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在电视传媒中的介入主要以"内部人"中的"幕前主持"形式,但是其特殊之处,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其在电视中所表现的内容以及鲜明的个性特征。李敖毫无传统知识分子对电视的排斥心理,虽然他曾宣称自己不看电视,但是,他对于电视传媒的利用"热情"是异常高涨的。
首先,他毫不避讳利用电视传媒谋利的动机,他不讳言上电视就是为了赚些钱,当然,独立的收入有利于知识分子的独立批判意识的树立;其次,积极占据电视平台宣扬自我观点,甚至是灌输式、训斥式,尤其在台湾地区利用台湾媒体批判台湾当局政客的做法,让他与西方的公共知识分子非常相似;第三,他对电视观众的媚俗、哗众取宠式的电视表达方式也是令知识分子汗颜的,他说,既然粉墨登场,就要让观众看得入戏,观众的骂、笑、抓狂都代表自己的演出成功。有学者对李敖评价道:"与其他传媒人不一样的是,他想得深沉博大,说得尖酸刻薄,秀得老奸巨猾。" 一些人称他为"搅史棍",笔者更愿意称其为"搅局者"。在他身上融合了电视知识分子最闪光的批判意识和最粗俗的话语模式,而且都表现得那么极端,这种看似夸张的表现容易造就媒体的排斥和观众的"审丑"疲劳,所以,李敖也说过,在台湾做电视节目,他是做一个少一个了,而且,随着他年事已高,频繁介入电视传媒的活动日趋减少。
李敖虽然在个性张扬上表现得较为突出,但是仍然反映出"幕前主持"型电视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即对于节目风格的高塑造性。由于主持人对于电视节目具有核心影响力,在所有类型的电视知识分子中,"幕前主持"型最有可能对电视节目的风格和特征产生强势影响,知识分子的理性和批判性特质最容易被带入到节目中。某种意义上,节目的魅力源于作为主持人的知识分子的个人魅力,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造就了双方的捆绑性,一方面会带来电视节目品位的迅速提升,另一方面也会在电视节目制作播出中,由于个性烙印过深,而使得此类电视节目缺乏长期持久性,例如《李敖有话说》一旦离开李敖,便彻底没话可说了。
3."阐释者"型案例--张召忠
(1)张召忠档案
张召忠,男,1952年生于河北盐山,1970年入伍,1974年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学习。1970年起先后在海军北海舰队、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从事岸舰导弹及其他海军武器装备的使用、论证和研究工作,1993年以后从事国际战略、海战法、海洋法及战略问题研究。1998年调入国防大学,现任国防大学军事科技与装备教研室副主任、教授、少将军衔,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 。1993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兼任中国军事未来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学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特邀研究员。被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香港《大公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聘为特邀军事评论员,被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广州舰艇学院等聘为兼职教授。学术成果丰硕,发表论文数百篇,专著十余部,计500多万字,代表性专著有《海战法概论》、《海洋世纪的冲击》、《现代海战启示录》、《兵器知识库》、《谁能打赢下一场战争》、《下一个目标是谁》、《战争离我们有多远--张召忠点评军事革命》、《话说国防--张召忠教授演讲实录》。
(2)张召忠介入电视的行为
1994年中央电视台《军事天地》节目策划了一个《三十六计古今谈》的系列讲座,由张召忠主持,收到良好的效果。1998年2月美军的"沙漠之狐"行动爆发,这是他个人的转折点。他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作了3次评述后,第一套节目组向伊拉克派出了水均益等人的战地报道组,他又参与了后方直播室的报道,先后成为《东方时空》、《世界报道》、《新闻调查》、《中国报道》、《军事生活》等重头节目的座上宾。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中央电视台给予了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一天24小时的现场直播,使几位军事和国际问题专家成了曝光最多的"明星",张召忠的名字也为更多人所熟知。此后,张召忠频繁参与电视军事类节目,并成为军事相关电视节目的常客。香港凤凰卫视称张召忠为"战评第一嘴",国内媒体称为"中国首席军事评论家"。他还身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军事顾问。
(3)分析:"阐释者"型电视知识分子的典型
如上所述,电视媒体向"阐释者"型电视知识分子"借名"以获取电视观众对于电视媒体传播内容和观点的认可。例如,1994年的《三十六计古今谈》讲座,本来按计划张召忠是策划人和撰稿人,主讲另有节目主持人担纲,节目制作期间,编导突然发现,张召忠浓眉大眼,形象儒雅,谈吐不俗,"不是主持人,胜过主持人",因为他是专家,节目有更大的可信性和观赏性,结果张召忠主持的这个节目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国防大学教授的身份为电视节目的观点和报道在赢得观众信任上,起到了重要的证明作用。
