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减灾信息共享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总结经验教训。突出强调应采取一定措施,整合减灾科技资源,促进各部门建立协调统一的灾害信息交流、共享体系,以获取充分的减灾预警、应急响应等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建议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开展减灾工作。应总结历次巨灾的经验和教训,必要时可写成案例,形成相关灾害处理手册,使各灾害管理部门得以借鉴和参考。此次汶川特大地震中,我国遥感数据和空间信息共享方面有了较大进步,但由于涉及跨军民、跨部门以及保密等问题,我国仍未形成完善的遥感数据和空间信息共享机制,也缺乏数据共享平台。在本次抗震救灾中,各部门、各机构以国家利益为重,纷纷主动提出共享数据,数据共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共享范围和共享速度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可以进一步发挥作用,制定数据共享制度,通过制度强制和规范数据共享。通过推进"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电子政务项目的实施,切实促进部门间数据共享。
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大家进一步认识到,科技赈灾信息共享对更好地服务于抗震救灾一线科技人员,发挥科技在抗震救灾工作中作用意义重大。在科技部条件财务司的指导下,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会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立即启动为抗震救灾优先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服务的应急反应机制,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网站建立抗震救灾科技文献专题,开通抗震救灾科技文献应急服务通道。
(1)为了方便抗震救灾科技一线人员快捷获取所需文献资源,专门组成抗震救灾专题信息筛选小组,制订专门检索策略,按地质地震、卫生防疫、建筑、灾后重建、水利水库和心理援助6个主题,从NSTL馆藏的4 000多万条海量数据中抽取相关的科技文献,又从国外的相关数据库如SCI、EI等著名国际检索系统中检索抽取相关文摘,在此基础上,按文献的相关度进行人工筛选,总共筛选约4万多篇与抗震救灾密切相关的科技文献,建设制作成"抗震救灾科技文献专题"数据库,及时提供网络检索服务,并对相关文献请求提供免费服务。
(2)针对抗震救灾的实际需要,开通抗震救灾科技文献应急服务通道,对来自四川等灾区的科技文献请求,提供优先服务,对与抗震救灾相关的代借代查文献请求提供免费服务。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来自四川等灾区的科技文献请求明显增加,达到震前的数倍之多,特别是关于地震地质、水库水利、道路桥梁房屋建筑、灾后防疫等方面的文献请求增长较大。应急服务中组织专人值守,在第一时间提供服务。
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全面展开,灾区重建所需的相关科技文献需求将会不断增长。抗震救灾科技文献专题今后将结合灾后重建工作的重点任务,开展相关信息需求调查,组成相关课题的信息服务组,提高服务效率,深化服务层次,为灾后重建提供更有力的信息保障。
此外,其他部门也建立了相关的科技赈灾专题数据库,如交通运输部科技教育司就建立了"抗震救灾交通科技专题数据库"。该数据库以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整合的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资源为基础,提取与地震及震后基础设施重建相关的科技成果近百项、期刊论文3 000余篇、会议论文200余篇、学位论文300余篇、科技图书数百种,具体内容涉及公路、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抗震防震设计技术及施工应用技术,地质灾害处置技术,基础设施检测及加固维修技术等,能够为灾后交通基础设施的受损检测、损失评估、修复与重建等提供技术依据和决策支持。
科技赈灾信息的共享公开有利于控制和降低灾害的影响,积极推动灾后重建。2008年5月14日,科技部就紧急编制发布了《抗震救灾应急分析测试技术手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手册中的技术来源单位已为灾区提供复杂、疑难检测分析技术咨询30余次。2008年5月23日,四川省环境监测中心向该手册中的技术来源单位提出了关于生物多胺、致病菌、粪大肠菌群等毒物检测分析技术的紧急援助需求。
根据这一紧急需求,科技部条件财务司立即组织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等单位连夜展开研究,在一天之内就提出了上述三种毒物的检测分析方案。方案在灾区检测中迅速得到了应用。在震后,国家知识产权局就建立了《抗震救灾专利数据库》,收录了涉及抗震救灾、预防次生灾害、灾后重建的55 139条中国专利和333 686条外国专利,能够帮助有关单位运用专利文献信息和专利技术有效地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抗震救灾专利数据库》被刻制成光盘,通过各级知识产权局加以分发。成都市知识产权局就及时将100套《抗震救灾专利数据库》光盘发放到各受灾县区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和区域内研究院所,对灾后重建起到智力支撑。
5.5科技赈灾信息管理者角色的定位
要适应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需要,科技赈灾体系必须实现管理现代化与决策科学化,决不可将科技赈灾的科技信息工作限制在一个系统、一定区域和画地为牢的服务模式中。
从技术上讲,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对相关管理人员的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灾害预测预报新技术、各种防灾体系规划方案与应急反应计划的情景分析技术、灾害风险分析与风险图制作技术、灾情评估技术、防灾优化调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新技术及其应用层出不穷,从而对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现有管理体制中与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必须作出调整与改变。
从宏观上讲,科技赈灾信息管理者必须主动出击,广泛挖掘社会信息需求,寻找为国民经济建设和防灾减灾事业的切入点和服务机会,在服务社会和大局过程中体现生存价值。
