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允说:“打个比方吧,您府内受宠的臣要有犯了过失,如果坦白承认,几乎都会获得原谅;但是如果他们刻意向您隐瞒,一旦被您发现了,您肯定会十分生气,加以严惩。国君也是这样的,所以希望您也不要欺瞒。”
但中书侍郎崔鉴、公孙质等人却都认为应该隐瞒。公翟黑子就认定崔鉴、公孙质等人才亲近自己,高允存心对自己不利,于是生气地与高允绝交。最后并未坦白承认,事情败露,竟因此获罪被杀。
大谋略:“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就拒绝别人善意的劝告。
代夫守城稳军心
苟金龙是北魏梓潼太守,娶妻刘氏。刘氏为廷尉少卿刘叔宗胞姊。宣武帝元恪时,苟金龙镇守梓潼,兼关城戍主。正在这时梁朝发兵前来围攻,而金龙得了一场重病,躺在床上,根本就不能亲临指挥。
在内无主将,外有强敌的危难关头,刘氏挺身而出,激励军民修治战具,夜间全部登城拒守,一连坚持百余日,而兵士死伤已经超过了一半。于是戍副高景趁机策划叛乱。面对着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刘氏果断地率兵剿杀高景及其同党数十人。对其他将士,则与他们同甘苦共患难。经此调派,特别是以极快的速度平定了高景叛乱,使整个城池的人对刘氏都产生了敬畏之情。因井在外城,没过多久便被梁军攻占,造成城内断水,渴死的人每天都在增加,人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天公降雨上。刘氏观察天象,计算时日,马上召集城中男女老幼,喻以忠节之义,共同求雨,没过多少时日果真下起了救命之雨。而对这生命之水,刘氏忙让人们拿出公私布绢包括衣服,遍挂城内接雨,然后拧干,储于所有可以盛水的器皿之内,直到这些器皿装满为止。这一举措,进一步稳固了人心。持续到益州刺史傅竖眼率兵赶来救援,梁军被逼无奈,只得撤退,全城得保安全。对刘氏的巾帼壮举,傅竖眼非常惊诧,对她大加赞赏,具状奏闻朝廷,宣武帝对刘氏之义举给予嘉奖。
大谋略:陷入困境时,慌乱对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唯有处事不惊,沉着果敢,才能渡过难关。
做大事不拘小节
梁国有一个君王,很想把国家治理好,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于是他每日勤于政事,首先,他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违反了,将要受严厉的处罚。他制定的法律可谓多如牛毛,连人们在大路上走路的姿势都做了严格规定,搞得写法律自勺竹简充斥宫中,人们几乎连走路的地方都没有了。
其次,他又精心选派了一大批官吏,从中央到地方,层层负责,各司其职。严格规定了领导和服从的制度,即使如此,他还是不能够满意,自己每天都要到各处巡查,监督各级官吏履行自己职责的情况。官吏稍有违背之处,他就会大发雷霆,动辄撤职。
他这样认真负责地管理国家,然而效果却并不如人意,贪官污吏层出不穷,老百姓生活极其艰苦,咨匪迭起,社会秩序混乱不堪。梁王非常苦恼,却又无计可施。他听说杨朱满腹经纶,就来向杨朱请教。
杨朱面对梁王的苦闷,就给他讲起如何治理国家,说治理国家就好像把圆球放在手上玩耍一般容易,何必那么费心费力?梁王说:“你有一妻一妾都管不好,几亩大的田地连草都除不干净,却说治理天下这般容易,究竟是什么道理?”
杨朱说:“你看见过放羊的情景吗?很多羊在一起的时候,让一个小孩拿着鞭子守护着,要羊向东,羊群就向东,要羊向西,羊群就向西。可是,假如让尧帝来把每只羊都牵上,还让舜帝拿着长长的鞭子跟在后面。羊反而就不好放了。而且我还听说过这么一句话:能吞下大船的鱼不在支流中浮游,鸿鹄只在高天上飞,不会落在低矮的屋檐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们志向高远。黄钟大吕这样的乐器不和繁杂的乐音合奏,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那是高亢的乐律。所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今天君王你身居高位,想成就大业,可是事无巨细,什么小事都管,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做出越俎代庖的事来,使本来应该管的事反而没有管,你说这样怎么能把国家治理好呢?”
