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000000020

第20章 先秦道家思想及其对后世文艺思想的影响 (3)

我们现在讲道家的第二个问题--道的性质。既然名为道家,"道"即为一个核心概念。那"道"是个什么东西呢?这是出发点的问题。在我看来,"道"其实是第一假设的东西,也就是不需要证明的问题,是所谓的最后因、终极原因。世界是原因、结果的联系体,所有的东西都有原因,但什么叫终极原因呢?它可以说是"没有原因的原因",如果它还有原因就不可能成为终极原因。"道"在老庄这个地方实际上也就是扮演终极因这样的角色,在"道"之外如果还能找到一个东西来解释的话,那道就不是第一原因,而是第二原因了。当然从这个第一前提或者终极因出发去观察,就必然衍生出来一个"玄"的问题,道之外没有比它更大的东西,因此必然会"玄"。关于这一点,在《老子》、《庄子》那里都有很好的阐述。《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比天地还早才可能成为终极因,不仅仅是天地,终极原因必然在时间上比一切都早。当然,在老子这里,"天地"实际上就是指一切。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可以想象,天下已经很大了,它却可以为天下母,那么它当然就是最大的东西,这是从空间上来说,它是最大的。从时间上说它是先天地而生,从空间上说它是天下母,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西方,不在时间之中也不在空间之中的只有上帝。在时间、空间之中就意味着它有规定性。人需要找到一个东西,它可以规定一切东西,而它却不被规定,那么它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之外才行,才能够不被别人所规定。"道"就具备这样一种特点,空间无法范围它,时间无法规定它,正因为这样,那么理论上是不能给它取名字的,取了名字就意味着有规定性,就是有限的了,这是道家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所以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就是说,实际上这东西是没法给名字的,给这个"道"的名字那是不得已而非常勉强地给的。实际上彻底的道家连"道"这个名字都不能要,但不要名字的话又没办法说,所以只能勉强给个名字,就叫所谓的"道"。

庄子和老子的描述差不多。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是庄子在谈终极原因时讲的最著名的一段话,其中说"道"是"自本自根"的话最为关键。这句话又非常好理解,就是说如果"道"有根与本的话,它自己就是自己的根与本,自己就是自己的原因,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原因,如果你在"道"之外再找个根,找个本,那"道"就不是根本。这段话里面其他的描述性内容都是围绕"自本自根"来言说的,所说也无非"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所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是也。

通过以上这些解说,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整个道家以"道"作为出发点,而且是第一出发点,而它的性质,一言以蔽之,就是终极原因。

出发点既然如此之高,势必形成所谓的"玄学"氛围,所以《老子》里面也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正因为出发点很玄,所以后世很多人就只看到了这一个玄的层面,而没有更深入探讨玄背后的不玄,从而让道家在整个后世留给人们"玄学"的面影。殊不知,道家特别是道家里面的老子之学的玄的层面所指向的却是很现实的"为治之学"。玄的东西是为了不玄,这才是老子之学的本来面目。其实,包括魏晋南北朝时的玄学,也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那样玄,这个问题以后在讲魏晋南北朝时候会仔细讲解。玄学表面看很玄,但仔细一看,实际上一点都不玄。它的目的是为了不玄,绝不是为玄而玄。有的人要在玄上弄得更玄那也没办法,起码老子就管不了。魏晋时为什么要玄?那是为了避祸,玄的背后很多时候是没办法,是无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要看玄的东西很玄,就把它想得更玄,弄得更玄,那样的话,反而找错了方向。它玄是为了不玄,你就把它不玄的层面找出来,才能够落实。不玄的层面,无论是先秦的老子,还是魏晋的玄学,你都可以去历史中寻找。关于魏晋玄学,大家可以去看唐长儒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他用史学家的眼光来观察玄学,玄学就不玄了,都是政治。

关于道的性质的问题就讲这么多,虽然这个出发点不决定学说的核心内容,但是,这个出发点却可以成为后世人们随意发挥的内容。后世人们之所以能够发挥,就在于它的玄,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如果它不玄,那就只有一个解释,就非常简单,但后世的解读并非它原始的东西。本章之所以叫"先秦道家思想及其对后世文艺思想的影响",原因正在于此。先秦的道家本身并未谈所谓的美学思想、文艺思想,只是后世的人们从它里面发挥出了一些文学艺术思想而已,这是我们必须要看到的一个问题。

