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000000016

第16章 先秦儒家对"文"的思考 (7)

在孟子回答了别人提出的他擅长的问题后,别人就跟着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你这个浩然之气是什么气呢?孟子是怎样回答的呢?我们知道,中国的概念都很难用言语说清楚,所以孟子的回答也很有中国特色--"难言也"。也就是这个东西很难说。"难言也",这是最典型的中国式的回答方式。在西方也有这种回答方式,例如《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的《大希庇阿斯篇》中对话人苏格拉底在回答什么是美的时候,最后也只能说"美是难的"。但西方往往是在具体讨论后才这样说,并不是一开始就说"难言也"或者"美是难的",西方主流的东西还是更追求理性的、很明确的东西。相对而言,中国的东西确实很难用理性的、明确的东西来界定清楚。在中国很难用理性的方法来界定清楚的东西,一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一般用描述的方法。

所以,孟子下面就用了一种描述的方法。孟子描述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绥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这段话里面有几个地方要解释一下。"至大至刚",很好理解,赵岐解释说言"正直之气也","以直养而无害"的"直"就是"义",而不是"一直"的意思,就是以义来养,养之以义而无害,这个"无害"不要连读,是养之以义同时不要去妨害它,要这样去理解,而赵岐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养之以义,不以邪事干害之",这是"以直养而无害"的意思。"则塞于天地之间"是说气之大,大到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是说这个"气"是义与道养起来的,这是养之以义的进一步的含义,赵岐的解释是"言此气与道义相配偶俱行","义谓仁义,可以立德之本也。道谓阴阳大道,无形而生有形,舒之弥六合,卷之不盈握",也就是说"义"与"道"都是天地中最根本的东西,以它们来养气,当属应然之理。"无是,馁也"的"馁"是什么意思?很多书上把这个"馁"解释为空虚,我觉得赵岐的解释有点意思,他说"若其无此,则腹肠饥虚,若人之馁饿也",我觉得这个解释是比较好的,即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如果说没有义和道,就像一个人没有吃饭一样,如果没有吃饭那么人就要挨饿,而如果没有义和道,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气"也就要挨饿了。而这个气要养到多大?前面说了,要养到塞满天地之间,这个话我打个比喻来解释,就像吹气球一样,开始这个气球是一点气都没有,开始吹气后,吹一口大一点,再吹一口再大一点,如果有一个人能够把气球吹到充塞于天地之间,那样就是养气养到最大了,那就是至大至刚。

接下来,再来看"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这句话的意思。这个"集",赵岐解释为"集,杂也",是"与义杂生,从内而出",非由外铄,意思就是本来就与义混生。"非义袭而取之也"中的这个"袭"不好理解,赵岐的解释是"密声取敌曰袭",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悄悄地把敌人打败了或把别人的地盘占领了,在此的意思是,不是从外而来,而是与义混生一起而存在,非从外而取之,是从内而生的东西。关于这一点,宋人孙奭有一个疏证"非义之所密取而在外入者也",就是说不是从外袭取,而是一种内在的自生性的东西。"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慊就是快,快意、愉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赵岐解释说:"自省所行,仁义不备,干害浩气,则心腹饥馁矣。"这还是和前面的意思差不多。中国思想特别是儒家的思想,讲求所有言说的东西最后都要落实到行动上,孔子讲过一句话:"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

"这体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一个最大特色,看重的是身体力行,而不是要谈多么高深的理论,这一点其实和宗教有点类似。大家知道,凡是宗教性的东西,要达到愚夫愚妇都能够实践这个水平,就不能过多地讲那些玄虚的道理,讲得大家都不理解,相反,宗教常常是义理简单而便于践行,这也就是汉儒说"卑之无甚高论"的本意。我们学先秦的东西,从《孟子》和《论语》可以知道原始儒家的一个特色。读《论语》、《孟子》,如果先读宋明理学家的解释,对于《论语》、《孟子》就不一定能够得其原本,所以大家还是先看汉魏古注,之后再看宋明理学家的新注。其实,原始儒家看重的不是要有多少理论,而是要行动、实践,不要动不动就谈很玄的理论,而是要达到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这才是儒家思想的本色。为什么儒家能够在中国成为主流,我觉得这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道家就讲究玄,不容易懂,而儒家的东西就是要没读过书的人也能够懂,其实这是任何一个宗教所追求的目标。

(四)知言养气说 (2)

