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鶤走后,钟会细细想了一下,觉得不对,即令人召卫瑾回来。而卫瑾下殿后就匆忙回府了,刚一到家就听说有人来,便躺在床上,说头晕眼花不能行走。来人回禀钟会,钟会听后更加疑惑,即刻又派一名医生和数十名强壮亲信到卫鶤处,并授意如果真有急病,就地跟他医治;如有欺瞒,可马上将卫璀押送帅府。而卫罐知道形势非常危急,便趁来人回禀之际,强行喝下几大碗浓盐水,接着肚子便翻腾起来,不停地呕吐。本来体弱的卫鶤经这一折腾,确是一副病入膏肓的样子。前来的医生和数十名亲信见状,皆回禀钟会,说此人病得很重,怕是危在旦夕了。
钟会一听,心里非常高兴,便再也没什么顾忌了。
当天夜里,卫鶤强振精神,“作檄宣告诸军”。本来动荡的军心,只因群龙无首,现在监军出面,一呼百应,不到天亮诸军就将帅府包围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钟会感到很后悔,他不该轻视卫瑾,一招不慎而招来大祸。可当时他仍统领府兵强力抵抗。经过一场激战,钟会及其亲信数百人被杀,反叛被平定。反叛被平以后,被捕诸将均已获得自由,邓艾本营一些将士便自动出发,追回押解邓艾的监车,将邓氏父子救出。而卫瑾听说此事后,深知邓艾被监是他和钟会联奏所致。如果邓艾安全返回,必会对自己产生一定的威胁。于是就派以前几乎被邓艾杀掉而存有仇恨之心的田续率军直奔绵竹,夜袭“三造亭”,将邓艾父子杀掉了。
大谋略:遇到险境时,应该沉着应付,冷静面对,当机立断,使自己从险境中解脱出来。
张飞为主树威信
刘备初识马超,就任命他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马超见刘备如此看中他,就变得大大咧咧起来,在交往的时候常忽略君臣礼节,和刘备说话时直呼其名。关羽对此非常恼怒,恳请刘备杀了马超,刘备没有答应。
张飞说:“一定是我们平时的言行给了马超一个错觉,我们应当给他做出知礼节的示范。”
第二天,刘备召集全体将领时,关羽、张飞也一同带着刀恭恭敬敬地站在刘备身旁。马超进帐,看见关羽、张飞一同站在那儿侍候,并没有坐在席上,因此受了很大的触动。此后马超就非常尊重刘备了。
大谋略:身体力行往往能够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
诸葛亮怀柔政策
诸葛亮平定了南中的蛮夷叛乱之后,就全部任用当地的一批首领为官吏。有人对此非常的不理解,就问诸葛亮:“丞相威镇四方,南蛮全都臣服了。但是这些南蛮的心理难以预测,他们今天顺从,明天就可能反叛,应该趁他们投降的机会,委任汉人的官吏来治理这些蛮夷百姓,才能够使他们归顺,渐渐接受政治上的教化。按照这样的状况发展下去,在十年之内,蛮夷就能够成为蜀国的良民,这才是上策。”
诸葛亮说道:“如果设立汉人官吏,就要留下军队,而军队留下来,这里又没有足够的粮食吃,这是困难之一;再说南蛮刚刚经历了战乱,许多人的父亲兄弟都死了,对汉人必定怀恨在心,如果留下汉人官吏而没有足够的军队保护,必然引起祸患,这是困难之二;另外,当地的官吏很多都犯有该罢官、杀头的罪,他们自知罪孽深重,假使另设汉人官吏的话,很难使他们相信自己就能够得到饶恕,很容易再次产生矛盾和摩擦,这是困难之三。现在我不留军队,不必运送粮草,各项制度法规也初步制定下来,使夷、汉人民之间能够相安无事,就已经足够了。”
大谋略:看问题很肤浅的人往往会草率行事,他们的视野不够开阔,见解不够深刻,只从表面思考问题,而没有想到这种方法的负面影响,所以最终取得的效果与大多预期的结果正好相反。
连环计终杀贾后
晋惠帝元康九年(299)十二月,皇后贾南风在杀了辅政大臣(杨骏)和逼死了皇太后(杨藏)后,又匆忙地铺设好了废掉太子的陷阱。贾后以惠帝(司马衷)病重为借口骗愍怀太子入朝。当太子刚刚进宫的时候,她便派人给太子“食枣进酒”,将其灌醉,然后在酒醉中逼迫他如实地写出太子逼死父皇、杀掉皇后、自己登基、立后封王的手书。
接着她便以此为罪证,再让白痴的惠帝召公卿入朝,当众出示太子的“逼供”手书。尽管作为太子师傅的张华、裴顾看出手书字迹歪斜,其中必定有诈,出面为太子力争,但她的诈谋迷惑了很多人,而且她的权势让那些有异心的人也无能为力,因此最终还是把太子废为庶人。