三、道与形象

道与形象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老庄的原意和后世的引申的关系问题。道,在老子和庄子看来是没办法用形象来描述的,如果一旦用形象来描述,那它就不是最大的。但正如道不可名而又不得不"强字之曰道"一样,道与形象的关系也存在这一悖论,无法用形象去体现道但是又不得不用形象去体现它,如果这样去体现,那么只有什么样的形象可以勉强去体现呢?在老子看来,只有"恍惚"这个形象才能勉强去匹配"道"。如果不是"恍惚",也不足以匹配其大,一般的形象是不可能概括它的。那么"恍惚"又恍惚到什么程度呢?老子说"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十四章。就是"恍惚",既然恍惚到这个程度,显然只能是一个绝大无比的"象"了,所以老子提出"大象无形"的命题也就是逻辑的必然了。也就是说,"道"如果勉强用个形象来描述的话,那就只能是个"无形之象"。

庄子对这个问题的阐述也是非常精彩的。《庄子》中提出了"象罔"这个概念。其中说:"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讨论道与形象问题的材料。这段话是寓言故事,其中的"玄珠"喻"道","遗其玄珠"就是将"道"丢失了,丢失就要寻找,于是下面就有几种寻找方法。第一种是"使知索之",但却"不得","知"是一个心智、理智方面的功能,"使知索之"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用自己的理性把它找回来。郭象注:"用知不足以得真。"成玄英疏云:"绝虑不可以心求也。"即是说用理智的方法是不可能得真得道的。第二种是"使离朱索之",但仍然是"不得"的结果。"离朱"是什么呢?即是《孟子》里面说的"离娄",传说中的眼睛视力最好的人。好到什么程度呢?估计是一眼就能看到几十上百公里外。

视力最好的人为什么也不能寻找到丢失的"玄珠"呢?成玄英疏云:"非色,不可以目取也。"意思是,道是没有颜色的,不可能用眼睛去把它找回来。这个层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用感性能力也不能得"道"。综合前面二者,那就是感性能力与和理智能力都不可能得"道"。第三种寻找方法是"使诟索之",结果一样是"不得也"。成玄英的疏说这个"诟"是"言辩也",以为"离言不可以辨索",但是言辩的东西也不能得"道",而且是"聪明诟失真愈远"(郭象注)。最后派出象罔去寻找玄珠,终于找到了,可见,"象罔"可以得"道"。为什么"象罔"可以得"道"呢?"象罔"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我们可以看两个最著名的解释,第一个是唐代吕惠卿《庄子义》里面对这句话的解释,他认为"玄珠之为物,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不可以言求者也。故使知索之而不得,则不可以知知也,使离朱索之而不得,则不可以识识也,使诟索之而不得,则不可以言求也。乃使象罔,象则非无,罔则非有;非有则不皦,非无则不昧;不皦不昧,此玄珠之所以得也"。

在吕惠卿看来,"象罔"就是一个在清晰和不清晰之间、在有限和无限之间、在有与无之间的东西,老子把它叫做恍惚而庄子把它叫做"象罔"而已。这里要注意吕惠卿这段话里面用的"非"字,他用"非有"、"非无"的概念,是对"有"与"无"的"非",以后可以无限"非"下去,非非有、非非无......这样无限"非"下去就叫双遣。彻底的双边否定下去,把主观和客观的东西彻底否定,到最后天地之间什么都没有了,非完了,那就是"空"了,所以吕惠卿已经是将佛学与道家思想融合在一起的思想家了。其实彻底的否定是把否定自身也否定。另一个有名的解释是清代郭嵩焘的,郭庆藩《庄子集释》里面经常有"家世父曰"这句话,这个"家世父"就是他的长辈郭嵩焘。在郭庆藩《庄子集释》里面,郭嵩焘解释"象罔"说:"象罔者,若有形,若无形,故曰眸而得之。即形求之不得,去形求之亦不得也。"就是说,"象罔"是有形和无形的混合体,而有形加无形就是所谓的"大象",所以,老子和庄子在这个地方的论说方式虽不同,但实质性的东西是一样的:"有形+无形"的象才能得"道"。

先秦道家的这个论说当然不是在讨论我们所说的文学艺术,但这些论说又确实为后人所利用而用于对文学艺术的讨论,从而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在艺术形象理论方面,特别是对中国意境理论的探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无论是诗,还是画,形象都是它们的生命,而关于诗歌绘画的形象理论的根基就源于后世人们对先秦道家关于道与形象理论的发挥与应用,从而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思考,这个影响的核心就是对形象有限性的超越。如果不超越形象的有限性,就不可能在诗和画里面塑造一个"大象",然而,只有"大象"方可得道。后世代表性的引申发挥有唐代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这是对形象有限性的超越,去寻求"象外"和"景外"的东西。所谓意境,现在大家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个层面是"意"的问题,就是言和言外的问题,这个问题以后会讲到,此处先按下不表。一个层面就是形象即"境"的问题。而意境的形象必须包括"象"和"象外"两个层面,如果没有"象外",就谈不上意境,就不能引人到一个玄远的地方,就不能从有限指向无限。"象"就是"有","象外"就是"无",二者融合一起,就超越了形象的有限性。