养气的结果就是所谓的"至大至刚",孟子描述这个至大至刚的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前面我们对此略微作了解释,现在对此再作进一步的解读。具体而言,"至大至刚"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上的人格理想而已,用《孟子》里面的话说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这是耸立于天地之间的一个巨大的人格。在宋代的时候,文天祥也写过一首诗《正气歌》,歌中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也就是这个意思。"气"最后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一种刚毅的人格力量,儒家所谓的养气不是养出不死之身,而是养出这样的人格来,不为富贵所淫,不为贫富而移,不为威武而屈,这种人格力量在中国传统之中并不稀有,但如果真具有这种人格的话,往往又是一个殉道者。当然,养气形成这种人格,也并不是孟子第一次提出来的。在孔子那个地方,我们也能够看得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也是养气的结果。还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青松的人格,也与"浩然之气"的人格相仿佛。

孟子的养气说对后世影响很大,主要是影响古文实践与理论。唐代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讲古文写作的前提条件,以为不可以不养也,要人"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并认为"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要把古文写好,首先是要用仁与义来养气养德,养到家了,自然发挥为文。到了宋代,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也提出"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自至也",所谓"道胜"也是养气的功夫做得好,"道胜"则挥洒自如皆成文章,无所不可。在《答祖择之书》一文中,欧阳修又说"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也是同样的意思。写古文并非先要从文辞开始,先要养气,而这"气"就是"德",所以"养气"就是"养德",德发挥到个人身上就是人格力量,发挥到文章上面就成了文气,这是后世古文理论一个最核心的论点。

但是,很多人写古文以为就是要把文辞写好,从而背离了古文写作的根本原则,在古代确实就有一群人是这么写的,包括不少韩愈的弟子最后都成这样了。到晚唐,古文运动越发衰落,变成了"古文形式主义"运动,韩愈提出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的论说被忘记得干干净净了。写古文首先不是要练技巧,而是先要去涵养道德,就是要养其道德之气,这一条根本原则,直到晚清桐城派的古文运动也是这么讲的。但讲归讲,确实又有人做不到,这也是事实,所以,越到后世,古文就越写越衰落了。这一思想传统,实际上到了现当代也是根深蒂固。很多老先生谈写文章的经验大约也是前贤往哲的那个意思。养气,然后随意发挥皆成文章。如果不发挥为文字呢?其实,不发挥为文字也是文章,那就是你这个人本身。人格发挥成文字出来是文章,不发挥成文字同样也是文章。在中国传统中,人格力量本身就是文章,钱穆先生就讲:"屈子之沉湘,董子之三年目不窥园,扬子云之下帘寂寂,严光之垂钓富春江,诸葛孔明之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此亦莫非一时代之大文章。

岂止诗歌辞赋,骈散为文,乃始谓之文章乎?"这些为什么也能够称之为天地大文章?在古代中国,立德可称天地大文章,立功也可称天地大文章,并不是只有"立言"才算文章,而且在中国传统"三不朽"里面,立德是最高的文章。"立德,立功,立言",如果能够立德是最好的,你可以不写一个字,而立德本身就是天地大文章,我们没有看见周公一个字,但周公就是大文章。中国古代就是这样讲的,你可以不写文章,立德就是文章,既立德又写文章当然更好,但立德而没有写文章也是文章,同样,"立功"也是文章,最后才是"立言"也是文章。而立言里面又是分档次的,一般人理解"立言"以为就是写诗赋,写散文,其实不是,立言的最高档次是立经史之言,然后是立诸子之言,最后才是立诗赋、骈散之言。这涉及怎么去理解中国古代的"文"的概念。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文"的概念一定要从中国文化本位的广义立场去进行,这样我们才能讲出中国观念的血肉。按西方方式去讲,很多人就会觉得没有什么可以讲的,之所以你觉得没有什么讲的,那是因为没有用中国的方式去讲中国文化而已。

下面我们讲"知言"。"知言"是知什么言呢?我们来看孟子怎么回答。其实"言"相对于"气"来说要具体一些,气是很抽象的东西,很抽象的东西当然难言。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道的东西,气和道在严格意义上是具有相同位格的东西。对于"知言"而言,孟子还是能够回答的。他说"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这是孟子回答知言的四个方面。"诐辞",赵岐的解释是"险诐之言",但是后人的疏解释得较为清楚,"其言有偏诐不平也","知其所蔽"是指"蔽于一曲";"淫辞"是指过分之言,言过而不中也,儒家持守中道,凡是过分的言辞都称为不好,不符合中道,"知其所陷"是指知道他失足于何处;"邪辞"是指背正道之辞,"所离"是指离叛于何处;"遁辞",是躲躲闪闪之辞,"屈其理也"之辞,"所穷"是指理屈词穷的地方。我们先把字义讲出来,接下来再整体讲它的理论意义。

