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000000017

第17章 先秦儒家对"文"的思考 (8)

我们先不管这样的评价准确不准确,我们关注的是他的评价特点,而这个特点刚好与孟子讲的养气后的知言路径是相通的。这样的评价,如果用得好的话,确实是一针见血,但用得不好或者自己养气、养德没有达到洞若观火的水平,也确实容易闹出笑话。当然,这种评价往往是一种道德评价,不是对文章本身进行评价,而是评价文章背后的人格;主要批评人格,或者不批评你的文字,或者顺带批评一下你的文字而已。相对而言,在道家那里,往往主要评判的就是文章的审美性风格了,审美性的评判风格在魏晋南北朝也可以看出来,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世说新语》。《世说新语》里面评价一个人,或者说"有高韵",或者说"有韵致",等等。道家强调的是养成一个审美的心胸,这个审美的心胸当然也能够烛照文辞,但大多烛照文辞本身的那种超道德的风格,或者烛照超道德的道德。这是"知言养气"说这个命题在后世的另外一个影响,即使到了宋明儒家那里,这种评判风格的流风余韵也依然存在,将人与文章混融一体进行评价,也是那种"正义在胸",然后评判天下所有的人与文的风范。

(五)以意逆志说

下面我们讲孟子的第四个命题,"以意逆志"说。"以意逆志"是《孟子》中关于"诗"的一个著名的说法。但是对于这个说法里面的一些问题,后世争议比较多。我们先把提出这个命题的那段材料写下来:

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於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2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惟则。'此之谓也。《书》曰:'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在这段材料里面,咸丘蒙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尧舜之间到底发生过"舜臣尧"的事情没有,第二个是舜与其父亲瞽瞍之间到底发生过"子臣其父"的事情没有。对于第一个问题,孟子以为是"齐东野人之语也",不足为信。在孟子看来,尧老了之后,舜只是摄政,并非天子,并引用《尧典》中的材料来说明这个问题。尧死之后,三年之中"四海遏密八音",赵岐云:"遏,止也,密,无声也,八音不作,哀思甚也。"所以,历史的实际情况是尧在也时,舜只是摄政,尧死之后,舜才继为天子,且"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这就解释清楚了舜和尧之间的关系。至于舜和他父亲瞽瞍之间,咸丘蒙引用《诗》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并提出了尖锐的问题"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在咸丘蒙的理解中,这诗句是说"舜臣其父"了。这就涉及对这几句诗到底怎么去理解了,这也是孟子提出以意逆志说的缘起。

孟子以为咸丘蒙对这几句诗的理解是不对的,他认为"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赵岐解释这段话说:"孟子言此诗非舜臣父之谓也。诗言皆王臣也,何为独使我以贤才而劳苦,不得养父母乎?是以怨也。"孟子既然这样理解这几句诗,以为这才诗的本意,故而正面提出了他读解诗歌的方法论主张:"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在孟子看来,如果仅仅"以辞而已矣",则《云汉》之诗句"周余黎民,靡有孑遗"就会被某些"信斯言也"的人理解为"是周无遗民也"。"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这段文字中的"文"就是"字"的意思,"辞"就是"辞句"的意思,整个这句话是说,不能因个别的字词就把整句话的意思理解错,妨害对一个辞句的理解,也不能因为一个辞句的关系,妨害对整个作品、作者之志的理解,只有"以意逆志"才能使作者本志、作品的本意"得之"。历代对"志"的理解没有什么争议,而"以意逆志"的这个"意"是有争议的。

"以意逆志"的"意"到底是哪个的意要搞清楚,到底是"说诗人之意",还是"作诗人之意"?"逆"就是反推的意思,反推作者之志。在《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里面,无论是注还是疏,都认为这个"意"是说诗人之意,赵岐说:"志,诗人志所欲之事。"这是对的,但对于"意",赵岐解释说:"意,学者之心意也。......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托名孙奭的疏也持这个看法:"以己之心意而逆求知诗人之志,是为得诗人之辞旨。"到现代,朱自清的《诗言志辨》的《比兴》篇也同意汉代赵岐的说法,他说"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呢?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比较勉强,如果以己之意来反推作者之志,己之意客不客观就非常关键了。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一千个"己意"就有一千个"作者之志"了。清代的吴淇坚决反对这个"意"是说诗人之意,他认为是作诗人的意,他说:"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

