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8400000010

第10章 顾鼎臣与嘉靖初年的经筵(3)

由上述分析可知,顾鼎臣对于《中庸》的解释,本乎朱熹《中庸章句》,而遵循通晓易懂的原则,对某些古语,改为浅显易懂的现代口语;也对朱熹释义较为简略之处,加以补充,务要世宗达到疏通经典字句之意。

(二)经典的目的性导读

《中庸首章讲义》第三部分,主要为顾鼎臣对经典义理性发挥,无论从篇幅还是语气来看,此部分都为讲义的重点。其中,顾鼎臣还针对讲述对象,对经典进行了有目的性地导读。

在第三部分开首,这一特点即明显体现出来。首先,他叙述了《中庸》产生的过程和子思述《中庸》的意义:

精一执中,尧舜三圣,心传口授,开万世道学之源,自时厥后。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传之曾子,曾子传之子思。虽圣不常有,而代产英贤,识其大者。君臣父子师弟之间,更相授受,统纪甚明。时经春秋战国,世道日降,去圣愈远,异端起而大义乖,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是以远宗尧舜之旨,近述父师之言,以作中庸提携纲维,开示蕴奥,其继往圣开来学之功,足以方驾六经。

事实上,这是顾鼎臣对朱熹《中庸章句》的提炼,在《中庸章句》中,同样有类似描述:

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则去圣远而异端起矣。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

这两段话看似相似,实在侧重点不同。在《中庸章句》中,强调的是“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而在《中庸首章讲义》中,则强调了“虽圣不常有,而代产英贤,识其大者。”另外,在“继往圣,开来学”的认定上,也颇值得玩味。朱熹认为,孔子将道统由君臣之道传之于后学,即是“继往圣,开来学”的含义;而顾鼎臣则回避了此点,模糊地将子思述《中庸》,远宗尧舜之旨,近述父师之言,开示蕴奥,称之为“继往圣,开来学”。

此为关节点之一,由此看出朱熹的《中庸章句》,其侧重点在“学”上,而顾鼎臣之侧重点,则在于“道”上。在之后对“正心”的不同释义中,此点将有更深刻之体现。

在《中庸章句》中,曾指出“正心”的重要性:

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其效验至于如此。此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

同样,顾鼎臣也十分看重“正心”,他认为:

故人君之体在用人,用人之道在修身,修身之要在正心,心既正而天下可运之掌矣。心正则身无不修,身修则贤臣可得,繇是政善而民安,化行而俗美,绥之斯来,动之斯和,以驯致乎位天地,育万物有不难矣!

两相对比,则差异立现,同样是“正心”,朱熹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而顾鼎臣的目的则是为了教导年轻的皇帝如何“得贤臣”、“运天下与掌中”。他认为圣人为生而知之者,而《中庸》这样的经典,对其研读和体贴,则是为了“致中和”:

圣人生知安行,下学上达,故能穷神知化,尽性至命以极夫参赞位育之功,其功夫次第则戒惧谨独,以致中和,是即所谓惟精唯一,允执厥中者也。

人君所要做的,则是此“次第功夫”,不是为做“圣人”,而是为成“明君”。事实上,此篇经筵讲稿,恰是世宗要求其“敷陈经义关切于君德治道者以献”。对于一个君主,与其期望其成为“圣贤”,不如期望其成为“明主”,这样更有现实意义。

第三节 从大礼议背景看顾鼎臣进讲意义

一、议礼中君臣表现

世宗以外藩入继大统,继而兴起大礼之议,抛开此事是非对错不谈,且看在“大礼议”中君臣各有何种表现。

最初,礼部要求世宗以皇太子身份由崇文门入东华门,居文华殿,先完成皇太子礼后,群臣再“上笺劝进”,进行即位礼。这个要求被世宗以“遗诏以吾嗣皇帝位,非皇子也”的理由拒绝,杨廷和毫不退让,“固请如礼部所具仪”,双方僵持不下,拖延许久。