"言"背后所隐藏的是人格,每一种言都是一种人格。所以知言就是知人,就是知人的人格。而这种知其人格所引申出来的内容是什么呢?后世就由人与言的关系引申出人与文的关系、人品和文品的关系。

而孟子是把知言与养气合在一处讲的,所以我们也不能把二者分割来讲,而不讲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知言的这种能力和养气说是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要谈到的第三个问题。第一个基本的关系是养气可以提高人的知言能力。一个人要有强大的知言能力的话,必须要先养气,养气养到至大至刚,那么别人的言辞一出口你就能辨别他背后的人格。但要养成这种知言的能力,是很不简单的。对儒家而言,要能够有这样的能力,就必须养出一个正义的心胸,这就显示出儒、道两家的区别了。道家讲的是要养一个审美的心胸,而儒家讲的是要养一个正义的心胸。你既然有这样正义的心胸,就能够有烛照一切言辞的能力,无所不能。在现代社会里,其实也很需要有这种烛照言辞的能力,不仅仅是去烛照个人的言辞从而观其人格,也可以从一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发言去烛照他所代表的国家的国格。从你所养出的正义心胸,从正义的角度,从道德的角度,去辨别言辞从而辨别格调的高下。

在传统中,通过养气和知言之间的关系探讨,形成了一个所谓儒家式的评判风格,评判一个人文章的风格往往谈的不是文章的风格,而谈的是人的人格。大家去看隋代思想家王通《文中子中说》里面对魏晋南北朝作家的评价,就会觉得很有意思。他评判作家很特别,他说:"谢灵运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则谨;沈休文小人哉!其文冶,君子则典;鲍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吴筠、孔珪,古之狂者也,其文怪以怒;谢庄、王融,古之纤人也,其文碎;徐陵、庾信,古之夸人也,其文诞。"对于刘孝绰兄弟,则更以"鄙人也,其文淫"来评价;对于萧绎、萧刚、萧统几兄弟,又以"贪人也,其文繁"加以评价;对谢朓,其评价为"浅人也,其文捷";对于江总,他的评价是"诡人也,其文虚"。这些在大家看来很不错的作家,在王通眼里基本上没有好人。

同类推荐
  • 红楼花影

    红楼花影

    荼蘼是花季最后盛放的花,开到荼 蘼花事了,只剩下这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所以它的花语是最终的美丽。《红楼花影》中爱到荼蘼,没有在生命中最好的年华遇上最好的你,生命 中最灿烂、最繁华、也最刻骨铭心的爱即将失去……
  • 真情处处(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真情处处(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诗歌读本:32首诗

    诗歌读本:32首诗

    这本书是两个人合作的产物。我是一个懒散的人,写完后就往往不去管它了。我常说:诗歌一旦写出,就与作者没有关系,诗歌有自己的命运。确实,我一些诗歌的命运经常让我惊讶。比如为5·12大地震所写的《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患上了抑郁症》,由于新华社、《印度教徒报》的报道,一周之内竟传遍全世界。而且报道的标题本身也像一首沉痛的诗,新华社是“借助诗歌的力量,我们获得了坚强”,《印度教徒报》是“中国人借助诗歌克服悲伤”;还比如《流水》,曾引起轩然大波,在网上几天仅天涯社区点击率就高达二十多万,成为天涯社区一周冠军,随后被广为转贴,中国移动也将之制作为专门的手机短信供下载转发,关于它的评论也数不胜数。
  • 鸿飞集

    鸿飞集

    本书主要内容为:第1章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和裴步高同时走进大学校门。在那个高雅圣洁又朴实无华,学风浓郁而鸟语花香的田园式的校园里,共同度过了平常而特殊的五个年头。
  • 折射的光斑

    折射的光斑

    戴子写的虽然是成都,但一花一菩提,这是接地气而又厚积薄发的作品。作者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对故土挚爱的情愫在审美创造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春秋笔法,不遗忘,不遮蔽,《折射的光斑》由戴子著,表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戴子有历史书记官的气象,一叶一世界,我们感到的却是世纪沧桑和整个当代社会的历史性变革
热门推荐
  • 粉嫩小王妃

