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5800000008

第8章 中国知识分子电视媒介化历程 (2)

新的社会制度性机制,特别是大学、出版社、媒介或其他现代公共领域的形成,既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产生的条件,又是它们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公共空间。现代知识分子、报章杂志、学校与自由结社三者同时出现,互相影响,彼此作用,使得新思想的传播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长远看来,这三种制度媒介造成了两个特别值得一提的影响:一个是它们的出现是20世纪文化发展的基础建构(cultural infrastructure)的启端,另一个是公共舆论(public opinion)的展开。在中国历史现代转型前期,有大批的知识分子进入新闻报刊领域。不管是在政治性报刊、商业性报刊还是思想文化启蒙性报刊,都活跃着一大批从传统体制中解放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们在传统权力之外寻找新的人生支点,在封建庙堂之外开辟新的社会空间,为现代社会培育新质。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观也渐渐从传统的庙堂理念中解放出来,从传统政治权力的迷梦中省悟出来,数以千计的知识分子加入到报刊领域,各种形式的报刊像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并诞生了一大批优秀报人,在推动中国历史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新闻报刊功不可没。

从文字到书籍,几千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士阶层的重要思想传播媒介。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向现代知识分子嬗变的过程中,部分有识之士在丧失功名的荫护之后,发现了舆论的力量、大众的力量和报刊的力量,在救亡、富强的历史使命召唤下,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报刊传媒化转型,将毛笔书写的墨迹变成了报纸上规整的铅字,让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责任载上了大众传播的快车,不断影响着社会与中国历史和未来的走向。

二、电视媒介化转型

第一节 中国知识分子20世纪的两次媒介化转型 (2)

中国电视事业诞生于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最早的固定观众是一批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包括中央领导人。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电视机在中国长期并未普及,而且,由于"文革"时期的破坏,中国电视事业真正的春天应该从改革开放以后才到来。

1.80年代至90年代初知识分子对电视的拒绝

早在8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视刚刚普及之后,就出现了函授性质的电视教学栏目。这应该算作传统知识分子与电视媒体的早期亲密接触。从宽泛的意义上说,这些知识分子可以被称为早期的电视知识分子。但是,当时电视仍属于高档消费品,并未走进千家万户,而且电视函授教学仅仅是一桌、一人、一叠讲稿的固定模式,这些所谓的早期的电视知识分子远未达到今天电视知识分子的社会影响。

由于大众文化的兴起,在知识分子世袭的印刷媒体领域已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众读物的畅销和流行,使得知识分子的这种霸主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出现了某种失守的状况。而在电子媒介领域,所谓传统的知识分子或者说精英分子,除了给电影以适当的命名和承认之外,对于广播电视,不是不屑一顾,就是嗤之以鼻。对于介入和参与电子媒介的知识分子,视其为离经叛道。由于对于电视媒体缺乏了解,甚至是在长期政治迫害中养就的怕出名的避祸心理影响,在知识分子人群,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中,更多的态度是拒绝上电视。其中,钱钟书先生对于电视采访的回避可谓是个代表。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1991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十八家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专辑《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钟书名列其中。摄制组几次与钱先生商议,均遭拒绝。后来,摄制组了解到,只要能做通杨绛工作,事成大半也。他们给杨绛打电话,一打便是一个多小时。可时间再长,得到的回复仍然是两个字--不行。组织者在电话中说:"被录制的文化名人,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钱先生立即从旁插话道:"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这钱吗?"甚至一些文化气息浓重的节目,钱钟书也拒绝参与,例如他始终拒绝上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时间》这个节目。对于电视的躲避几乎到了夸张的地步,一次夏衍生日,夏的女儿给同住一个医院的钱钟书送来一块蛋糕,钱先生脏器衰竭症状刚消失,病情缓解,胃口大开。他坐在床上边品尝蛋糕,边与人谈天说地。突然发现被记者的摄像机捕捉,钱老先生一撩被子,连人带头带蛋糕就捂了进去,全然不管白、红奶油弄得满头满身满被子。

