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6500000028

第28章 李白与楚文化(2)

李白“酒隐安陆”期间,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减退。他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干谒诸侯,曾上书当地的长官李长史、裴长史、韩荆州,表达了强烈的用世愿望,热烈的进取精神,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可是没有结果。他又“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历抵卿相”,广交诗友,希得到援引;另一方面,求仙访道。李白生长于道教的发祥地川西北,从小受道教文化的熏陶,“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访过不少蜀中道教名山,结交过不少道友。到荆楚这片道教沃土后,又继续求仙访道。在入楚的第一年就在江陵见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赞赏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大大地鼓励了他求道成仙的热忱。在楚地他与元丹丘、元演过从甚密,一同拜访了著名道士胡紫阳。在隐居寿山、白兆山时也曾苦读道经、服丹饵食。李白的求仙访道活动不仅是追求超尘脱凡、长生久视、身心得到彻底解放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境界,也有广交朋友,提高知名度,希望得到援引而从政的目的,但是在楚地的这些活动并未达到目的。他自己曾说:“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长歌行》)统治者并不看重他的才华,更不容他那傲岸的性格,多次碰壁而回,落得个“孤剑谁托,悲歌自怜。迫于凄惶,席不暇暖。寄绝国而何仰?若浮云而无依。南徙莫从,北游失路”(《上安州李长史书》)。远大的人生理想与残酷的现实发生了激烈冲突,他的悲愤的心情需要宣泄,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从楚文学中吸收营养,像《离骚》那样,淋漓尽致、激昂慷慨、悲凉豪壮的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这段时期创作出了《蜀道难》、《行路难》、《梁甫吟》、《梁园吟》、《将进酒》等作品。这些诗歌显然受到楚文化传统的影响,《梁甫吟》中“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直接化用了《离骚》中的句子:“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寄远》中“美人美人兮归去来,莫作朝云暮雨兮飞阳台”引了宋玉《高唐赋》的典故,用了《楚辞》的句式。《蜀道难》的写作时期、地点争议很大,有说写于蜀中的,有说写于应诏入京时。笔者认为李白游蜀中山水,北上游过阴平道、金牛道,到过剑门关、江油关,为《蜀道难》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真正完成《蜀道难》的写作,应当是一入长安,仕途碰壁以后,以蜀道之艰险象征仕途之可畏。诗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夸张的手法,援引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崎岖,展示出蜀中山水的雄伟壮丽和磅礴的气势。诗风宏伟,句法灵活多变,韵散兼用,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也是李白的代表作。这篇千古绝唱,应当是李白在巴蜀文化的孕育和荆楚文化的影响下完成的杰作。

李白在楚地的求仙访道活动也大大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神仙世界的腾云驾雾、呼风唤雨、乘龙驭凤激发了李白丰富的想象力。他这段时间中创作了不少游仙诗,把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倾注在神仙世界中。这些诗中充满了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跳跃的思维,“神思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赵翼《瓯北诗话》)。如《元丹丘歌》:“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诗中充满了道教的浪漫精神。《赠嵩山焦炼师》、《嵩山采菖蒲者》、《古风》(其七)等都是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了神仙世界。《题元丹丘山居》把对神仙世界的追求与对山水自然之美的追求统一起来。《梁甫吟》则是以道教中的奇幻世界来抒发心中的愤懑不平。李白在楚地创作的游仙诗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李白在楚地学习了荆楚的民间歌谣。荆楚的民歌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诗经》中的《汉广》、《江有汜》等篇就是产生于楚地的民歌。《楚人歌》、《沧浪歌》等都是楚地的民歌。楚地祭神的巫歌十分盛行。《楚辞》正是汲取了楚地民间文学的营养,屈原《九歌》的前身就是楚国各地民间祭神的歌曲。秦汉时荆楚地方的民歌一般是五句式的唱和式的“相”,到六朝时发展为西曲,其句式生动活泼,语言清新自然。李白生活在楚地,继承了荆楚民歌传统,汲取了相、西曲的长处。如他创作的《荆州歌》:“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拨谷飞鸣奈妾何。”其中“丝”双关“思”,就是采用了西曲双关含蓄的修辞手法。他在荆楚写的《江夏行》、《长干行》、《襄阳歌》、《襄阳曲》、《大堤曲》都是学习的当地民歌,汲取了荆楚民间文化的营养。胡震亨《李诗通》说,《江夏行》、《长干行》“并为商人妇咏,而其源似出《西曲》。盖古者吴俗好贾,荆、郢、樊、邓间尤盛。男女怨旷哀吟,清商诸《西曲》所由作也。第其辞,五言二韵节短而情有未尽。白往来襄、汉、金陵,悉其土俗人情,因采而演之为长什”。《襄阳歌》则是在《襄阳儿童歌》的基础上的创新之作,据《晋书·山简传》载:“简每岀游嬉,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时有童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着白接。 ’”李白《襄阳歌》也是咏山简之醉态,却加大了篇幅,抒发出怀才不遇,人生无常的愤懑之情。

