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与人相处时说话要把握好尺度拿捏好分寸,万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没心眼地什么话都说,更不能把话说绝。给对方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退路,以便进退自如,来去从容。
点破不说破,把话说得滴水不漏
在社交中,当你很想表达一种内心的愿望,但又怕说得太过直白会引起别人的不满和猜忌时,不妨尝试含蓄一些的表达方法,十分话只说七分,点醒对方又不把本意说破,既达到目的,又让人对你的话无可挑剔,正可谓把话说得滴水不漏。
很多时候,话没有必要一定要说破,委婉含蓄地表达,不仅让人接受,还可深得人心。话说在明处,意藏在暗处,犹如春风袭人,人人都爱听。
肖 明到同事家求同事帮忙办事,同事热情招待,很有礼貌地端茶倒水。肖明办完事后,竟然与同事高谈阔论起来。天色已经很晚了,同事的孩子还要早点休息,同事的太太也很疲倦了。但是,肖明此时说得正酣,也不好直接请客人出门,怎么办呢?
同事便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客房,然后回到房间对妻子说:“人家这么晚来找我,你也不说给收拾一下客房。”然后又对肖明说,“我刚把客房给你收拾好了,完了就住这吧,来,咱们再喝一杯茶吧。”这时,肖明听到同事的话,很知趣地听出了同事的弦外之音,马上告辞了。
同事将自己的意思曲折地表达出来,点破“时间到了,该休息了”的事实,但却没有说破,既尊重了客人,又不至于让客人难堪。
点破不说破,把话说得滴水不漏是一种语言技巧,说来容易,但要想熟谙此道,却也是需要大家不断摸索、继续提高的。比如:批评的话,可以假托第三者传达,这是点破不说破中“一石二鸟”的好计策。
某公司的大老板对公司几位兼职的女职员的言谈很不满,觉得她们跟自己这个老板说话,就像跟朋友说话一样没有尊卑。有一天,老板告诉已经在这家公司任职四年多的女职员唐荟心说:“最近的年轻人说话有点随便,请你代我转告一下好吗?”没想到结果令老板很意外。那几个兼职的女职员谈吐有了很大改善,而负责转告的女职员唐荟心,也对自己的言谈举止更为小心谨慎。原来是老板那句“最近的年轻人”,提点的唐荟心,觉得老板把自己也包括在内了。这个女职员的情形,连主管也意想不到。这也可以用做批评别人时的方法,也就是说托诸“第三者”而不要直接批评,如此一来,对方就会虚心接受而不太会产生反感。
点破别人时不要指出缺点,而要强调如果纠正过来会更好。
有位公司经理慨叹纠正别人实在难,部属工作上出现问题,稍微提点一下,部属不是置之不理,就是破罐破摔,越变越坏。原来,这位经理只是指出对方的缺点加以批评而已。后来这位经理发现,换一种提点方式,强调矫正过来会更好,那就会是另一种情况。
有位运动员教练在纠正选手的错误时,从来不会说“不对,不对,这样不对。”而是说“大致上不错,但如果再纠正一下……结果会更好”。他并非否定选手,而是先加以肯定再修正。也就是说先满足对方的自尊心,然后再把目标提高。如果只是纠正、警告的话,只会徒然引起选手的反感,不会有何效果可言。
不小心说话伤到对方或提到对方的缺点时,要加上赞美的话。
话说出来就无法收回,当场气氛就不好了。一旦出现不小心说话伤到对方或对对方不礼貌的情形,大多数人会连忙辩解,或者换上温和一点的措辞,这实在不是好方法,因为对方认为你心里这么想才会出言不逊。这种时候,最好的做法,不是去否定刚才说出来的话,而是要尽量沉着,若无其事地附带说道:“这就是你吸引我的地方,而且,你还有其他优点,所以表面上的缺点更显得有人性。”人对于别人说过的话总是对最后的结论印象最深刻,附加赞美的话,对方便认为结论是赞美的,即使你点破了,但最终没有说破,还是可以让尴尬的气氛烟消云散的。
传达坏消息时,要附加一句“令人无法相信”。
如果要说“我听说过关于你的谣言”,最好在前面加一句“虽然我不相信……”那么对方所受到的冲击就会轻很多。
点破不说破,就是使用一些故意游移其词的手法,给人以暗藏玄机之感。有人谈及某人相貌丑陋时,不会直接说“相貌丑”,而用“长得有点困难”、“有些对不起观众”这样的话来代替;谈到某人对一个人、一件事有不满情绪时,说他对此人此事有点“感冒”等等。这都是在委婉含蓄地表达事情的本意。
当然,在使用“点破不说破”的语言技巧时也要注意,委婉含蓄并不等于晦涩难懂。它的表现技巧首先建立在让人听懂的基础上,同时要注意使用范围,如果使用“点破不说破”话不分场合,也是达不到把话说得滴水不漏的效果的。
话说在明处,意藏在暗处,这种点破不说破的说话方式,是一种口才的魅力。在人与人随意的交谈中,含蓄大有讲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点破不说破就是把话说得滴水不漏的语言艺术。
一样话两样说,言辞巧妙慢开口
