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1100000016

第16章 身体与国家想象(3)

在《头发的故事》中,N先生在国外留学时剪掉了辫子,尽管他自称"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太不便当罢了"。但是,和盘辫的温和举动相比较,这无疑是一种激烈的反抗行为。作为"清国留学生",在朝廷鞭长莫及的域外反抗政府"剃发垂辫"的制度,这一行为本身就说明了他具有"精神界之战士"的气质,也意味着清王朝已经不符合他的国家认同和国家想象,于是在万马齐喑的语境下"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以身体作为暴动的策源地。

这一举动,具有石破天惊的效果。"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不能容忍这一"争天拒俗"叛逆举动,对此很"厌恶";留学生监督也"大怒",甚至说要停了官费,送回中国去。直到辛亥革命之后,象征清朝奴隶标志的辫子被民国法令所废除,N先生才终于被消除了"犯罪的火烙印",走在路上也"不再被人辱骂了","的确让身体经历了某种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快乐',让身体得以摆脱传统伦理与秩序的专断统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纪元"。

作为一个在域外受过现代思想熏陶的"新人",N先生无疑具有民主思想和现代国家意识。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终结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家天下的专制政权,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他对现代国家的预期和想象,所以他对新建立的民族国家表示出了相当的认同,"显出非常得意模样"。

作为一个现代智识者,N先生理解这种变化,期待和呼吁这种变化。但是对于广大中国民众而言,属于他们的只有两个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长期受到政治上的奴役和经济上的压迫,广大中国民众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奴隶根性;而做奴隶久了,也就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任何影响他们做不稳奴隶的风吹草动的改革,都会遭到抵制、嘲笑和辱骂。在《头发的故事》中,就有这样的叙述: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接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

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

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厉害。

清朝统治近三百年,到清王朝终结时"剃发垂辫"已是"古已有之",中国人也算是"做稳了奴隶"了。再说,在铁屋子中由昏睡进入死灭的人其实并不感到痛苦和悲哀,而剪辫所呈现出来的革命性的变化直接威胁到他们所熟悉的生存状态,结果遭到他们的排斥和辱骂也就毫不为奇了。这种心理,在阿Q身上就有鲜明的体现:"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切之'的。"

另外,中国自古以来就只注重"类"的观念,而"个"的意识极不发达。在传统名教的影响下,中国人树立了一套牢固的伦理观念,强调每一个人对于家庭、家族、社会、民族、国家,以及国家的代表"天子"的从属性,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家之孝子"和"国之忠臣",而特立独行的个体则被目为异端。N先生作为一个与"众庶"相对立的"特异个人",难免会遭遇到这种宿命的困境,正如梭格拉第(今译苏格拉底)被"众希腊人鸩之",耶稣基督被"众犹太人磔之",中国"汉晋以来"的文人"多受谤毁"的命运一样,"窘戮天才,殆人群恒状"。 N先生作为一个首先"立"起来的人,作为一个孤独的先行者,自然难逃这一劫数。在中国社会中,民众常常"以多数临天下而暴独特者",形成一种"众数的专制","灭人之自我,使之混然不敢自别异,泯于大群"。由于众意往往表现为社会裁断的法律,他们对于特异个人怀有的血腥的敌意,一点不比暴君温和,"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暴君的暴政,时常还不能餍足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欲望"。

这种情形在《阿Q正传》中也有生动的表现。小说中钱大爷的儿子"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因为没有了辫子,"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 在当时,学洋务被社会上认为是"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且排斥的",身份极为暧昧和尴尬。因而在阿Q眼里他便跌落成了"假洋鬼子"和"里通外国的人","一见他,一定在肚里暗暗的咒骂"。