而后,世宗不满入嗣孝宗的决定,曾向毛澄求助,“尝遣中官谕意,至长跪稽首”,“言‘人孰无父母,奈何使我不获伸’,必祈公易议。”并出囊金畀澄。请杨廷和、蒋冕、毛纪“委曲折中以申孝情”,并“每召廷和从容赐茶慰谕,欲有所更定”,但廷和等不肯顺帝指,正德十六年,世宗欲尊父母为“皇帝”、“皇后”,召杨廷和谕之曰:“至亲莫如父母,卿等宜体朕意。”廷和封回御批,并上疏曰:“实以为人后者为之子,既为人后,则不得复顾其私亲……此国家典礼,关系至重,臣等实不敢阿谀顺旨。”类似此事,杨廷和“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

可以说,嘉靖初年在“大礼议”问题上,呈现出朝杨廷和一边倒态势,世宗的决议,动辄出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联合反对的局面,而后,更是有二百多人哭谏的左顺门事件。众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不但对世宗毫不通融,对待反对者,更采取强硬手段。在京的寥寥几个反对者,或下诏狱,或贬斥远方。而在外张璁、桂萼等到京则“众汹汹,欲扑杀之”。

不论杨廷和派持论是否正确,其言行都已经超出了大臣的范围,正如御史曹嘉所言:

顷者佥事史道,劾大学士杨廷和严旨切责,下之诏狱。至廷和疏辩及尚书彭泽讦奏,则温旨慰奖,谆谆数百言。是为大臣者,真能擅威权以移主柄党大臣者,真能取容悦以惑圣听矣,谓之法可乎?

世宗虽在议礼之初因无法找到合理说法而显得软弱温和,一旦有了可以“父子保全”的理论依据后,也变得强硬起来,特别是在左顺门事件中,廷杖一百八十人的大手笔,足以显示出其铁腕手段。

而议理支持派张璁,桂萼等人,也显示出睚眦必报的心性,《明史》曰:“璁、萼益恃宠仇廷臣,举朝士大夫咸切齿此数人矣。”

可以看出,议礼事件在其后演变为恃礼无恐,持有可自圆其说理论的一方,便具有联合同道、诛杀异己的完全合法性,使整个事件完全脱离了正常的轨道。

二、议礼中的世宗与张太后

大礼议时张太后的态度和行为颇值得注意,张太后作为孝宗唯一的妻子,孝宗曾多次置朝臣意见于不顾,优容其家人,可见张太后与孝宗的感情笃厚;而作为武宗唯一的母亲,其在宫中独享尊荣,唯一的苦恼恐怕就在于武宗荒诞的生活和无嗣的隐忧。武宗意外身亡后无嗣,对张太后来说,世宗入嗣孝宗是最好的选择,惟其如此,她才能保持自身地位不失。

事实上,在世宗在“继统不继嗣”思想指导下,一步步推尊自己父母的同时,张太后的地位已经下降,最终世宗下诏“称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昭圣皇太后曰皇伯母,恭穆献皇帝曰皇考,章圣皇太后曰圣母”,张太后失去了“圣母”称号。与之相对应的是,其境遇也每况愈下,可谓晚景凄凉,家人不保。如《明史》载:

三年,兴国太后诞节,敕命妇朝贺,燕赉倍常。及后诞日,敕免贺。修撰舒芬疏谏,夺俸。御史朱淛、马明衡、陈逅、季本,员外郎林惟聪等先后言,皆得罪。竟罢朝贺。

会太后弟延龄为人所告,帝坐延龄谋逆论死,太后窘迫无所出。哀冲太子生,请入贺,帝谢不见。使人请,不许。大学士张孚敬亦为延龄请,帝手敕曰:“天下者,高皇帝之天下,孝宗皇帝守高皇帝法。卿虑伤伯母心,岂不虑伤高、孝二庙心耶?”孚敬复奏曰:“陛下嗣位时,用臣言,称伯母皇太后,朝臣归过陛下,至今未已。兹者大小臣工默无一言,诚幸太后不得令终,以重陛下过耳。夫谋逆之罪,狱成当坐族诛,昭圣独非张氏乎?陛下何以处此!”冬月虑囚,帝又欲杀延龄,复以孚敬言而止。亡何,奸人刘东山者告变,并逮鹤龄下诏狱。太后至衣敝襦席藁为请,亦不听。久之,鹤龄瘐死。及太后崩,帝竟杀延龄。

同时,张太后与世宗母亲蒋太后的关系也并不亲密,“兴国太后以藩妃入,太后犹以故事遇之,帝颇不悦。及帝朝,太后待之又倨。”所以,任由蒋太后地位提升,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张太后,在这种预期之下,张太后本应该是入嗣呼声最高的一个人,她的反应又是如何呢?

