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5400000038

第38章 论郭沫若爱情诗的形式独创性 (5)

接受者们还从作品语言、艺术得失、时代性等角度对三部作品进行切入,但未能尽如人意。

2.与《故乡》和《山野》相比,《丰饶的原野》在这一时期的传播与接受要深入得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西南农村绮丽景象的描绘。茅盾在《春天》开篇即说:"背景是西南边远省区内一个小小的农村。跟作者其他短篇小说一样,这里是富有'地方色彩'的。"周立波亦认为:"《春天》是南国田舍的新歌......绮丽的自然景色,灰暗的人生,斑驳的被涂染在这块画布之上;作者和过去一样,非常之爱好自然景色,却并没有沉醉在大自然的温柔怀抱里,而忘怀了人事。相反的,在他的画笔下面,大自然常常是充满了感性的东西。原野,天空,竹林和桤木树、车房和草屋的迷蒙的阴影;苍白的星子;以及不止一次描写的夜雾和朝露,常常做了他所申诉的忧凄阴暗的人生的有效衬托。"详细而精彩的地域风景的分析成为本文的亮点。此后冷火和向秀也肯定作品中地方色彩的存在,从而使得这一介入点在《春天》开始传播和接受之初就生成了既定视野。

(2)对农民复杂心理世界的解密。心理分析是周立波《春天》的特色:"心理描写的成功,成了《春天》的一个特质。邵安娃的被侮辱的寂寞的心理,刘老九的悲愁的心理,赵长生的恋爱心理,甚至于汪二爷教训仆人时指桑骂槐的心理,都绘画得非常的出色。"其分析让人信服,对作品的研究也达到一定的深度。向秀在认同心理描写的同时,还指出"在人物的刻画上,心理描写和自然环境同样重要",成为一个有待继续深入展开的期待视野。另外,茅盾和周立波还各自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农村的阶级情况。

由上可知,《丰饶的原野》是1937-1949年艾芜长篇小说传播与接受初期的最大收获。接受者们围绕人物形象、地方色彩、人物心理等方面展示了多向、丰富的接受视域,其中,地方色彩和人物类型分析生成既定视野,是《丰饶的原野》接受史上的重要收获。心理分析、农村阶级关系等期待视野虽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却为作品的接受环链的承续提供了契机。

而《故乡》和《山野》的传播与接受显得相对冷清。无论是劳辛、向秀对《故乡》的分析,还是孙陵和史笃对《山野》的介入,都需要后来接受者们的大力推进。

二、1950-1968年以文学史眼光为主的介入

1951年开始,艾芜及其作品成为本时期大部分文学史著的研究对象,但接受者所选取的介入点却各不相同,且篇幅安排也大不相同。在以文学史著为主的对艾芜长篇小说有所涉及的研究篇章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作品进行了切入:

1.对作品文学史地位的诉求。尽管王瑶认为《故乡》是"相当好的作品","是较丰硕的成果",但众多观点倾向于《山野》优于《故乡》。王瑶赞誉《山野》为"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有数的成功作品之一",丁易和复旦大学研究者等同样持此观点,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者甚至认为《山野》是艾芜抗战期间小说的"最高成就"、"是作者这一阶段创作成就的标志"。

可以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者的这段话概括了五六十年代接受者的共同意见,即《山野》的艺术水准明显要优于《故乡》,并确立了作品的文学史地位。

2.对作品的接受效应的分析。王瑶认为《故乡》的背景使人"看不见一点光明和新生的气象",但艾芜已经意识到"农民自身的反抗力",并"把斗争的意志赋予了正在觉醒中的农民身上",体现了艾芜"对新中国前途的坚定信念"。也有人说"难能可贵的是,作品暗示出红军才是真正的抗日力量,给读者从污浊的黑暗中展现了一线光明"。当然"对工人阶级写得贫乏无力,过高地夸张了知识分子的领导作用"等批评之声也表现出接受者们对作品接受效应的高度关注。

第16章 艾芜长篇小说1937-2009年间传播与接受研究 (2)