当然,钱先生坚决地拒绝上电视,也跟他"默默者存"的处世哲学有很大关系,但毕竟这种不为金钱和名声而动的精神令人敬仰。不过,无论如何钱先生与电视还是结下了不解之缘。1990年根据《围城》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钱钟书与《围城》更成为热门话题,钱钟书开始成为如日中天的大学者和青年大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余秋雨先生说:"在前辈学者中,钱钟书先生我倒是不认识。有一阵子很多媒体以钱钟书为例论证学者必须拒绝电视,我就觉得缺少根据,因为在钱钟书先生适合上电视的年龄还没有电视。后来我的朋友黄蜀芹、孙雄飞要把钱先生的《围城》改编成电视剧,我有机会读到钱先生关于这件事的好些通信,发现他不仅没有拒绝电视,而且还兴致勃勃。可见,说钱先生拒绝电视,是伪造的。以伪造的形象作为典范,必陷误区。"本文系摘编整理自2006年年初余秋雨在凤凰卫视每天播出的《秋雨时分》的第一部分,重点解析人们关于文化的一系列误区。

笔者并不完全认同余先生的看法,一方面是因为钱钟书先生拒绝电视,主要是拒绝自己上电视、被采访,谨防媒体吹捧自己,这和《围城》被改编成电视剧是两个意义层面上的事,他给自己制定了三不主义,即一不接见访客,二不接见新闻媒体的采访,三不参加一切会议;另一方面,《围城》的被改编,钱先生的态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对,他在给改编者的信中谈道:"看来剧作家要编戏,正像'天要落雨,娘要嫁人',也是没有法儿阻止的。中央电视台有一位同志曾写信要求改编《围城》,我不支持,但不阻拦。我很惭愧,也很荣幸。

"而且,之所以同意黄蜀芹改编《围城》,是因为钱钟书、杨绛同黄蜀芹有两代人的交情,四十年代杨绛的成名作《称心如意》就是由黄蜀芹的父亲黄佐临导演获得成功的,而且这笔稿费对于当时身陷困境的钱钟书夫妇可谓是雪中送炭,钱钟书也说:"我们两代人有这个交情,这交情我一定要强调,表明人是不能忘本的嘛!对上海的几位同志来这里,我要是不识抬举是不对的。" 如果仅凭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情况就认为钱先生拒绝电视是个伪造的形象是有失公允的,毕竟钱先生并未成为一个"电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拒绝电视媒体的例子还有一些。王选院士在一个题为《我是一个过时的科学家》的演讲中曾说过一段话:"有人讲'前两天电视上又看到你了',我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

2.90年代中期至2003年,第一批知识分子开始介入电视

20世纪90年代前期是中国电视进入市场的又一个新高潮,中国电视的体制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至1994年底,全国有电视台766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38917座,卫星地面接收站73337座。电视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3.4%。全国有电视机27487万台,平均每百人23台。电视媒体在这个时期迅速普及,立刻便展现出电子媒体的传播优势,正逐步取代报纸在中国新闻传播上长期以来形成的第一媒体的地位。

同时,90年代以后,伴随着公共文化空间的萎缩,消费文化的市场却大大扩张了,文化公共闲暇时间的增加和消费能力的提高,需要出版业、报业和休闲杂志提供更多的文化消费产品。于是,在媒体为中心的文化市场诞生巨大需求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群媒体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的身份是多种多样的,有作家、艺术家、技术专家、人文学者等等。电视媒体在社会中的强大舆论影响力不得不让知识分子侧目,而熟悉、适应消费文化的媒体知识分子开始迈出了新步伐,在电视媒体内部知识分子的介引下逐步接近电视,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二次媒介化转型也悄然展开。通过这次转型,中国知识分子从现代知识分子开始向后现代知识分子转化,从思想启蒙中的"立法者"向媒体化生存的"阐释者"转化,从引导大众的精英立场向捕捉大众趣味的跟随态度转化。

