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697—781年)是唐代著名的军事家,他的父亲叫郭敬之,曾经做过绥州、渭州等五个州的刺史。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郭子仪从小就爱读兵书,勤练武艺。在参加武举考试之后,获得左卫长史的职位。郭子仪不仅武艺高强,对兵法也精通无比,在安史之乱中立下卓越功绩,后来又平定回纥之乱,保卫了国家的安宁。
什么是安史之乱呢?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非常宠爱杨贵妃,经常为了和杨贵妃嬉戏玩乐而不理朝政,于是朝廷大权就旁落到大奸臣杨国忠、李林甫等人手里。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就是在这样的政局下,由奸臣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战争。
起初,唐玄宗并不相信安禄山会谋反,然而太子和宰相几次上奏说安禄山有野心,后来又有人出示了安禄山谋反的证据,唐玄宗这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可为时已晚了。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打着“奉皇上密旨讨伐杨国忠”的旗号,召集兵马,长驱南下,杀入中原。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命令郭子仪带领军队讨伐叛贼。接到圣旨后,郭子仪立刻誓师出征,首战重镇云中,旗开得胜,后来又在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大获全胜。捷报传到京城,这才稳定了民心。
为了更好地打击叛军,郭子仪推荐李光弼(708—764年)为河东节度使。可是当时所有的人都知道,李光弼和郭子仪的关系并不好。李光弼认为这是郭子仪在借刀杀人,想让他去送死。李光弼不想去,可这又是朝廷的命令,不去是抗旨,也得死。于是他临行前对郭子仪说:“我死了之后,请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和儿女了!”
郭子仪听了这话,知道是李光弼误会了自己。于是拉着李光弼的手,满含热泪地对他说:“现在国难当头,我认为将军堪当重任,这才向朝廷推荐你去讨伐叛贼的。这里头哪有什么私怨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两人相对而拜,尽释前嫌。
李光弼果然不负所望,一出征就一连收复了七座县城。这时,史思明知道这个消息后,连忙率领大军在常山把李光弼包围起来。郭子仪得到消息,连忙率军增援,两军会合之后大败史思明的军队。
后来唐军又在嘉山(今河北定县)大败叛军,这对安抚民心产生了极大的作用。河北的许多老百姓都自发集结起来,帮助官军打仗。
接连战败的安禄山不得不放弃原本的计划,打算撤退。郭子仪主张继续追击,但唐玄宗却听信奸臣杨国忠的计策,结果造成潼关失守,京城长安岌岌可危。这时唐玄宗才醒悟过来,连忙弃了长安逃往四川。在逃亡途中,玄宗令太子李亨留下来平叛。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李亨即位,为唐肃宗。
当时,唐朝称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城设在西京长安。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很快攻占了东京洛阳。肃宗即位后,就想把东西两京都收复,于是令郭子仪带军去攻打。
这时,由于连番战败,叛军的士气受到打击,叛军内部发生了内讧。
公元757年,安禄山被帐下的侍从李猪儿杀死。李猪儿是谁呢?他是一个从小就伺候安禄山的太监。自从安禄山连连打败仗,他心里窝火,眼睛也急瞎了,后来又得了疽疾,于是性格变得越来越暴躁了。左右侍奉的人,稍不如意,就要被安禄山鞭打,其中被鞭打得最惨的就是李猪儿。于是,积怨之下,李猪儿串通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联起手来把安禄山杀死了。
安禄山死后,唐军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立刻大举进攻。郭子仪率军与叛军安守忠、李归仁在长安香积寺之北决战,从十一时一直打到第二天五时,共斩杀叛军六万人。就这样,郭子仪收复了长安。
郭子仪收复长安后,又继续率军乘胜东进,收复了东京洛阳。
捷报传到唐肃宗那里,唐肃宗十分高兴,立刻封郭子仪做了代国公,还感激地对郭子仪说:“国家虽然是我的,可它却是由郭卿你再造的呀。”
郭子仪戎马一生,权倾天下,却从不居功自傲。他精忠爱国,宽厚待人,在当时声望非常高。吐蕃和回纥一带的百姓都尊称他为神人,连皇帝都不直接称呼他的名字,一些安史叛将也很尊敬他。据说安庆绪手下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后,飞扬跋扈,郭子仪派自己的一个部将去见他。这时,谁也没想到,蛮横无理的田承嗣做出了一个让人惊异的动作:他跪下来,朝着郭子仪所在的方向叩拜。叩拜完了,他站起身来,这才对那个部将说:“我这双膝盖,不向别人下跪已经有很多年了,现在我要向郭公下跪。”
郭子仪的一生富贵又长寿,后代繁衍安泰。他的八个儿子和七个女婿,都在朝廷担任了重要的职位。他有十几个孙子,据说当孙子们前来问安的时候,他都无法分辨谁是谁,只能笑呵呵地点点头。
郭子仪去世的时候,德宗沉痛哀悼,不仅停朝五日,颁下诏书悼念他,而且还到安福门去痛哭送行,可见郭子仪的德望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