"文章无非就内、外两个方面的东西,即作者、作品本身的东西。他认为"'意'就其淋漓尽兴言之"而已,就是我们现在认为的文章本身的某种态势,或者某种最大的可能性,但还不是必然性,需要读诗者去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从而还作者、作品以本志、本意。所以,他说"'志'古人之志,而'意'古人之意",而"汉宋诸儒,以一'志'字属古人,而'意'为自己之意"。对此,吴淇批驳道:"夫我非古人,而以己意说之,其贤于蒙之见也几何矣。"这个"蒙"就是指"咸丘蒙",如果没读过《孟子》原文的话就不知所云了,就不知道这个"蒙"是指什么。吴淇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以己意来说古人之诗,那就比咸丘蒙好不了多少。所以他接着说:"不知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为舆,载志而游,或有方,或无方,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他还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联系起来考察,以为探求作者之本意,要尊重作者的时代:"故人心必与世相关也。然未可以我之世例之,盖古人自有古人之世也。

"我个人是比较赞同吴淇的看法的。如果"意"是"己意"的话,那这个命题的客观性确实难以保证,读诗人的己意那么多,怎么去求得一个诗人本身的志的客观性呢?这个问题很难做一个定论,大家可以就这个争议写论文,从小处着眼,写出一个大问题。"以意逆志"命题的涵义,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不要被语词、语句的表面形式所迷惑,从而迷失了作品的本意或作者的情志,应该从文章本身体现出的态势、趋势以及某种最大可能性来探求作者的本意。从历史感上说,孟子这个命题是对春秋以来的赋诗或称诗活动的一个反动。在春秋时期称诗喻志成了一种常见的活动,但以诗来赋诗言志或引诗言志,不一定是作者之志、作品之本意,基本的取向是断章取义,以己意随意解释。这个称诗活动从春秋以来是一直存在的,这或者就是孟子提出"以意逆志"说的大背景,孟子的目的无非就是对流行了几百年的"断章取义,余取所求"的赋诗活动给以一种反动,回到作品的本意、作者的本志的探求,从而追求作品的客观性。咸丘蒙或者就是这种"断章取义,余取所求"的称诗活动中的一员而已。

四、荀子关于"文"的思想略述

按照惯例,荀子属于儒家,但是严格意义上说,我们又确实不能够准确确定荀子到底属于哪一家,他培养的两个著名学生都是法家,但我们可以说荀子是战国末年的大学者、大学问家。关于荀学,我们可以引用谭嗣同的一句话来概括:"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媚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在谭嗣同这里,秦政和荀学连在一起。谭嗣同这话当然激烈了一些,偏颇了一些,但是,恐怕与实情也相差不太远。在谭嗣同之前,从唐代到宋明的儒家对荀子的东西已经非常不满了,以至于在儒家的道统谱系里面根本就没有荀子的位置。如果统治者真用真儒家的东西,就是在革统治者他们自己的命。在冯友兰先生看来,荀子是儒家中的现实主义者,而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