太子被废,朝中许多大臣对此愤愤不平,然而后党势力覆盖朝野,想为太子复仇的司马雅和许超结成联盟后,就以与后党联合执政而有矛盾的赵王司马伦的谋臣孙秀为缺口,发起进攻。他们以指点迷津的姿态告诉孙秀:“你们与贾后亲密,路人皆知。贾后废太子你们参与其事。朝廷无储,国危臣祸,望你们就此早作打算。”孙秀听后点头沉思。然后与赵王密谋此事,并进言:“太子生性刚猛,若得志必肆情无忌。而现在众人都认为我们与贾后同党,所以旧怨在前,我们即使有重扶太子之功,日后恐怕也难免杀身之祸。因此不如来个逼贾后速杀太子,然后我们以为太子报仇之名除掉贾后的连环计。这样,太子死而无后顾之忧,贾后废可独秉朝政。以高功秉政,别人也无话可说。”赵王对这一计策非常满意。
于是孙秀开始了他们的连环反间计。他先到后宫暗中散布有人要废贾后、迎回太子的谣言。贾后一听说传言就开始惶恐不安,便立刻命程据(太医令)做成“巴豆杏仁丸”的毒药,让孙虑到许昌完成毒死太子的任务。
孙虑到许昌后,先将此事告诉了贾后的心腹、监护太子的刘振。孙、刘决定先把太子转移到无人知晓的小房子里,饿上他几天,然后药食具进,将他毒死。谁知太子饿了几天后,对送来药食拒不食用。由于孙、刘杀太子心切,便利用太子上厕所的机会用棒子硬将这个23岁的小伙子打死。太子被杀后,贾后为了掩人耳目便将刘振、孙虑、程据三人作为谋犯杀掉。这正是兔死狗烹的惯技。
螳螂可以吃掉蚕,可贾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螳螂之后还有黄雀。赵王借太子被害,群情怨愤,就与齐王司马同联合发兵入宫废掉贾后,并送上原太子没能吃下的毒药,结束了她的性命。赵王因此得势,乃至废掉了惠帝。
大谋略:如果我们把太子看作蚕,贾后好比螳螂,赵王、孙秀便属于黄雀了。尽管贾后狡猾多计谋,但还是中了孙秀的连环计,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王东亭设计破谗
东晋王绪和王国宝私交亲密,经常在王国宝面前谗言中伤殷仲堪(荆州刺史),殷仲堪深以为苦,又无良策可行。于是,前去请教王东亭解决妙方。
王东亭说:“这还不容易吗?我给你出个主意,你去拜访王绪数次,每次见面时,要求屏退左右,然后谈论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如此这般,他们两王之间,必然生出间隙。”
殷仲堪听从建议,如法炮制一番。
果然,不久之后,王国宝听到传闻,心中十分怀疑。再次遇见王绪时,忍不住问道:“你与殷仲堪相见时,每每屏退左右,你们究竟谈论些什么啊?”
王绪答道:“没什么啊!只是些平常往来的普通应对而已,并没有谈论任何事情。”
王国宝却不相信仅此而已,认为王绪隐瞒了一些事不告诉他,心有芥蒂,于是两人之间的友谊日渐疏远。
王绪中伤殷仲堪的谗言,也因此得以平息。
大谋略:对于别人的诬陷中伤,想办法还击中伤者比一味澄清更有效。
王敦一石两鸟计
王如因家乡关中闹灾荒迫不得已流浪到河南宛地。晋朝政府下令流民各归旧地,不许流移他郡,各地地方官员甚至派兵驱迫流民出境,王如也在被驱逐之列。他觉得被赶回家乡也是饿死,不如举兵起事。于是他暗中交结流民中的少壮之民,组织起来,乘夜偷袭了驱赶流民的将军山简和杜蕤的军营,一举取得成功。
此后,关中南安、冯翊、长安等地的饥民纷纷响应,人众多达四五万,王如自号大将军,领司、雍二州牧。他率众南攻沔汉地区,进遏重镇襄阳。不久,投奔了后来背叛了晋朝的王敦。王敦的弟弟王棱喜爱王如的骁勇善战,要求王敦将王如派到自己麾下,置于左右,甚为宠爱。
王敦密谋割据自立,常常受到弟弟王棱的反对,为此对弟弟心怀不满,又无从下手。一日王如因为和王敦的部将兑射失败而给王棱丢了脸,被王棱痛打了一顿,王如感到羞愧难当,心内愤愤不平。
王敦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马上密派心腹前去激怒王如,说:“将军与王敦部将兑射失败,之所以受此凌辱,是王棱为在哥哥面前保全自己的面子,他把对哥哥的不满加在了你的身上,大丈夫怎能受迁怒之辱?不如趁此机会杀掉他!”王如认为说得非常有道理,暗下决心洗清自己的耻辱。
