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有云:万恶皆由贪字来。由此可见,贪念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障碍,不可否认,一个贪字足以使人泯灭良知,而一旦我们的良知被其蒙蔽,便会丢弃我们原本的淳朴,变成一个作恶多端之人。此时,人就如同一头野兽,既丧失了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也开始无视道德的约束力,只知道一味地不择手段,以获取自己所追求的一切。
常人很难做到根绝贪念,即使是我们心目中的大英雄后羿,也曾被贪念左右过。
后羿是一位有名的神射手,他不但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而且,立射、跪射、骑射都样样精通,还箭无虚发,箭箭都射中靶心,几乎从来没有失过手。于是,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而对他本人也非常敬佩。当时的夏王,也从自己左右大臣的嘴里,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本领,并亲眼目睹过后羿的表演,因此,夏王十分欣赏他的功夫。
这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宫中来,单独给他一个人演习一番,好尽情领略他那炉火纯青的射技。于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来,带他到御花园里,找了个开阔的地带,好让他射箭。
随后,夏王便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并用手指着箭靶说:“今天请先生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自己精湛的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彩头而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就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以后,便一言不发,但面色却变得凝重起来。只见他迈着沉重的脚步,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然后,才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准备瞄准,这整个过程,显得比以往严肃了不少。一想到自己这一箭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开始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并且,瞄了好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
最后,后羿终于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的一声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看到这样的结果,后羿的脸色一下子全白了。紧接着,他再次弯弓搭箭,但精神却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后来,无奈的后羿收拾弓箭,勉强赔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
而看见这个过程的夏王,在自己失望的同时,却掩饰不住心头的疑惑,于是,就问手下道:“这个神箭手后羿,平时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跟他定下了赏罚规则,就大失水准了呢?”
手下解释说:“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绩,却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这叫他怎能静下心来充分施展自己的技术呢?看来,一个人只有真正把赏罚置之度外时,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神箭手啊!”
听完手下的解释后,夏王点了点说,原来如此啊!
庄子曾例举过三种人格:“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认为圣人只能做到不求名,但还有追求功利的念头;神人做到了不求功利,但还没有忘却自身;只有至人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达到了一种无己忘我的境界。唯有具备这种纯净的心态,才能完全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去认识事物,才能将错误降到最低,进而避免给社会造成伤害。
其实,这也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即反对刻意有为、无是生非,要求我们摒弃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妄念,顺其自然,返璞归真。
的确,贪念对于我们是有害的,它足以使刚毅的正气消失殆尽,化为柔弱无主的一缕青烟;它足以使明理的智慧被蒙蔽、阻塞,而成为一个昏庸无能的人;它足以使一颗原本仁慈之心,转变为残酷、凶暴的心;甚至连纯洁无染的思想,也将因为贪念而越发邪恶,人品也因此染上污点,坏了一生修得的人格!因此,生活中的我们,应注重修养心性,以求洁净自己的内心,留一份淳朴于后世。
生活在物欲横流中的我们,人生就像在痛苦与无奈、欲望与失望之间来回摇晃的钟摆,永远都没有真正满足和真正幸福的那一天。而那些欲望最多的人,不但活得痛苦而无助,而且,还活得既不自在也不轻松,不仅如此,在贪欲指使之下,他们往往什么都做得出来,为了得到自己的一己利益,或者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会排除异己,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大千世界,有着千万种诱惑,如果我们什么都想要,便会拖垮自己,俗语有云“无欲则刚”。因此,适时的抑制欲望,才是人生最宝贵的经验,它能使我们在障眼的迷雾中辨明方向,勇往直前;能使我们在与邪恶的斗争中伸张正义,克敌制胜。只要我们看淡权力地位,放弃诸多诱惑,就能让自己的人生如同苍松翠柏一般,不怕乌云翻卷,不怕雨暴风狂,挺立世间,永不摧折!
人生在世,难免会产生诸多苦恼。然而,很多时候,那些所谓的烦恼,却都是源自于我们个人的不满足,当我们从私欲中解脱出来时,就会发现,许多所谓的痛苦,都不过是由于自己私欲难填,而杜撰出来的罢了。因此,当我们在面对生活时,应该尽量保持一颗寡欲之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找回自己曾经遗失的淳朴。
追求一份豁达的心境
【道家箴言】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在生活中,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凡事都与别人争抢一番,然而,争抢的后果,却常常都不尽如人意,不但没有抢到东西,反而还受了一肚子的气,使得原本可以高兴的一天,变成了最郁闷的一天。其实,何必要与人相争呢?不防大方点让给别人,如果我们让了一次、两次,那么第三次,别人也一定会让给我们的,如此一来,不但能得到东西,还能让大家都更快乐!
对于明争暗斗,战国时期的燕昭王,便深知其中的玄妙。
燕国攻打齐国,当齐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被燕军占领时,唯有莒和即墨这两座城市,尚未攻下。于是,燕国大将乐毅集中了右军和前军,前去围攻莒城,并且,还集中了左军和后军包围了即墨。
然而,自乐毅围攻两城时起,已经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却迟迟都没能攻克这两座城池。于是,便下令解除围城之兵,后退到城外九里处扎下营垒,并号令全军说:“城中的百姓出来不要抓捕,有困饿的还要赈济,让他们各操旧业,以安抚新占地区的百姓。”
就这样过了三年,两城依然还是没有攻下来。
就在这时,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进谗言说:“乐毅智谋过人,前些时候在进攻齐国时,一口气便攻克了敌人七十余座城池。现在,仅剩下两座城未被攻下,我看,并不是乐毅没有能力拔除这两座城池,他之所以三年不去攻取,是因为他想倚仗自己的兵威,来收服齐国的人心,以利于自己面南称王而已。”
“现如今齐国人心已服,他之所以至今还不行动,是因为自己的妻子、儿子都还在燕国。再说,齐国的美女众多,他早晚是会忘掉自己妻子的,因此,大王还是早做防备的好啊!”