李白在蜀中创作的诗、赋流传下来的不多,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杨天惠《彰明逸事》云:“时太白齿方少,英气溢发,诸为诗文甚多,微类宫中行乐词体。今邑人所藏百篇,大抵皆格律也。虽颇体弱,然短羽褵褷,已成凤刍态。”唐人学诗,律诗是必修课,李白也不例外。如学书法,先必须学楷书,循规蹈矩,“戴着镣铐跳舞”,而后才“随心所欲不逾矩”。李白在蜀中诗作多律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寻雍尊师隐居》,都是完美的五律诗,平仄对仗都合规矩。在蜀中写的《明堂赋》、《大猎赋》、《拟恨赋》等,也基本上是模仿汉赋,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白在楚地生活,直接接受了楚文化的影响之后,诗风大变。李白在安陆十年创作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歌行,《蜀道难》、《行路难》、《梁甫吟》、《襄阳歌》等的创作,标志着他的诗歌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李白以他真率天成的性格和无与伦比的才气,将歌行这一新兴诗歌种类的艺术特质发挥到了极致。”

李白的青年时期是在蜀中和楚地度过的,这一时期正是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性格、创作风格定型和成熟的时期,因而,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对李白的思想性格和诗歌创作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李白诗歌的独特风格正是在巴蜀文化的基础上,受荆楚文化的影响而定型的,这也是他与同时代诗人不同的重要原因。

$第四节 李白与孟浩然

李白在楚地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最崇敬孟浩然,《赠孟浩然》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从此揖清芬。”“高山安可仰”出自《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司马迁曾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引用此诗赞扬孔子:“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把孔子比喻为崇高的山岳,而在李白这首诗中又以仰望高山来比喻对孟浩然的景仰,恃才傲物的李白很难得有对同辈人这样尊重,在他赠友人的诗中没有其他类似的。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怎样?李白为何如此崇敬孟浩然?李白和孟浩然的思想性格及创作风格有何异同?对这些问题应当深入探索。

关于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与赠诗,王辉斌先生在《孟浩然研究》一书中作了十分精当的考辨,可从。这里只作一些补正,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识是开元十四年(726) 秋,地点在溧阳,有诗《游溧阳北湖亭瓦屋山怀古赠孟浩然》为证,这首诗在一般的李白诗选集中,题为《游溧阳北湖亭瓦屋山怀古赠同旅》,而在两宋本、缪本、《文苑英华》、《全唐诗》中俱云: “一作赠孟浩然”,这合符李孟二人的行止,有论者认为李孟初识于开元十三年或十四年在襄阳,这与李孟二人的行止不合。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楚有七泽,遂来观焉,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后面又云:“同伴吴指南于炎月病逝,权葬于湖侧,便之金陵。”可见李白出蜀后并未到过襄阳,而是从长江顺流而下到金陵一带,再南下游吴越,金陵距溧阳很近,正是在溧阳与孟浩然初识。有论者引用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远客汝海,近还郧城。”说李白去汝海路过襄阳与孟浩然相识,其实这是李白于郧城安家,即开元十五年以后的事,才能说“还”。

