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200000073

第73章 评张均《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

纠偏·开创·深化——评张均《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

罗执廷

这些年来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文学制度、文学生产体制这样的研究角度已经颇成气候,产生了不少学术成果,有效拓展了当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和方法。这方面的先行者和较突出的成果有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杨匡汉与孟繁华主编的《共和国文学50年》、洪子诚著《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孟繁华与程光炜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洪子诚与刘登翰合著《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版)》、王本朝著《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等。2011年4月,中山大学的张均同志也出版了他数年钻研的结晶之作《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北京大学出版社)。张均这本书虽为后起之作,甚至书名都与先前的某著作雷同,却绝非对前人研究的简单因袭与低效重复。认真研读此书,并与其他同类著作细加比较之后,我确信,张均此书不仅是目前有关1949—1976年间中国大陆文学制度(或体制)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锦上添花之作,更是一部具有观念“纠偏”、思路“开创”和整体“深化”价值的精品力作,是对当代文学制度研究的整体推进与突破。我相信,它的出版将有助于学界反思目前同类研究的偏差与局限,有助于人们对目前盛行的机械文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警惕,它的方法论启示意义会日益凸显。我预测,它有望在当代文学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张均《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纠偏”,即对此前有关1949—1976年间中国大陆文学制度的许多不正确、不严谨的认识或结论的纠正,以及对这些不当结论背后的某种“认识装置”的纠正。正像张均所指出的,“文学制度作为一种事实上由多重观点、利益博弈而成的事实规则”,其本身是复杂的、动态的,甚至有时是自相矛盾的,但此前同类研究的诸多结论都有“简化”的毛病。笼统、简化就难免不合历史事实,难免有谬误。通过翻阅大量的原始资料及回忆录,张均发现“文学全部纳入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轨道”这类盛行的判断大多并不合乎实情,而是“含有较多想象成分,某些结论甚至不能成立”。比如,时论以为1949年全国出版资源被统制以后,党通过“行政与半行政的手段”,禁止鸳鸯蝴蝶派等通俗文学出版,所以“不仅‘鸳鸯蝴蝶派’,所有以旧式的传统章法、语言写作,缺少新思想新气象的通俗文学,都一起结束了它们在祖国大陆上的存在”。张均却发现,新中国成立后不但鸳鸯蝴蝶派作品以各种形式“残存”了相当长时间,而且前鸳蝴作家也多数仍以笔耕为业,努力模仿“人民文学”,出版、发表不少新作,直到60年代鸳蝴派作家才彻底从文坛消失。张著还发现对鸳蝴文学进行打压并非党的政策,而是以丁玲为首的延安文人的自作主张。强调“改革”旧派文学,不全部否定而是承认鸳蝴文学的部分进步因素,留下调和、改造的余地,是中宣部定下的认识基调;但丁玲等个别文艺官员却明显违反这种基调,彻底否定旧小说,其私人意见通过其掌握的《文艺报》表达,对鸳蝴文学加以排斥。张均发现,此前的许多研究者都以后设视角来反推历史,或是带着某种先入之见进入历史,所以经常误读材料,倒果为因,将某项制度或政策运作的结果当作最初制定制度或政策的动机。有的研究者则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惯性,以历史抗议者的身份将社会主义文化体制视为应该否定的对立面,于是很自然地将本来复杂、动态的文学制度及其运行状况简约为与国家权力、主导意识形态完全“一体化”。这种“认识装置”的偏差或曰“意图谬误”是造成将历史简化或理念化,导致认识与结论违背历史事实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著之所以能够屡屡发现和纠正此前研究中的不当说法或结论,主要得益于重视“史料发现与考订”以及注重历史细节,坚持以史带论、论从史出的研究方法。著者说:“我并不反对‘一体化’等结论,但疑心甚重,且对历史沟壑和细节充满好奇,也许文学现场告诉给我的东西,会大有不同吧。故而所谓‘研究’,在我主要变成了找材料。”“几年下来,日记、书信、交代材料之类,让我对很多文学史‘基本事实’与‘定论’失去了信任感。”通过大量的资料发掘,他发现“文学制度在运作中遭到抵抗、挪用、歪曲乃至消解之现象”在1949—1976年间是普遍存在的。由此他对“一体化”等笼统而简单化的结论发出质疑:“这类判断是否过度放大国家权力?中国社会运作极其复杂,在历史上,国家权力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宰制’社会空间与民众思想,极为可疑。”为了防止“历史的多重面孔”被“单面化”,他特别注重对历史细节的梳理,这表现为对具体文学制度、政策的形成、演变过程(包括其中的折冲、迂回、反复)的“还原”式的呈现和入情入理的分析。比如他发现,这一时期的稿酬制度几经反复,在动荡中变来变去,其间充满了错综复杂的各种利益群体的博弈,如周扬等文艺领导人和“群众”势力的反复博弈,作家群体内部因道德境界的差异或实际利益的分化而导致的分歧与争议,毛泽东、周恩来、***、张春桥等政治领导人的不时介入及立场、动机的差异,等等。作者深入历史的细节之中,尊重材料,尊重事实,尽量还原历史现场,还原历史的复杂性。