最初世宗与杨廷和为以太子礼入京还是以君礼入京僵持不下时,张太后为之调停,下旨曰“天位不可久虚,嗣君已至行殿,内外文武百官可即日上笺劝进”。随后世宗为父母改“兴献王”、“兴献王妃”为“兴献帝”、“兴献后”,再后,又欲在称号后加一“皇”字,都预先取得了张太后的支持。见《明实录》中:

钦奉慈寿皇太后之命,以朕既承大统,父兴献王宜称兴献帝,母兴献后,宪庙贵妃邵氏为皇太后,朕辞之再三,不容逊避,特谕卿等知之。

……连名具疏奏:“兴献帝不宜称皇号言,正统大义惟赖皇字以明,若加于本生之亲,则与正统混而无别,揆之天理,则不合验之。人心有未安,非所以重宗庙正名分也。”上曰:“慈寿皇太后懿旨有谕,今皇帝婚礼己命行,其兴献帝宜加与皇号,母兴献皇太后,朕不敢辞尔,群臣其承命。”

……今御批直曰父母又各加一皇字,则似乎於正统之亲混同无别,恐不可以告于郊庙,而播之天下也,内阁大臣竭诚尽忠,陛下不可不听。上曰:“此慈寿太后懿旨,不必更议。”

从上引文可以看出,张太后总是在关键的时候拖朝臣的后腿。难道张太后不知朝臣的反对事实上是对自己有利的吗?她为什么总是推动事态朝自身不利的方向进行呢?如果说是因为世宗胁迫,张皇后作为世宗拥立者,世宗羽翼未丰之时应不敢对其有所不恭敬。况张皇后如果不支持世宗,完全可以站在朝臣一边,对世宗下旨阻挠,世宗完全没有办法对其威胁利用。如果说是因为世宗巧语蒙骗,以各种许诺取得其支持则更加不符合事实,且不说这种取媚于人的做法不属于世宗的行事风格,世宗与张皇后的关系似乎一直都比较紧张,世宗从未显示出低姿态。那么张皇后的做法只有一种原因,作为皇室成员,在看到朝臣以礼法制约皇权的做法时,虽然知道自己会是受益者,但内心深处仍觉得不合时宜。所以,她不断下召,企图平衡朝臣的所逾越的“分”。也正是因为她行事的本意并不是支持世宗,所以世宗对其并不领情,在利用之后,仍旧对其抱有敌意。而世宗,在推尊亲生父母之后,对这个“伯母”采取的忽视与冷淡,也未尝没有过河拆桥之意。

三、顾鼎臣对君臣的劝诫

面对如此混乱的情况,顾鼎臣曾不愿面对而希望在家终老,在朋友劝诫下回到京城后,他便竭力尽自身努力,希望对时世有所贡献。

在《中庸章句》中,疏通经典大义后,顾鼎臣做了一个设问:为何一个具备圣人之德、圣人之资的君主,却无法将国家治理好?就是因为没有“致中和”,事实上,这是顾鼎臣在以讲经之机,对世宗进行的劝诫:

仰惟皇上聪明睿智,禀圣人之资,溥愽渊泉,备圣人之德,逊志励精,不遑暇逸,十年于兹,宜乎登世道于雍熙,跻圣功于三五矣。然而教化未尽孚,灾殄未尽息,百官未尽承式,兆民未尽敏德,群生之物未尽得所者,何哉!意者求道于外,而或遗其内,徒博焉而未约于要之故与。抑大臣庶职不能同心戮力,而昧于承弼赞襄之过也。

何谓正心?致中和是也。何谓致中?自其性之本体而不汩于外物,外物非必声色货利,凡有所执著皆是也。何谓致和?谨其情之所发,而不涉于私意,私意非必比昵阿狥,凡有所激抗皆是也。二者言之甚易,而至之寔甚难。

