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言:禽兽无知,草木无情。岂不知此乃偏见。其实,禽兽懂人语,知亲仇;草木懂人意,知恩怨。此论决非虚话,读者若不信,先听段真实的故事———
说的是很久以前。关东原始大森林里,那年来了一个带着一条大黑狗的山东大汉,在山脚下选个背风、朝阳的地方,砍伐树木,搭个窝棚住了下来。每日领着黑狗在山林里转悠,靠捕猎小动物和采些山珍野果度日。这天大黑狗下崽,不能跟着上山,大汉一人进了山林。走到离山泉瀑布不远的山洞旁,猛然听到有响动,侧耳细听,山洞里传出了像狗崽的哼叫声。大汉急忙奔了过去,发现洞里草丛中卧着一只小老虎,看样子出生没几天,还不能站立,只会趴在草丛里用小脑袋四处乱拱。它大概好长时间没吃到虎妈妈的奶了,饿得直叫唤。大汉觉得小虎挺可怜,弯下腰把它抱回家,放到了大黑狗怀中。小虎以为是妈妈,急不可待一口含住奶头,吸吮起来。从此,虎崽便认狗为母,和几个狗崽像亲兄弟一样,一起吃奶,一起玩耍,形影不离。日子一天天过去,小虎和小狗一天天长大。一年过去,小狗长成了大狗,小老虎也长成了大老虎。看见小老虎能独立生活了,大汉就对它说:“你是山里兽中之王,不能老在狗堆里混,你该离开这里到你该去的地方了!”说罢,摸了摸它的脑门,又用脚踢了一下它的屁股。老虎领会了大汉的意思,用身子蹭了几下大汉,又向狗妈妈和几个狗兄弟点了点头,才慢腾腾地迈着方步不情愿地走了……这以后,没见小虎回来,但大汉的门前早晚经常放着些被咬死的野兔、野猪、狍子等野兽,大汉猜想这是小虎送回来的。两年过去,大汉所在的山林发生大旱,从春到夏,滴雨未落,草木干枯,山林里的野兽寻不到食物都逃往别处。大汉家门前送的野物越来越少,后来就断绝了。大汉想,小虎这是到远方寻食去了。没有食物,大汉就带着一群狗朝大山深处走。这天,正走间,忽听得一声狼嗥,几十只饿狼一齐出现,张牙舞爪,嗥叫着向大汉和狗群围上来。大黑狗“汪、汪”吼叫两声,冲到了大汉身前,另几只狗分别站在了大汉的四周,做好了同群狼搏斗的准备。凶恶的狼群向狗群和人步步逼近,接着就厮咬到一起,眼见一只个头最大的恶狼扑向大汉……说时迟,那时快,猛然卷着一股狂风,随着一声惊天动地让百兽胆寒的虎啸,一只身大如牛的猛虎腾空而来,猛力一掌把扑向大汉的大恶狼击倒在地。恶狼当时就断了气。老虎急转身,又朝着与大黑狗厮咬的恶狼猛击一掌,正中头部。然后,返转身躯,甩动钢鞭似的虎尾,向群狼横扫,立刻有几只饿狼倒地,老虎上下腾跃,左冲右突,打得饿狼东奔西跑,四处逃窜。这只为大汉救危解困的猛虎就是当年大汉抱回、让大黑狗奶大的小虎。如今它已经长成了身长力大、勇猛无敌的兽中之王。狼群溃散了,老虎却没走。它来到大汉和狗群中间,好像久别重逢的亲生骨肉,伸出舌头,舔舔大汉的手,用嘴吻吻大黑狗的嘴,又和狗兄弟们好好亲热了一阵子,然后恋恋不舍地奔山上去了。
有人赞叹:
虎食犬乳成兽王,
知恩图报斗群狼。
世间皆赞人义胆,
有谁夸过兽侠肠!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话说上古之时,一位高士云游四方来到泰山,留恋这里的风光,便寻处岩洞隐居下来。他每天朝游山水,暮宿岩洞;饥食野果,渴饮山泉;日赏百花绽放,夜闻千虫欢鸣,活得自在逍遥。这隐士生来乐居山林,对周围的一切无不珍爱。在他眼里,这山林中的悬崖峭壁,飞瀑流泉,树木花草,鸟兽蜂蝶……皆有灵性。身居其间,悠然自得,其乐融融。他这爱山惜物之心,自然得到回报———山林中的珍禽益兽皆和他亲近:
早出莺雀伴,晚归獐鹿随;
登峰小猴领,越涧老猿陪。
他的洞中时常堆满禽兽们送来的山珍野果。
正是:
飞禽走兽知情义,
亲近回报善心人。
一日,隐士站于山涧旁,观看一群水鸭和几对鸳鸯在深涧中戏水,忽听空中一声凄惨的鹤鸣。
他急忙抬头观看,见一只白鹤一头栽了下来,跌落水中。
隐士疾奔过去,抱起仙鹤一看,那鹤翅上带着一支箭。
他伸手拔下利箭,将其抱回洞中。