现实生活中需要有这样的智慧,一样的话可以有两样的说法。两种说法,结果往往大相径庭。一样的话两样说,这也是一门艺术。所以说“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一句话也能把人说哭。”同样的话,不同的说法,不仅能体现言语表达方式的不同,还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素质是高雅还是粗俗。
古 时候有个年轻的侠客骑马赶路,天色渐黑,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年轻的侠客正着急的时候,忽见看到前面来了一位老农,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旅店还有多远?”老人回答:“五里!”年轻的侠客于是策马飞奔,向前驰去。结果跑了十多里路,仍然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居然骗人,非得回去整治他不可。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
他叨念着猛然醒悟过来,这“五里”不是“无理”的谐音吗?于是拨转马头往回赶。见那位老农却在路边等他,他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了一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农就笑眯眯地打断他的话:“你已经错过了路头,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同样都是问路的话,以不同的口气说出来,就会得到不同的对待。一样的话,如果你说出口时对他人极为尊重,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对方自然也会对你极为尊重。
常言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样的话,不同的口气,就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
王历惟是一个在服刑中的囚犯,这一天,正在服劳役修路时,他在路边捡到50元钱,王历惟没多想,就立即把钱交给监管警察。但谁也没想到的是,监管警察却满脸鄙夷地对王历惟说:“你们这些人,变着花样地拿自己的钱来讨好我们,企图靠贿赂减刑,告诉你,我不吃这一套!”这件事让王历惟心灰意冷,认为这世上再也没有可以相信的人了。
终于有一天,王历惟越狱了。在逃跑途中,他大肆抢劫,并登上了南下的火车。但时值春运,火车里拥挤不堪,王历惟只得站在厕所门口。入夜后,车厢里静了很多,这时候,有位年轻漂亮的小姑娘要上厕所,关门时突然发现厕所门锁坏了。犹豫了一下,她很有礼貌地对王历惟说:“先生,你能为我看一下门吗?”王历惟一愣,但再看看姑娘那纯洁无邪的脸,就庄重地点了点头。王历惟像一位忠诚的卫士,把守着门。也就因为姑娘这句话,他突然改变了主意。在下一站,他下车到派出所投案自首。
一样话两样说:一句粗暴的话语,可以让一颗原本善良的心灵被彻底毁灭;一句充满信赖的话语,也可以拯救一个正在沉沦的灵魂。可见,语言,不仅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表现,而且,在某种特定情况下,还可以极大地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心理,甚至命运前程。所以,我们在开口之前一定要三思。
具体说来,究竟如何做到一样话两样说呢?
1.说话有限制。
这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说话技巧,它能帮助说话者获得较为理想的回答,减少对方说出拒绝的或不愿接受的回答。
一家卖鸡蛋面的小店,服务员在客人点餐时会问:“要不要放鸡蛋?”心理学家建议,服务员不要问“要不要放鸡蛋”,而要问“放一个还是两个鸡蛋”,这样提问就缩小了对方的选择范围。这种问话,显然可以多做鸡蛋的生意。
2.先协商再说话。
如果你想要别人按照你的意图去做事,应该用商量的口吻向对方提出。如你要秘书起草一份文件,把意图讲清之后,应该问一问:“你看这样是否妥当?”
在开会时我们经常听到主持者这样发问:“不知各位对此有何高见?”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问话很好听,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因为,谁敢肯定自己的见解就高人一等呢?就算是高见,也不好意思先开口。如果换成“各位有什么想法呢?”这种问法一定会被很多人接受,效果一定会大相径庭。
3.说话给人留下选择的余地。
这种说话方式多用于朋友之间,同时也表明提问者并不在乎对方的抉择。例如,你的朋友来你家做客,你留他吃饭,但不知他的口味。于是问他:“今天咱们吃什么?牛排还是火腿?”