梁王听后,低下头来若有所思。
大谋略:俗话说,在其职谋其政。作为君王,治理国家应从大处着手,如果不论事情大小都事必躬亲、越俎代庖的话,往往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只要把自己应做的做了,就非常不容易了。
虚张声势挫敌谋
高欢将尔朱氏军队击败后,逐渐统一了北中国,成为北魏末年最强大的一支地方势力。他以晋阳为根据地,掌握朝廷大权,虎视天下。而被高欢拥立的北魏孝武帝元修只能看高欢脸色行事,根本就不能行使皇帝的权利。他不愿继续充当傀儡皇帝,后来逃往长安,摆脱了高欢控制。这时,贺拔岳、宇文泰控制了长安,元修企图依靠关陇势力遏制高欢。
公元534年,元修策划了一个消灭高欢势力的作战计划。他到处征集兵马,扬言要进军句吴,攻打南梁。而他实际目的是要进攻高欢占据的晋阳。这年六月,兀修密诏高欢说:“自从宇文泰占据秦、陇之后,多次提出无理的要求,他有可能叛变,现在应该加以防备,所以我准备召集诸位大臣,商讨对策。还需拟一计划,发兵讨梁,遏制吴楚扩张,以示国威,又防止宇文泰控制朝政。”
高欢接到元修诏书,对他的伐梁举动感到不解。经过细细地分析,他认为元修南征实力还不够,和宇文泰的纠葛又是假相。那么元修南征一定是想袭击晋阳。于是,高欢将计就计,积极准备征集大军,以此来对付元修的突然进攻。同时,他又列出了一个周密的用兵计划,上奏孝武帝元修,用强大的军事实力来威慑河南诸州兵马和关陇军。他说:“根据南梁北取之势,关陇逆图之谋,臣做出如下用兵计划,调派三万兵马,准备从河东南渡;调冀州刺史尉景、高敖曹,济州刺史蔡俊,侍中封隆之率山东兵七万,铁骑五万以征江左;遣恒州刺史库狄干、瀛州刺史郭琼、汾州刺史斛律金、前武卫大将军彭示发兵四万,从原地出发;派领军将军娄昭、相州刺史窦泰、前瀛州刺史尧雄、并州刺史高隆之率兵五万讨伐荆州。大家各约束所部。”
元修听了高欢上报的作战计划后,深知对方拥有雄厚的实力,他心里感到十分不安,把奏折传给大臣们看,让他们商量出一个对策。大家认为高欢调动二十万大军肯定是另有图谋,说不定自己的计谋已经被他识破,元修急令高欢停止军事行动,废弃“南伐’。
高欢也把并州的幕僚召集起来,向他们征询意见。并上表给元修,言辞中带着威胁,也带着一些保证。他说:“臣为奸臣陷害,陛下若是不相信我,定我猖狂之罪,如同尔朱氏一样;如果臣负了陛下,没有尽忠竭力,则让我不得好死。陛下要是相信我的一片忠心,就不应该刀兵相见,而应该除去奸臣。”从此高欢手握重兵,继续执掌朝政大权。
大谋略:“虚张声势”经常用于军事战争中,它会扰乱敌人的计划,最后将敌人击败。
巧计御敌收失地
大统年间,为争夺洛阳城,东、西魏频繁交战。负责西魏军后勤供应的是平西将军权景宣。当时西魏大军正攻下洛阳。而洛阳城遭遇了战争的洗礼,房屋残破不堪,百废待兴。宇文泰决定修缮宫室。
他便命权景宣率领三千民工押送粮草。不料押运途中正碰上东魏大军围攻司州,司州牧元季海等人经不住敌人的强攻,临阵脱逃,司州民众随即叛离,从而堵塞了运粮的道路,后勤供应落空。权景宣受到了东魏大军的袭击,由于寡不敌众,眼看就要被斩杀殆尽了。权景宣极力抵抗,杀了很多敌人,冲出重围。死里逃生后他隐姓埋名,藏在一百姓家中。
在隐居的这段时间里,他静观事态的发展,见外面已风平浪静,就决心备马再战,以图东山再起。他暗自招集兵马,但在那个战火连天的时代,百姓非常害怕战争,没有人敢去当兵,招兵工作非常难办。这并没有难倒权景宣,他想出了一条很好的应对计策。他假借宇文泰的声望,以宇文泰的名义发布告城民书,把民众的信心调动起来。这一着果然有用,前来参军的人逐渐增多,达到五百余人。权景宣率领这一小股部队占据了宜阳城。此时的宜阳城,兵力比较薄弱,根本就不能与东魏大军相抗衡,更何况民心浮动。但是,权景宣在民众中到处宣扬说西魏大军马上就会来救援,从而稳定了民心。东魏大将段琛率兵赶到离宜阳城不远的九曲城,因不知道其中的真假,迟迟不敢轻举妄动。
双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相持一段时间后,权景宣担心段琛进行突然袭击,主动撤出宜阳城。在撤出之前,他又派心腹广泛宣传,诈称要迎接西魏大军,而后率数百人向西进发。后来和李延孙军汇合,队伍得到了壮大。权、李率军北上,拿下了孔城,洛阳以南的地方武装都来归附。宇文泰自洛阳西迁,留权景宣守张白坞、节度东南义军。东魏大将王元轨这时又占洛阳,权、李军进攻洛阳,收复该城,战果累累。宇文泰进权景宣为行台左丞。权景宣再次屯驻宜阳,攻下襄城,因战功显赫,率领兵马据守南阳郡。权景宣鼓励农桑,修城筑楼,以待战事,从此得以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后来南阳城百姓专门为权景宣立碑颂德。