总之,李白于开元十三年或十四年没有去过襄阳。再看,孟浩然这时也未在襄阳,王辉斌先生考证,开元十三年至十五年孟浩然在吴越一带漫游(见《孟浩然研究 》)正好在溧阳与李白结识。开元十四年冬,孟浩然在友人张子容处,并在那里过年,有孟浩然的《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除夜乐城会张少府》、《岁除夜会张少府宅》等诗可证,其中有诗句云:“平生复能几,一别十余春。”张子容是先天元年中进士,赴京前孟浩然曾赠诗告别,至开元十四年正是“一别十余春”。张子容又有《乐城岁赠孟浩然》,诗云:“土地穷瓯越,风光肇建寅。”开元十四年为丙寅年,正是岁在建寅。总之,开元十四年李白与孟浩然都在吴越漫游,在这年秋天在溧阳相识同游是完全可能的事。

这年冬天,孟浩然在张子容处,李白这时已从剡中漫游回扬州,生过一场病,有《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为证,后仍滞留于扬州,写了《淮南对雪赠孟浩然》,这首诗在一般选本上作《淮南对雪赠傅霭》,但在两宋本、肖本、缪本、咸本、王琦本上都注有“一作《淮南对雪赠孟浩然》”,詹锳《李白诗文系年》、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均否认是赠孟浩然之诗,把它系于天宝六年,詹说:“诗云:兴从剡溪起,思绕梁园发,似当作于客梁园之后”,其实“思绕梁园发”是用的典故。在谢灵运《雪赋》中说的是梁孝王于梁园召司马相如作赋之事,以后文人学士雅集赋诗叫“梁园春雪”,不一定是李白从梁园而来,或所赠诗的人在梁园,“傅霭”不可考。倒是李白与孟浩然曾相会赋诗。李白面对雪景回忆与孟浩然相会赋诗之事,故有“思绕梁园发”之句。据两宋本、缪本、王本俱谓后四句一作:“剡溪空兴在,郢路歌未歇。寄君梁父吟,曲尽心断绝。”这说明李白在这年夏天已游了剡溪,“郢路”是指他们都从楚地而来,“梁父吟”是同情孟浩然怀才不遇,未能施展抱负,故有“曲尽心断绝”之悲叹。这首诗的另一版本是“寄君郢中歌”,指郢人唱“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也有才高知遇很难之意,与孟浩然从楚地而来相合。

总之,不论哪种版本都应当是赠给孟浩然的。李白赠孟浩然的第三首诗便是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般注家都是把这首诗系于开元十六年暮春,这与孟浩然行踪不合,这一年孟浩然实在没有功夫下扬州,新旧《唐书》中的《孟浩然传》都说,这一年孟浩然年四十,去京师参加科举考试。按唐代的科举制度规定,考试在每年二月,而在头一年士子就要忙碌起来,据《新唐书·选举志》云:“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选举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试已,长吏以乡饮酒之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因与耆艾叙长少焉。至省,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员外郎试之。”按制度孟浩然在开元十六年仲冬十一月就要到京城,在此之前还得“自怀牒于州县”,经过乡贡这一关,按《通典》:“大唐贡士之法,多循旧制,上郡贡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襄阳郡应贡三人,孟浩然为得到这三人之一的名额,必须要在这年夏秋忙于应付乡试。胡震亨《唐音癸鉴》中说,每年夏天“士子从府州觅解纷纷,故其有‘槐花黄举子忙’之谚语”。孟浩然也不例外,他在对付科举考试时,的确没有那个闲心和时间下扬州。

有论者说,孟浩然在开元十六年暮春下扬州,冬天回家乡,再赶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以《溯江至武昌》诗为证,诗云:“家本洞庭上,岁时归思催……残冻因风解,新梅变腊井。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这应当是冬末春初之景。孟浩然这时还在武昌,若回家后,再去京城,二月份的科考就赶不上了,更不用说这之前的乡贡以及仲冬到尚书省集中等过程都错过了,所以,《溯江至武昌》这首诗绝不是他参加科考那年冬天写的。再说,从孟浩然的《送辛大不及》诗中看出,开元十六年秋,孟浩然在襄阳,辛大即辛之谔,据徐枚《登科记考》,辛之谔是开元十七年进士,授职长社尉,他赴京必然是开元十六年,孟浩然是在这年秋在襄阳写的这首诗,这说明孟浩然这年未去扬州。也有论者认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于开元十五年暮春,也不确,前面说过,十四年冬孟浩然还在越地乐城,第二年才返回故乡,准备下一年参加科举考试,怎么可能刚一回家就往扬州去呢?那么李白这首诗究竟写于何年呢?王辉斌先生认为写于开元二十三年,可从。开元二十二年韩朝宗任荆州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使,驻节襄阳。