荀子的东西可以一言以蔽之,礼乐刑政。正因为有了礼乐,才像个儒家,而后面的刑政就是法家的东西了。儒家认为"不教而杀谓之虐",而荀子的东西颇有"先教后杀"的意味。先教,接受教化则可,如果教化了还是不听不从,则"刑政"来了。读《荀子》,开始会觉得似曾相识,因为他讲了很多礼乐的东西,属于儒家;但是读到后来,刑政就来了,法家的东西就来了。大家读《老子》,开始会觉得很玄很恬淡,但当你真正读完再三思之,又会觉得这本书也是杀气很盛的。老子所讲的东西的核心不是现在人所理解的那些虚玄的东西,核心还在于权谋,权谋一方面是提供给统治者的,另一方面也是提供给普通人的,提供给统治者的是御天下的统治术,提供给普通人的则是生存术,老子提出的这个"道"无非是统治术与生存术的根据而已。大家去看《史记》,老子和韩非子在同一个列传里面,那可不是乱排的,是有根据的,老子的思想本来就是法家思想的重要前提之一。但同时和法家有关系的不仅仅是道家的老子,荀子和法家也有很深的关系。

荀子关于广义的"文"的思想的第一个方面是"立隆正"。荀子说:"凡议必先立隆正然后可也。无隆正则是非不分,而辨讼不决,故所闻曰:'天下之大隆,是非之封界,分职名象之所起,王制是也。'"所谓"隆正",杨倞注释说是"崇高正直",也就是最高、最正确的东西。所以,立"隆正"就是立天下言论最高的标准。但以什么为最高标准呢?荀子又说:"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也就是以圣王的思想为最高、最正确的思想标准。荀子处于战国末期,诸子百家争鸣已经几百年,到荀子时生出结束百家争鸣、统一天下思想的心理,这是很有可能的。与此相适应、相呼应的就是秦始皇用刑政来统一天下。实际上荀子在战国末年只是提供了统一的模式,但他没有完成这个统一。

荀子关于广义的"文"的思想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提出了明道、征圣、宗经的基本架构。这个思想从荀子开始延续到清代,影响极大,后代都奉为标准,包括汉代的扬雄、魏晋时代的刘勰都坚持这个标准。明道,明什么道?荀子说:"辨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当然荀子所说的道是不是孔孟之道,这需要再作研究。征圣,就是以圣人为征验。荀子认为圣人就是道的代言人:"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圣人,备道全美者也,是悬天下之权称也"。这就从明道转入了征圣。圣人也要死,圣人死了,留下经典,于是又推出宗经。在他看来,"《诗》、《书》、《礼》、《乐》之归是矣","归是"就是归于圣人道。荀子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始乎读经,终乎读礼。'"荀子的这些论说,初步构建了"原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中国思想的主流框架,无论是政治、社会思想还是文学思想,都受这个思想框架的左右。

荀子关于广义的"文"的思想的第三个方面是对"乐"的讨论。他认为"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从人的自然本性来观察"乐"在人的生命、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但荀子更多的是从这里出发,观察"乐"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他关心的重点是"乐"的教化功能,以为"声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这些讨论对后世儒家文学思想影响甚大。荀子认为人性恶,性恶当然需要对其加以驯化,而"乐"则是最好的化性之具,这就引出了"以理化情"或"以礼节情"等相关命题。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破心中贼实际上就是"以道化欲"。我们不能说"以道化欲"完全是正面的,但是也并不全是负面的。关于荀子的东西,大家可以去看王先谦的《荀子集解》。

同类推荐
  • 走进格林童话

    走进格林童话

    本书对格林童话在德国的诞生追本溯源,捋清它在中国的特殊读者群--译者的不同接受与传播历程,分析研究由格林兄弟创建的“童话范式”,并深挖儿童文学背后更深层的秘密,拓展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学术空间,促进儿童文学研究的深化,重新架构儿童文学理论风景,提升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地位。
  • 草叶集(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草叶集(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美国现代诗歌之父沃尔特·惠特曼是十九世纪著名的诗人、人文主义者。由于早年受到民主主义者托马斯·潘恩和爱默生的深远影响。1839年起,他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850年,开始在报纸上发表自由诗,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自由民主生活的赞颂。
  • 活色生香话水浒

    活色生香话水浒

    《水浒传》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们大多耳熟能详。但您知道那108条好汉绰号的来历吗?他们的绰号与他们的性格是否有关系?里边都含有怎样的寓意?与他们的人物命运和性格发展是否有照应?这些人的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翻版?他们对现代社会的我们有何启示?看了这本《活色生香话水浒》,您就都会释然。
  • 在北川的日子里

