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0100000025

第25章 文化的认知要素和文化类型(5)

2.文化同化。同化原为生理学概念,指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社会学上指不同文化单位融合成一个同质文化单位的渐进或缓慢的过程。在文化学上,同化是指属于不同文化的个人或群体被融入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文化中的过程。最常见的同化是以入侵方式为主的强迫同化。入侵者借助军事、政治和经济力量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被入侵者。如日本在二战前和二战时期中对朝鲜等国家、中国台湾等地区的同化。强迫同化是一种野蛮、落后的文化接触方式,已经被人们逐渐抛弃。通过文化传播、通婚等方式进行自愿同化仍然是主流。目前人们最关注的是移民。一个定型的文化群体或民族,整个迁入某一社区,与其他文化群体或民族平等聚居,迁入者将在很长时期内保留自己的文化,同化速度很慢。如果迁入者打破原来的文化群体,零散分布在各个地区,与其他民族聚居,他们将很快被同化。例如在美国,土著印地安人和数百万从世界各地到来的的移民,经过重新安置、学校教育及美国生活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两三代之内几乎完全被同化。从宏观的文化接触上说,不同体系的文化的同化只能是理论上的,彻底的、严格意义上的同化几乎不存在。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作为个体,或者作为小规模群体的文化同化。所谓“边缘人”、“陌生人、”“新移民”等对主流文化不愿意、不能够认同和同化的人,是跨文化传播重要的研究对象。

3.文化维模。作为文化的“自组织功能”,文化维模是指一种文化对自己文化模式维护的功能。这种功能使一种文化在与其他文化接触中能够对异文化进行自我保护性的选择。当异文化有利于本文化的发展、稳定时,予以接受,从而发展和丰富本民族文化;当异文化损害甚至破坏本文化,或者文化主体认为威胁到本民族文化时,对异文化予以斥拒。因此,文化维模功能对跨文化传播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作用。积极的一面,在于它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对外来文化的“筛选”;消极的一面是对跨文化传播的阻隔,使本土文化处于封闭状态和惰性状态。

作为一种监察力量,文化的维模功能积极或消极作用的发挥,取决于社会内部运行机制的状况。当一个社会内部协调稳定,社会欣欣向荣,文化本身必然具有开放性,维模功能对外来文化则持积极态度,能够更多地促使社会接受先进的外来文化,以适应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在一个社会内部运行机制已经失调,或者处于惰性的慢变状态的封闭社会里,文化的维模功能会对外来文化就会顽强地拒绝,文化传播就难以实现。维模功能成为一种保守的力量,久而久之,便产生了一种文化隔阂,使原有文化缺乏活力。这种文化隔阂的时间越长,它对文化交流,尤其是文化输入的制约性就越强。可见文化维模有一个文化价值评判,这个评判最终取决于社会主流文化对异文化的价值评估。中国历史上多次广义的西学东渐,是文化维模的典型。如汉代末年开始的佛教传入东土,到盛唐形成释、道、儒三教鼎立,使佛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内核之一;明末清初以及清末民初两个时期之内,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在相当的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结构。在这两个时期,文化维模的作用很不相同。汉唐文化被李约瑟视为中国人文历史的顶峰,根本地得益于汉唐的文化开放。汉唐统治者以空前的政治自信开拓文化疆域,开放意识形态,开放文化政策,开放社会生活,使汉唐文化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成就了光耀千古的文化伟业。清代中国,传统文化在许多领域都达到中国古代文化最高水准。同时,此时继承了明末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清初的时候,在许多领域里,一度将这种交流推向高潮。特别是在康熙统治时期。康熙所领导的所有重要的自然科学方面的活动,几乎都有传教士不同程度的参与。但是当时有一种流行的中西文化交流的观点叫“西学中源”,认为西方自然科学的源头在中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只是后来在西方发展得越来越精罢了。这种思潮本质上是一种虚骄自大,与汉唐时期传统文化把西土的佛教改造为禅宗很不一样。因此,其消极影响后来越来越明显。到后来,由于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的刺激而兴起的洋务运动,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对待西方文化,结果是甲午战争以后有识之士提出“全盘西化”的文化主张。可以看出文化维模面临从消极态度到被彻底抛弃的趋势。

在跨文化传播视野中,文化维模功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其双向性和价值评判,使它成为跨文化传播现象理性判断的一个焦点。