    粉嫩小王妃

    他是风流倜傥的傲慢王爷,她是刁蛮任性的将军女儿。她女扮男装回乡,却因天上飞来一盆菜汤,跟他唇枪舌战。哪知他就是她的未婚夫!“哼,你以为我想娶你,要内涵没内涵,要身材没身材!”“那你还像跟屁虫似的粘着?哼,不过是我的一个玩物!”他们俩谁也不服谁……很有个性,很多搞笑,轻松风趣言情妙文!
  • 重生世子妃

    重生世子妃

    前世,亲娘被害,亲弟被杀,就连她也沦落成家人争权夺利的工具,一朝重生,她发誓要狠狠地报复,离家出走救娘亲,顺带拐走亲爹唯一的子嗣,若干年后,卷土重来,前世欺她之人统统给我去下地狱。只不过——“那谁,你离姐远点,姐跟你不熟。”“媳妇,你是我未婚妻,咱们得相亲相爱!”“滚,未婚妻就是还没成亲,男女授受不亲!”“媳妇,那啥,我昨天晚上打劫来着……”“允许你摸摸小手,抢了多少?统统上交,敢留私房钱你就死定了!”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有所失必有所得

    有所失必有所得

    人生来有一种占有欲,喜欢“得”而讨厌“失”,其实“失中自有得”,而“得中也有失”。如果把人一生中的获得和失去相加,其结果等于零,也就是说,人自呱呱坠地至生命终结,失去了多少,必然也就得到了多少。
  • 穿越远古:奋斗在田园

    穿越远古:奋斗在田园

    90后女白领意外穿越到史前一万年,和远古人过起穴居生活。每天为了柴米油盐辛苦奋斗,日子好辛苦。原始社会冬天异常寒冷,饥寒交迫,饿死很容易。原始部落里,还是一个小社会……纷争,暗斗,此起彼伏……如果想把粮食存到自己窝,更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动不动就能引发一场流血事件。可是,日子还要继续过,带着原始老公,加上他们两人造出的几个包子一起努力过日子吧……
  • 小痞女穿越深宫2:只做皇后不做妃

    小痞女穿越深宫2:只做皇后不做妃

    注:此女很强大+小痞无边(杀手穿越的,不喜强大的亲慎入)皇帝响尾蛇携钱多多(穿越的)微服出宫,太子冷元屹监国,天上突降凤凰女,说爱就要爱,就赖就要赖!头发短短,武功了得,开放大胆,狠话连连:他是她的目标,躲得了太子,躲不了皇宫,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抢她男人者死,只做皇后不做妃……(此文是小痞女穿越深宫:与魅君过过招第二部,书中人物,有不解者,可以去看前一部)
  • 背包十年

    背包十年

    一段历经十年、终见彩虹的梦想旅程,一个以旅行为生的“狂徒”日记,一名网络时代成就的新文艺青年,一部梦想拥有者的青春读本,中国版的凯鲁雅克,中国版的《在路上》,让读者看到自己曾经的梦想。从借个背包出发,到频频甩掉八份工作上路,整整十年,小鹏没干过太正经的事儿,除了旅行——这是他人生中唯一严肃对待的事情。经纬之间,他用最节俭最自助最深入的旅行方式,将半个地球统统塞进了背包。背包十年,小鹏由最初的菜鸟背包客,变成为内首位职业旅行家。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笑看妃乱

    笑看妃乱

    白小鼠——实在称不上一个好人,但也坏不到哪里去。十国称霸,她占其一婚姻不慎美满、情人不算体贴、想过离婚但终究还是算了。慕容尊:他爱的一定想到手,但骄傲也要有。元夕夜:面子和地位比女人重要,实在要选还要斟酌。(此文有些挑战神经,不强求喜欢,嘻嘻,但很感激能喜欢的)新文:《朱砂曲》简介:一个女人的故事推荐鹦鹉家的完结文:《阴毒妃嫔》《贤妻良母》《低调少奶奶》《相公这是21世纪》好文大放送《丑颜倾城》落随心《凰权》天下归元《重生豪门之嫡女》随风清《孽婚门当户对》简思《兽婚》《妾本惊华》西子情《破日》李筝《笨女人》张小鹿
  • 失忆美人鱼

    失忆美人鱼

    清澈蔚蓝的大海是很多人都向往的地方,大海很美,美得让人陶醉……在安徒生童话里有说过,美丽的大海住这美丽的美人鱼们,美人鱼可爱,美丽,善良……可是,住在大海里的生物们也有他们的战争,但是,大海的战争也是善良的,因此,大海依言还是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