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000000027

第27章 屈原问题上的论争 (2)

这里难以理解的是"贬絜"二字,综合各种说法,我比较同意汤炳正先生的看法,汤先生说:"今考此句,其原文当作'亦贬清洁狂狷景行之士',即谓屈原还够不上清洁、狂狷、景行之士。盖贬词也。因传本'贬'下脱一'清'字,'洁'字脱水旁(或借'絜'为'洁'),遂使读者难于理解。"汤先生的证明除了以班序否定刘安的评价语对比而从逻辑上推出"'絜',当为'清洁'之脱误"外,还有一个更强有力的证明:"王逸《楚辞章句叙》中曾反对班固对屈原的上述评价。其言云:'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沈,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这段话,虽个别文字与班序略异,但全系概括班序之语。而'忿恚自沈',亦即班序之'忿怼不容,沈江而死'。故紧接此句之下的'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亦即概括班序'亦贬清洁狂猖景行之士'。这里所谓'亏''损',即释'贬'字,乃系'贬'字之通训,'高明'即'景行'之意。而且可证王逸所见班序,'清洁'二字犹未脱'清'字。

"如果把汤先生的解读与鲁迅先生所言"离骚之出,其沾溉文林,既极广远,评骘之语,遂亦纷繁,扬之者谓可与日月争光,抑之者且不许与狂狷比迹,盖一则达观于文章,一乃局蹐于诗教,故其裁决,区以别矣"对照,更可以看出汤先生所解是有道理的。第三,班固对屈原作品的评价也很低。他以为屈原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故而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所以班固得出结论:"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可见,班固从儒家的标准出发,对屈原的作品也是不认同的,所谓"虚无之语",即上面扬雄谈到的"浮"、"蹈云天"而已。当然,从《离骚序》最后一段内容看,似乎班固对屈原又没有彻底否定,还是承认他影响甚大--"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最后一句话总结全文,班固说屈原"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前句否定,后句又有所肯定,认为屈原驾驭文字的才华还是一流的。总之,班固从汉代主流的思想出发,对屈原的评价无论是对人还是对文基本上都是否定的。但班固仍然没有解决屈原这个问题,要解决屈原的问题就要把他改造成主流所认可的形象,而这个任务就留给了王逸。

三、再肯定阶段

对屈原持肯定态度的不止一个人,在肯定潮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东汉的王逸,王逸《楚辞章句序》中对屈原问题做了一个汉代式的总结。给《楚辞》作注,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就是王逸,王逸在作注的时候写了一个序,这个序就是《楚辞章句序》。宋人也编辑了一个《楚辞》的版本,这个版本是宋代人针对王逸没有做到或者做得简略的部分而对其版本加以补注,这个版本就是宋代洪兴祖的《楚辞补注》,王逸的这个序以及班固的《离骚序》都保存在《楚辞补注》这本书里,这本书里用的不是"序"字,而是"叙"字,二者可以通用,不存在什么问题。这篇序文非常重要,重新肯定了屈原,但肯定的方式与之前的不一样。

之前的肯定或是出于对屈原身世的同情或是对其写作手法的赞赏,或是用楚化的风格来评价楚化的作品,而王逸是针对前人众多猛烈批评之后再来做出肯定。这个肯定要回答前人各种批评的挑战,而这些批评者中,汉代扬雄、班固表现得最突出。当然,现当代人中批评否定屈原的也不少,例如郭沫若就有《屈原研究》,他把屈原描绘为得了神经痛、脑膜炎、功能亢进,是个人格不健全的人。这个描绘虽然刻薄了点,但如果由精神病学专家去判断的话,恐怕离屈原精神状态的实际状况也差之不远,虽不中但亦不远矣。另外一方面,屈原也是作为才子型的人物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而才子型天才在人格上往往确乎具有精神病态的人格,这大约是中外文学史上普遍的现象。在汉代人扬雄、班固等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甚至否定的论调里面,实际上还没达到把屈原说成精神病的程度,但相对而言,在汉代的否定风气里,这已经算是非常严厉的了。