4.文化适应。与文化维模原理密切相联,文化适应反映了适应对方文化维模的一种选择性操作。文化适应是指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文化时,它必须适应这一文化的特色和接受能力。没有这种适应,传播便不能正常进行,甚至半途夭折。如果说维模功能是受传文化对异文化传播的影响机制的话,文化适应便是传播者对受传文化的影响机制。

汉唐时期,印度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适应。佛教传入之初,由于儒学之尊,佛教受到排斥,甚至在法律上规定汉人不许出家为僧。面对中国文化的维模功能,东汉时,佛教是依附当时流行的道术存在和传播的。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伦理观念,印度教徒或以商人,或以欣赏和研究中国文化的面目出现,高唱佛儒一家论,与儒家文化相妥协。在翻译经典时,凡涉及男女之间、家庭之间、主仆之间关系的内容,都有很大的改动,甚至关公也被拉入伽蓝殿。唐代许多佛教徒专门编造讲学的佛经,如印度佛教《孟兰盆经》,删略了许多与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不相容的情节,结果讲得同中国孝经一样,在中国得以广泛流传。同上。如前述清代的文化政策,传教士也为了迎合“西学中源”这一说法,把西方代数学译为“阿尔热巴拉”或“阿尔朱巴尔”(AlSebm),并解释为“东来法”,大得康熙赞赏。

文化适应无论在宏观还是在微观层面都是跨文化传播的普遍现象。比如在语言上,电脑在中国开始普及时,沿袭西方英文名称,简写为PC,即personal commputer,如果直接翻译应当是个人电脑,但多数被译为中文的“家用电脑”,也是适应中国以家庭为单元的文化习惯。

5.文化整合。庄晓东指出,整合原本是一个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概念,后来引入其他领域,包括文化研究学科。所谓文化整合,就是在文化接触过程中,一种文化把异文化的要素,按照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根据自己的选择重新建构成一个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的文化整体。文化整合的情况很复杂,美国《社会科学国际百科全书》把文化整合分为构型整合与主题整合、联系整合、逻辑整合、适应整合或功能整合、风格整合、调节整合六类。文化的整合功能使得文化变迁和发展得以实现,也就是说,文化涵化是建立在整合的基础之上。文化整合的结果并非形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拆的整体,而是一种既融合渗透,又相互冲突,甚至并存不悖的松散杂陈但又非完全无序的复合体。

在同一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亚文化包括各种异文化现象的存在,导致主流文化不断地进行文化整合,以强化主流文化的结构和功能。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旧文化的分崩离析,另一方面,是文化在新的基础上的重新整合。此外,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每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包括征服、同化等等,都是使整个社会的文化重新整合的过程。文化整合有其客观的基础和依据。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中华文化不是一种单一文化,而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它不仅兼容了巴蜀文化、楚文化等不同文化元素,而且还融合了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这种整合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播的产物。正如C.恩伯和M.恩伯把文化整合定义为:构成文化的诸要素或特质不是习俗的随意拼凑,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适应或和谐一致的。

7.文化增殖。庄晓东认为,所谓文化增殖是文化在质和量上的“膨胀”或放大,是文化的再生产和创新,是传播过程中文化的原有价值或意义在生成出新的价值和意义的现象。文化增殖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在时间维度方面,文化增殖主要表现为由于大量先进的现代电子传播媒介的使用,使传播的时间大为缩短,效率大大增加,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繁荣。在空间维度方面,文化增殖主要表现为文化传播溢出了民族国家的疆界,衍生出一种新的价值和意义。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在向东亚和东南亚传播中,与那里的文化融为一体,产生出新的文化形态。日语中的汉字、韩国国旗上的八卦图等等,均表明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增殖出来的文化内涵。然而,不是任何一种文化都必然是增殖的。唯有那些开放和创新的文化才会产生新的生长点,才会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在“扬弃”异质文化的同时重构出一种全新的文化,从而保持自己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由此可见,文化传播为文化增殖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但不是任何文化传播都必然导致文化的增殖。因为文化系统如同人的生理系统一样,对异己成分有着强烈的拒斥反应。事实上,文化传播的过程是传播者和受传者双方识别、选择和消化“他文化”的过程。一种封闭、保守、落后的文化,一种缺乏创新性的文化是不会增殖和再生的,这种文化必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被淘汰出局。

