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200000073

第73章 评张均《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

纠偏·开创·深化——评张均《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

罗执廷

这些年来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文学制度、文学生产体制这样的研究角度已经颇成气候,产生了不少学术成果,有效拓展了当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和方法。这方面的先行者和较突出的成果有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杨匡汉与孟繁华主编的《共和国文学50年》、洪子诚著《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孟繁华与程光炜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洪子诚与刘登翰合著《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版)》、王本朝著《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等。2011年4月,中山大学的张均同志也出版了他数年钻研的结晶之作《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北京大学出版社)。张均这本书虽为后起之作,甚至书名都与先前的某著作雷同,却绝非对前人研究的简单因袭与低效重复。认真研读此书,并与其他同类著作细加比较之后,我确信,张均此书不仅是目前有关1949—1976年间中国大陆文学制度(或体制)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锦上添花之作,更是一部具有观念“纠偏”、思路“开创”和整体“深化”价值的精品力作,是对当代文学制度研究的整体推进与突破。我相信,它的出版将有助于学界反思目前同类研究的偏差与局限,有助于人们对目前盛行的机械文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警惕,它的方法论启示意义会日益凸显。我预测,它有望在当代文学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张均《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纠偏”,即对此前有关1949—1976年间中国大陆文学制度的许多不正确、不严谨的认识或结论的纠正,以及对这些不当结论背后的某种“认识装置”的纠正。正像张均所指出的,“文学制度作为一种事实上由多重观点、利益博弈而成的事实规则”,其本身是复杂的、动态的,甚至有时是自相矛盾的,但此前同类研究的诸多结论都有“简化”的毛病。笼统、简化就难免不合历史事实,难免有谬误。通过翻阅大量的原始资料及回忆录,张均发现“文学全部纳入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轨道”这类盛行的判断大多并不合乎实情,而是“含有较多想象成分,某些结论甚至不能成立”。比如,时论以为1949年全国出版资源被统制以后,党通过“行政与半行政的手段”,禁止鸳鸯蝴蝶派等通俗文学出版,所以“不仅‘鸳鸯蝴蝶派’,所有以旧式的传统章法、语言写作,缺少新思想新气象的通俗文学,都一起结束了它们在祖国大陆上的存在”。张均却发现,新中国成立后不但鸳鸯蝴蝶派作品以各种形式“残存”了相当长时间,而且前鸳蝴作家也多数仍以笔耕为业,努力模仿“人民文学”,出版、发表不少新作,直到60年代鸳蝴派作家才彻底从文坛消失。张著还发现对鸳蝴文学进行打压并非党的政策,而是以丁玲为首的延安文人的自作主张。强调“改革”旧派文学,不全部否定而是承认鸳蝴文学的部分进步因素,留下调和、改造的余地,是中宣部定下的认识基调;但丁玲等个别文艺官员却明显违反这种基调,彻底否定旧小说,其私人意见通过其掌握的《文艺报》表达,对鸳蝴文学加以排斥。张均发现,此前的许多研究者都以后设视角来反推历史,或是带着某种先入之见进入历史,所以经常误读材料,倒果为因,将某项制度或政策运作的结果当作最初制定制度或政策的动机。有的研究者则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惯性,以历史抗议者的身份将社会主义文化体制视为应该否定的对立面,于是很自然地将本来复杂、动态的文学制度及其运行状况简约为与国家权力、主导意识形态完全“一体化”。这种“认识装置”的偏差或曰“意图谬误”是造成将历史简化或理念化,导致认识与结论违背历史事实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著之所以能够屡屡发现和纠正此前研究中的不当说法或结论,主要得益于重视“史料发现与考订”以及注重历史细节,坚持以史带论、论从史出的研究方法。著者说:“我并不反对‘一体化’等结论,但疑心甚重,且对历史沟壑和细节充满好奇,也许文学现场告诉给我的东西,会大有不同吧。故而所谓‘研究’,在我主要变成了找材料。”“几年下来,日记、书信、交代材料之类,让我对很多文学史‘基本事实’与‘定论’失去了信任感。”通过大量的资料发掘,他发现“文学制度在运作中遭到抵抗、挪用、歪曲乃至消解之现象”在1949—1976年间是普遍存在的。由此他对“一体化”等笼统而简单化的结论发出质疑:“这类判断是否过度放大国家权力?中国社会运作极其复杂,在历史上,国家权力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宰制’社会空间与民众思想,极为可疑。”为了防止“历史的多重面孔”被“单面化”,他特别注重对历史细节的梳理,这表现为对具体文学制度、政策的形成、演变过程(包括其中的折冲、迂回、反复)的“还原”式的呈现和入情入理的分析。比如他发现,这一时期的稿酬制度几经反复,在动荡中变来变去,其间充满了错综复杂的各种利益群体的博弈,如周扬等文艺领导人和“群众”势力的反复博弈,作家群体内部因道德境界的差异或实际利益的分化而导致的分歧与争议,毛泽东、周恩来、***、张春桥等政治领导人的不时介入及立场、动机的差异,等等。作者深入历史的细节之中,尊重材料,尊重事实,尽量还原历史现场,还原历史的复杂性。

