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5800000003

第3章 绪论 (3)

(4)刘炘在1999年指出:"(90年代以来)除了电视台在职的电视人外,在北京等大都市出现了一批被称为'电视知识分子'的文化人加盟到电视台参与策划、主持节目。社会上大量涌现出来的独立制片人、创意者、策划者、包装者、推销者、自由撰稿人、主持人,事实上都间接地成为市场化的电视人的一部分,其中也包括一批受雇于一些制片人的被称为'文化苦力'的文化人。" 这里刘炘强调了是除电视台在职的电视人之外的"业外"人士。

当然,就汉语"电视知识分子"一词的出现时间看,晚于布尔迪厄在1996年电视讲座中提及的时间,但是,考虑到学术界引进外来理论时正常的延后性,以及大陆收看法国电视节目的局限性,并且上述四位学者在论及"电视知识分子"时都未提及布尔迪厄,所以,汉语中的"电视知识分子"一词并非翻译自法语或英语的可能性较大。

2.何东、周安华、黄书泉和刘炘先生所指的"电视知识分子"和布尔迪厄的"电视知识分子"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何东在《电视"知识分子"》一文中强调"电视知识分子"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凡此类认识屏幕亮相,或左或右下角处必会出现一行电脑排字:某科学院(或大学)某研究所'副'研究员(或副教授、副主任、副编审),实在无衔可列的,便一概混称'学者'"。周安华所言的"电视知识分子"是"电视十项全能冠军",可以理解为是以"嘉宾"、"策划"等方式介入电视制作的知识分子。如果从《文化观点》和《读书时间》这两个节目当时的表征看,黄书泉显然指的是请"学者"来当"嘉宾"。

这四人对"电视知识分子"的认识有一个共同点,即知识分子都是作为电视"业外"人士介入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电视知识分子"一词,除了在何东的文中可以看出明显的"贬义"色彩,其他三人对"电视知识分子"词性的理解都应该是"中性"的,甚至有些还是偏"褒义"的。王立群在2007年接受采访时,也谈到不愿做"学术超男","电视知识分子"是他到目前为止听到的最好听的一个称谓,这里该词带有"褒义"色彩。另外,《新周刊》的"2000年中国电视节目榜"在评价年度嘉宾主持人余秋雨时,有这样的论断:"利用文化的力量提升电视节目的品质,扩大观众精神视野,堪称中国'电视知识分子'第一人。"这里的"电视知识分子"甚至是个"褒义词"。

反观布尔迪厄的"电视知识分子",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并未对什么人是"电视知识分子"进行详细解释和定义,没有如上述三位对其内涵和外延做完备的表述。当然,这也是布氏的一贯立场,就如他在研究"知识分子"时,不对其做定义,只当作知识分子场域中的行动者来看待 。整个句子的表达为:"反智性主义是新闻界的一个结构性的长期现象(很容易理解),它促使记者们经常提出知识分子的谬误问题或是挑起争论,能发动的自然只是那些知识分子记者,其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因为这些所谓的争论可以给那些电视知识分子提供机会,在电视上'挖一段时间',得以靠媒介生存。"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联系上下语句的逻辑联系,这里的"电视知识分子"指的是"知识分子记者"。在本书以后的有关学者与媒体关系论述中,再没出现"电视知识分子"这一专门的词组。布氏的"电视知识分子"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如果按照我国学者认为的"电视知识分子"概念(即业外嘉宾、策划等),布氏本人恰好正是这个我们理解的"电视知识分子",在此,布氏自己给自己安一个"贬义"的名声,不符合逻辑。

(八) 以理念世界来批判现实世界的人。 (2)

虽然,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也多次谈到电视"业外"的学者被邀请到电视节目中,"众学者纷纷投奔传媒,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介绍,乞求传媒的邀请,抱怨自己被遗忘,听了他们的那些有根有据的抱怨,相当让人吃惊,不禁真要怀疑那些作家、艺术家、学者自己主观上是否想保持自主性"。但是,布尔迪厄这里是在讨论学者被大众传媒所影响,就本书中唯一出现的"电视知识分子"一词而言,不是指这些媒体"业外"人士,而是那些"记者作家"、"作家记者"、"知识分子记者"。