3.对作品思想主题的探求主要生成和发展于《山野》的传播与接受中。王瑶通过分析"抗日的坚定信心是极其有限的"地主兼商人身份的抗战领导者以及其他更消极的人物,暗示出"逐渐提高了政治觉悟的广大劳动人民才是抗战的重心和实际领导者"这一主题。丁易则明确指出作品的主题在于"说明村庄中上层人物对抗战不坚决甚至走妥协道路,真正决心抗战的是广大的工农群众"。刘绶松及其他接受者也对这一接受视野进行阐释,尽管措辞各异,并不妨碍其成为接受者们公认的既定视野。此后的接受者们也不过多是对其内涵的补充与完善。

当然,也不乏一些独具个性的研究。刘绶松指出《山野》采用间接素材为原料、凭借想象进行创作的方法导致作品"存在相当概念化的毛病",洁泯把艾芜前期的创作纳入到现实主义标尺下加以系统的衡量和分析。黄河对《丰饶的原野》乃至艾芜的整个前期创作活动做出系统性、动态性的阐释,但本时期《丰饶的原野》的接受工程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

总之,1950-1968年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学理论的更新,人们的接受观亦发生相应的变化。以文学史眼光为主的接受行为对作品的文学史地位和价值进行了确立和探求,并对作品的接受效应、思想主题等介入点做出剖析,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丰饶的原野》和《故乡》的接受没能走出局限于部分文人学者之间的处境,甚至有的研究呈现出偏向。50年代才真正开始传播和接受的《山野》,接受效应和思想主题的确立是本时期的重大收获,其他的期待视野虽然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得以充分展示,但却为《山野》的接受研究环链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三、1979-2009年间接受视野的拓展与深化

1979年后,《丰饶的原野》、《故乡》、《山野》的主要读者仍限于高校教师和学生及部分社会文学工作者。不过,在新的环境下,由于新的接受者的参与,新一拨的传播与接受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既有对《丰饶的原野》语言和思想主题的剖析、对《山野》国内外研究状况的关注和结构的探索等期待视野的承续和重构,也拓新出一大批具体的或者有待完善的、富有学术价值的接受视野,更是在比较研究和心理情感世界的探求两方面产生了让人欣喜的超越。

1.比较研究视野的生成与拓展。比较研究是王晓明对《丰饶的原野》、《故乡》、《山野》接受的一大特色,他把艾芜和鲁迅进行比较,还对艾芜的这三部长篇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细致而客观的指出几部作品的不同之处,其言论令人信服。谭兴国对《丰饶的原野》采取一种内部比较法:"和刘老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邵安娃。刘老九连血带舌吞进肚里,生出的是反抗和仇恨;邵安娃吞进肚里,生出的是忍让、屈服";"革命的目标首先是在解救邵安娃,革命的困难却首先是争取赵长生"。

谭兴国还把《故乡》与沙汀"三记"、《四世同堂》、《围城》等作品加以比较,拓展了作品比较研究的广度。张效民、唐弢、严家炎、冷嘉等人也采用过此方法,为比较研究接受视野的深化做出了各自的努力。这些不同的见解拓展和深化了艾芜长篇小说接受研究的格局和深广度,彰显出学术研究的进展。

2.对作品人物和作家心理情感的揭示。对心理情感的分析是王晓明研究的又一特色。他把比较研究和心理情感分析紧密的联系起来:"无论是余老太太的冷酷心肠,还是徐松一的疯狂心理,也无论是雷吉生对土地的迷恋,还是游汉英对世事的冷漠......每一个重要的细节都指向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指向战乱时期特有的那种自我保全的病态情绪。"王晓明指出,《山野》中青年知识分子徐华峰和韦美珍坚持抗战的"好胜心来源于更深藏的自卑感",并独到地分析出《故乡》相对于《丰饶的原野》和《山野》更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对作品人物心理的描写黄修己和杨义等人对此同样有所关注,心理情感分析由原来有待实现的期待视野向定向、深化发展,继而生成既定视野。

诚然,对艾芜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国内外研究状况等期待视野的研究深度和力度还需加强。《丰饶的原野》和《故乡》的传播和接受在平稳中发展,《山野》则受到比较多的质疑。