张著的另一突出贡献则是其开创的文学制度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对此,於可训教授已做了精准的评价:“与此前学者所做的现当代文学制度研究不同,张均博士的当代文学制度研究,旨在论析当代文学制度的发生,揭示在这个过程之中,种种社会政治力量(权力)的作用,以及因这种作用而导致的文学内外各种势力之间的博弈;正是这些势力集团(包括其中的个体)之间的博弈,使当代文学制度不至于在人们的印象中,仅仅是一些无生命的机构、规则和政策条文,而是一个个‘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恩格斯语)的个体或集团活动着的历史现场。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均是人化了文学制度研究,或曰把文学制度研究还原成了人的研究,即构建制度、操作制度和被制度所构建、所操作的活生生的人的研究。这是张均博士的一大发明,一个创举,也是本书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之所在。”确实,“把文学制度研究还原成了人的研究”正是本书的特出之处与高明之处。近些年,文学研究界兴起一股“外部研究”热,文学的传媒研究、传播研究、文学制度、文学生产体制研究都是其类,这类研究当然是必要的,但也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与弊病,比如片面、机械地看待各种外部环境、条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外部的环境条件因素当然会对文学的创作、出版、接受等产生影响甚至是制约作用,但外部因素首先必须通过文学活动的主体“人”才能起作用。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勃兰兑斯指出:“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张著通过分析当时文学场中不同行为主体相互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对他们的文化心理、文学理念、个人性格、行为动机等的深入剖析,来呈现各项文学制度或政策的生成过程和具体实施状态及效果。这就比笼统、机械、客观主义的外部扫描更贴近历史实情。张均认为习见的文学制度研究模式或思维有一个重要的错误“假设”,即文学制度是独立的行为主体,它一旦形成,便会自动作用于作家,按照预设指令实现相应功能。他认为真实的情形是“在中国,任何公开规则,同时又与人有关,由人制定、为人所用。制定者、使用者不单纯是执政党的预设意图的机械执行者,作为活生生的个人,他们也生活在不同观念、利益与情境之中。作为制定、运用制度的人,他们才是主体。制度达成怎样的状态,发生怎样的功能,与制定它、执行它的人希望它成为何等状态,发挥何等功能实在是大有干系。而观念、利益与情境的混杂性,决定了制度状态与功能的歧异性与不确定性。同一执政意愿,在不同制定者掌握下可能形成不同的规则。同一条文,因运作者的不同目的、不同解释,亦可能生成差异性功能”。确实,中国传统上就是个“人治”的文化体,即便到当代,规范化的现代制度运作体系也依然没有建立或虽立而不行。注意到这种历史因袭的“潜规则”,无疑避免了书斋式推演的单纯与不切实际。