    在北川的日子里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之前,国人中,有人正为温饱生活打拼;有人正为小康生活忙碌;有人正为个人进步奋斗;有人正为股市下跌惆怅……
  • 三地书

    三地书

    由于过去有较长时期生活在农村,生活的贫困和想象的自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致使我喜欢写瓷实而又有质感的诗,不喜欢故弄玄虚的东西。这里的瓷实,即有生活,有感悟,有真情实感;质感,即有形象,有诗感,有艺术境界。
热门推荐
  • 刺爱

    刺爱

    股份公司的大老总慕容熙,靠自己聪明,以堂堂相貌和优越物质条件,还有手中权势,活生生拆散原本幸福的颜紫烟跟凌春风的爱情,将颜紫烟阴差阳错地据为已有。期间演绎诸多爱恨情仇,以针刺般的戏剧性爱恋,终于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目的,但这里,主人公颜紫烟和慕容熙都为这份爱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丑颜弃妇闯情关

    丑颜弃妇闯情关

    ”穿越千年庆云国:“平凡,你让我无比厌恶。正想一掌打过去,现代某都市:“林夷如,他靠近她的耳畔说的下一句话让她彻底呆了,“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货色,激不起本王的半点兴趣,还想用这招;如果是个美人,我喜欢你,本王还可以勉强,不过,我们交往吧。”--情节虚构,”她早就火冒三丈,请勿模仿
  • 安珀志4:奥伯龙之手

    安珀志4:奥伯龙之手

    独角兽带领他们来到安珀的源头,在那里,科温找到了与他的父亲奥伯龙共同创造安珀的托尔金。安珀诞生于混沌王庭,又与混沌王庭对立,二者皆为实体,仿佛阴阳。安珀是阳,混沌宫廷是阴。那条无法消除的神秘黑路便源于混沌。长久对立之后,混沌王庭重整旗鼓,企图吞没安珀,让宇宙重归于混沌。科温误打误撞,来到混沌宫廷的边缘。在这里,时间流逝的速度、物体的物理法则、生物的表现形式均迥异于安珀。他看到了未来,甚至与自己未来的儿子对面相逢。谜团逐步解开。
  • 当代文坛点将录5

    当代文坛点将录5

    《当代文坛点将录》共五卷,收录五十位作家。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或为文坛名家或传主的亲友,或同被写的传主关系密切。他们写出的关于某一名家的创作背后的故事或花絮都是第一手材料,对于了解被写名家的创作与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著名作家的窥私欲。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读史别裁: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话题

    读史别裁: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话题

    历史是古人活动的舞台,文化则是其中积淀而成的传统。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与文化是精神与思想的遗传基因,对现代人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找出其本源,揭示中国传统世界的内核,便是别裁。 《读史别裁: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话题》作者用现代的理性思维去理解历史上一些典型的事例。对于人们耳熟却并不能详的一些历史故事,书中细致地加以拆分,一步一步进行分析,对于故事的出路或结果,提出多种可能性,然后通过排除法,得出历史自身呈现出来的结论,并分析出为什么只能是这个结果的道理。书中讲的道理,事关价值体系,都是大道理。但不是空洞地讲道理,而是建立在大量的细节描述基础上。
  • 教你打门球(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

    教你打门球(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

    21世纪,人类进入了新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素质教育,尤其是进行身体素质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球类运动是世界上开展的最广泛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广大体育爱好者乐于观赏和参与的体育运动。经常进行此类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提升身体的协调性,而且还能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以及培养团队精神。
  • 雷锋叔叔的故事(注音版)

    雷锋叔叔的故事(注音版)

    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这本书是小学生注音版,为了更好的教导小朋友,他们可以自己阅读,可以让更多的同学乐于助人,从小学抓起。
  • 梦醒时分(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梦醒时分(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