随后,隐士上山采来草药,用石头碾碎,敷到白鹤伤口上。每日给它捕鱼捉虾,精心喂养治伤。
十几天后,白鹤伤口痊愈。隐士将其放归蓝天。白鹤鸣叫一声,飞入云空,在天上旋了一圈,又返回隐士身边。
从此,这白鹤便绕在隐士身前身后,不离左右。这样,一晃过去了月余。
一天,隐士领着白鹤到山涧中洗浴。白鹤在水中一时玩得高兴,忽然欢鸣一声,舒展双翅,飞向高空。
它在蓝天上左右旋转,上下飞舞,样子非常好看。
隐士目不转睛地观赏着,乐得手舞足蹈。
他正看得出神,突然听见近旁的林中有响动。急忙循声看去———见有一人,躲在大树后面,手握长弓,箭在弦上,仰脸斜眼在向白鹤瞄准……
千钧一发之即,隐士怒吼一声:“住手!”飞奔过去。
那持弓之人大吃一惊,两手一抖,箭落地上。
白鹤猛然疾飞而下,伸出长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那人眼睛连叨了两下。
只听一声惨叫,那人捂着一只瞎眼仓皇逃去。
白鹤紧追不放。
隐士呼唤了两声,白鹤这才返回隐士身边。
有人嘲讽射鹤之人:
心术不正恶念生,
垂涎思猎良禽烹。
欲放暗箭射飞鹤,
反招灾祸目失明!
话说隐士抚摸一下白鹤,领它向山上走去。忽见一位骑着青牛的道翁,手持拂尘,从山顶奔驰而来。
白鹤抖动双翅,引颈欢鸣,迎向前去。隐士急趋步履,紧随其后。
伴随一声牛叫,那道翁行至近前。
隐士双手抱拳,躬身施礼。
道翁问隐士:“为何不骑鹤而行?”
隐士道:“凡夫俗鸟,焉有此能!”
道翁笑曰:“贫道正觅贤士为徒,今见汝生有道骨,且有善心,欲收汝为徒,不知汝肯从否?若从,贫道可助你!”
隐士忙道:“弟子求之不得!师父在上,请受弟子一拜!”
说罢,跪倒在地,拜了三拜。
道翁连忙下牛,伸双手将其扶起。随后,他从身上拿出一个葫芦,揭开盖儿,倒出两粒丹药,将一粒递给隐士,令其服下;另一粒填到了白鹤口中。言道:“服了这丹药,你就能骑鹤飞腾了。”
隐士深施一礼道:“多谢恩师!”
道翁曰:“你既然陶醉于山水,钟爱草木禽兽,何不乘鹤周游天下名胜,去饱览宝地风光!这一路之上亦可领略人情冷暖,感知忠奸善恶,行我道家该行之事!”
隐士道:“弟子谨遵师命。”
道翁又曰:“旅途难免凶险,山林定有妖魔!为师赠你一宝,可助你驱邪降妖,逢凶化吉,保你一路平安!”说罢,道翁将手中拂尘递给隐士,跨上青牛奔天宫而去。
隐士双手接过拂尘,举目望去,见空中祥光万道,瑞彩千条,才知道这骑牛道翁原来是道祖太上老君!
他急忙拜伏于地,喊道:“弟子拜谢道祖!”
随后起身,跨上白鹤,飞上九霄。
这隐士从此便被诸仙称为:骑鹤道人。
有诗赞叹:
高士不为名利累,
钟情草木爱山水。
善待万物终不负,
得道成仙跨鹤飞。
这骑鹤道人谨记道祖之言,先跨鹤南行,又走东奔西。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饱览了五岳名胜、四海风光,真是大开眼界。其间所历艰难凶险,正如道祖所言;幸亏有师父送的宝贝,一路驱邪降魔,逢凶化吉,不必细说。
这一日,道人骑鹤北行,直奔关东。一时困倦,便在鹤背上闭目养神。忽听鹤鸣一声,睁开双目,见鹤在空中盘旋,不愿前飞。
道人觉得奇怪,俯身向下观看———眼前呈现出一片方圆数百里的广袤林地,四面群山环绕,中间隆起一个山丘,宛如一朵巨大的莲花。那四周环绕的群峰像莲花绽开的花瓣,山丘似美艳的花蕊。山峰间飞瀑流泉,彩虹悬空,紫气升腾。
道人惊叹道:“想不到这关东竟有如此胜境!山中定有奇宝,我何不下去巡游一番!”
叹罢,催鹤而下,飞落山中。但见四周遍布青松、白桦、紫椴和老柞等高大树木,茂密的枝头上鸟啼雀跃,狍子、香獐、马鹿、黑熊等走兽穿行在林间……
骑鹤道人正看得出神,忽听身后有人说道:“道兄有请!”
他急忙转身,见一位赤面、美髯、身着红袍的长者出现在面前。
道人忙施礼道:“请问长者尊姓大名?是何方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