尹昌龙先生谈道,在1997年,其实,像名人一样风光的,不仅仅是影星和歌星们,一批文化人也带着自己的声音和形象竞相登场了。在文化日益扩张的今天,文化人成为名人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多了。就在文化界竞相讨论"电视知识分子"这一新概念的时候,一批文化人已在媒体上频频露面了。面对观众,他们讲述着太多的事情,除了人文精神、商业道德、环境保护等专题之外,计划生育、偷税漏税、非法同居等等问题,也都主动或被动地进入了视野。

一些知识精英从鄙薄电视到参与电视,立志改造电视。如钱钟书般拒绝上电视的人越来越少了。北京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知识分子,如杨东平、郑也夫、周孝正等陆续参与到电视节目的策划活动当中。1999年,海南以文化品位著称的刊物《天涯》约请电视人时间和学者杨东平,探讨了一个多少令人欣慰的话题--电视与知识分子的"联姻"。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电视业中来。他们看重难得的发言权和面向公众的机会,当然也有私人利益的润滑。杨东平的话很有代表性:"我参与大众媒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自己的性格倾向、兴趣倾向有关,比较关心社会问题,愿意面向公众发言。我深感我们社会生活中发言权的匮乏,深知这种发言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要充分地加以利用。我从来不拒绝大众媒体。"电视人时间认为,不能不承认电视工作者从总体上说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要把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表达给观众的话,存在知识、修养和阅历的不足。如果希望节目内容深刻,增加电视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就需要借助学者的智慧。若把社会精英、社会智囊调动起来,一同做电视的话,电视节目的质量会好得多。电视业需要知识分子幕后的支持。

同类推荐
  • 飞

    书名只用了一个字:飞。但仅只这一个字,却让人联想很多。想蓝天白云,想云中漫步,想自由,想风,想鸟儿,想浩瀚无垠的茫茫宇宙,想《鹊桥仙》里的“四海为家家万里”和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甚至会做了要飞的准备,摆出个飞翔的姿势。我们不是鸟儿,但我们有谁不想飞?有谁不愿飞?我们只是太沉重,太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所以飞不起来罢了。人原本应该是会飞的,我们的双臂其实在早先就是翅膀,只是因为懒惰,因为久久不飞,渐渐失去了飞翔的功能。然而又因为渐渐失去了飞翔的功能,我们才又开始渴望重新找回翅膀,渴望自由飞翔。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世界现代文学发展概论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世界现代文学发展概论

    本文从公元前文学精品,中世纪文学精品,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精品,十九世纪文学精品四个部分讲述了世界现代文化发展概论。
  • 优美的爱情散文(散文书系)

    优美的爱情散文(散文书系)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康桥再会:徐志摩浪漫诗歌精选

    康桥再会:徐志摩浪漫诗歌精选

    徐志摩与林徽茵的一段传奇姻缘,作别西天的云彩。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那河畔的金柳,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也为人所深思。而志摩有关爱情的诗早已超越了文字的局限,你一种有灵性的尤物,轻轻的我走了,历经生活的洗礼,蜕变为一首永恒的歌谣,世代相传。他的歌谣有一点迷幻,我轻轻的招手,有一点彻悟,有一点执著,还有一点不可知的气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的歌谣让干燥的空气变得温润,正如我轻轻的来,让我们无望的生活变得生动,也让我们沉睡的心灵从此苏醒
  • 老茶客经典闲话

    老茶客经典闲话

    人们爱啖茶,其目的就是聚会:茶馆就是摆龙门阵的论坛,三教九流天所不有,其中精彩在茶水的滋润下汩汩而出。将这些玄龙门阵汇集成册,就是这本《老茶客经典闲话》。老茶客爱啖茶,啖必醉,醉必筛话,姑且听之……
热门推荐
  • 华夏与民族(和谐教育丛书)

    华夏与民族(和谐教育丛书)