有所“执著”皆是“外物”,有所“激抗”皆是“私意”,在左顺门事件和汪佃事件之后,大批官员因为受到牵连或被罢黜,或被外调,大大削弱了明王朝的行政力量,将明王朝置入潜在的危险之中,顾鼎臣正是为此向明世宗进行劝诫。他尖锐地点出世宗对“大礼议”的“执著”,以及因此执著而酝酿而成的“激抗”,都是不合王道的。进而顾鼎臣希望世宗能体会“子思之旨”,以“致中和”要求自己,成为“明君”。

而对待群臣,顾鼎臣也有所批评。在世宗廷杖诸臣之后,顾鼎臣以一首诗来表述自己的心情:

初行人司,所上封事,与四曹相为后先,而独不见处分,诸君待罪累日,复上一章申理,而大理左右二寺,并工曹三人复抗疏论列。上怒,遂俱下制狱,后复诏通前系六人,俱带系械,仍跪五日,前一百七人跪五日后,诏各杖三十,舒修撰芬、张文选衍瑞,孙武选凤、姜仪制龙,陆郎中俸五人调外,任余罚俸六个月。

嗟嗟诸曹彦,职守非言官。封章触忌讳,忠愤激肺肝。为善虽近名,犹愈相欺谩。长堤蝼蚁穴,撮土窒非难。只今已崩溃,旁瞩令心酸。上挟雷霆斗,下有蛟龙蟠。纵横下土石,秪激成惊湍。何年运神工,堤防复坚完。百物资灌溉,高下得相安,渊渊播皇泽,四海无波澜。

如果说顾鼎臣对这些在忠心的感召下,冲动行事的士大夫们还心存怜悯的话,对于那些以仁义道德说辞,鼓动他人,实际阴以达到自己目的的“大礼议”两派主事者,却表示了自己的蔑视,他曾愤慨地说:

夫乱不起于边徼夷虏,武夫健卒,锥埋发藏之盗,而实起于规行矩步、深情厚貌之士夫也,闲居未试之时,对客谈诗书,说礼义,固将高视一世,追踪于禹皋伊傅,孰肯委其身于不韪之地,为天下乱阶也哉。本心之亡,其初萌于进,进则兢,兢则将抑人以扬己,损人以益己,夺人以予己,患其不胜,要结党與,鼓雌黄之口,假翻覆之手,其阴事济,党势成,而罔上殃民之事丛矣,夫一人为之,十人和之,百人慕而效之,久则风靡而澜倒焉,由是纪纲大坏,皇泽下阏,人心嚣然不平,奸雄起而乘之,而乱斯作矣。

自古以来,就有将大臣作为国家长城的比喻。而如今,长城已经被伟大的谎言蠹空,不由不令顾鼎臣感到心酸。长城毁后的危险,不知“大礼议”的双方是否都会有明确的认识,而空留下顾鼎臣来期盼着“百物资灌溉,高下得相安,渊渊播皇泽,四海无波澜”美景的实现。诚然如历史所显示的,在“大礼议”中,顾鼎臣没有明确的意见表示,但这并不代表其对此事的默然和回避。

小结

孔子说“听其言,观其行”是考察一个人的两个方面,对顾鼎臣来说,其讲筵所阐发的是“正直忠厚之谠言,沉潜敦大之微旨”,不激愤,不曲媚,而期望为世宗指出一条明君之路;其行为则坚守“为臣之分”,不僭越,不恃宠,并以身作则,希望在朝中能树立理想君臣关系的榜样。

对顾鼎臣来说,良好的君臣之道,是“虽势位有尊卑,职任有大小。然所当敬身畏天,进贤才养庶民,以宁邦家者同一体耳”。无论是君臣,如果大家都怀着治国安邦的愿望去行事,那么则会“同心戮力”,不会被私欲蒙蔽;国家才不会出现祸乱,实现百福咸萃。

在今天的学界仍为“大礼议”两派究竟谁对谁错而争论的时候,顾鼎臣的所作所为是否能给学界提供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待“大礼议”。抛开所谓的忠义与进步,究竟什么才是历史所需要的,顾鼎臣的观点或许值得学者们做进一步研究。