张著的另一突出贡献则是其开创的文学制度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对此,於可训教授已做了精准的评价:“与此前学者所做的现当代文学制度研究不同,张均博士的当代文学制度研究,旨在论析当代文学制度的发生,揭示在这个过程之中,种种社会政治力量(权力)的作用,以及因这种作用而导致的文学内外各种势力之间的博弈;正是这些势力集团(包括其中的个体)之间的博弈,使当代文学制度不至于在人们的印象中,仅仅是一些无生命的机构、规则和政策条文,而是一个个‘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恩格斯语)的个体或集团活动着的历史现场。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均是人化了文学制度研究,或曰把文学制度研究还原成了人的研究,即构建制度、操作制度和被制度所构建、所操作的活生生的人的研究。这是张均博士的一大发明,一个创举,也是本书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之所在。”确实,“把文学制度研究还原成了人的研究”正是本书的特出之处与高明之处。近些年,文学研究界兴起一股“外部研究”热,文学的传媒研究、传播研究、文学制度、文学生产体制研究都是其类,这类研究当然是必要的,但也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与弊病,比如片面、机械地看待各种外部环境、条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外部的环境条件因素当然会对文学的创作、出版、接受等产生影响甚至是制约作用,但外部因素首先必须通过文学活动的主体“人”才能起作用。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勃兰兑斯指出:“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张著通过分析当时文学场中不同行为主体相互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对他们的文化心理、文学理念、个人性格、行为动机等的深入剖析,来呈现各项文学制度或政策的生成过程和具体实施状态及效果。这就比笼统、机械、客观主义的外部扫描更贴近历史实情。张均认为习见的文学制度研究模式或思维有一个重要的错误“假设”,即文学制度是独立的行为主体,它一旦形成,便会自动作用于作家,按照预设指令实现相应功能。他认为真实的情形是“在中国,任何公开规则,同时又与人有关,由人制定、为人所用。制定者、使用者不单纯是执政党的预设意图的机械执行者,作为活生生的个人,他们也生活在不同观念、利益与情境之中。作为制定、运用制度的人,他们才是主体。制度达成怎样的状态,发生怎样的功能,与制定它、执行它的人希望它成为何等状态,发挥何等功能实在是大有干系。而观念、利益与情境的混杂性,决定了制度状态与功能的歧异性与不确定性。同一执政意愿,在不同制定者掌握下可能形成不同的规则。同一条文,因运作者的不同目的、不同解释,亦可能生成差异性功能”。确实,中国传统上就是个“人治”的文化体,即便到当代,规范化的现代制度运作体系也依然没有建立或虽立而不行。注意到这种历史因袭的“潜规则”,无疑避免了书斋式推演的单纯与不切实际。