由于注重史料发掘和历史细节的梳理,以及新的研究思路的开创,张著得以将当代文学制度研究这一课题推进到一个新的深度。这首先表现为它所关注的对象的扩展,比如它对鸳鸯蝴蝶派作家、对私营书局的文学出版的关注,对50年代的“同人刊物”问题的挖掘,对民间通俗(章回戏曲)读者的注意,对知识分子阅读在50年代的失败的考察等等,都是此前研究者较少涉猎或涉猎不深的领域。即使是习见的研究对象,张著也往往挖掘出了新的内容或得出了新的认识。比如在第一章“文学组织制度的建立”之第一节“文艺机构的设置”中,就不是单独地考察一个个重要文学机构,而是从“单位制度”的视角做宏观和整体的考察,并指出:“单位制度及其运作,在有效地将中国带向现代化的同时,亦使文艺机构重蹈古代官方学术机构相类似的处境:‘自汉代经学与利禄结合以后,学术思想的领域便很难维持它的独立性,而成为通向政治的走廊。从博士制到后来的翰林制,传统的学术机构是附属于政府的’,‘没有自主的力量’(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新中国的文艺机构复活了这种‘走廊’现象。”这种认识不仅辩证地分析了单位制度的正反两面性,还在历史的纵深中加以审视,这就将对当代文学制度的研究同时向“现代化”(或“现代性”)的维度与历史文化传统的维度掘进。另外,张著视野开阔、架构周全,它的上编分别考察和梳理了文学组织制度、出版制度、批评制度、接受制度的生成和建立,下编则以更大的篇幅深入论证了上述制度介入与当代文学发生及展开之关系,可以说是体大思精而又重点突出,相较此前零散或平面化的文学制度研究,有更宏观的驾驭和更深入的开掘。比如它有关“人民文学”、“新文学”、鸳蝴派和革命通俗文艺四分的看法,对自由主义文学批评与通俗批评(又分为鸳蝴型、革命传奇型批评)、政治批评(社论、编者按、工农兵评论和写作组)的区分,对知识分子阅读与大众阅读的分别考察,都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细化与深化。尤其,张著对研究者自身的“认识装置”的反思,对文学制度中“人”的因素的揭橥,对当代文学制度与传统文化、历史之间深刻的“血缘关系”的发现,都体现了对当代文学制度研究整体推进和深化的努力与成效。

当然,百密一疏,张著也存在少许薄弱点或盲点。比如,它对“文革”十年的研究就有些薄弱,远不及对“十七年”梳理全面和分析细致。“文革”期间的具体文学政策、制度当然与“十七年”有所差异,可考察与分析的对象也并不少,比如“文革”期间的各种非正式出版物(如红卫兵小报、厂矿、学校等单位的自印刊物等,它们是后来《今天》等民刊的滥觞,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关联意义)和内部出版物(即供批判用或专供高级领导干部阅读的欧美文学出版物,如作为北岛、芒克等“今天派”诗人的重要精神食粮的所谓“黄皮书”与“白皮书”)是否应该纳入“文学出版制度”之中来考察呢?“文革”期间的手抄本小说和地下诗歌的传播与阅读现象,作为统制化的“文学出版制度”的后果与对立面,是不是也应该纳入本书中“接受制度与阅读秩序”这样的章节中去讨论呢?似乎都不应该忽略。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中文系)

同类推荐
  • 孔子与山西

    孔子与山西

    孔子与山西的人和事,确实有过种种直接或间接、紧密或松散的联系。尤其是孔子儒学对于山西的历史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 中国传统文化要略

    中国传统文化要略

    本书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儒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古典文学以及中外文化交流。
  • 古文字学讲义

    古文字学讲义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先生研究古文字学的方法、观点和路径,本书将先生关于治古文字学的数篇论文也一起收录其中,读者可通过这些论文了解先生治学思想的发展和变化(自然,先生关于古文字学方面的观点和看法,当以正式发表者为准)。另外,还收录了先生早年所写的《金文嘏辞释例》及《北狄在前殷文化上的贡献》两篇长文,前者为治金文者不可不读,后者则是先生以文字证史的一篇范文。
  • 岁月与节庆(和谐教育丛书)

    岁月与节庆(和谐教育丛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节庆产生及发展的历史,如阴阳五行与历法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阴阳”和“五行”是影响深远,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
  • 山西民间笑话

    山西民间笑话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剌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热门推荐
  • 外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