同类推荐
  • 不是冤家不聚头:鲁迅与胡适

    不是冤家不聚头:鲁迅与胡适

    说到胡适与鲁迅,两大对峙的奇峰,他们有着太多的相同:一样的出生于文化丰厚之地,一样的来自于文脉世家,一样的青春年少便出门求学,最终又一样的漂洋过海留学深造,甚至一样的被守寡的母亲以同样的“母病速归”的谎言诓骗回家,娶了一个同样的没有文化的小脚太太。这太多的相同背后,又有着太多的不同:一个求学金陵,一个求学上海。在金陵的学校,鲁迅过的是比绍兴还要保守、传统的封闭生活。而在上海求学的胡适,则被开放、摩登的殖民文化所陶醉,如鱼得水,如浴春风,用他自己的话说:“自打进入上海后,我几乎没有一天不读报纸。”成山成堆的报纸杂志,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开阔了胡适的心胸,拓展了他的视野,让他看到了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的文化大潮。
  • 毛泽东的情趣

    毛泽东的情趣

    《毛泽东的情趣》共分七篇,分别是体育篇、览胜篇、博览群书篇、 交友篇、诗词篇、书法·题词·对联篇、戏曲·文娱篇。全书从毛泽东日 常生活、娱乐等的七个侧面,全面展示了毛泽东的爱好、习惯、娱乐、趣 味等鲜为人知的故事,让人们看到毛泽东在工作之余,是怎样生活、休闲 的,有哪些特殊的文化娱乐和爱好,从而可以从这些方面探寻毛泽东人格 魅力和过人才能的源泉。
  • 中国古代清官传

    中国古代清官传

    清官,是指那些公正廉洁、克己奉公、惠及百姓的官员,也被人们称之为“廉吏”。
  • 杜月笙全传

    杜月笙全传

    杜月笙自幼父母双亡,沦为乞儿。为了出人头地投靠青帮头目黄金荣;献媚于黄金荣的大老婆桂生姐;镇压工人武装,杀害共产党人取宠于反动势力;上攀“天子”蒋介石;中靠军统特务头子戴笠;下用青帮、“恒社”等帮会社团组织……一步步登上了民国年间名噪一时的“教父”宝座……本书除了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杜月笙用刀枪、鸦片、赌器、官印、女人、金钱,凭借黑道势力发迹于十里洋场的过程;同时又客观的记叙了杜月笙在抗战时期不惧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坚持支援国共抗日、并清剿汉奸特务的业绩;描叙了他对蒋介石攀附、希翼、失望、离心的四个阶段;刻画了他从“教父”宝座上跌下来,客死在香港的结局。
  • 问题首富黄光裕

    问题首富黄光裕

    1985年,黄光裕怀揣4000元离开潮汕,北上创业。2004年,他以105亿元财富首次成为“中国首富”。然而,在以430亿身家再次戴上“中国首富”的皇冠之后仅仅一个月,黄光裕被警方带走拘查。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笠翁对韵(国学启蒙书系列)

    笠翁对韵(国学启蒙书系列)

    《笠翁对韵》,借助国学智慧,成就卓越人生! 千古名篇,美轮美奂;文学瑰宝,锦绣灿烂。无数伟人从这里放飞自己的理想,无数学人从这里开始知识的积淀,更有无数读者在这里陶冶情操,开启自己的智慧人生。
  • 冰月玩转尸魂界

    冰月玩转尸魂界

    “冥王血?”这里是我的家!”一切的一切让人措手不及,两个女生穿越到这个即陌生又熟悉的世界“你是我哥哥?”“什么,谁带来谁的爱。谁给了谁心伤?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 做偶像老爸老妈

    做偶像老爸老妈

    在孩子的眼里,凡是比他厉害的人,他都称为偶像,所以他们有很多偶像,家长首当其冲,理所当然成为他们的偶像。《做偶像老爸》实际上,每个孩子的心中,父亲会是他的第一偶像。父亲爽朗的笑声、豁达的胸襟、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偶像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偶像老爸要在很多方面“考核过关”,才能在孩子心中保持“光辉”的形象。
  • 岁月觅踪