艺术形象理论的根本基础就是形象对自身的超越,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这一点也确实是中国古代诗歌绘画中的意境理论的核心。引申开来,当然也可以适用于所有的艺术。实际上,所有的艺术都无非是"有"加"无"的艺术。绘画里面有个理论叫"留白",所谓"留白"就是绘画中的"无"而已。只有有、无结合,才能够显示出形象与道匹配的性质。宗白华先生在谈到意境理论的时候说,中国的艺术意境的核心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是切中肯綮的论断。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些思想是后人从先秦老庄思想中引申出来的,而不是先秦老庄自己就在谈论这些艺术思想。

同类推荐
  • 角儿

    角儿

    张雅茜是近年来河东文坛跃出的一匹黑马,也是一位勤奋、高产的作家。在她的大量小说里,常有一种“渡口情结”,钤印着作家对女性生命意识的深层思考与探索。小说故事不刻意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多侧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本书收录了《角儿》、《好戏连台》、《磨坊与紫色》等八篇小说。其中,中篇小说《角儿》获“赵树理文学奖”。
  • 前尘旧梦

    前尘旧梦

    精选了郑逸梅写人物、谈掌故、品艺事、话图书的文章上百余篇,撷英采华,变成这部郑逸梅美文类编。共分人物编、书话编、掌故编、艺事编四辑。所选皆为郑文精粹,而又以类相从,可以和而观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编在手,尽享快乐阅读的陶然之感。
  • 落日余晖(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落日余晖(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此岸彼岸

    此岸彼岸

    本书汇集作者近年创作的散文、诗作32篇,分为此岸、彼岸两大部分。作者以独有的“工程纪实”手法,讴歌了改革开放30年来生活在中国和美国两岸的精彩,自然流畅地展现了中国的富强、朋友的风采、我们的生活、儿孙的成长、美国见闻以及往事回忆等等。此书系作者71岁时为纪念敦堉(老伴)辞世十周年而撰写,魅力独具。重庆南开中学校友级刊《53南开人》曾刊载过本书的部分文章。
  • 心灵甘泉·自然与人生

    心灵甘泉·自然与人生

    德富芦花以“美的农民”的身份,将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入大自然中,践行着自己“自耕自食,晴耕雨读”的生活理念。其作品以独特的观点探讨社会与个人、自然与人类等主题,被定为近代日本国民实行“情感教育”的通读书目。读本书,你可以随着德富芦花的文笔,走近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原野,白云缱绻的天空,长满花草的山岗,清澈见底的小溪。在以文字点染大自然的山野林木、霜晨月夜、倒影炊烟的同时,并不忘人生的现实一面。
热门推荐
  • 居里夫人自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居里夫人自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玛丽·居里原籍波兰,后加入法国国籍,是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研究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她也因此被称作“镭的母亲”。
  • 盛世绝爱之吾本红妆