"假洋鬼子"当然不像N先生那样富于反抗和挑战精神,N先生是不屈不挠地对抗众数,昂然前行;而"假洋鬼子"却在规训和惩罚的压力下留起了头发,"象一个刘海仙"。周作人分析说"假洋鬼子"应该是留东"速成学生,头上顶着'富士山'的,不会得去混几个月却把辫子剪了,以致做不成大官",而"他当初剪了辫,后来留起了一尺多长的头发披在背上,像是一个刘海仙,这是一种补充的说法,也仿佛可以看出他当初辫子并不是那么爽快的剪掉"。按照小说叙述,"假洋鬼子"是因为叫"坏人"灌醉了酒才被剪去了辫子,以致做不成大官,断送了前程,可见剪去了辫子,成为了假洋鬼子步入仕途的障碍。而一旦辛亥革命爆发,假洋鬼子介入政治的障碍被扫除,他便伺机而动,"咸与维新",参与了砸老龙牌、抢宣德炉以及虐待老尼姑式的"革命",并挂起了"银桃子",获得了一种特殊的政治身份。

"假洋鬼子"和N先生所受到的"无辫之灾"有相似之处,他们应对来自社会的辱骂所采取的手段也有相似之处。N先生在迫不得已、无计可施的情形下,"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拼命的打了几回,他们渐渐的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假洋鬼子"对付阿Q之流的辱骂,则把"手杖"置换成了"哭丧棒"。"假洋鬼子"对于阿Q是严加打压,但是N先生终究还是把被打的"众庶"视为想象的共同体中的同胞,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感到"悲哀",因为觉得自己的举动与日本人本多静六何其相似乃尔。本多曾经游历南洋和中国,但他不懂马来语和汉语,"人问他,你不懂话,怎么走路呢?他拿起手杖来说,这便是他们的话,他们都懂!"对于这样一个以"东方学"的眼光来打量中国人和东南亚土著,自视高人一等、飞扬跋扈、滥施淫威的日本人,N先生异常愤慨。而回国之后,因情势所逼他又不得不步其后尘,违背自己的初衷,向同胞施以手杖的笞挞,其内心自然是极为复杂的。正如鲁迅在《两地书》中所说:"这一类人物的命运,在现在--也许虽在将来--是要救群众,而反被群众所迫害,终于成了单身,忿激烈之余,一转而仇视一切,无论对谁都开枪,自己也归于毁灭。"

鲁迅散文集名《朝花夕拾》,带有明显的回忆性的自叙成分,而他的小说中也常常有着自身的影子。周作人曾经指出过:"《头发的故事》也是自叙体的,不过著者不是直接自叙,乃是借了别一个人的嘴来说这篇故事罢了。"鲁迅在《从胡须说到牙齿》一文中写道:"民国既经成立,辫子总算剪定了,即使保不定将来要翻出怎样的花样来,但目下总不妨说是已经告一段落。于是我对于自己的头发,也就淡然若忘。......虽然已是民国九年,而有些人之嫉视剪发的女子,竟和清朝末年之嫉视剪发的男子相同;校长M先生虽被天夺其魄,自己的头顶秃到近乎精光了,却偏以为女子的头发可系千钧,示意要她留起。设法去疏通了几回,没有效,连我也听得麻烦起来,于是乎'感慨系之矣'了,随口呻吟一篇《头发的故事》。"文中所说的"她"即指许羡苏。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虽然是由许羡苏的遭遇所触发的,但是所写的内容却是鲁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如果把鲁迅自身的经历和小说题材进行"互文性"阅读和比较,也许可以认识得更加清楚。

"移动的身体"因为发生变化从而被"固定的身体"所敌视,鲁迅也未能幸免地亲炙过。鲁迅在日本剪掉辫子之后,曾将"断发小照"先后托人带回和函寄给家里。他剪掉辫子的事在家乡族人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只不过身在域外的鲁迅并没有感受到。直到1903年8月,鲁迅回国探亲,才深切感受到了断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心理冲击。周建人在他的回忆中详细记述了当时的情景:

大哥到家的那天,我正好在家里,我只看见一个外国人,从黄门熟门熟路地进来,短头发,一身旅行装束,脚穿高帮皮靴,裤脚扣紧,背着背包,拎着行李,精神饱满,生机勃勃,我仔细一看,原来是我的大哥呀!

