抛下:哪里是我的故乡?
  • 国旗阿妈啦

    国旗阿妈啦

    仁曲珍是一位深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藏族老人,在四十五年的时间里,这位老共产党员每天执著地将五星红旗在自己的院中挂起来,成为边陲山村一道美丽的风景。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知道老人的事迹后,都给予了关注与关怀。《国旗阿妈啦》的作者杨年华深入老人所在的樟木镇帮村采访、拍摄,对老人的人生故事进行了解,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升旗行为进行探寻,最终写成本书。《国旗阿妈啦》以老人一生的坎坷经历,尤其作为旧农奴,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生活、尊严上的翻天覆地变化为核心,以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描写对象,进而将镜头拉远,焦点扩大到老人所在的一个村、一个镇的数十年发展。
  • 国家日记

    国家日记

    本书包括《重犯押向西部》、《中国反恐怖揭秘》、《共和国告急》、《中国第一农民市场》四个故事。
  • 老街

    老街

    这是一本厚重的散文集,放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秋后收获的果实。这让我联想到了有那么一些人,在当今经济大潮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在坚守,在默默耕耘,在无私奉献,他们是中国文化的脊梁和良知。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爱之约定

    爱之约定

    因为一个误会,他将她抛弃,事后知道错怪她,想找她的时候,她已经消失在人海。五年后,机场意外重逢,她竟然还领着一个宝宝!“你跟孩子都是我的!”他霸道的宣誓,她却不屑的道:“先生,我们认识吗?”不认识?好!很好!既然如此,那他就让他们好好的重新认识一番吧!
  • 真神界

    真神界

    一个奴隶,机缘巧合,踏上了武道之路,在尘世巅峰,蓦然发现,所有曾经站在巅峰上的人,都已经消失不见……消失的武道巨匠、魔道巨孽,都去了哪里?曾经的热血,难道竟然都是一场虚幻的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末世君邪子筱

    末世君邪子筱

    地球忽然出现了一种怪物!谁也不清楚它的发源地在哪儿了,被这样的恐惧所替代。他们像是传说中的吸血鬼,但是他们没有俊美的躯壳;他们像是传说中的吸血僵尸,但他们没有僵硬的躯体。他们是感染了病毒的人类异化后的生物,拥有人类的躯体却嗜杀任何血肉的怪物!
  • 全面稳定(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全面稳定(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人精神底蕴之所在,是民族长盛不衰之根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本套丛书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以一个全新角度纵览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全书以全新史料,记述了上溯古代,下至公元1912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外交、法律、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详实,存真去伪。并由历史国学权威学者、专家最终审定。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嫡女倾城:腹黑王爷逆袭妃

    嫡女倾城:腹黑王爷逆袭妃

    一朝穿越,她成了侯府一无是处备受欺凌的草包嫡女,懦弱好欺?哼,我命由我不由天,凡是欺我、辱我、害我者,我必淡然轻笑,看准时机整死他!她手握逆天功德系统,建产业,治瘟疫,他是尊贵的世子殿下,严重洁癖,厌恶女人,强大背景的求婚人选。但是——世人皆知瑾世子宠妻入骨,是个怕老婆的,某女实在忍无可忍翻白眼,她怎么就看上这黑心男人,节操何在啊……
  • 职场智慧

    职场智慧

    不管你是职场菜鸟,还是职场“人精”,总会为或大或小的问题苦恼,本书模拟现实案例,用实话动人,亲手教你玩转职场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