王逸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对屈原进行重新肯定,第一是对屈原的人格进行重新肯定。班固认为屈原"露才扬己",贬损了"狂狷景行之士"的德操,对屈原其人的人格高度不认同。王逸要重新肯定屈原人格,首要任务就是要驳倒班固的论调。王逸以为人臣之义当"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认为一个人活在人世,应该"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而不应该"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地苟活于世。儒家确实既有"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一面,又有杀身成仁的一面,后者即所谓儒家理想主义光辉的一面。

王逸正是用儒家的理想主义这一面来重新肯定屈原的人格,把屈原和历史上的伍子胥、比干相比较,认为"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相反,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怀道以迷国,详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一心想着如何避患自存,那么即使活到一百年,也是行尸走肉,"虽保黄耇,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他用这个标准来批驳班固,也用这个标准来肯定屈原,认为"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已然是"绝世之行,俊彦之英"。这个评价非常高,可谓臻于极致,和刘安说屈原人格"与日月争光"相仿佛。王逸在序中明确点了班固的大名而加以反击,认为不是屈原自己"亏其高明",自己"损其清洁",相反是班固"亏"了屈原的高明,"损"了屈原的清洁。王逸对屈原人格的重新肯定,是用杀身成仁的理想标准来进行的,这样一来,他也就把屈原改造成了儒家人格的知识分子。

王逸不仅仅要重新肯定屈原的人格,也要重新肯定屈原作品的高明。前人中,刘安对屈原的作品评价很高,认为是兼风雅之长,且有超越《诗经》之上的态势。而扬雄、班固却认为屈原作品背离了《诗经》的道路,陷入"浮"与"虚无之语"之中。而王逸的重新肯定方式刚好与扬雄、班固的否定方式相反,认为屈原的作品才是诗经艺术精神的最好继承者与发挥者。王逸以"援骚入风"的方式,把《离骚》纳入《诗经》的体系,从而在艺术层面加以全面肯定,以为"《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他在文中是这样来证明这一切的,他说"帝高阳之苗裔"就是《诗经》中的"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纫秋兰以为佩"则是《诗经》中的"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夕揽洲之宿莽"则是《周易》之"潜龙勿用也",等等。这是简单摘句比附的论证方式,从理论上说,这种论证是幼稚的,把《离骚》和五经中相似的字句找出来进行比附性比较,实际上不能说明问题。虽然不能说明实质性的问题,但是王逸就那样作了,而且在历史上产生了普遍性的认同。

同时,针对前人认为屈原作品过于急切激烈的认知,王逸在批驳这个论调的时候说:"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以此认为"风谏之语,于斯为切",而仲尼论之却"以为大雅"。在王逸看来,与《诗经》比较,"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即屈原之词与《诗经》比起来要优游婉顺得多。在序文最后,王逸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了总结性评价,认为屈原及其作品"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所谓"永不刊灭",与刘安说的"可与日月争光"意思一样。

四、重新肯定屈原及其作品的文化史意义

王逸这种肯定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用援骚入风的方式来肯定屈原,一方面可以说抬高了屈原,另一方面又可以说歪曲遮蔽了屈原。王逸肯定屈原这个现象,广而言之,说明了汉代还是一个文化整合时期。汉代面对的文化遗产是先秦文化,而先秦是一个各种文化基本平等的竞争时代。汉代在政治上完成大一统之后,在文化上也要完成与之相匹配的整合,这种整合表现在对楚文化的解释上,不得不说其典型例子就是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解释与接受。先秦的文化并未大一统,楚国有楚国的文化,赵国有赵国的文化,秦国也有秦国的文化,每个诸侯国都有他独特的文化。但是到了汉代,要对各种文化完成大一统,那就必须整合。和西方相比,中国人采取的整合方式基本上是一种解释方式,即用温和的方式来面对异己的文化世界,把对方解释成和自己差不多,这是非常独特的文化融合整合方式,而这种文化融合整合方式是在汉代奠定的。