他见过祖父、祖母、潘庶祖母、母亲,家里人倒也不说什么,没觉得这短头发有什么不好,可是台门里一听见大哥回来了,第一件要紧的事,便是来围观他的头发,好像看希奇的动物,那眼神真有形容不出的味道。等他们走后,大哥说,在上海,倒还不感觉什么。人家分不清他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可是他想到,在杭州、绍兴恐怕大家不习惯,所以就花了二元钱买了一条假辫子。

第二天,他便穿上衣衫,戴上假辫。这样该好了吧,但还是不行。台门里知道我大哥回来的人更多了,无论台门里的族人或出去碰到的路人,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发现它是假的,就一声冷笑;听说伯文叔还准备去告官呢!我大哥并不怕,戴了假辫子去看望过寿老先生和别人。

假辫子既然要给人看出是假辫,那就不如显出真面目来得直截爽快。我大哥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和我一起到大街去,他照例要上街买些纸和笔。

这可不得了了,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这冒失鬼"、"假洋鬼子"。我听了也很气愤,然而寡不敌众,只好当作不听见。

于是,他不穿西装,改穿大衫,又和我一起到大街去。一路上,人们骂得更凶了:"这人一定犯了法!"

"说不定给人捉奸捉住,本夫剪了他的辫子呢!"

"这缺德鬼!"

我大哥试来试去,都找不出一个好办法,以后就索性在家里,不出去了。

同类推荐
  • 我的幸福何处安放

    我的幸福何处安放

    作者通过对十几位花季少女的采访,将她们只差一步就幸福的经历用口述实录的形式展现出来,其中包括了她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的帮助,愿与读者产生共鸣,莫要重蹈覆辙,再次踏上不幸的旅程,更愿每个长辈用温和、恰当的方式带自己的孩子度过那段宝贵的青春岁月。花季少女如同浩瀚的海洋,表面上的起伏不定,是因为内心的汹涌澎湃。每一个激流或暗礁都是她们内心面临的困惑、挣扎、挑战与无助。
  • 读破金瓶梅

    读破金瓶梅

    《金瓶梅》是一部传世杰作,被称为“第一奇书”。《金瓶梅》主要描写了西门庆的一生及其家庭从发迹到败落的兴衰史,并以西门庆为中心,一方面辐射市井,一方面反映官场社会,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广阔图景和政治与社会的众生相,刻画了西门庆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和以潘金莲、李瓶儿等诸多女性。 徐景洲的这本《读破金瓶梅》以札记形式笑谈《金瓶梅》这部奇书里的奇人奇事,点评人物性格,品味艺术技巧,阅读注重细节,行文亲切有味。
  • 唐宋词的魅力:基于古典诗词曲之比较研究

    唐宋词的魅力:基于古典诗词曲之比较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比较研究,作者把社会学、文化学、美学、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探析优秀词作的内容题材、情感基调、艺术境界、语言风格,结合宏观考察与微观探索,着重论述了唐宋词人的创作 心态、审美情趣和个性特征,揭示了唐宋词独有的艺术特征和美感特质。,从中国古典诗、 词、曲中选取大量的名篇佳作。以及词坛上出现的不同于诗、文领域的奇特现象和词体 的演变过程,以唐宋词为审美观照,是唐宋词研究的一部力作
  • 海南登陆战

    海南登陆战

    4月16日人民解放军主力实施强渡。经彻夜强渡,解放海南岛,中央军委决定以第15兵团首长指挥第40、第43军,在岛上部队的接应下,退守海南岛的国民党10万残军在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的指挥下,胜利登岛,在岛上琼崖纵队的配合下,并迅速向纵深发展。根据渡海作战的特点,广东解放后,第15兵团按照“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登陆相结合”的战役方针,企图凭借天险,于1950年3月组织了两批4次约1个师的兵力偷渡海南岛成功。,把海南岛当作反攻大陆的跳板。发起海南岛战役。为歼灭该敌。增强了岛上人民解放军的力量
  • 听李敖讲学问

    听李敖讲学问

    李敖大师满腹经纶、学识渊博且著作等身,“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热门推荐
  • 怎样处好婆媳关系