大谋略: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稳定民心就能够稳定战局。
李世民先发制人
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他从小勤奋学习,研修兵法,抱负远大,李渊起兵反隋就是在他的劝告和敦促下实行的。后来他率兵东征西讨,屡战屡胜,夺取了天下,可以说唐朝的建立,他的功勋最大。
唐朝建立后,李渊当了皇帝,但是在继位问题上产生了矛盾。论功劳,讲实力,凭才智,李世民都首当其冲,理应由他嗣位,但他的长兄李建成,以“长幼有序”为由想继承帝位,便勾结三弟李元吉竭力排挤李世民。他们曾经千方百计地假送劣马和下毒酒想害死李世民,但都未得逞。后来他们又想出了一条毒计,趁着边境突厥来犯,由李建成出面奏请李渊,让李元吉出兵征讨,要把李世民麾下之大将和军队交由李元吉指挥,然后在军队临行之时,派人暗杀李世民。
李世民虽然多次遭受迫害,但他以大局为重,又念及骨肉亲情,多次忍让。李渊又断事不明,对李建成也不加处置,这次李渊又答应了李建成的要求,要削去李世民的兵权,同时李世民又得到密报,探知了李建成要谋杀他的计划,眼看情势十分危急。
这个时候,如果还是一再忍让,就只能对自身不利。李世民在房玄龄、杜如晦等文士和尉迟敬德、程咬金等大将的劝谏下,决定先发制人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当夜,李世民进宫向李渊禀告李建成要谋害他的实情。李渊让他们弟兄三人明晨一起进宫当面对质。第二天,李世民就在宫城的正门玄武门布下伏兵。玄武门守将常何原是李建成的心腹,已经由李世民晓以利害,将其收服,答应愿为李世民效力,但李建成并不知实情。
李建成和李元吉不知道李世民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一齐走入玄武门,常何就把城门紧闭。李世民已率数员大将在门内等候,李建成见机不妙,就想夺门而出,奈何城门已闭无法脱身。这时李世民一声呐喊,伏兵四出,李建成顿时死于李世民的箭下,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杀死。
门外,李建成的部众听说门内有变,便猛攻城门。尉迟敬德站立城墙,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扔到城下,士兵们见主子已死,大势已去,无心攻城,便纷纷散去。
这时尉迟敬德又来到皇宫后花园面见李渊,李渊当时正在湖中泛舟游乐,尉迟敬德对他说:“李建成、李元占反叛,已被秦王李世民诛杀。”并进谏道:“请陛下下诏,令秦王主政,以收拾局面。”
李渊见事已如此,尉迟敬德又来逼宫,就顺水推舟地说:“朕也有此意。”不久,李渊借口年老体衰,退位当了“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当了皇帝。
这次事变,历史上称之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在危急关头,采取先发制人的办法,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大谋略:当自己面临不利情况时,不能被动地等待,而应该采取主动,先发制人,这样才能增加胜利的机会。
王?巧谏唐太宗
王?本是隋朝旧臣,曾辅佐太子建成。因他直言敢谏,唐太宗拜他为谏议大夫。
一次,王?进见太宗时,见皇帝身边有一如花似玉的美貌女子侍奉,定睛仔细一看,原来是庐江王的爱姬。太宗得意地指着身旁的女子说:“庐江王行为不端,杀人丈夫,霸人妻子,到底灭亡了!”
“陛下您认为庐江王的行为对不对呢?”王?对太宗说。
太宗笑着说:“杀人夺妻你还问我对与错,这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