和中国这种整合方式相比,西方主要倾向于采取比较强有力的方式来解决文化之间的冲突,而中国是把异己者解释成和自己差不多但又略有不同,并以此完成文化的整合,屈原在中国文化中的定格就是这样完成的。屈原从文章到人格,实际上和儒家的差距很大,从学术上说,王逸这个解释有极大的歪曲、遮蔽屈原之嫌,但是王逸的歪曲又有极大的文化史意义。当然,有些人的歪曲是极具文化史意义,有时候还能引领整个文化的走向,但有些人的歪曲就没有这样的文化史意义。王逸对屈原的这种解读不仅仅对屈原有着不可低估的文化史意义,对于整个中国文化而言,也存在着重要的文化史意义,即象征了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非排他性的兼容并包的开阔心胸,当面对各种异质文化进入华夏的时候,以开放的心胸解释之,接纳之。

当然,这是对外而言,对外之所以有这个机制,那也是缘于先在内部形成了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机制,这种整合各种文化的机制的核心是用解释的方式而不是用其他方式去完成。这种整合方式后来运用到外来文化上的经典例子就是对待佛教入土中原的问题。华夏文化欢迎外来文化的进入,但外来文化进来后肯定会变得面目全非,这是需要有精神准备的,比如说佛教进来,最后华夏文化把它变成了中土的"禅宗"。用主流文化解释屈原,使得屈原与楚文化的关系淡薄,而使屈原及其作品好像是儒家或者五经的流裔,让屈原与其老祖宗没有多大关系,而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之中去认知、去传播。对屈原及其作品而言,这是援骚入风;对外来文化而言,则是以开放的心胸迎接、迎纳各种文化,从而实现己化或华夏化,这就是佛教进入中国后变成中土佛教的原因。

中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实用理性,所以即使信仰性极强的宗教进来,中土文化也试图逐步削减掉宗教信仰的功利超越性而使其具有较强的世俗性、人间性,所以,这种文化整合也是有其缺点的,尽管其优点是不会造成西方那样的剧烈的文化冲突。这种文化融合模式形成了兼容并包的心态,这种心态表明了传统中国在文化上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使得传统中国不惧怕任何外来文化的进入,而是相信会把它改造得非常具有华夏特征,这种整合模式与文化自信心一直持续到晚清。到晚清,西方反复打败中国后,中国文化也就最终丧失了这种文化自信心。这种文化自信心一旦丧失,就不再是中国文化解释任何外来的文化,而是外来的西方文化解释中国文化了,而这也就是近现代以来的中国文化史。原来是一个解释所有文化的力量,最后成了被别人解释的文化。这就是屈原在汉代的问题所引申、读解出的文化史意义。

同类推荐
  • 烟雨纷繁,负你一世红颜

    烟雨纷繁,负你一世红颜

    民国大师经典作品系列共十册,本册为民国大师张恨水作品精选集,张恨水是民国时期最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家,其散文也十分佳美,本书精选了张恨水的《两都散记》等精美小品文。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章了解当时社会及大师的思想,并在文章中了解大师的人生。
  •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以中国人的视角完整反映南京大屠杀始末。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破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进城的日军,以其占领者的优越感,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残暴地屠杀了已经放下武器的中国守城官兵和普通市民达30余万人,在中国人心头和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一段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痛……作者饱蘸国人的血泪,文笔大气磅礴,以详尽的事实和一手资料以及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震撼着读者,以犀利的拷问促使今天的读者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深入思考其历史教训现实意义。
  • 郁达夫小说全集

    郁达夫小说全集

    本书汇集了郁达夫的31篇短篇小说和7篇中篇小说。郁达夫是现代中国著名小说家,在新文学运动中有着重要地位。他主张文学作品是作者的“自叙传”,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际遇,还大胆描写两性关系,反映被摧折的女性命运和底层知识分子的深切苦痛。文学超越时空,作者诚恳的心理描写和大胆的两性题材,那沉郁伤感的文风,散文般的笔触和痴情的描述,不仅在当时引发了许多青年的共鸣,在今天也足以令人倾倒。该书附录了郁达夫给当时素有杭州第一美人之称的王映霞的书信选,情词哀哀,情真意切,有相当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让今天的人们可以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空,体会到可以为她而死的真心真情。
  • 伊利亚随笔