二十三年春,玄宗下诏要各地刺史推荐人才,韩朝宗推荐了孟浩然而未成行。李白此时也到了襄阳请韩朝宗举荐,写了著名的《与韩荆州书》,李白在襄阳的期间必然拜访故人孟浩然,一起游览交谈,感情愈加深厚,至暮春时孟浩然应山阴崔国辅之邀,从江夏上船东去,有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等诗为证。李白至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情深意切,难舍难分,写下了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开元二十七年,李白第二次游吴越之后,于秋天溯江而上,至巴陵与王昌龄相会,王昌龄写了《巴陵别李十二》。之后,李白回安陆家中,于开元二十八年春,再次到襄阳访孟浩然,写下了《春日归山寄孟浩然》,从这首诗的意思看,标题应当是“与孟浩然春日游山”。诗中有“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之句,“朱绂”代指官职,孟浩然在开元二十五年,被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的张九龄辟入幕府,第一次入官场,第二年他又辞去了这个职务,可以说是“朱绂遗尘境”。若把这首诗说成是孟浩然入幕府之前或之时,诗意则不可解。李白在告别孟浩然时,写了《赠孟浩然》,此时孟浩然已有52岁,经过了若干挫折已无入官场之念了,故而有“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之说。有论者将此诗系于开元二十四年,窃以为不妥,那时孟浩然才四十余岁,也还没有泯灭入仕之念,还不能说是“白首卧松云”。李白写了这首诗后即北上,于开元二十八年五月,定居于东鲁,这年下半年孟浩然去世。可以说李白《赠孟浩然》是诀别之诗,记录了他俩的深厚友谊,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无限崇敬之情。

同类推荐
  • 雁门关

    雁门关

    雁门关自古即为中国北部一重要的边防要塞。历史上除元、清等少数民族王朝外,雁门关一直是牵动历代中原王朝最敏感的那根神经。秦击匈奴、唐阻突厥、宋御契丹、明防瓦剌……滚滚狼烟几乎从秦一直燃烧到近代。作为中原门户,雁门关参与并见证了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一部雁门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 鲁迅与山西

    鲁迅与山西

    《鲁迅与山西》这个题目,对我来说,已不新鲜了。早在七十年代末,我就想好了这个题目,并且作了动手的准备。由于研究赵村理更为急迫,我改变了方向。1981年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我当时在《汾水》编评论,特地开辟了一个《鲁迅与山西》的专栏,约请王瑶先生、冈夫先生、唐诃先生以及我的朋友王峻峰,分头写了文章。
  •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精神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意味着失去了这个民族的根;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个民族的发展将失去内在的动力。中国文化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也是历史、现代和未来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本书内容丰富全面,涉及到思想文化、汉语汉字、姓名与称谓、礼制与职官、衣食与节日、天文与历法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本书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诸多方面知识,详细介绍了中外文化的主要部分,强调了内容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文字趣味性强,是一部知识结构丰富,浓缩了中外文化知识的精粹图书。书中有一定数量的插图,图文并茂,趣味横生。
  • 茶馆文化

    茶馆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主要内容包括:茶馆文化漫谈、北方茶馆、南方茶馆、施茶活动、茶馆的现代发展。《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从茶的起源开始讲起,告诉读者茶如何从简单的饮变成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以及南北方茶馆的地理分布和功能介绍,为之勾勒了一幅茶馆在中国的兴衰走势图,并从各个侧面介绍茶馆如何承载着宴饮聚会、娱乐生活、洽谈生意、品谈人生等几个方面的功能,将茶馆现象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寄托着中国借物咏怀的传统道德情节。
热门推荐
  • 再美也美不过想象

    再美也美不过想象

    耀一的文字笔法淡而忧伤,却饱含着深沉而又热烈的情感,感动无数读者。“我写那些悲伤的故事,不是想赚你们的眼泪,只希望你们可以感受到自己身上的幸福,哪怕只是一丝也好。虽然这样靠对比感受幸福的方式有些残忍,但现实就是如此。我把阴暗面摆在你们面前,但并不代表整个世界都是阴暗的。对于故事里的人,我是决绝的,但对于你们,我尽可能保持温和。”《再美也美不过想象》是耀一的首部情感小说结集,爱情,亲情,友情,激烈的或是平淡的,在文中绽放着别样之美。
  • 永不结痂的伤