有一天,王如拜访王棱,王棱设宴款待他,酒席间王如请求舞剑助兴。王棱平日与王如并没有什么私怨,也就没有多想,同意让他舞剑助兴。王如握剑起舞,王棱及在场侍从卫士一个个注目观看。王如正在酣舞之时,突然挺剑直刺王棱前胸,王棱当场毙命。王敦闻讯,先是假装吃惊,而后假装生气,下令逮捕并杀了王如。
就这样,狡猾的王敦不仅铲除了阻止自己称帝割据的反对派,又杀人灭口,掩盖了事实的真相。
大谋略:王敦巧施计策,就借别人之刀将阻止自己事业进展的人除掉了,并且顺理成章的杀人灭口,取得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元妃知子莫若母
慕容垂僭越帝位,自称燕王(公元384年),拜元妃段氏为皇后,慕容垂立其子宝为太子。
元妃告诉慕容垂说:“太子宝的本质从容不迫,优柔寡断,如果在和平时期,是位仁明的君主;一旦处于混乱,就不是济世的英才了。陛下托付以王者大业,妾看不出有昌盛美好的远景。依妾之见,辽西、范阳二王,是陛下儿子中贤能的人,宜选择一位栽培之。至于赵王麟,性情奸诈自负,常有轻慢太子之心,陛下一旦有不测,必会趁难起事,这是陛下家中的事,应该对此事做周详深远的策划。”
慕容垂一意孤行,不接纳元妃的意见,还是下诏书立慕容宝为太子。慕容宝和赵王麟听到以上的事,非常痛恨元妃。
后来元妃又说这事,慕容垂说:“你要我学晋献公父子相互猜疑吗?”
元妃哭泣而退,告诉季妃说:“太子不善,大家都知道,我一片忠君为国之心,而君王将我比为骊姬,我心里非常冤屈。主上百年以后,太子必定会亡国,范阳王气度非凡,如果燕国国祚未了,阳王当可以为王。”
慕容垂去世后,慕容宝被立为王,派赵王麟去逼迫元妃说:“皇后曾经告诉先王,今主不能继承大统,如今竟然实现。你竟然敢这样诬蔑自己的亲生儿子,真是太不配做母亲了。不如早些自杀算了,以全段氏名誉。”
元妃大怒说:“我自己生的儿子我当然最了解。你们兄弟逼死母亲,怎么能保国家呢?我难道还怕死不成?只是念着国家,怕不久就会灭亡啦!”
于是自杀而死。
后来赵王麟果然作乱,慕容宝被杀,范阳王僭称尊号,一切果然如元妃所言。
大谋略:最亲近的人最了解自己,不能因为批评之言,而迁怒于最了解自己的人。
卢同慎微绝弊乱
北魏明帝时,曾有一段时间朝政比较混乱。许多人借此机会涂改军功簿。他们有的趁机冒名顶替,有的是自己主动更换。尚书左丞卢同看了勋书后,一一进行核实,结果发现军功簿上总共约有三百多人作弊。
为了防止这类事情再度发生,卢同上表提出,私改军功的人,论罪虽可恩免,但刊定军功簿的任务却必须提上日程。他请求皇帝下诏派一名都令史、两名令仆省事共同整理吏部;中兵二局的勋簿。将勋簿的登记按功名与级别统一规划,全部排好,然后让本曹尚书盖上朱印,再分制成两份,一份留在吏部,一份存于兵局。两处掌管,再作弊涂改非常困难了。
他认为,从前的军功簿,上报时都只列姓名,并不写明获军功人的籍贯和个人的具体情况,这就为冒名顶替开了方便之门。因此,他要求以后上报军功时,所有获军功的人都应注明籍贯,其中有官职的,还应写明官名、曹别、履历,然后再盖上军中大印,密封后送交各司;各司统帅阅览后,再加盖印章,送往行台,行台审核确切,最后上奏审批。同时,吏部在给军官加官晋级以后,也必须在军功簿上加以标注,尤其要标明叙阶日期。然后由尚书盖上大印送交有关各曹。各曹复制一份,自己留存。如果这些制度完善了,再想涂改军功,恐怕就是痴人说梦了。
于是皇帝下诏,从今以后军功簿的有关事宜都按卢同的规划行事。
大谋略:如果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能够做到细致入微,深入到每一个环节,那么这项工作将是无懈可击的。
公翟黑子混黑白
高允,字伯恭,在北魏太武帝(公元424~452年)朝廷当官,受封为汶阳子,兼任著作郎。
辽东公翟黑子,颇受太武帝宠信,曾经奉命出使并州,在当地官员极力讨好奉承下,收了一千匹布的厚礼。
这件事被发觉后,公翟黑子十分担忧,专门找来高允向他请教:“如国君问起这件事,是承认好呢?还是隐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