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了,北京
抨击、诅咒、揭露的结果,使统治者恐慌,但是,这恐慌并非是好事。在中国,从古至今没有一个统治者会因为舆论的批评而悔改,相反,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压制和报复!封住你的口,不许你再说!1926年3月19日,就是大屠杀的第二天,段祺瑞下令通缉五名"暴徒首领",他们是:中俄大学校长徐谦,北京大学教授***、顾兆熊,中法大学代理校长李煜瀛,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易培基。3月26日,《京报》又披露了第二批通缉名单,共48人:"徐谦、***、吴稚晖、李煜瀛、易培基、顾兆熊、陈友仁、陈启修、朱家骅、蒋梦麟、马裕藻、许寿裳、沈兼士、陈垣、马叙伦、邵振青、林玉堂、萧子升、李玄伯、徐炳昶、周树人、周作人、张凤举、陈大齐、丁维汾、王法勤、刘清扬、潘廷干、高鲁、谭熙鸿、陈彬和、孙伏园、高一涵、李书华、徐宝璜、李林玉、成平、潘蕴巢、罗敦伟、邓飞黄、彭齐群、徐巽、高穰、梁鼎、张平江、姜绍谟、郭春涛、任人庆。"在此名单中,林语堂排在第17位。
1926年4月,段祺瑞执政府被冯玉祥的国民军驱逐倒台,段祺瑞、章士钊等逃亡天津租界。但直、奉联军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入北京,控制了北京政权,国民军只好退出北京。4月24日,也就是林语堂写了《"发微"与"告密"》的第二天,直、奉军阀以"宣传赤化"的罪名,封闭《京报》馆,逮捕总编辑邵飘萍(振青)和记者林白水,未经任何审讯,当夜就枪毙了。接着,北京卫戍司令颁布了所谓"维持市面"的条例,声称"宣传赤化主张共产者,不分首从一律处死刑"。整个北京陷入了一片黑暗中,人民失去了言论自由,失去了人权保障。北京成了一个恐怖和混乱的世界。社会上传说凡是被列入通缉名单的人,都要遭到被捕和杀害,所以被通缉者纷纷离家避难。
廖翠凤生下二女儿后,从医院回到家里,发现林语堂准备好了一个绳梯。林语堂告诉她,必要时可以跳墙逃走。廖翠凤说:"要走大家一起走!但两个孩子,我一手抱一个,一手托一个,怎么跳墙?"风声越来越紧,鲁迅等很多人都已找地方躲避了,林语堂只好带着妻子女儿躲到东交民巷一家法国医院里。但是医院里挤满了避难者,并不安全。林语堂就躲到老乡林可胜大夫家,藏了三个星期。可怜林语堂的大女儿林如斯才只有3岁,二女儿林无双刚刚出生才三个月。林语堂觉得这样躲着也不是个办法,心里非常着急。
他除了听到邵飘萍被杀、《京报》被封外,还听到了《大陆晚报》记者张鹏被监视;《中美晚报》的宋发祥、《世界晚报》的成舍我等,均被迫逃走。林语堂一方面觉得在朋友家长期待着不是办法,另一方面也怕连累了林可胜一家。于是他把要离开北京的想法告诉了林可胜,林可胜说:"那好办,别的地方不敢说,像你这样有才华的洋博士,我可以把你推荐到厦门大学,只要你愿意,一句话就行。"原来,厦门大学的校长林文庆就是林可胜的父亲。于是,林语堂就开始做离京的准备。5月10日和13日晚,林语堂与鲁迅、许寿裳等人互相设宴饯别。5月24日,林语堂向鲁迅辞行,并摄影留念。然后,他带着妻子和女儿,离开了他执教清华、北大和女师大的北京!加入了"大迁徙"、"大逃亡"的队伍。
当时,胡适、孙伏园、沈从文、许寿裳、沈兼士、顾颉刚、徐志摩、丁西林、叶公超、闻一多、饶子离等人,都是在"三·一八"以后离开北京南下的。这次"大逃亡",直接的原因是军阀的残酷迫害,间接的原因是经济也得不到保障,北洋军阀时期,财政状况处于崩溃边缘,政府公职人员包括北京的八所国立大学的教职员的工资经常欠薪,教职员索薪的风潮不断发生。由于这两个原因,教授、学者等名人纷纷南下,去上海、南京和厦门。林语堂对北京充满了无限的眷恋:清华的校园、北大的图书馆、琉璃厂的书肆、辉煌的天安门、曾经巷战过的西长安街、经常路过的哈德门大街、曾经血迹斑斑的东四牌楼、曾经尸身枕藉的铁狮子胡同及倒下过刘和珍、杨德群的"死地"......这些一幕一幕的景象都成了林语堂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别了,北京!别了,北京的朋友!