4.措辞要委婉。
这种说话的意图是为了避免对方拒绝而出现尴尬局面。例如,一位先生爱上了一个女孩子,但他并不知道女孩子是否爱他,此话又不能直说,于是他试探地问:“我可以陪你走走吗?”如女方不愿交往,她的拒绝就不会使对方很难堪。
5.说话不能太唐突。
说话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说话过于唐突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这是不可忽视的。假如在大庭广众之下问对方:“你有什么理由可说?”“你晚来了半小时,上哪儿混去了?”如此唐突的问法,令人难以下台,人家一定会不高兴的。
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跳。有谁会喜欢那种经常用恶语伤人的人呢?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会一样话两样说,这样,不仅能体现出自身高雅的修养,也能够让别人很舒服地接受你的观点或意见。
别把话说死,“含糊其辞”好拒绝
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别人请求我们帮忙的事情,如果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当然在所不辞,但是如果事情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肯定会拒绝他人。但是拒绝也是要讲求艺术的,如果方法运用不得当,就可能给对方造成一定的伤害,甚至引发怨恨和不满。所以最明智的拒绝之道就是:“含糊其辞”,不把话说死,这样可以把拒绝的伤害降到最低。从而避免在拒绝别人时,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
当一个人满怀希望地去寻求他人的帮助时,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显然会让对方难堪无比;又或者自信十足地去说服别人,却遭到严厉拒绝,这简直是令人无法承受的伤害。“我们每天都做一样的工作,凭什么要我帮你?”或者“这件事我真的办不到”,在遭受这些拒绝后,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一定会恼羞成怒,用犀利的言语回击对方:“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没同情心啊!难道你一辈子就不求人吗?”然后拂袖而去,从此朋友形同陌路,甚至伺机报复。
其实,有时我们拒绝的人之所以与我们反目成仇,并非完全是因为我们拒绝了他,更多的是因为我们拒绝他的语言和方式伤害了他。我们不能避免拒绝,但却可以在拒绝时采取“含糊其辞”的方法,最大程度地避免因为拒绝而四面树敌。下面的几点小方法,也许能帮你更好地拒绝别人的要求。
1.从对方的语言中找借口。
权倾一方的军阀吴佩孚,就是一个善于从对方的语言中找借口的人。有一天,吴佩孚的一位同乡来找他,想托吴佩孚找个闲差干干。吴佩孚虽然知道这位同乡没有什么本事,但碍于情面,还是给他安排了一个上校副官的闲职。不久,那位同乡嫌弃官微职小,再次请求想当个县长,要求派往河南。吴佩孚看了,便在他的申请书上批了“豫民何辜”四个大字,断绝了他的念头。谁知没过多久,那人又请求调任旅长,并在申请书上说:“我愿率一旅之师,讨平两广,将来班师凯旋,一定解甲归田,以种树自娱。”看到同乡的要求,吴佩孚觉得既可气又可笑,于是提笔批了“先种树再说”五个大字。
2.制度是最好的借口。
小张自从毕业就在这家公司工作,五年过去了却还是一位普通职员。这天,小张在犹豫了很久后,终于鼓起勇气走进总经理办公室说:“经理,我来公司五年来了,工资应该涨点了吧?”总经理听后,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按时间来说,你的工资确实应该涨了,但是,”总经理用手指了指办公室墙上的一张印刷布告说,“根据本公司的职务工资制度,你的工资已经是你这一档中最高的了。”小张泄气了:“唉,我忘记我的工资级别了!”只好垂头丧气地退出了经理办公室。
3.把别人作为搪塞的借口。
孔友宾在电器商场工作。一天,他的一位朋友来买家庭影院。看遍了店里陈列的样品,也没找到令自己满意的那种。最后,他要求孔友宾带他到仓库去看看。孔友宾面对朋友,不好直接拒绝,只好笑着说:“前几天我们经理刚宣布过,不允许任何顾客进仓库。”尽管孔友宾的朋友心中有些不悦,但总也比直接听到“不行”的回答要好得多。
4.用外交辞令作为借口。
不知你有没有留意过,外交官们在接受采访时,对他们不想回答或不愿回答的问题,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无可奉告”。生活中,一旦我们遇到无法直接回答或不能回答的情况时,也可将这句话派上用场。另外,你还可用“天知道”、“事实会告诉你的”、“这个嘛……难说”等搪塞过去。
拒绝的话要说得温婉含蓄,即使不能帮上人家的忙,也至少不能再在人家的伤口上撒盐了。如果你一次就把话说死,那么即使下次人家再有事情也不会求你,那么你就会因此失去一个好朋友,所以,凡是都要给自己留有一定的余地,讲究一定的方法,这样就能够在不伤害对方的情况下巧妙地拒绝别人的要求。
别把拒绝的话说死,拒绝的话也可以很艺术、很委婉地说出口。这样,既合情合理,又不伤人,在“含糊其辞”的玩笑和推脱中,去化解拒绝的尴尬,何乐而不为呢?
说恭维话也要懂得包装
俗话说得好,“佛靠金装,人靠衣装”。商品要有新颖的包装才会吸引顾客,女人要有漂亮的衣裳才能更显现出她的美丽风姿。而说话也要像商品和衣服一样,需要经过良好的包装才能让人接受和信服。这就是包装的魅力。
适当地赞美别人的优点长处,这种赞美必须是诚心的,而不是为了阿谀逢迎而故意夸大的虚假的赞美。交友时,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点,对于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发展大有裨益。
秀才高登榜高中后,要调到京城做官吏,临行前,他去跟自己的恩师--一个老秀才辞别。
老秀才对高登榜说:“京城不比我们这个小地方,在那儿做官很不容易,你一定要谨慎行事,千万不要得罪人。”高登榜说:“徒儿自有妙招。我知道现在的大官都喜欢听奉承话,我临行前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见到大官就送他一顶,不至于有什么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