从微观上讲,要充分认识到用户所需要的是那种直接融入其解决问题全过程、更加有针对性和高密度知识单元的科技赈灾信息内容服务,它涉及如何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从各种科技信息资源中捕获、筛选、析取和重组新的信息资源,而非简单的原始科技信息的提供。
在服务过程中,科技赈灾信息管理者既是中介者又是信息组织者,还是信息的生产者,所提供的新信息中既包含了原始信息所固有的价值,更包含了管理者创造性工作"制造"信息所生产出的新价值和增值效应,实现科技赈灾服务增值。特别是要注重筛选已有的各种减轻灾害风险的实用技术和开发高新技术;充分利用各种机构,形成对各种灾害风险识别、评估、模拟与沟通的标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科技赈灾信息管理者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信息管理员,而是转变成了信息组织者、信息生产者和知识导航员。
延伸阅读
抗震救灾如何用上智能"大脑"
(原载2008年6月6日《科技日报》)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的陈涛、文仁强两位博士被紧急召集到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通信中断、网络中断,灾区伤亡情况如何?房屋损毁情况怎么样?有没有出现山体滑坡?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这些基本情况成为抗震救灾指挥者最迫切需要掌握的信息。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将各方信息汇总后,作出灾情分析及次生、衍生灾害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2008年5月17日上午,第一张应急救援指挥专题图诞生,它为领导掌握灾情整体态势,为应急指挥和联动救援提供了依据。
要完成这项工作,他们依赖的就是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平台相当于人的'大脑'。"在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办公室里,负责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开发的黄全义教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应急平台有个智能"大脑"
"应急平台首先是个工具,是块黑板。"黄全义教授举了个例子:当地震发生后,地震局会通报余震情况,气象局会预报未来降水量,国土资源部会提醒关注山体滑坡,水利部会及时通报堰塞湖等方面的情况,民政部会部署赈灾,但各个专业部门只能将各自领域分头向国务院汇报,而应急平台能够起到"黑板"的作用,将各方意见进行集纳。在将相关数据输入应急平台并启动综合研判分析模型后,平台就充当了"大脑"功能。它能得出让人一目了然的综合研判结果,其中包括灾害基本情况,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灾害影响范围及程度,需要启动的专项、部门、地方应急预案,参与应急处置的单位及职责,应急救援所需要的队伍、物资、装备、资金,目前部门和地方已有的物资情况及地理分布等,这些分析结果以直观的专题地图、数据表格等形式展现在"黑板"上。同时针对这些分析结果,平台能给出几套应急方案。
"利用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等系统,能实现集中指挥调度和无线指挥调度功能;进行异地指挥,延伸'脚'的功能,通过视频会议,能够延伸'眼'的功能;而通过应急平台,延伸的是'大脑'功能。"黄全义表示,要使"眼"看得见和"手"摸得着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一个强大的"大脑"尤为关键。
智能"大脑"具有前瞻眼光
事实上,这个智能"大脑"不光能提供"过去"和"现时"的状态数据,据此作出分析,同时它还具有极强的前瞻眼光:能提供"未来"灾害的发展趋势、预期后果、干预措施、应急决策、预期救援结果评估,以及全方位监测监控。"'大脑'具有发现潜在威胁的预警功能。"黄全义表示,应急平台将次生、衍生灾害以及预案链都给考虑进去了。
同时随着事态发展,"大脑"还能随时给出新的应急方案。对于分配各地涌来的救灾物资,"大脑"会根据各地已分配情况,将物资调配到最需要的地方。类似的方法也已用在救援人员调配上。
要实现智能"大脑"的正常工作,黄全义认为需要有三方面信息支持。首先要有需求方,有需求信息上报到指挥部;其次要有供给方,手里有东西可供给;第三还要有派出情况信息。"只有三方面情况都齐整了,才能将人、财、物调配至最需要的地方。"
应注重基础信息收集和建库
事实上,应急平台不仅用在救灾上,奥运场馆数字预案系统里也使用了这套平台。哪些地方容易失火,人员如何疏散,消防队什么时候能到现场,能用哪个消火栓,智能"大脑"都能够给出方案。早在湖北黄石,出于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该市政府也采用了这套系统。
"应急平台由基础支撑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含数据库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即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黄全义介绍,硬件系统包括大屏幕显示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图像接入系统、视频会议系统、通信系统、存储系统等;而软件系统包括风险隐患监测防控系统、综合预测预警系统、智能辅助方案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应急保障系统、应急评估系统、模拟演练系统、信息交换与共享系统、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等,目前研发了3 000多个模块。不同地区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使用其中的部分模块和有关预测模型。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应急场所。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里,我国第一次把公共安全作为独立的重点领域进行研究和规划。各地也陆续投入资金、人力成立了应急办,着手建立应急平台。
"没有信息的输入,就没有信息的输出。要想更好地发挥'大脑'作用,平时的基础信息收集、建库很重要。"黄全义认为,灾害分析时不能只考虑单一的灾害,应注重灾害耦合作用下的综合发展趋势,这也对模型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堰塞湖的形成与地震震区水系分布、滑坡点位置、当地水文气象等有关,而这些信息要靠平时的收集和分析整理。信息如何收集、如何更新等都是新的命题。"
(记者陈瑜实习生程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