布尔迪厄专门在题为《新闻的影响》的附录中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不是'记者的权力'--更不是作为'第四权力'的新闻业--而是越来越屈从于(读者和广告客户)市场要求的新闻场机制对记者本身(知识分子记者)继而通过记者,对司法场、文学场、艺术场、科学界等各种文化生产场所施加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布氏本文中经常谈到的是作为文化媒介人或是文化掮客的知识分子记者对其他知识场的影响,而所指的"电视知识分子"是在媒体"业内"的知识分子记者。这种知识分子记者,在其他场合也被他称为"大记者" 。

如果联系法国的实际情况,所谓的"知识分子记者"指的是这样一批人。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援引德布雷的观点:"大约在1968年,知识分子大都舍弃了出版社的守护,成群结队走向大众媒体--成为新闻从业人员、电视电台访谈节目的来宾和主持人、顾问、经理等等。他们不但拥有广大的阅听大众,而且他们身为知识分子毕生的工作都仰赖阅听大众,仰赖没有面目的消费大众这些'他者'所给予的赞赏或漠视。"也就是在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以后,大批知识分子进入大众媒体工作,以此为业。

法国学者白夏曾经说过:"现在法国的知识分子都是参加政府建立的专业委员会,借助报刊电视发挥其影响力。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然法国也有所谓的媒体知识分子,但他们与法国历史上的大知识分子比较起来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在这里,白夏是把"知识分子通过媒体发言"和"媒体知识分子"对立起来看待的。笔者认为,这些知识分子记者在西方社会主要表现为专栏作家、谈话节目主持人、文化媒介人等。就目前中国的国情看,我们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出现这种大规模以媒体工作为专门职业的情况,而且,以宣传为主要职能的中国大陆传媒机制也没有提供如西方所谓的"知识分子"的大量的"谋生"职位。

3.2000年以后,在论及"电视知识分子"时,国内主要学者所言的"电视知识分子"仍然更多地指向作为"业外"嘉宾、策划的教授、学者,虽然名义上是引自布氏,但实质上是存在差异的。

如果把时统宇先生发表于《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的《试论"电视知识分子"》明确提出"电视知识分子"概念是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的,作为一个显性的分界线,可以发现,对于"电视知识分子"概念的运用呈现出两个阶段。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在时统宇之前,也有学者引述过布氏的观点,但是未使用"电视知识分子"一词,如周宪先生在2000年的《教师、作家、名流》一文中指出:"我们不禁想起了法国另一位学者布迪厄的看法,他在颇具争议的《论电视》中,深刻迪剖析了媒介和知识分子'互搭梯子'的共谋关系。一方面,媒介为知识分子提高自己的文化资本提供了场所;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又利用媒体来提高媒体的收视率。"

第一阶段:1997年至2003年,"电视知识分子"是一个本土化概念,指"电视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作为媒介"业外"人士介入电视运作;第二阶段:2003年以后,"电视知识分子"被作为一个外来词汇运用,但是实质还是本土化的,和第一个阶段并无明显差异。

如上述陶东风先生等人的定义,又例如刘艳臣在2005年提及"近些年的中国电视界,电视知识分子的出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些知识分子大多来自于高校、研究院或权威学术性平面媒体,多为大学教授、研究员和高级编辑,属于高级知识分子阶层" 。

所以,通过上面的论述,笔者认为"电视知识分子"在汉语中不是一个外来词,它在发生和内涵上都具有中国本土特色,与布尔迪厄所特指的"电视知识分子"不能完全吻合。而且,为什么会在1997年前后出现关于"电视知识分子"的论述呢?考虑到当时的情况,其本质的原因与1992年邓小平南行讲话以后,市场经济加速发展所带来的知识分子分化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把电视业确认为第三产业有关,而其直接原因应该与电视体制改革的1993年"制片人制度"改革相联系,在激发电视制片人的聪明才智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业外的学者、知识分子参与到电视的运作当中,例如这个时期社会学者郑也夫也曾经成为央视《实话实说》最早的策划者之一,从而逐渐形成一种社会现象,被文化界关注和批评。