    岁月觅踪

    全书分我的人生、诗词选录、近期文辑、方志文摘等四个部分,记述了从抗日战争时期至改革开放时期的人生履痕和社会变迁:抒发了对亲情故土喝国家发展的情怀:探索和总结了十余年编纂方志的经验。
  • 情感底蕴

    情感底蕴

    歌德说:“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会上最大的财宝——只要懂得在适当的场合把前者带进会话里,在适当的时间唤起对后者的记忆。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将之作为座右铭,产生着无限的灵感、启发、智慧和力量,从而成为人生的航灯。作为人生的追求者,茫茫人海,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名家导师,关键在于找到鼓舞自己的名言警句,当然,最关键的是在这些金玉良言的指导下付诸切实的行动。
  • 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

    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

    书中记载了她们的奋斗历程,《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一书为我们展示了出自普通家庭的三代女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生际遇中,在战争动乱、家庭变动中她们始终以自身的奋斗来抗击外界的纷乱。为中国作协和重庆作协重点扶持作品。而书中的历史背景和呈现出的价值观,来完成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书里的一家三代女人皆善良、坚强、聪颖,吴雅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如何以一脉相承的理想追求,女儿雷吟是加拿大的数学天才。《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是作者余德庄历时六年的倾力之作,皆有我们及长辈所走过的历史痕迹。《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是一本中国女人书
  • 解放青岛(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青岛(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青岛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 穿越之人妻难为

    穿越之人妻难为

    相公说:为人妻者得奉行三从四德,熟读女戒,擅女工。最重要的两点是会带孩子,还得带的出去。苏小鱼白白眼,不屑的说:“你丫直接说做人家娘子得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不就得了!”掀桌,谁说做娘子这么简单的?这还得斗得过小三,养得起崽子,留得住相公!!!
  • 帝姬皇妹:迦南香挚爱

    帝姬皇妹:迦南香挚爱

    风尚阁告诉你,阅读是件美丽的事情http://m.pgsk.com/fengshang/缥缈情爱,扣人心弦,路尽头,有你在身畔。她是公主,有最尊贵的身份,却受人欺凌,生活在矛盾中苦苦挣扎。“这些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活下去见证,谁为王者,谁为败寇。”凭着这句话带来的勇气和信念,她作上了最尊贵的长公主之位。她的三哥,高贵典雅的天朝皇帝,教会她隐忍,陪伴她度过生命中最痛苦的时光。正如她所述,她爱他是种与生俱来的信仰。甘苦有情,富贵无义,矢志不渝,尽收天地。命运似乎早就将一切安排好,仿佛又是他,亲手将她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剑锋直指,寒光凛冽,那一瞬,他是否也曾心痛?这时,另一个同样胸怀天下的绝美男子拥她在怀,轻声呢喃着:“等我,有一日救你脱离这苦海,我不要你作他的公主,我要你作我的皇后。”战火纷飞,一场血雨腥风的厮杀席卷大地,面对最艰难的抉择,她毅然选择坠入漩涡。那些无法割舍的,犹如流星划过,只留瞬间辉煌,转瞬即逝。一切繁华过后,也无风雨也无晴。弹指间,已走过斑驳的流年。再回首,梦依旧。本文讲述了一段恻绯缠绵的爱情绝恋,令读者荡气回肠,沉浸其中,如痴如醉。文亦如茶,苦如生命,甜似爱情,淡若清风。小海的QQ群号:172120227我们一起来聊聊吧,欢迎亲们。敲门砖为文中你最喜欢的人物。《亲们,小花,月票,收藏,感谢哈,都是好人呐,好人呐,嘻嘻,谢谢亲的支持。》广告请绕行,评论区留给喜欢这个文的亲们,多谢合作=============================================美文推荐:《烫伤你、爱情的诱惑》(已完结)http://m.pgsk.com/a/293527/姐姐的文:钻石伯爵:邪少的契约恋人http://m.pgsk.com/a/324061/(完结,而且全本免费喔。亲们速去围观吧,很小资,中国草根女孩与英国上流,华丽丽的文采。)少爷,不可以http://m.pgsk.com/a/345670/(纠结虐心)亲们多多支持哈,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