    永不结痂的伤

    韩桢看着苏禹那副乖巧的样子,死了不可惜!哼!哟~你说的啊,在苏禹眼前晃晃道。韩家的千金用谎言成功说服她代替自己,她的目的是拿回所谓属于她的一切,而她,慢慢对总裁产生情愫。阻挠韩千金道路的人只有死路一条。当谎言被拆穿,苏禹绝望着,为了自私自利,韩千金会做出什么?当身陷爱恋的她得知自己的爱会毁了他,她会继续爱着他吗?当他知道了和自己相处的是一个被取代的人,他对她建立起来的感情能依旧下去吗?永不结痂的伤!苏禹眼睛跟着枪鱼片动。是谁受的伤?是谁的伤口永不结痂?片段一:车前,一个呈大字型的女子拦住车的去向,白色的婚纱不在洁白,两眼无神。京韵噗,愤愤的看着车内如果不是看到那人的脸,会让人觉得她是疯子。,世纪集团的总裁对韩家长女极度宠爱,安慰着。一路跟随的记者看到这一情形,立马围向她。斗气似的,却不得不急忙转身跑开。总裁车慢慢的调转回头,这样的情形,让原本已经兴奋的记者更加兴奋,有的已经开始现场报道,说,把筷子往桌上使劲一扔。饿死算了,不顾延迟婚礼带来的巨大损失,重新返还韩家。一路跑到自己的房间,不管门外爸妈的怒骂,她抱着双膝坐在地上,无声地哭着。房间的隔间里走出一道人影,拍着她的肩膀,没人疼,看向镜子,镜中的她们同样拥有绝世容颜片段二:晚上。餐桌上气氛异常。苏禹时不时瞄京韵的神情,见京韵没有开口,始终不敢动筷子吃,可怜兮兮的看向其他人。总裁悠闲地吃着食物,没人爱的,吃自己眼前的食物。好饿。苏禹咽着口水盯着京韵前面的卤枪鱼肉,眼巴巴的望着,可是京韵就像没看见一样自顾自的吃着。从下午苏禹鼻青脸肿的被京韵拎回家后,苏禹就一直像孩子犯错似的安静待在一边,看京韵脸色行事。想吃吗?京韵女主人姿态的使唤着苏禹,说东不敢到西鱼片渐渐接近嘴巴,突然嗖地,她,当一切如白纸呈现大家眼前,头发凌乱着,反正世界上少他不少。京韵闭着眼睛,哇!真好吃!眼睛眯开一条缝看苏禹,市井普通的女孩,因为和韩家千金一模一样的面孔而被取代与世纪总裁成婚。是什么让伤无法结痂?看着越来越多的记者围过来,她回过神,盯着他,哈哈大笑起来。她抬起头,韩桢低着头,一直强忍着不让自己笑出来。京韵夹起最大的枪鱼片,眼神里透露着恨。
  • 重生之误入星途

    重生之误入星途

    程书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在娱乐圈这个圈子里混……因为,她死之前,是一名女警。
  • 九星变

    九星变

    有我移花接木神诀,究竟有何秘密?凶残的星魔星兽,还有谁能抵挡?传说的未知大地,一切皆可抢夺!,为何突然消失?神秘的僰人悬棺。谁才是真霸主?看我混世魔王如何玩转九星,繁衍千年的僰族,法术?我不需修炼;天赋?我不用遗传;神通?我不必传承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农门福妻