    天柱峰宝鸡天台山有一座巍然耸入云霄、气势雄伟壮观的奇峰,人称天柱峰。天柱峰上有座“莲花顶”。每当日落日出之时,这里霞光辉映,雾海翻腾,石莲游浮,蔚为壮观。人们称誉此峰此景为“三味生奇花”。相传中国国名“中华”即由此而来。传说炎帝神农成王之前,在天台山练出了一身好武艺。
  • 社交礼仪恰到好处

    社交礼仪恰到好处

    礼仪规范的形成,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反复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通过某种风俗、习惯和传统的行为方式固定下来。这种约定俗成的规范不断地支配或控制着人们的交往活动,它规定着人们在一定的场合中特定的行为方式和表现,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奏国歌时要起立,行注目礼;参加宴会时要穿晚礼服等。其实,礼仪就是规定了一条人们该走的固定的轨道,或者说,为人们的社会生活规定了一套应遵循的模式。遵循它,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生活也会变得更加得体,顺畅;违背它或偏离它,往往会遭到社会习俗的惩罚,甚至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大风刮过

    大风刮过

    杨袭,女,1976年出生于黄河口,08年始在《大家》《作品》《黄河文学》《飞天》《山东文学》等文学杂志发表小说。
  • 爆笑囧穿:贪财小蛮女驾到

    爆笑囧穿:贪财小蛮女驾到

    他嚣张:你注定是我的,遇上腹黑的他。众多皇子,一辈子别想逃不出我的手掌心!她冷哼:本小姐只喜欢钱,争权争势争皇位,他表面云淡风轻,对你没兴趣,不幸穿越到古代,尔虞我诈,一边玩去!,与世无争。实际上却心狠手辣,她刁蛮,精灵古怪,诡计多端
  • 天命裁决者

    天命裁决者

    符箓小可治病救人、擒妖捉怪,大到让五岳倒倾、江河逆流。那么以符箓之术融入卡片制作中,以仙家结煞手法画法阵,如何不横行异世大陆?
  • 健康成熟的青春(青少年励志成长丛书)

    健康成熟的青春(青少年励志成长丛书)

    本书内容包括:莅临青春、心理变化、成长之忧、青春之恙、永葆青春、身心保健、生殖系统、避孕措施、情窦初开、举止文雅、拒绝毒品、珍惜生命等。
  • 寄小读者:让成长美丽飞翔

    寄小读者:让成长美丽飞翔

    《寄小读者》是著名作家肖复兴给小读者的50封信。作者以温情的笔触,续写“爱与成长”的主题,在娓娓动听的叙谈中,与小 读者们分享人生的感动与经验,让小读 者们在爱的阳光中,成就丰富而高贵 的心灵。
  • 邪君盛宠迷糊甜妻

    邪君盛宠迷糊甜妻

    17岁花样美好的年龄,她却因为自己150斤的体重遭到同学和家人的讨厌。负气自杀,醒来后竟变得苗条漂亮。但这都不是最让她惊喜的,最让她惊喜的是,醒来后她的身边竟然有着一位超级美男子。荒郊野外的破庙里,她半夜醒来就在他怀里。他照顾她,保护她,就连她中了媚毒,他也没有乘人之危。这样的男人,她抓住了,就绝对不会放手了!他是魔教教主,在外冷血残忍,唯独对她,却是宠爱到了骨子里。为了霸她身,占她心,他甚至不惜用谎言将她留在身边。她是现代被家人和同学都鄙夷的对象,早已不在乎生死问题。直到遇见了他,这个长得好看迷人又温柔待她的男人。她开始珍惜起自己的生命,以及与他的这份感情。
  • 管理不“狠”,公司不稳

    管理不“狠”,公司不稳

    要想在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狠”字当头。狠是一种姿态,一种精神,一种深思熟虑后的执行力。古往今来,心慈手软对政治家、军事家、大商人来说,都是致命的弱点,是那些失败者功亏一篑的重要原因。正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所说,“我永远都不知道谁是优秀员工,就像我不知道在茫茫荒原上到底谁是领头狼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