8.文化积淀。庄晓东说,文化传播使文化财富承接和传播开来,成为不断积累的文化遗产,使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沉淀和堆积,这种文化的承继和发展便是文化积淀。文化传播的时间越久远,文化积淀就越深厚。文化积淀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和发展。正如摩尔根所指出的,人类“是通过经验知识的缓慢积累,才从蒙昧社会上升到文明社会的”。文化积淀还促成了许多文化圈的发展。在学界首先提出文化圈理论的是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历史学派”。此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其领袖人物是德国的F.格雷布纳。他们的理论基础是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的历史主义。在他们看来,历史现象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人类文化也是一次产生的,而且一旦产生出来,便向外传播。传播者的文化和受传者的文化通过交流结合起来,形成某种所谓的“文化圈”。因此,人们把这一学派称为“文化圈学派”或“传播学派”。文化圈范畴的设定以及对某种物质文化实体的区域性、稳定性、自足性和时空性的规定,是有科学价值的。斯宾格勒所说的“历史形态”的实质,就是把人类文化分为八大文化圈,即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希腊文化、玛雅文化、西亚北非伊斯兰文化、西欧文化。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所描绘的37个文明圈,其实就是文化圈。我们看到,域内和域外、族内和族外的不同文化圈之间相互交流、碰撞以及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独具个性的文化内涵。因此,文化的积淀并不是一种封闭的由上一代将文化简单机械地传递给下一代的历时性过程,而且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因子的、共时性的创造过程。

同类推荐
  • 山西抗日女兵连

    山西抗日女兵连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的一批杰出知识女性,正是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事业中,积极投身抗战,成就了自身,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
  • 山西民间笑话

    山西民间笑话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剌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本书收录了全国各地研究嘉陵江流域地区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的文章30余篇,主要从嘉陵江历史地理及沿革、嘉陵江流域的经济研究、嘉陵江流域的文化研究三个方面的不同角度就挖掘整理嘉陵江文化的历史资源,探寻嘉陵江文化的内涵、特色,加强区域合作,增进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创新与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 中华成语故事(元)

    中华成语故事(元)

    《中华成语故事》一书精心选取了人们常用、常见的成语,设置了“释义”、“同义词”、“例句”等栏目。“释义”不仅对成语进行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每篇以平易而生动的语言将每一个成语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阅读它最原始的故事,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提高自己阅读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 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本书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脉络。以及古今各阶层群众的生存状态,并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无论是对个人层面的修身养性,还是社会层面的治国安邦,尽力展现古代东方文化的思想精髓,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书以豁达恢弘的气度、悲天悯人的情怀,向读者展开一幅中华文明的画卷;同时以凝练的笔触,本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着力阐述古代中国文明是如何哺育出中国宗教和哲学传统的。本书加入了许多有意思的“文化常识”板块,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希望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有所收获
热门推荐
  • 特工也疯狂

    特工也疯狂

    从多年故事作品中挑出最传奇、最精彩。最能打动读者的故事以飨读者。篇幅有长有短,情节曲折离奇,想象力上天入地,这本故事集由故事家於全军先生亲自挑选,时代跨度大,地域涵盖广,能让读者享用到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 九公主

