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学形象画廊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但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组成部分。他们有的虽然洋装加身,但是骨子里仍然残存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的出洋镀金,不学无术却好自吹自擂;有的身为弱国子民而备受压抑;有的满怀壮志却报国无门。在中外文化的夹缝中,他们的人生态度、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有着自身"这一个"的特点,成为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现代作家在小说文本中对他们的刻画,充分显示出了浮世绘的质感。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就像一座含量丰富的金矿,蕴含着独特的时代症候、文化信息、社会因子和心理内涵,认真剖析,可以发现诸多意趣。特别是可以发现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他们怎样经历了心灵的阵痛和灵魂的蜕变,怎样经历了价值观念的倾覆和重构的过程。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透视,有利于我们看到中国人在走向现代社会过程中观念的嬗变和心灵的激荡。留学生形象,其实也是一种"集体想象的投射物",对他们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剖析中华民族走向现代性历程中人格化的思想史和心态史,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形象"一词深究起来其实具有相当复杂的内涵。它既可以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可以指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作为前者,它所指的是文学作品中能诉诸读者感受的直观的感性形态,是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选择、提炼和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审美意蕴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图画。作为后者,"形象被理解为在文学化但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的总体认识,最典型的例子是有关异国的固定模式,它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性表现,即使是在文学文本中,这种固定模式也与大量的意识形态问题相联"。或者说得更明白些,形象就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即使个人最隐密的思想也包含了公共信息和共同感受,"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再现,通过这种再现创作了它(或赞同、宣传它)的个人或群体揭示出和说明了他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空间。"本书名中的"形象",就含有这两方面的内涵,它既是人物形象,同时又涉及域外背景,是被"他者"所看的形象,是在域外之镜映照下的留学生形象。
当然,这里所论及的"留学生"形象,因为具有超越国界的异域背景和异国情调,所以堪称是一种"异国形象";同时,这种形象又是由具有留学经历的中国作家所塑造,又可算作"自塑形象"。关于"自塑形象"的含义,比较文学形象学专家孟华先生曾经说过:
我用"自塑形象"一词,来指称那些由中国作家自己塑造出的中国人形象,但承载着这些形象的作品必须符合下述条件之一:它们或以异国读者为受众,或以处于异域中的中国人为描写对象。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这些形象都具有超越国界、文化的意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作一种异国形象,至少也可以被视作是具有某些"异国因素"的形象,理应纳入到形象学研究的范畴中来。
目前国内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方兴未艾,而在华文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此类"自塑形象"。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定能造就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供学者们去驰骋;而它们之间的互补、互证,也一定会使学者们在两个方向上都能将研究向纵深推进。
孟华先生所说的两个条件固然不无道理,但是,有些人物因为有过长期在域外生活的经历,即使生活空间从域外转移到了国内,而域外生活的经历和背景仍然潜在地在起作用,其"异国因素"和异国情调也是很明显的。在留学生群体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他们完成学业归国之后,域外求学的经历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在现实中很典型的个案,算是徐志摩和陈源在观看由中国人演出《哈姆莱特》时发出放肆的笑声,因为他们觉得理解《哈姆莱特》是留英学子的专利,国内其他人不过是在瞎掺和、瞎胡闹而已。在文学文本中,如鲁迅《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在身体形态和言语行状上保留了异国因素;而凌叔华小说《吃茶》中的归国留学生还保留着浓郁的"洋"礼节,以致引起了不止一个中国女性的误解。其他像老舍笔下出洋归来后就过不惯中国生活,或者认为洋博士就是状元,把知识和权力以一种怪异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以异国因素来抬高身价,以留洋经历来获得种种利益的人物也不少。
近现代历史上,中国留学生在域外求学分布的地域十分广泛,从欧美到日本到苏联都有中国留学生的足迹。但是由于文化环境不同、所留学的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和对中国的看法不同,留学生所受到的待遇也有较大的差别。具体说来,日本在甲午海战中打败了作为昔日"文化父亲"的中国,充分体验到了"弑父"的快感,自大心理急剧膨胀起来,加之日本怀有占领中国领土的野心,所以日本国民对于中国人的歧视远较西方列强为甚。而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了世界上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尽管对于中国没有领土野心,但是因为两国之间文化差异和现代化程度差距过大,所以美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对中国人也多取不加掩饰的轻慢态度。相比较而言,欧洲国家的态度显得要稍微温和一些李兆忠先生说过:"就'弱国子民'反映的强度而言,首推留日文学,其次是留美文学,再次是留英文学,最后是留法文学。文学上的这种反映,同实际的历史情景应当说很一致。就'弱国子民'的心理内涵及其反应方式而言,留日文学与留欧、留美文学又有差异:前者集中于种族歧视,后者是种族歧视、'现代性'压迫和文化差异三者俱全,互相作用。"。
第五节 研究述评
本书以现代留日作家的创作为中心进行论述,所涉及的留学生形象主要是留日学生形象。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自近代以来,日本和中国的关系不同于其他西方列强与中国的关系。在历史上,日本曾经不断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但因为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自近现代以来,中国相对落后了,日本却因为"明治维新"成功地超越了中国,于是大批学子负笈东洋。这样,导致了师生关系的颠倒,往昔傲慢的老师今日变成了谦卑的学生,在自尊心和尊严感上受到了沉重打击。另外,中日之间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而"一衣带水"不仅仅是个地理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后者是作为前者的引申物而出现的,具体表现为文化形态上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坦诚地说,日本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形态和性质有着重要影响,一些负笈东洋的中国学子受到日本文学的哺育而成为了中国文坛上的骄子。郭沫若就曾经说过:
中国文坛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建筑成的。
创造社的主要作家是日本留学生,语丝派的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