当然,"阐释者"型电视知识分子同样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一旦成为"媒体常客",经常针对某一问题发言,容易在话语上形成套路和模式,如果无法给观众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观众带来新颖的观点,常会成为崇尚观念多样化的个别受众的"攻击"对象,从网络中大量网友对其的质疑之声就可以发现这样的倾向。为什么一个成功的"阐释者"型电视知识分子最容易成为"媒体常客",这与新闻媒体领域的特殊运作规律密切相关,由于媒体"竞争造成了对竞争对手活动的某种长期的监视(甚至相互侦探),以便吸取对手的失败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同时阻止对方获胜,想方设法借用对手可能使用的成功手段",别人做过的成功节目,自己自然要学习,那么别人请过的嘉宾,自己也要邀请,所以一旦在观众群体中获得一定的影响力,那么迅速成为媒体常客,则指日可待了。同时,这也跟知识分子本人对于政策的掌握、媒体的了解和话语选择的艺术相关。
"阐释者"型电视知识分子最值得警惕的是,成为媒体的"知识花瓶",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穿梭于各种节目之间,而忽视自己的理论研究和知识的再积累,成为只能玩弄一些学术术语游戏、表达"固有思想"的概念售卖者。
4."讲演者"型案例--易中天
(1)易中天档案
易中天,1947年出生于湖南长沙,6岁时随父母移居武汉,1965年高中毕业后,奔赴新疆建设兵团农八师共青团农场,其间在一所中学成为代课老师。1978年考取武汉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后调往厦门大学任教,现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著有《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并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
(2)易中天介入电视的行为
2005年初,央视一套热播电视剧《汉武大帝》,与此同时,科教频道《百家讲坛》邀请易中天讲汉代历史,于当年4月推出《汉代风云人物》。获得成功后,2006年易中天又应《百家讲坛》邀请,主讲《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讲座。"他继刘心武、阎崇年之后,更加民主地更加成功地运用学者加说书人的身份,声情并茂、妙趣横生地讲述了民众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从而受到广大观众追捧",一举成名。2006年其新书《易中天品三国》销量上百万,接受多家电视台专访,并开始频繁接触电视媒体,掀起一股"易中天"现象,成为学术界和大众争论的社会话题。因《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标题,而享有了"学术超男"的称号。
(3)分析:"讲演型"电视知识分子的典型
易中天可谓是"讲演型"电视知识分子的经典个案,从厦门大学一位默默无闻的中文系教授,一夜之间成为"明星学者"、"首富教授"。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向电视媒体"借势"的过程中所获取的巨大文化资本,以及由此所转化的经济资本。《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曾总结说:"易中天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是现代视角和平民立场。"由于易中天现象所涉及的问题在于传媒与学术的关系,所以,关于易中天的争论焦点是:教授不搞学术研究,而热衷大众传媒,这样的学者明星到底应不应该出现;学术研究沦为常识的普及乃至通俗的演绎,甚至加入方便面的快餐式文化特征、无厘头的轻松方式,是不是误人子弟,是不是学术的堕落。从内容上看,西方知识分子在电视媒体开讲座,主要是对思想、哲学领域的学术问题进行探讨和解释,而以易中天为代表的中国"讲演者"型电视知识分子,则更多地在讲故事、揭谜题,满足观众的窥探欲。这里也牵扯了另一个关键性话题,电视知识分子的话语、知识分子讲演者的话语是经过了电视化、大众化甚至媚俗化改造的,不能按照学术的标准来评判,但应该指出的是裹在大众化话语外部的学术外衣则应该由知识分子自觉地揭开,否则,所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将会是深远的。
二、复合型
所谓复合型主要指某电视知识分子在介入电视制作中,所呈现的身份是复杂多样的,兼具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型。
1复合型案例之一--余秋雨
(1)余秋雨档案
余秋雨,著名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1946年8月出生于浙江宁波。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教授;出任过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浙江省慈溪市政府文化顾问,慈溪画院名誉院长、全国文艺理论协会秘书长、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委等等;1985年,当他39岁时,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主要散文著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
1983年之后,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如《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曾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奖、台湾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白金作家奖等。其文化散文《文化苦旅》,长期位居全球华语书畅销排行榜前列。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
(2)余秋雨介入电视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