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辅导员工作互动的可能性在于目标一致、动因相同、内容相关并统一于实践;具体的互动环节在于学生基本情况、学习情况、课外实践的互动;其互动机制的建立涉及导向性制度、驱动性制度、保障性制度及协调性机构及与之相衔接的程序性规定。
引言
当代大学生是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简称"80后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后的特殊环境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相对优裕的生活条件,科技发展和知识更新加快,升学和就业压力增加,特别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不道德现象以及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这些复杂因素确实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模糊、注重享乐和功利、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淡化、传统美德缺失,以至于有不少人把80后大学生看成是"垮掉的一代"。
对待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视野开阔、充满想象、智商普遍较高。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是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我国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胸怀远大理想,勇于自立自强,富于探索精神,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这一基本论断是对我国"8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准确把握和肯定评价。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一些大学生的思想也由于外在的环境影响而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个别大学生贪图享乐、精神空虚,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面貌令人担忧。
面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教育方法陈旧,缺乏生动有效的载体,教育内容与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实践发生脱节,等等。可以说,我们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知识教育的模式与层面之上,而对于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品质,提高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增强大学生判断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变成大学生自觉的信仰和行动等,还没有或者说还没有较好地显现出来,还没有更多地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成功事例、成型的成果出现。要改变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这种浮在表面不能沉下去的现状,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就必须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与人格魅力修养的关系,以提高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执行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特色性和实效性。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下发以后,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全国高校蓬勃开展,目前各高校普遍已经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辅导员队伍。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更进一步发挥好辅导员队伍的作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辅导员工作良性互动,使过去那种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不再发生,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无缝对接,从而实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脱节的不足得到有效改善,这是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探讨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执行力与辅导员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得方方面面的教育工作。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除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措施落实之外,其执行力的着力点在于注重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执行力的重要力量。
(一)知识教育和智慧教育有机统一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力的关键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强调知识单向传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这是典型的知识教育,确实在文化的原汁原味的传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现在还单纯地、片面地强调传道授业解惑,就不能与时俱进了。
所谓理论知识教育,就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遵循着教育者传授理论知识、被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教育理念。理论知识教育,着力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和知识,强调灌输,更多的是强调背诵、记忆、逻辑推理,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备接受和储备知识能力的对象。一旦遇到外界因素的波动与影响,自主判断能力便会显现出弱化的一面,容易失去方向,迷失前途,进而感到迷茫、彷徨,走入歧途,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苍白无力、前功尽弃。
所谓智慧教育,就是教育者施行教育的目的是启迪被教育者的智慧。"教是为了不教",在某种程度上就揭示出了教育是通过引领学生去发现、掌握、运用自我智慧的过程。智慧教育强调首先启发学生的智慧,然后在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感悟、体悟与践行,把理论知识自觉地内化与创新,从而使学生具有自主智慧型和身心平衡型的理性和能力,不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左右和干扰,能够保持思想稳定、理性思考、比较正确判断时事的态势。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明显、不持久,其原因在于仍然遵循传统的重知识灌输、轻智慧启迪,重背诵记忆、轻体悟践行,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造成了一些大学生有理论知识却没有头脑,有青春却没有热情,有欲望却没有理想,有一点成绩贡献就讲求回报,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却不知道、不愿意感恩。
思想政治教育是知识教育和智慧教育的统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以知识教育为基础,强化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文化沉淀;以智慧教育为目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重在"质"上。这个"质",就是要把知识教育和智慧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其表现在:一是教育教学要与时俱进,努力接近学科前沿,努力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与政策,努力把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二是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思想"的"三贴近"原则,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所需、所思、所想,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工作方法的有效性;三是认真研究总结,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正确传授思想政治知识,在"感知""感悟"上下工夫;四是通过课堂、活动、谈话等多种载体形式,不仅仅传授知识,重在授学生以"渔",交给和启发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机能,提高学生自我解决、自我处理的能力,以奠定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二)辅导员政治理论素养与人格魅力修养的统一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力的保障
很多人都在抱怨,现在的大学生难管,独生子女一代,网络的一代,草莓化的一代。那么这些"80后"的大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辅导员,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呢?
综观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外乎有两种管理方式:一是学生自主管理型,因为大学生一般都满了18岁,是成年人了,有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了,况且我们的高等教育法明确地规定了培养人才的目标,我们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去开展工作,给学生以自主权;二是事无巨细型,一方面学校迫于家长、社会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表现自己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十分负责的精神,辅导员甚至班主任与大学生同吃、同住、同锻炼,入住学生公寓,大事小事急事难事易事,事事皆管。出现这两种管理模式,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和背景:一是管理对象有着特殊性,是前所未有的网络一代;二是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层级分化明显,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社会学现象;三是管理难度更具挑战性。但是,不管寻找多少理由,找多少原因,这两种管理模式都有片面性,都没有从辅导员队伍自身这一重要方面去探索与研究。
我们都知道,绝大多数辅导员都是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曾经当过学生干部,有着一定的管理经验,工作认真负责,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大多数辅导员毕竟年轻,有他们的优势也有他们的劣势,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劣势有时表现得更加明显。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执行力,更好地发挥辅导员作用、稳定辅导员队伍,必须加强辅导员政治理论素养和人格魅力修养的培养与锻炼。
一是政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学习是人的本性。"学"是把不会的"学会",是"知新",是"日知其所亡(无)";"习"字从羽部,是鸟数飞也,就是鸟不断重复振动翅膀,即将"学会的"不断重复,是"温故",是"月无忘其所能"。所以,"学习"包含"知新"然后"温故"的两个动作,甚至更上一层的"温故而知新"。我们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学习的能力。《论语》开宗明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其次是改进学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学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积累过程,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遇挫折产生疑问,不断地总结,才有不断地提高。不会总结的人,他的能力就不会提高。挫折经验是成功的基石。自然界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过程便是最好的例证。学习要经常总结规律,目的就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再次,学习与实践密不可分。
传统的学习观普遍偏重于知识、原理获得的"学",而忽视以培养能力为主的"习";科学的学习观则强调"学"与"习"的平衡。如同彼得·圣吉所说:"学习应导致行为的改变,不应只是获得一些新的信息,或者产生一些新的构想而已。"传统上,学习与工作是分离的。但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工作与学习密不可分。学习不再是在教室里或者上岗前的孤立的活动,而是使个人更有效率地工作的核心。人们不必撇开工作专门抽出时间来学习--相反,学习就是工作的核心。最后,学习是高度个性化的。只有可以指导自己的行动的才是知识,换句话说,只有对自己有用的才是知识,对自己没用的只是一些信息。因此,学习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过程。当代关于个体学习研究最为令人瞩目的理论是学习的"建构理论",即学习的过程是把外部的"知识"(准确地应该称之为"信息")架构在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上,与其融合,成为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