正如戴锦华先生所言,"布尔迪厄式对当代西方功能性知识分子、文化习俗及文化趣味的解剖,对知识分子群体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位置和角色的批判,并不能简单地挪用到对当代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观察中去,因为西方'革命'之后的这种历史进程在中国并未真正发生;准确地说,是正在发生,但并未完成" 。如果在引用布尔迪厄偶尔提及的"电视知识分子"一词时,不加以区分和本土化说明,就有存在着误读的可能。所以,笔者认为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所言的并未作定义的"电视知识分子"是特指一些在电视媒体工作的知识分子记者,但是,该书中大量论述的"新闻的影响",尤其是电视媒体对文化生产者、知识场、文化场的影响的一系列论断,如"媒体常客"、"快思手"、"互搭梯子"、"特洛伊木马合谋"、"伊达诺瓦法则"等适合于批判我国学界理解"电视知识分子"行为,所以,也就被中国学界大量运用于电视知识分子批判中。

三、本研究之"电视知识分子"定义

在上一节中,笔者区分了作为外来词和本土化的"电视知识分子",并非是要否定我国学者对"电视知识分子"的定义,而是认为"电视知识分子"在中国的出现,是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鉴于上面的论述,本研究中的"电视知识分子"是一个中国化概念,也就是说,它的外延要大于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提及的"电视知识分子",即以媒体从业者身份出现、以大众传媒为谋生手段的知识分子记者。

中国学界对"电视知识分子"的认识和所谓的"中国电视知识分子"状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中国存在布尔迪厄所特指的"电视知识分子",但是数量并不多。

就大陆地区可以收看的电视节目而言,此类"电视知识分子"较多地集中于凤凰卫视,例如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兼首席评论员阮次山,获圣约翰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学位,既为纽约大学政治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又是著名的专栏作家,可以说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记者"。颇有趣味的是,笔者认为在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并批评"电视知识分子"的何东,如果按照布氏定义,恰好其本人才是布氏心目中的"电视知识分子"。何东既是"作家记者",又是"记者作家" 布尔迪厄在提出"电视知识分子"一词后,在后一段的论述中,专门谈到"作家记者和记者作家之间玩起互搭梯子的手法"。而且他主持了娱乐访谈节目《何东星问题》,并且在凤凰卫视新媒体节目《凤凰非常道》中担任主持。

第二,大多数中国学者认为的中国的"电视知识分子"数量众多,并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有不断涌现的趋势。

同类推荐
  • 当代文坛点将录3

    当代文坛点将录3

    《当代文坛点将录》共五卷,收录五十位作家。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或为文坛名家或传主的亲友,或同被写的传主关系密切。他们写出的关于某一名家的创作背后的故事或花絮都是第一手材料,对于了解被写名家的创作与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著名作家的窥私欲。
  • 路上:开车族众生相

    路上:开车族众生相

    本书以车为载体,用采访实录的形式写了39个开车人的故事。39个故事或感人,或心酸,或有趣,或苦涩,呈现了生活中普通人的丰富内心世界。
  • 朝花夕拾(天津人民出版社)

    朝花夕拾(天津人民出版社)

    鲁迅作品,历来总是强调其战斗的一面,而忽略他文学中闲适的一面,优美的一面,甚至游戏的一面。新版《朝花夕拾》精选鲁迅先生48篇优美有趣的散文,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朝花夕拾》,儿时美好记忆牵挂一生;第二部分,选取鲁迅先生随手拈来美文小品,余闲时,赏玩风筝、秋叶、江南雪;第三部分,看先生风趣妙谈古今历史;第四部分,记忆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在先生笔端随波荡漾,静谧安好。请阅读这些鲜活的文字,认识一位活生生的鲁迅,欣赏他的好玩,丰富,优美,温柔。
  • 人皆有错:名家经典

    人皆有错:名家经典

    科学是美丽的,科学中有对真善美的追求。《人皆有错(名家经典)》所辑文章,既有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也有科学研究的心得体会;既有科学与艺术、科学与人类文明、东西方科学的对照,也有对科学未来发展状况的争辩与沉思。读之,可以开拓科学视野,可以深味科学思想与精神,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块好奇、怀疑、智慧的疆域吧!
  • 美丽的散文

    美丽的散文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热门推荐
  •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