    外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

    本书用精练的文字、简洁的语言记叙了在外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名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成功经历,激励我们昂首阔步,努力向前!解读名人,穿越时空,遍览那一幅幅生动、精彩的人生图景!
  • 萌妻别跑:钻石男神求爱记

    萌妻别跑:钻石男神求爱记

    他是C市富可敌国的叶家掌权人,铁腕风格,生意场上手段独到,一向只有他算计别人,没想到也有被好友算计的一天。她是家中独生女,却还是被老妈逼着相亲不下百次,她决定下一次相亲是最后一次,只要面对那人尽可能还吃的下饭,具有男人的基本功能。她就打算认命了。可是这个在她相亲时突然跑向自己,二话不说吻上自己红唇的男子。谁来告诉她,这世界怎么了?
  • 节约小窍门(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节约小窍门(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节约是一种美德,是对资源的善待,是对环境的保护。节约的行为应该体现在生活的滴点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本书提倡的节约方法,包含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可以解决您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小麻烦,还为您打造出绿色健康的生活模式。主要包括:食品在清洗、烹饪、保存的过程中的节约;家用电器的使用中的节约;生活中的变废为宝等。
  • 修罗狂妃:废物七小姐

    修罗狂妃:废物七小姐

    凌诗涵,将军府庶出七小姐,天生痴傻,被狠心爹爹丢入狩猎场昏迷,再睁眼时,她已是21世纪最危险的王牌杀手!狂傲腹黑!全球知名!欺她者,加倍奉还!伤她者,灭他全家!长剑直指,锋芒毕露!【超级女强!!!喜欢请收藏!!!】【群号:168957365验证信息为书名】(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我是芭比

    我是芭比

    契子那个有点瘦,有些高,总之一点都不帅的命运之神,在血依的命运薄上,用最红的粉笔,最大的字体,恶狠狠地写:除了我,谁都不许欺负碧血颀!为了不被找到,血颀下‘世’就改名南血依了。所以,我的结论是‘命运之神’讨厌颀颀,就像颀颀不喜欢命运之神一样。可颀颀不相信,因为相信的话,心真的会痛。——碧血颀在这一世,最擅长的就是,举棋不定,左右为难,自欺欺人。想一想,无论如何,你可能这一辈子最爱的人离你再这么近的距离,出门买东西的路上可能就会不经意地碰到,这真的是很巧很巧,对吧?!我们要为自己爱的人,变得勇敢起来。——这个世界真的是很奇怪,奇怪得让我们……呵,有时候明明知道不可能,不会有结果,也会无济于事。因为心疼,所以爱是真的。对于爱情,我们总是不懂得如何责备。请你记住,它也曾这样深深的,深深的,爱过你们。~
  • 灯笼草

    灯笼草

    小灯是五桩的妻,二桩是五桩的兄。二桩当过兵,是个体面漂亮的人,小灯对二桩曾起过心思,二桩对小灯亦起过心思。但是小灯和她的丈夫,男人仿佛一棵青壮的庄稼,汁水饱满,有一种藏不住的乡俗的野性,而小灯,就是近旁的那棵不知名的小草,同样的土壤,同在风雨中阳光下,根已绞在一起,叶子紧紧相依。在一起并属于着,互相接受并享受着。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斗爱之冠

    斗爱之冠

    新学期转入明御高中的一对姐妹饱受争议,姐姐慕时音美丽又仙气,妹妹慕芝爱乖戾难接近。可谁也不知道,她们转入明御的真正秘密。
  • 冷情皇帝可爱妃

    冷情皇帝可爱妃

    推荐醉梦新文《养貂成妃:王爷,套路深》传闻,垄月皇朝的皇帝独孤冥,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伺候在他身边的太监,从来没人能活过两个月。她凤小九摇身一变,居然成了独孤冥的贴身太监,天要亡她呀!“皇,皇上,你想做什么!?奴才可是太监呀!?”某小太监双眸水汪汪,仿佛一只胆怯无害的小白兔般,步步后退。某邪魅男子见此,红唇一勾,邪气一笑。“呵呵,是不是太监,先脱光衣服让朕验明正身吧!”推荐醉梦其他精彩好文——《养兽成妃:傲娇太子甜甜宠》《养狐成妃:邪魅冷王甜甜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