二、厦门大学文科主任
林语堂在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的安排下,终于从北京脱险来到了故乡厦门。
厦门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面对金门诸岛,与台湾宝岛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厦门是一座风姿绰约的"海上花园"。岛、礁、岩、寺、花、木相互映衬,侨乡风情、闽台习俗、海滨美食、异国建筑融为一体。四季如春的气候更为厦门的魅力锦上添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可以说这里是全国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海水环绕、沙滩广阔、阳光和煦,由于生态环境良好,厦门的空气清新,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白鹭,形成了厦门独特的自然景观,又因为厦门的地形就像一只白鹭,它因此被人们称为"鹭岛"。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建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综合性私立大学。校主陈嘉庚先生,独资创办厦门大学,并财政上资助厦门大学达16年之久。面对经济不景气的艰难境遇时,陈嘉庚仍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陈嘉庚(1874-1961),华侨企业家,福建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镇),厦门大学、集美大学、集美中学、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民医院等均由陈嘉庚创办。陈嘉庚还是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地区著名的华人企业家,生前曾为东南亚地区华侨领袖、爱国人士。
陈嘉庚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而且也是一位毕生热诚为国兴学育才的教育家。陈嘉庚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早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他就捐款2000银元,在家乡创办惕斋学塾。1914年3月,创办集美高、初两等小学校,此后又相继创办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商科、农林、国学专科、幼稚师范等,并逐步发展,在校内建起电灯厂、医院、科学馆、图书馆、大型体育场、在昔日偏僻的渔村里建设起举世闻名的集美学村。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就是由此而来。规模这样宏大,体系这样完整的"学校",当时在全国找不到第二个。
陈嘉庚从1919年开始筹备创建厦门大学。1919年8月,在上海聘任全国教育界名流蔡元培、黄炎培、汪精卫、余日章、郭秉文、胡敦复、黄琬、叶渊、邓萃英等人为筹备员。1919年10月,召开私立厦门大学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拟订《厦门大学组织大纲》,会议推举邓萃英为厦门大学首任校长、郑贞文为教务长、何公敢为总务长。
1921年,陈嘉庚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创办了厦门大学,设文、理、法、商、教育等五院17个系。1921年4月6日,私立厦门大学举行开学仪式,中国第一所由海外华侨创办的大学宣告成立。初创时,学校设有师范、商学两部,师范部下分文、理两科,学制预科两年、本科四年。1921年7月4日,林文庆接受陈嘉庚先生邀请继任厦门大学校长。在林文庆校长掌校期间,初步建成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1926年9月,林语堂出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当时的厦门大学有文、理、教育、法、商、医、工等七个科,科下设系。文科设有国文系、外国语言文学系、哲学系、历史学系。另设预科,还准备成立国学研究院、高等学术研究院。林语堂担任语言学教授、文科主任兼国学研究院总秘书。林语堂怀有雄才大略,他想把厦门大学文科办成一流的学科,把国学研究院办成一流的学术机构。为此,开始在北京挖掘人才,他向学校举荐了一批著名学者,除鲁迅外,有国学家沈兼士、古史专家顾颉刚、语言学家罗常培、中西交通史专家张星烺、考古学家陈万里、编辑家孙伏园等。这里,林语堂的伯乐之功是不言而喻的。
可以说,1926年林语堂的罗致人才,是得到了校长林文庆的大力支持。林文庆在办学宗旨方面也是遵循了陈嘉庚的意愿:国学与西学"两者不可偏废,而尤以整顿国学为最重要"。所以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是校长计划中的提倡国学的基地。林语堂引荐了沈兼士为主任,张星烺为代理主任,鲁迅为教授等,把一大批朋友集合在自己的周围,把国学研究院变成了自己的根据地。
1926年9月18日下午,国学研究院召开谈话会,讨论研究院季刊的编辑问题。到会者有林语堂、沈兼士、周树人(鲁迅)、顾颉刚、孙伏园、潘家珣、陈万里、黄坚、丁山等九人,林语堂引进的教员就占了八九个。10月18日下午,国学研究院研究部召开第一次会议,由研究部主任沈兼士主持,出席者有张星烺、顾颉刚、陈万里、周树人、容肇祖等。会议议决了研究部教员自行研究的十个选题,即国学研究院计划出版的十种学术著作:七种疑年录统编、马可波罗游记、古小说钩沉、汉代方音考、说文阙字考、古代中西交通征信录、中外交通史料丛书、六朝唐代造像汇编、云冈石窟写真集、中国古代风俗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