燕昭王听罢此言,便下令准备一场盛大的酒宴。在宴会上,燕昭王拉出进谗言的人斥责道:“我在全国范围内以礼义对待贤明之士,并非只为了多占有一些土地,留给自己的子孙。先王不幸遇到了缺少德行的继承人,不能完成大业,致使国内人民不愿意顺从,因此,无道的齐国才能趁着我们国家混乱之际,得以残害先王。我即位后,对齐国痛恨入骨,所以才广泛延请群臣,对外招揽宾客,以求报仇。如果有人能助我成功,我愿意同他共享燕国大权。
“如今,乐毅先生为我打败齐国,铲平了齐国的宗庙,报了旧仇,齐国原本就应该归乐毅先生所有,而不是燕国应该得到的。乐毅先生如果能够拥有齐国,与燕一起成为平等的国家,结成友好邻邦,共同抵御各国的侵犯,这正是燕国的福气,和我的心愿啊!你怎么敢对我说这些谗言呢!”
于是,燕昭王将进谗言者当场处死。随后,又赐给乐毅的妻子以王后服饰,赐给乐毅的儿子以王子服饰,并配备了车驾乘马以及上百辆的马车,还派当朝宰相奉送到乐毅那里,立乐毅为齐王。对于这件事,乐毅非常惶恐,坚决推辞不受,不但一再拜谢,而且,还写下了誓言,表示要以死报效燕王。
从此以后,齐国人都非常敬佩燕王的德义,诸侯各国得知此事后,也因敬畏他的人品,而没有人再来攻打燕国。
老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其意思是说,自然规律是造福万物,而不加伤害;圣人的道是为了世人,而不与世人相争。其实,老子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只要我们不与世人相争,那么,我们就可以成为圣人了。由此可见,老子并不赞成纷争,而提倡追求一份豁达的心境。
俗语常云:人生如歌,岁月如梦。很显然,我们的人生是短暂的,然而,在这短暂的一生之中,有人活得郁郁寡欢,却有人活得洒脱不羁,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其心境是否能豁达开朗。不可否认,在我们的生活中,倘若有了争斗,便必然无法获得快乐,所以,我们快乐与否,都应该取决于自己的心境—生活也是因为我们有了一颗快乐的心,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因此,在滚滚红尘中打滚的我们,应该尽量保持一颗豁达之心。我们不妨试着想一想,初来人世间的我们都两手空手,原本就不曾拥有任何东西,而在人间短暂的停留期间,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则都是上天的恩赐,如果失去了,也不过是减少了所得,又何必与别人争个你死我活呢?如果我们拥有了这种心态,那么,必然能少一点疲惫,多一些轻松;少一些纷争,多一点快乐了。
其实,这世间的很多事,本身并无所谓的好坏之分,只是我们的那颗心,一直在左右着自己。只要我们能始终追求一份豁达的心境,便自然能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快乐之人。豁达,是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有了豁达的心境,我们便可以包容他人,自然,也能够获得别人的包容。因此,当我们面对任何一件事时,重要的是应该学会如何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
人生,不要超过这个度
【道家箴言】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第九章》
“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与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事情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性质就会发生变化。毋庸置疑,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度”之中。也许,在度的一边阳光明媚,但在它的另一边却闪电雷鸣,所以,我们无论偏向哪一边,都会因其性质的改变,而承受相应的惩罚。春秋时期,一代相才文种便因过度信任越王,而惨遭杀害。
灭吴之后,越王勾践进入吴国,在吴王的文台上举行盛大的酒宴,以庆贺胜利。此时,文种上前献辞称颂说:“皇天佑助,我王受福。良臣共谋,我王之德。先君显灵,辅君成事。君不忘臣,臣尽其能。功配上天,德不可掩。举酒祝君,万福无疆!”越王听了这一番颂辞,却默默无言。
过了一会儿,文种再上祝辞说:“我王仁贤,怀道抱德,灭仇破吴,不忘返国。赏无所吝,群邪杜塞。”越王仍然面无喜色。这时,范蠡已看出勾践这个人,只可共患难,而不可共荣乐,他不惜群臣之死,以成就自己的功业,却不愿封赏功臣,他面有忧色而不乐。于是,范蠡已经暗下决心,要离越而去。
当勾践从吴返越,又北上争霸中原,意得志满,凯旋而归之后,范蠡便劝文种说:“现在已是离开越王的时候了,否则必有杀身之祸。”但文种却不以为然,无奈之下,范蠡便写信给文种说:“我听说天有四时,春生而冬伐;人有盛衰,泰极而否来。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道,大概只有贤人才能做到吧。蠡虽才能低下,却还能明白进退之道。
“飞鸟已尽,良弓当藏;狡兔已死,良犬当烹。越王的为人,脖子长而嘴如鸟喙,目如鹰视,行步如狼,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处荣乐;可与历危,不可与处安。您如不忍离去,必为所害!”范蠡就带着西施,两个人乘着一条船,飘然而去,引身而退。但文种始终不相信越王会加害于己,始终都没有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