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私家地图
:雷锋借了一辆摩托车,在天安门广场拍下了这张照片。
1958年11月中旬,从湖南长沙出发,经武汉、北京,最后到达辽宁鞍山,连续几天的火车之行,是雷锋生命中最远的一次旅程。喜爱照相的他为这次旅程留下了两张珍贵的照片。
雷锋是和望城的一批年轻人千里迢迢前往新单位“鞍钢”报到的。可以说,对于所有参加这次旅程的那些年轻人来说,这都是一次意气风发的旅行。因为在当时,东北是全中国最先进的地区,他们要去的目的地“鞍钢”则是全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方。
而他们即将走上的岗位:钢铁工人,正是新中国的年轻人最向往、最崇拜、最时髦的职业。
这一年,雷锋刚满18岁。也到了一个“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年纪。
与雷锋一起同行的女伴杨必华回忆,出发那天,雷锋穿的是半旧蓝布夹克衫,没有戴帽子,一头浓黑短发盖住了前额,像留了“刘海儿”似的,行李是一个半旧的蓝布行李包和一个沉甸甸的棕皮箱子。杨必华和雷锋早在团山湖的一次篮球比赛中就互相认识了,由于缺少能打球的女社员,小个子的雷锋被特别允许作为替补队员上场,与杨必华她们的中学女蓝队一起交过锋。
那天出发的日子应该是1958年11月12日,鞍钢招工小组在长沙火车站宣布了旅途注意事项和编组名单,把60多人编成了三个小组。来自县委机关的雷锋被指定为第三组组长,张建文、望城中学毕业生杨必华、易秀珍和农村姑娘张月棋等人都是雷锋这个组里的成员。雷锋负责分发自己小组成员的车票和旅途生活费、清点人数。
在路上,雷锋带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当时最流行的前苏联小说《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另一本则是《不朽的战士》,这是一本写雷锋家乡望城县的一位革命烈士郭亮的传记。在旅途中,他还给杨必华熟练地背诵了一段郭亮被害前写给妻子的遗书。杨必华发现,雷锋的箱子里还有一把“幸福牌”口琴。雷锋那时刚刚开始在学口琴,但关于雷锋玩乐器的材料并不多。但在五十年代能拥有一把口琴的人也不多,它应该还是一种奢侈玩具吧。
第二天上午8点多,火车到达武昌站。因为要换车,可以在武汉逗留七八个小时。在征得招工小组领导的同意后,大家各自结队去市区观光游览。雷锋就和杨必华、易秀珍等人去看武汉长江大桥。
杨必华回忆那天的情景:“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走上武昌街头,径直朝长江大桥走去。清凉的江风吹拂着我们的面颊,辽阔的长江,雄伟的大桥,使我们目眩神驰,赞叹不已。雷锋站在江边仰望大桥,眼里闪着激动的光亮,他忽然说了句:‘原来全是钢铁呀!’……雷锋神情庄重地指着大桥说,下层铁路桥是钢铁造的,上层公路桥也是钢铁造的,‘这需要多少钢铁呀!’”雷锋为自己将制造钢铁而顿生豪情。
雷锋看到的武汉长江大桥,此时正好开通使用满1年。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长江的铁路公路两用大桥,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重要成果,它使得中国人数千年盼望长江“天堑变通途”的梦想成为现实,因此成为当时国人引以为豪的、到武汉必游览的参观地点。
看完大桥,然后又结伴去大商店里买东西。杨必华还记得那天她买了一把新牙刷送给雷锋,因为她发现雷锋的牙刷早已掉了毛了。雷锋感到不好意思,就也去买了一把新的塑料梳子送还给杨必华。
火车在北京转车。雷锋和同伴们有几个小时的逗留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里,到哪里去游览?在火车上众人就开始讨论起来,有的说要去颐和园,有的要去看天坛……雷锋选择了去天安门广场。与雷锋形影不离的张健文是和雷锋一起去到天安门的同伴之一。
日后回到望城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退休的张建文回忆道:“雷锋在走到金水桥前时,问我,毛主席住在天安门城楼上吗?……雷锋在金水桥上坐了很长时间都不动,这引起了执勤的战士的注意,他严肃地走到雷锋跟前,告诉他金水桥上不准久呆,请他离开。雷锋很不情愿地站起来,转身又问这个战士,你见过毛主席吗?那个战士回答:‘我在这执勤快一年了,也没有见过毛主席。’雷锋继续问他,‘毛主席是不是住在天安门城楼上?’战士说,毛主席住在中南海,天天日理万机。要见毛主席,得要做出大成绩,是英雄、模范。”
这些话也许触动了雷锋。他跟其他来到天安门的人一样,先在天安门广场上照了一张手拿塑料编织提篮的全身相。拍完的时候,雷锋突然看见一个青年在广场上骑着摩托车照相,就跑过去借来又照了一张。这张照片显得很宝贵,因为那时很少见到能在天安门骑摩托拍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