    怎样处好婆媳关系

    中国有句谚语:“婆媳亲,全家和。”这说明,婆媳关系的亲密无间是家庭幸福快乐的重要因素,因此所有的婆婆和儿媳妇都有必要好好学习一下“婆媳如何相处”这门看似简单、实则很难的人生必修课。
  • 丛林里的围墙

    丛林里的围墙

    ,只剩下一片倒塌的墙。应该送还给10年以后,和10年以后的他。这是“时间”确定好的,就要开始了。我俩在墙上坐下。我说不好在公共汽车上,把断墙也染红了,小柯的脸也格外红。那是一大片红红的草莓啊。时间把一些事情留在了昨天,也把一些事情带到了今天。坐着坐着夕阳就红了,首领的故事。我和小柯去了市郊,那个“制造厂”已经拆完了,我们无法修改。那个烟斗,那是我和首领的第一次见面还是最后一次见面
  • 赢来的三宝王妃

    赢来的三宝王妃

    好不容易遇到了个一见钟情的美人,求皇上赐婚,怎知赢娶回来的是个被移花接玉了的败家女,此女被人戏称三宝,能赌,会打架,还很败家,最让皇爷头痛的竟是她还很爱跟别的男人称兄道弟的,堂堂王爷怎能忍受如此无德的王妃,他决定废妃另娶,当她跟着别人走了时,他才知道,原来他一直最在乎的是她,当她再度出现是,她已是另一个身份,他要怎样才能把他的三宝王妃赢回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探索发现未解之谜

    探索发现未解之谜

    人类总是充满好奇心,富有求知欲望,不仅对历史积淀的文 化知识和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世界上许 许多多的未解之谜都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心理特征,也是 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动因。从地球到宇宙,从自然到历史, 从科学到艺术,在这许许多多的领域中,无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 的“未解之谜”。
  • 重生明星音乐家

    重生明星音乐家

    不,没有肖邦有着巨大音乐知识宝库的他。他的目标是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音乐教师带着记忆穿越到了平行世界秦放歌身上,这里没有贝多芬,没有之一!,会在这个世界创造怎样的奇迹?流行天王?歌唱家?钢琴家?作曲家?民乐家?
  • 哈佛教授给学生讲述的200个心理健康故事

    哈佛教授给学生讲述的200个心理健康故事

    本书将哈佛教授的心理课程汇集成300个极富思考意义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包含了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等方面,可以说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在每个故事后面,还附上了鞭辟入里、意味深长的精彩点评,它们从智慧的高度诠释了这些优美故事的现实意义所在,以小见大、抛砖引玉。
  • 读点经典

    读点经典

    本书所选录的内容主题可分为操守、修养、为政、勤学、交友、爱情、亲情等几方面,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提高读者(尤其是公职人员)的文化修养和行政素质。
  • 步步惊情:将门弃妇

    步步惊情:将门弃妇

    {女强,强强联手}她花痴奇丑无比,不仅废柴还是嚣张跋扈,仗着有个有权势的爷爷,是这大明纨绔中的纨绔。他尊贵的太子殿下长相俊美绝伦,跟她青梅竹马,誓言要守她,护她一辈子,却独独不愿意成全她。他身份神秘,权利滔天,天赋卓绝,无人能及。却冷若冰霜跟她有不同戴天之仇,却次次为难之际救了她。当花痴废柴撞上冰山,当强者遇到强者,谁才会是最后的赢家?
  • 船舶自救互救指南

    船舶自救互救指南

    本书是根据四川省开展船舶自救互救工作的实践而总结编写,从乡镇如何建立船舶自救互救机制、船舶遭遇险情或事故时如何开展自救以及如何施救遇险或事故船舶等三方面入手,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船舶自救互救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介绍了我省近年来船舶自救互救的典型案例。本书可作为乡镇开展基层水上应急工作的指导性书籍,也可作为船员培训和水上应急培训的业务书籍,本书同时也是一本水上交通安全知识、乘客安全出行常识的宣传性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