由于注重史料发掘和历史细节的梳理,以及新的研究思路的开创,张著得以将当代文学制度研究这一课题推进到一个新的深度。这首先表现为它所关注的对象的扩展,比如它对鸳鸯蝴蝶派作家、对私营书局的文学出版的关注,对50年代的“同人刊物”问题的挖掘,对民间通俗(章回戏曲)读者的注意,对知识分子阅读在50年代的失败的考察等等,都是此前研究者较少涉猎或涉猎不深的领域。即使是习见的研究对象,张著也往往挖掘出了新的内容或得出了新的认识。比如在第一章“文学组织制度的建立”之第一节“文艺机构的设置”中,就不是单独地考察一个个重要文学机构,而是从“单位制度”的视角做宏观和整体的考察,并指出:“单位制度及其运作,在有效地将中国带向现代化的同时,亦使文艺机构重蹈古代官方学术机构相类似的处境:‘自汉代经学与利禄结合以后,学术思想的领域便很难维持它的独立性,而成为通向政治的走廊。从博士制到后来的翰林制,传统的学术机构是附属于政府的’,‘没有自主的力量’(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新中国的文艺机构复活了这种‘走廊’现象。”这种认识不仅辩证地分析了单位制度的正反两面性,还在历史的纵深中加以审视,这就将对当代文学制度的研究同时向“现代化”(或“现代性”)的维度与历史文化传统的维度掘进。另外,张著视野开阔、架构周全,它的上编分别考察和梳理了文学组织制度、出版制度、批评制度、接受制度的生成和建立,下编则以更大的篇幅深入论证了上述制度介入与当代文学发生及展开之关系,可以说是体大思精而又重点突出,相较此前零散或平面化的文学制度研究,有更宏观的驾驭和更深入的开掘。比如它有关“人民文学”、“新文学”、鸳蝴派和革命通俗文艺四分的看法,对自由主义文学批评与通俗批评(又分为鸳蝴型、革命传奇型批评)、政治批评(社论、编者按、工农兵评论和写作组)的区分,对知识分子阅读与大众阅读的分别考察,都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细化与深化。尤其,张著对研究者自身的“认识装置”的反思,对文学制度中“人”的因素的揭橥,对当代文学制度与传统文化、历史之间深刻的“血缘关系”的发现,都体现了对当代文学制度研究整体推进和深化的努力与成效。

当然,百密一疏,张著也存在少许薄弱点或盲点。比如,它对“文革”十年的研究就有些薄弱,远不及对“十七年”梳理全面和分析细致。“文革”期间的具体文学政策、制度当然与“十七年”有所差异,可考察与分析的对象也并不少,比如“文革”期间的各种非正式出版物(如红卫兵小报、厂矿、学校等单位的自印刊物等,它们是后来《今天》等民刊的滥觞,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关联意义)和内部出版物(即供批判用或专供高级领导干部阅读的欧美文学出版物,如作为北岛、芒克等“今天派”诗人的重要精神食粮的所谓“黄皮书”与“白皮书”)是否应该纳入“文学出版制度”之中来考察呢?“文革”期间的手抄本小说和地下诗歌的传播与阅读现象,作为统制化的“文学出版制度”的后果与对立面,是不是也应该纳入本书中“接受制度与阅读秩序”这样的章节中去讨论呢?似乎都不应该忽略。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中文系)

同类推荐
  • 弟子规新读

    弟子规新读

    《弟子规》分为五个部分,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具体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 明朝晋王府

    明朝晋王府

    明朝晋王府,自洪武三年(1370)朱棡始封晋王计起,至崇祯十七年(1644),开府太原长达274年,几与明朝存亡相始终。
  • 中华民俗老黄历

    中华民俗老黄历

    《中华民俗老黄历》是一部全面展现中国民俗民风的百科全书,全书分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俗民风、中华老黄历四个部分。这里有民间诸神那些迷人的传说故事,有中国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历法,有独具特色的婚丧嫁娶仪式,有让人心生畏惧的民间禁忌,也有充满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这些汇成了一个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中华民间世界。
  • 美国精神

    美国精神

    本书展示了这么一幅复杂但明晰的“美国精神”图景:美利坚民族既牢固地确立了政教分离原则,但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又依赖甚或迷恋宗教精神;它承认和甚而维护国内的价值多元和种族多元,但同时保持不免偏狭的“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WASP)主流;它宣称拒绝单一的真理,但时时表现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绝对主义和普遍主义思维方式;它的民族文化基因中有着对人性的深深怀疑和“性恶”信仰,但它又自信非凡,而且有时幻想有加,以致幼稚;
  • 西口在望

    西口在望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池之一。表里山河的独特自然条件,勤劳智慧的历代先民,造就了得夭独厚的三晋人文资源,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
热门推荐
  • 重生之昭雪郡主

    重生之昭雪郡主

    她慕容昭雪是长公主之后,当今圣上的亲侄女,高傲无比。抗旨,违背了最疼爱于她的舅舅,只为嫁给那个对她说过会爱她一生一世的男人。当有朝一日,江山易主,慕容家彻底倒了;她以为她还有一个依靠,谁料,那个已成为王爷的男人,却给了她一纸休书。寻死未成,她拿着休书,身心疲惫的回到了冷家,却是换来庶母的一杯毒酒。前一世的高傲无知,愚蠢自大,使得她在临死前受尽了丫环的欺凌。老天怜她,让她得以重生,这一世,她卷土从来,步步为营,眼中闪着复仇的光芒,绝情的夫君,冷漠的父亲,狠心的庶母,另怀心思的庶哥,善妒的庶妹,欺主的丫环,她慕昭雪定不会饶之!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赐婚之王府的当家王妃