    伊利亚随笔

    堪称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瑰宝。在这些随笔中,《伊利亚随笔》荟萃了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兰姆最出色的随笔作品,兰姆以“伊利亚”为笔名,从日常作息、家长里短切入,将平生感念娓娓道来;随笔主题既与兰姆本人的独特经历水乳交融,又浸淫于广阔深挚的人道主义氛围,纤毫毕现地展示了英式随笔的至高境界
  • 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当代散文鉴赏

    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当代散文鉴赏

    本书收录了多篇现代散文,并且由专家、名家为你解析、引导你鉴赏每一篇散文。这些散文的作者有:鲁迅、郭沫若、许地山、张恨水、林语堂、徐志摩、老舍、冰心、闻一多、沈从文、林徽音、余光中、何其芳等等等等。
热门推荐
  • 赔妻

    赔妻

    “你是谁?”秦梓萱的声音有些颤抖。“你的债权人。”逆光中,他抿起薄而性感的嘴唇,声音却冷如冰窖,让人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债权人?”秦梓萱懵了,“我应该不认识你吧。”那他怎么会成为她的债权人呢?“你是不是搞错了?”对,一定是这样。“秦梓萱,秦梓扬最疼爱的妹妹,没错吧。”黑暗中,他低沉的声音冷冷地扬起。秦梓萱心中冷然一颤,“是又怎么样?”他到底是什么人,好像已经把她调查的一清二楚了。门,被用力的关上,细微的光线消失了,房间又恢复了黑暗。他一手狠狠捏住秦梓萱柔软的下颚,俯下身,邪魅地一笑,“那你就必须在床、上、取、悦、我!”
  • 命师

    命师

    铁口直断,点人前程,是为相师。铜口直断,决人富贵,是为运师。金口直断,改人命运,是为命师。不是算命先生,也不是相面大师,却有断人命运定人前程的高明,施得在命运跌入低谷之时,意外遇到了一名运师,在运师的指点下,青云直上。人在官场商场之外,无权无势,只是民间一平民,却能呼风唤雨,成为无人知道却又让无数人仰慕的隐形掌门人!一次生意失败,引出两大世外高人,三大派系利益纠葛浮出水面,搅动四方风云!
  • 好吃易做家常菜

    好吃易做家常菜

    用家常食材做营养美味菜肴。选用最家常的食材,学习最常用的烹调方法,即使是新手下厨,也能做出色香味俱佳的营养家常菜。
  • 养生要养根:同仁堂特聘专家马必生的长寿之道

    养生要养根:同仁堂特聘专家马必生的长寿之道

    本书以中西医结合养生保健原理为基础,应用中老年养生保健中所取得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把老年人自我养保健概括为“饮食保健、运动保健、精神保健、日常生活保健”四大方面。
  • 名门嫡女

    名门嫡女

    她是烜赫一时的玉女明星,大权在握的豪门长媳,却阴错阳差穿越为宰相府的嫡出大小姐。有爹生,没娘教?没关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顺便还能将继母姐妹全都牢牢掌握在手。不幸被设计许配给一个丑陋痴傻的望远侯?呵呵,谁敢设计她?她让她不得好死!嘲笑她嫁给一个傻子?她偏要活得比谁都好!斩荆棘破圈套,我命由我不由天。哪怕是要嫁给傻子,她也要嫁给世上最美貌、最能干的傻子!本文轻宅斗,重朝政,较慢热,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刀锋之白虎傲啸

    刀锋之白虎傲啸

    主角龙城在一个机缘巧合下,和自己所厌恶的刀进入了一个人和武器共存的世界,每个人都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神兵利器,通过不断地战斗,开始明白手中那把刀的意义,也开始改变对那把刀的感觉。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公交车里等你的“人”

    公交车里等你的“人”

    车来了,可是怎么一个人都没没有……等车最痛苦不是眼看着要坐的那辆车奔驰而去,而是等来了一辆没有人坐的末班车,因为这一辆车很可能开不到你要去的地方……
  • 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下)

    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下)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科技精英。如詹姆士·麦克斯韦、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本森和基尔霍夫、罗伯特·科赫、巴甫洛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约翰·汤姆逊、克斯·普朗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