    阅读2011年的随笔,脑子里总是缠绕狄更斯的一段话。这是让人辗转不寐的话,一想起心里就有莫名的躁动,骨子里仿佛添加了别样的物质。狄更斯的话本来是对法国大革命而言的。那是震荡的时代,那是血与火的时代,是方生方死,是绝望时希望,是血污与啼哭,是产床与墓碑,是破坏与打碎也是祈祷与重建。在大变革的时代必有大撕裂,在血水里浸泡,在沸水里蒸煮,在清水里涤洗。但是当下呢,我们身处的当下,这是怎样的时代?怎样的时期?我们心绪茫然,真不知如何命名这种情绪:是说爱还是言恨。你要爱这个时代就托生在这个时代吧,这是天堂;你要恨这个时代就托生在这个时代,这是地狱。
  • 天成佳偶:胖妹要革命

    天成佳偶:胖妹要革命

    【本情节纯属虚构,请勿模仿】他带着一个胖妹站在我的面前说要分手,因为我是花瓶,长得不安全……我用食疗法安慰受伤的心,结果……噎死了~穿越到唐朝,以两百多斤的绝对体重压死行刺李世民的刺客,成了他的恩人,但他不是我的真命天子……我爱的人出现在城楼上,他撒钞票的模样让我沉迷,他因我捡票子的彪悍将我娶回家,只为气家里的老母……我是个两百多斤的千金少奶奶,做了胖子以后我更爱吃,可是为了你,为了我的爱情,我愿意将减肥进行到底……
  • 重生之决战白莲花

    重生之决战白莲花

    有一种你无法理解的神奇生物:她有一双如雾如梦的眼睛,如屎一般的浪漫情怀。小强一样打不死的精神,杂草一样令人忧伤的命格,周围只要是雄性生物都会爱上她,没爱上她的一定是恶毒的男配女配,总能在“无意”间将她对立面的人弄的生不如死,凄惨无比。不幸的是,苏瑾就没爱上她。幸运的是,苏瑾决定主动出击。
  • 饭局经济学

    饭局经济学

    饭局经济学是一门边缘却又现实的学问,看似简单易行,实则别有洞天。我们收集了诸多古今官场、商场、职场、关系场的精彩之“局”、代表之“局”和那些劳而无功甚至起了不良影响的“反局”,为您解析其中关系与利益的博弈,精彩评说“局”外功夫。
  • 棋神传说

    棋神传说

    江湖暗流汹涌,棋坛人才辈出,鼎盛之世,谁是英豪,天之大道,不在于修,重过于悟。大道无形,武学可悟道,乐理可悟道,夏鹏是一个棋痴,他是如何通过围棋感悟神之道呢!竞技作品是冷门,不过本书的围棋描述只是媒介,重点写的是修道,一本带有黄易风格的悟道之作,天道是什么呢?棋道?人道?世道?情道?皆通天道。
  • 读点经典

    读点经典

    本书所选录的内容主题可分为操守、修养、为政、勤学、交友、爱情、亲情等几方面,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提高读者(尤其是公职人员)的文化修养和行政素质。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清宫女相

    清宫女相

    一个身负逆命星、工作感情两失意的女子,机缘偶遇,莫名其妙地穿越到了清朝,从此波折重重、奇遇迭生!乞丐,侠客,贵公子,阿哥,皇帝,到底哪个才是她命中注定的贵人?人情练达,嬉笑怒骂,从乞丐到女相,看她百炼成精;从破庙到皇城,看她谱写五味人生!
  • 成大事必备的九项修炼

    成大事必备的九项修炼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还需要打造自我,锻造自我,这就要看运用什么方法和手段。为此,经过精心准备,推出了此书,从以下九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锤炼心智——要有成大事的想法;绝妙口才——练就能言善辩的好口才;完美交际——成为一个交际高手;锻造才智——做一个才智出众的人;良好习惯——让好习惯成就你的事业;雕琢性格——别让负面性格连累你的一生;修身养心——身心健康自然事业有成;丰富学养——做一个有修养的人;有胆识,才会有成就。
  • 春熙路史记:一条街与一座城

    春熙路史记:一条街与一座城

    围绕春熙路一线(劝业场、科甲巷、城守大街、北新街等)的沧桑巨变,以地理为经,以人事为纬,钩稽历史秘闻,打捞人物传奇,梳理街道演变,彰显成都人文精神,展示了春熙路长盛不衰的秘密。而本书的民间价值立场,注重细节,注重叙事,决定了本书强烈的复原历史真相的民间文化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