    农门福妻

    重生前——他是天之骄子,华尔街最年轻的商业精英。坐拥数不尽的财富,有着一张迷死人不偿命的完美俊容。而她,只是他的代孕老婆。她爱他,爱的死去活来,爱的惟命是从,爱的没自我…高高在上的男人,永远用嫌恶的目光睥睨着身边那个卑微到如此,却还要死心塌地的爱着他的女人。终于,爱情夺走了生命,弥留那一刻,她发誓,如有来生,她定要为自己而活!*重生后——没有美男成群,没有繁花似锦,不在月怡红院,也不是华丽的宰相府。而是,一处农舍,还是一处破败不堪的农舍。腥臭虫鸣的原野上,一间破草屋,一盏古老的破油灯,她坑爹的获得了新生命,不只如此,还获得了半亩杂田,以及吃不了宰不得的小乳猪一枚。婆婆嫌她骨瘦如材,老想另讨个富婆做儿媳。大姑狡诈,心眼多,成天窥探着她的那半亩杂田。小姑爱美,走到哪都随身带上铜镜一面,比美的世界里,一定要斗个血雨腥风。好吧,趁着农村空气好,让老娘来好好收拾收拾你们这群疯婆娘!*只是,一声‘老婆——’,叫的兴高采烈,无比欢脱,却叫得她惊了魂……她忘了,坑爹的作者,还不忘给她安排一个田园乡村的相公!可是一回头,她傻了眼。这个田园相公,不仅比她还白,还有深深深的黑眼圈,病病弱弱不说,还尼玛肾亏!还有……尼玛,怎么又是他!演员组是没人了吗?还尼玛穿的跟个熊似的,朝她狂奔而来,那滴汗,珍珠那么大!*曾今,他不知,她并非他所见到的那般懦弱无才,只是为了爱他,她收起了自己所有的光芒。曾今,她不知,在她闭上眼的那一刻,他痛的撕心裂肺,许诺,如能有来生,他愿弃所有,终生无悔的紧紧陪伴在她身边,守护她。【精彩片段】NO1:月亮瓦亮瓦亮,亮的人无心睡眠,她捧着手里的鸡蛋,看着不远处大石头上站着的男人,男人迎风对月,昂长的身影衣炔飘飘。微风吹送着花香,她抬眸,他回首……“尼玛,大半夜的装鬼啊!”她猛的跳起来惊呼。他翩然回过身,低下头看着她,遮住了整个月亮,“老婆,我只是长得白了点,眼圈黑了点,你还木有习惯么?”“尼玛,肿么又是你啊!”相似的容颜,一个是曾今精壮有力的大贱男,一个却是村子里帅气逼人却病弱一身的“空虚公子”,成天“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唯有对月吟诗”,所谓‘空虚’,实则‘肾虚’。NO2:夜无声息,她看着烛火下的他,同样完美的容颜,却是纯真无害的笑容,只是,同样一张面容,那个他,冷血残暴,从不对她笑,成天日理万机。
  • 边缘人语

    边缘人语

    边缘之梦常常惊醒。边缘是一种景观。淡的边缘,怀边缘之想反而海阔天空。从某种意义上说,边缘的启示就刻在每一粒沙子上了,也是可以激活人的思想、情感的最佳状态,长在每一根芦苇上了,不是麻木终了便是灵智闪烁。边缘美丽。人在边缘时草也在边缘鱼也是边缘,嵌进每一片鱼鳞中了驮在每一对翅膀上了——于创造及灾难之间,海的边缘,平及暴烈之间,边缘状态总是酝酿着变化的状态,幸福与痛苦之间。边缘之人往往麻木。空灵与物化之间,命运和机遇都在边缘。边缘寂寞。从边缘的自由到自由的边缘,生存与毁灭之间,于求生和毁灭之间,我们无一你外地边缘着。人怀警惧,江的边缘,心无块垒,是水的边缘。,咸的边缘。远离了神话之后,是生的边缘
  • 全职猎人之蚁王综漫

    全职猎人之蚁王综漫

    为了纪念蚂蚁篇等待的十年所有了这本书想看一本非男男而且完结了的猎人,结果基本找不到所以只有自己动手写一本了既然名字是蚁王,顾名思义就是穿越成蚁王的。顺道一提,虽然我也很喜欢王*麦这一对CP,不过我更喜欢猫女。本来有个不错的简介,不过中二度爆表,太羞耻了就把他删了。新生的蚁王,新生的梅鲁艾姆。从今以后吾名-----梅鲁艾姆*杨能会多世界,目前是猎人世界,毕竟蚁王的实力在猎人世界说高不高(黑暗大陆生物奇美拉蚁只有B级,而且被一颗玫瑰核弹给弄死了),说低还真不低(能轻易虐杀尼特罗会长)。但是猎人世界FJ的...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