    赐婚之王府的当家王妃

    她一直都凭着自己的努力,到了最后换来的却是一场空,身边的人早已离自己而去,对于这个世界自己真的已经没有了一丝留恋……却不想一朝穿越古代,拥有了亲人的疼爱,她十分珍惜,奈何命运似乎不愿意看她拥有幸福,为了救父亲,她不得不嫁给他。洞房花烛夜,她头盖喜帕,烛火闪烁,他语气清冷:“不要以为你嫁入了靖安王府你就能得到什么,你最好给本王安安分分的,否则本王会让你后悔做了这一切。”说完他甩袖离开。她唇边露出冷笑,终究逃脱不了命运么?这一时她会好好地守护好自己的东西,绝对不允许任何人破坏,这一世,她绝不会心软。。。。。。
  • 湘行散记

    湘行散记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 废材郡主:邪魅王爷溺宠妃

    废材郡主:邪魅王爷溺宠妃

    【男强女强,宠文爽文!】她是南王府最无用的弃女郡主,天生废材,不能修炼,痴傻呆蠢,花痴成性,爹爹不疼,姐妹欺之,下人骂之,一朝惨死,再睁眼,她早已今非昔比,精光毕现,她是21世纪网络最热文学作者,不管你是爹爹也好,姐妹也罢,欺我者,百倍还之,辱我者,千倍虐之!他是苍穹大陆举国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天才少年——夙亦宸,“絮儿,看了本王的身体怎可一走了之?”夙亦宸挑眉委屈道。某女咬牙切齿:“夙亦宸你够了,给我滚出去!”“絮儿,我想和你一起滚床单很久了…”夙亦宸邪魅一笑。
  • 凡缘仙路

    凡缘仙路

    有些人生来就站在那九天之巅,有些人生来便就不凡,混沌初开,灵衍万物,三千生灵,坐而论道,且看一介凡人如何在危险重重之中的修真界拓马长枪定乾坤!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会疼自己的女人最幸福

    会疼自己的女人最幸福

    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幸福也不是命中注定的,幸福应该先从如何心疼自己开始。这本书从恋爱、婚姻、职场、身心调养等和幸福相关的各个方面全方位地诠释如何获得幸福的方式,唯美的文字精灵中跳跃着捕捉幸福的灵光,在梦幻与现实的迷幻中清晰地指出通往幸福的方向和道路。
  • 这场华丽的爱情

    这场华丽的爱情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多多推荐(说是最近不能出现这样的题目,于是便将题目改成了<这场华丽的爱情>,望见谅)“我就如同那随风飞舞的蒲公英,无依无靠,飘到哪里是哪里!”“若儿,只要有我在,就不允许你做一个无依无靠的人。你记住,我,李安生,就是你的依靠!”“一直依靠着吗?“是的,一直!“苏若儿,李安生,这两个名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联系在一起的呢?他是她的监护人,她却喊他哥哥。她的母亲代替了他父亲去坐牢,保住了他们的百亿家业。所以,今生,他,他们全家都注定是欠她的。可是这债,这情,该如何还?“我们私奔吧。去一个没有人认识我们的地方,在那里没有闲言碎语,没有世俗偏见,有的只是我对你的爱!”如果说,世俗偏见,年龄差距都不是问题,那么这段感情,他还有什么好犹豫?为什么要与一个不爱的女人订婚?为什么曾经的诺言都化作泡影?为什么不一直让她依靠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的人越来越不愿意提及爱情,是觉得矫情,还是心虚?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想法,想写一本小说,写一个女子,写一场单纯的让人心疼的爱情这本小说或许与曾经想象的还是相差了那么一段距离,却是我心底最最真实的感受.因为,曾经,我也那么傻那么真的爱过一个人.只希望女主角可以一直坚持的一路爱下去,而不是如我般轻易放弃.真心的希望大家会喜欢这本小说,真心的希望大家都能拥有自己的爱人如果你曾爱过,如果你也感动了,请告诉我,好吗?
  • 玫瑰之翼

    玫瑰之翼

    艾麦缇转学到贵族学校璀璨碧汐后,因为来自小城市而受尽欺负,常被同学用“满清十大酷刑”伺候,无论是她有理还是同学们狡辩,按照国际惯例,她总是错的,被罚关小黑屋更是每天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