    九公主

    推荐偶的女强爽文【异能儿子火爆娘亲】:云烈焰,国际特工异能组组长,代号“火神”,一朝穿越,沦为东盛国丞相府的白痴七小姐云烈焰,人称“京城第一傻”,还附带了一只球。未婚先孕?东盛国容不下她?某女素手一扬,一场大火烧了半个京城,扬长而去。------------------------------------------------------------------------------新婚之夜,他丢给她一纸休书,亲眼看着自己宠爱的小妾毁了她的倾国之容。她张狂的笑着,从城楼上一跃而下,如飞蛾扑火。她成了全天下人的笑柄,堂堂镜月国九公主,被像货物一样,卖进了人间魔窟——梦都。只是没有人知道,那个进入梦都的人,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九公主,而是传说中的苍北高原上,落雪国赫赫有名的镇国女将军。死而复生,对这个一生戎马却死于非命的女将军而言,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你生是本侯的妻,死是本侯的鬼,本侯绝不允许你另嫁他人,纵然本侯死了,你也要给本侯陪葬的!”她本是他明媒正娶的妻,若是另嫁他人,他安定候的脸面何存?“别忘了,你曾经白纸黑字休了我!这休书,我可是日日带着,生恐弄丢了去!侯爷可是要本宫一字一句的念给你听,帮你温习一下!”她扬扬手中的纸,笑的好不惬意!“璃倾,你是我的。”他于她,如同帝王一般强势,不允许任何人抢走属于他的东西。“我是我自己的。”她笑的张扬,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束缚住她的脚步,哪怕,强势如他!“倾儿,朕后悔了,朕不该送你走。”他望着她,满目的歉意。“皇兄就是不送,我也会走。”她转身离开,不带一丝的留恋。“倾儿,我一直在等着你回来,我知道,你不会死的。”“倾儿,给我一次机会可好?”…****************************************************亲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偶的新浪微博:http://m.pgsk.com/2109086074(关于文文的,有什么问题需要私下问的,都可以去那里。欢迎大家共同交流!)【依旧是古穿古,女强。喜欢的亲们请点下面的“放入书架”+“投票推荐”+留言+鲜花+钻石,O(∩_∩)O谢谢支持!】推荐自己的新文:【豪门冷婚】:完结文【惹上魔鬼皇叔】:(已设置半价促销,订阅全本只要半价,欢迎订阅!)
  • 正在消失的父亲

    正在消失的父亲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生死梦中

    生死梦中

    北黎顾是娱乐圈的巅峰人物,人气独一无二;周继轩曾经因为失忆忘记了自己以前的事情;美丽青春的夏子清是娱乐圈的新晋歌手,不久前才获得了年度最佳歌手的荣誉,人气一路高涨,为何5年之前那个他,会选择冷静的和她做出分开的选择!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魅世皇妃

    魅世皇妃

    我叫夏清璃,夏国的璃芮郡主。我的父亲是夏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北泰王,十六岁之前,我生活富足,无忧无虑;十六岁之后,我国破家亡,飘若浮萍。我想我是一个记仇的人,只是敌我悬殊太大,曾让我一度很挫败。我在仇恨中磨砺自己的意志,一心只想杀他!啥?他是谁?当然是我不共戴天的仇人!偷袭,刺杀,耍小心计,期间各种招数我无所不用其极,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到后来才蓦然发现,原来一切竟是...*我这一生中一共遇到过三位男子,他们惊才艳艳,都是这乱世的霸主,是世人敬仰的英雄。可却都不是我爱情的归属...他们也许爱我,却更爱自己;也许需要我,却更需要皇位权势。也许只有一个是特别的,可是却...【片段一】:他眼中冷冽似冰,冷冷的开口,“在你心里,究竟当本王是什么?”“仇人!”我几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慕容孤赫,你给我听清楚,无论你怎么对我,即使我失身于你,你在我心里的位置,都不可能有丝毫改变!永远不可能!”“我夏清璃,恨你!憎恨你!”【片段二】:“本王给你一次机会,若是一刀没有杀死本王。从此,就别在记恨。”我霍的举刀对准了他,没有多想,没有犹豫,卯足所有的力气冲过去,将刀对准他心脏的部位狠狠一砍...【片段三】:读书群号:26545264敲门砖就随便一本作品名吧!推荐好友文文:《妻上娘子》昨夜莲心《贰婚》宛薇《卿媚众夫》黄玉儿
  • 美人倾国倾城之沧海遗珠

    美人倾国倾城之沧海遗珠

    复仇之火一旦点燃,受尽欺凌的落魄公主;她是才智卓绝,所到之处皆成灰土。一步一惊心。然皇帝父亲深邃却无法言说的爱怜,化敌为友,倔犟少年炽烈而一往情深的热恋,赈灾治疫,受百姓生祠拜祭的河神……深宫如棋局,能否将她冻结的心融成秋日里的缓缓溪流,知人善任的君侧第一谋士;她是点石成金,让山茶花沐寒而开,她是生于冷宫,在海阔天空里绽放出一片云淡风轻?,最受奴仆敬重的主人;她是官印经典。宫闱倾轧使她蒙冤入狱,夺储之争又令她错嫁他人
  • 逆乱苍穹变

    逆乱苍穹变

    他以为转生异世可得惊天神力,却不想一代魔头变成了废柴修仙者!什么世道?!在家被抽被侮辱,闯荡异世又被抢被追杀!时来运转,他意外获得修真圣果,从此仙道提升,独步天下!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