    盛世绝爱之吾本红妆

    东海,南凌,西决,北漠,蛮疆,缥缈峰六大势力会晤。众名媛、大臣齐齐发难。“凤倾岚目无尊长,不懂礼数!”某男:“我惯得。”“她为人狠毒乖戾,杀人如麻!”某男:“我喜欢。”“她不学无术,女红针线一窍不通!”某男“我去学。”“她图谋不轨,意在争夺天下!”某男:“要你管。”“洛紫宸,你就这样维护这个贱人?”某男眸中杀意闪过,某女袖中红绸已经飞出,唇角带着嗜血笑容,字字妖异冷厉,“我替他说,你该死!”——————天煞凤星,可逆乾坤,统四国。因着这预言和不为人知的辛秘,凤倾岚自幼便女扮男装,成了南凌三皇子凤倾澜。二十一世纪杀手之王魅影不幸穿越到了凤倾岚的身上,醒来听到那句“南凌质子醒了!”险些又气晕了过去。居然穿越成一个阶下囚,还是个伪娘?既来之则安之。区区东海皇宫,还能拿她怎么样?这身子似乎藏着许多秘密,那就由她一一揭开,且看她如何素手乾坤,在这异世掀起惊天巨浪。魔宫宫主硬要带她离开?——拜托,我真的不是你的救命恩人!东海太子对她眉来眼去?——拜托,难道看不出我现在是个男的么,你丫是断袖么?西决皇帝对她百般欣赏?——拜托,不要这样直勾勾的看着人家,人家会害羞的!南凌国师千里修书问候?——拜托,不是听说这货以前傲娇的很么,怎么还会写书给她问候?紫宸“公”主对她另眼相看?——拜托,你不是已经知道我是女人了么,为何还动不动一副吃醋的样子!◇◇◇◇◇◇◇◇◇◇◇◇◇◇◇◇◇◇◇◇◇◇◇◇◇◇◇◇◇◇◇◇[小剧场]“殿下,那军事防御图..”暗卫颇为焦急的问道。“岚儿想要,给她又何妨?”某男漫不经心的应道。“可是..”可是那毕竟是南凌的质子,就算是个女的,也是南凌人,殿下就这么放心将东海的军事防御图拱手相送?“只要她要,只要我有,哪怕是东海江山,哪怕是我的性命,给了又何妨?”某男字字笃定。“是。”暗卫只得应下,纵然万般不愿,可是殿下的话,向来不容违抗,只是还是忍不住开口道,“殿下,现下她的身份是南凌质子,殿下怕是不能娶她为妻。”“那本殿嫁给她便是。”某男应得干脆利落。“…”暗卫终于无话可说了。殿下为了这凤倾岚,江山性命甚至连男人的自尊都不要了,他这做暗卫的,还有什么可说?本文一对一。绝对宠文。女主时而冷厉时而抽风。男主腹黑天下无敌。喜欢的亲们请点击加入书架。——————推荐下我的完结文,走过路过不要错过^_^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 时代边缘的沈从文

    时代边缘的沈从文

    《时代边缘的沈从文》沈从文在批评和创作的领域都和时代保持着相当的距离,这种边缘性本质上是种批判性。《时代边缘的沈从文》论述他不同时期的批评重点、批评方式、相关文学作品和由此反映出的作家心态。他在时代的种种风浪中寻找着文学和知识分子自我的位置和价值。在变动的时代背景下,沈从文及其创作经历了起伏极大的命运,但终于是:从边缘走向了中心。
  •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四分册,讲述耶稣门徒的故事并介绍使徒的书信作品,对应《圣经·新约》的后23卷。使徒保罗原本是迫害基督徒的急先锋,但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得到神启,归信了基督,从此冒着巨大风险坚定不移地展开三次传教,曾被投放监狱,依然坚持信仰直到最后被杀害。本册同时也讲述了基督教早期领袖彼得、基督耶稣厚爱的门徒约翰等其他使徒传播基督之道的故事。由于早期基督教是被罗马帝国禁止的,这些使徒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然而他们都展现出了强烈的大无畏精神,对后人有相当大的榜样作用。
  • 轻松管出好课堂

    轻松管出好课堂

    本书分为三篇,由近70篇文章组成,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对美国教育的各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点评。
  • 战匈奴

    战匈奴

    本书是一部讲述大汉与匈奴征战百年的纪实之作。两千多年前,当冒顿单于统一了自猿人时代就一直动乱分裂的蒙古高原,建立了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国的时候,中原即再一次陷入战乱与分裂。随着西汉帝王的东征西讨,至汉武帝时期,汉朝的疆域空前扩大,一个对匈奴进行呈C型包围的战略浮出水面。经历了数不清的波折与胜利后,汉朝慢慢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作者以麻辣诙谐的文笔、严谨审慎的态度,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于废墟间建立的汉帝国与匈奴帝国间的巅峰对决。
  • 西游记

    西游记

    梦回坎坷艰难的西行,在神魔仙境中畅游,与孙大圣一起龙宫寻宝,大闹天宫,修改生死簿;与唐僧一起去取经西方,看途中风土人情;还有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与辛劳的沙僧!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莲花洞降妖,收服红孩儿,女儿国奇遇……世界上最经典的神话传奇故事,你不得不看。
  • 修真女配桃花劫

    修真女配桃花劫

    唐宓穿越了,穿到了她还没看完的一本修真女强文里,这一边是霸气侧漏的男主,那一边是痴心绝对的男配,就连打酱油的都是温柔帅气的优质男好伐,唐宓左看看右看看,表示随便给我一个都可以,口水ing。可是骨感的现实给了她深深的一击,哦不,是很多击,男主、男配,就连炮灰都是女主的,你只是女配,你资质没女主好,你修炼没女主快,你长得没女主漂亮,你死的还比女主早,一出场就死了,唐宓生气了,气愤了,愤怒了,决定化悲愤为力量,化力量为食量,哦不,是奋发向上!坚定地握着拳头表示,绝对要抱住女主大腿,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