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方面可能由于中国学术场域本身存在着问题,例如陶东风先生也称:"有些论者担心,于、易的走红会使学界人心浮动,都想上电视,走这一条快速名利双收的捷径,从此不好好做学问,导致学界的堕落,依我看,这种担心未免可笑。当今学界确有严重的堕落现象,但不在于上电视。"而且,上电视的知识分子中也不乏一些在学术场域中已经获得丰厚符号资本的学者,例如阎崇年先生在清史界早已得到广泛认可,这与西方的情况是有区别的(西方著名学者也有上电视的行为,但是他们亮相的媒体多为公共电视,而且讨论的话题多为纯学术话题或者公共话题,这与我国的电视知识分子行为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中国电视媒体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属性,这种强大的话语权力使得"上电视"为知识分子获得了除市场和大众认可之外的其他利益和象征资本,使评价者在提出批判之前应三思而后行,而且,强烈的批判之声也可能会断绝了他们未来被电视媒体召唤的道路。
第三节 电视知识分子与学术场 (2)
对于此现象,也有研究者提出能否达到"双赢"的假设,并举出宗白华先生与他的"散步美学",既"阳春白雪"又"下里巴人",既高深,在专业领域洞开新宇,又获得了大众的喜爱,还有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笔者认为,由于有限生产和大规模生产两个文化场域间存在着巨大的异质性,即使在特殊情况下会出现"双赢"的可能,尤其在中国学术界出现这种可能性更大些。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赢者输"应该还是常态,特别是在学术界普遍经济资本匮乏的情况下,电视知识分子又通过媒体场域"兑换"来大量的"粉丝"和财富时,只会加剧两个场域间的冲突。电视是最强势的大众传播手段,或许也是学者成名成家的捷径,只要方式得当,造就一个明星轻而易举。但它同时也是投入产出巨大的经济活动,它天然尊崇的标准是收视率,这与真正的学术标准很难相容。对学者来说,电视又是一个危险的舞台,它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它不会允许自己选定的演员失宠于大众,如果你真的把学术当做自己走上荧屏的赌注,那么学术被电视异化的窘境将很难避免。
2."伊达诺瓦法则"
布尔迪厄通过考察法国作家在德国占领时期所作的抉择,总结出被称为"伊达诺瓦法则"的规律:"一个文化生产者越自主,专业资本越雄厚,只投身于除了竞争对手就没有别的顾客的市场,那他就越倾向于抵抗;与之相反,越把自己的作品投向大生产的市场(如随笔作家、作家记者、循规蹈矩的小说家等),就越倾向于与外部权力,如国家、教会、党派和今天的新闻业和电视等合作,屈从于它们的要求或指挥。"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层面,学术场域存在着自主性较强的子场域,例如哲学、数学等,其中的知识分子研究者所研究的话题和作品,离大规模生产场域较远,不利于转化为大众话语模式,所以,该领域的知识分子一般倾向于拒绝以电视场域为代表的大众媒体场域的影响。反之,在场域位置上靠近媒体场域的知识分子,如来自于文学、历史等场域的,就容易与媒体联合。第二个层面,也就是最关键的层面,一个文化生产者,这里我们特指知识分子,其专业资本不够"雄厚",在学术场域中处于边缘或底层地位,即学术场域"金字塔"的基座区域,与其竞争的对手众多,迫于压力,他就倾向于寻求外部势力的帮助。
从第一个层面看,电视知识分子对于学术场域的影响是区域性的。在不利于电视表达的学科场域,他们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当然,针对于不同的国家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学术场域对电视场开放的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在西方发达国家,高度教育普及程度较高,受众理解能力较强,接受知识范围广泛,所以,知识分子在电视节目中可以谈论一些哲学等深层次话题。但在中国现在的社会情况下,电视节目涉及学术圈的领域还较为狭窄。陈丹青曾经这样说:"有英国和欧洲大陆那样的观众水准,才可能有约翰·伯格、以赛亚·伯林这样的'学者明星'。他俩要是来中央台讲,中国有几个人看?几个人懂?"不过,以发展的眼光看,电视场域对于学术场域的渗透面积,随着民众文化水平和欣赏品位的提高,呈现着逐步扩大的趋势。就目前看,中国电视媒体影响最大的学术场,主要集中在人文学科,而人文学科中又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学、军事、法律、政治、经济等子场域,尤其是历史和文学。由于历史题材、名著和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的勃兴,使中国观众产生了对于传统文化、历史事件的广泛热情,所以会有大量相关甚至不相关领域知识分子出现在电视节目中。
从第二个层面看,依据布氏理论,在学术场中竞争的"失败者"和边缘人(中国的情况不完全是这样的)自主性较弱,特别是自己的文化产品主要投向大规模生产场域的知识分子,容易与媒体产生勾连。中国的电视知识分子恰恰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如果认识清楚这一点,就容易解释为什么"中国电视知识分子第一人"会是余秋雨?为什么偏偏是易中天会深谙电视节目观众的心理?余秋雨(当然他进入电视场域之前并非学术场的边缘人)成为电视知识分子是"伊达诺瓦规则"的典型体现,虽然可能其本人并没有意识到,因为他曾表示:"如果'余秋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品牌的话,那这个品牌对于当事人--我来说。也是被动的,无意识的。"余秋雨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其主要的学术研究,出版了《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等学术著作。可以说在这个时期,他处于学术场域中,并获得了"同行的认可",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从90年代开始,他开始进行游记散文创作,这正如布氏所说的"随笔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