1979-2009年间,由于评论者可以给予作家作品比较客观、科学而公正的评价,众多的接受视野得到了良性、健康的展示和具体化,从而使艾芜长篇小说的传播和接受产生了一批相当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谭兴国、王晓明、廉正祥、张效民等人的论著及一些研究文章。其中,王晓明的《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和谭兴国的《艾芜评传》形成了艾芜三部长篇作品接受环链上的两座高峰。当然,生成既定视野并不意味着结束,无论是既定视野还是期待视野,都还需要后来者进一步展示和深化、超越,不断去开拓、创新。

例如自茅盾提出《丰饶的原野》"人物是活人,故事自然浑成,不露斧凿痕迹"以来,这一观点为广大接受者所认可,谭兴国亦颇为赞同。尽管80年代黄修己和王晓明的不同呼声展示了学术研究的多向探求的可能性,可这些本应该给艾芜长篇小说传播与接受带来新延展的非常有意义的观点论争和思想碰撞,却没有激起多少回应,实为可惜。与之相关的是80年代以后的接受者是否应该把《山中历险记》纳入到《丰饶的原野》研究体系中来的问题。从1979年第三部曲《山中历险记》面世以来,据笔者统计,有关的三十多篇研究文章中,只有杨义、谭兴国和张效民对其有所评价。其他未把《山中历险记》纳入批评范畴的接受者,其研究结论是否有所缺憾?对《丰饶的原野》的重新接受和认定,是80年代以后的接受者不可回避的现实。

本时期对《故乡》和《山野》的接受也有新的开拓,涌现了大批推陈出新的观点,如王晓明的"双重语调"、谭兴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对作品重新评价和定位的呼吁等。50年代以来,众人一直倾向于《山野》比《故乡》更为优秀这一观点。唐弢和严家炎认为"《故乡》思想艺术性不如《山野》",杨义亦说《故乡》在"艺术结构"上不及《山野》。不过,思想的自由性和文学研究的独特性通过接受者们认真的研究态度和可贵的学术精神,彰显着学术研究的魅力。

如王晓明认为长篇小说守护神对《山野》"有点冷淡",对《故乡》"真诚欢迎";谭兴国亦指出"《山野》在艺术上较为粗糙,无论是在人物性格方面,在情节的自然发展和对生活的细节描写方面,比起《故乡》都逊色得多"。王晓明、谭兴国的观点与唐弢、杨义的观点构成的视界交锋及其形成的多向延展丰富了艾芜长篇小说传播与接受研究的格局。不过到目前为止,这一接受工程再无推进,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另一问题是关于《山野》和《故乡》的先后质疑。孙陵在1941年新1卷《自由中国》"编后记"中预告:"唯艾芜先生之小说《山野》从作者发表的顺序上来说,这还是第一部长篇创作,特请读者注意。"据查证,此实为值得商榷之说,而以此为据的关于《故乡》和《山野》的研究及成果,或可再思。

总而言之,从1937-2009年,七十多年来艾芜长篇小说的传播和接受成绩斐然,在《丰饶的原野》、《故乡》、《山野》不断生成和拓新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展示了接受者们对作品的独特感悟,这对于理解艾芜小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艾芜长篇小说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体现了近70年文艺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这为我们认识这70年来文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云南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同类推荐
  • 少城轶事

    少城轶事

    本书介绍了成都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底蕴:街道、桥梁、河流、公馆、饭店、寺院、商铺、吊脚楼。甚至是一段老城墙。
  • 土眼洋事之华洋众生

    土眼洋事之华洋众生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 土眼洋事之万国聊斋

    土眼洋事之万国聊斋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信仰仁爱、和谐、真诚。以前我们提倡文化的复兴,现在我们需要提倡信仰的复兴,信仰的复兴是一项宏伟的精神家园建设工程。民族的复兴,文化复兴是基础,信仰复兴是关键。过去十年间,我们的文化已经走上复兴之路,现在正迎接中华民族伟大的信仰复兴。复兴是在保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我们永远恪守夫子“述而不作”的原则,不是创造、不是革新,是接受、是弘扬。关注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建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漫长而温柔的呵护过程。我们在这里赞美的信仰,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我们看到,传统的精华,正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贡献巨大智慧。我们的信仰就是人类的共同信仰:我们用仁爱、和谐、真诚,建设人类共有家园。
  • 商鉴:中国各地商人的性格与特征

    商鉴:中国各地商人的性格与特征

    中国商人阶层一开始就表现出它的地域色彩,形成不同的流派,崛起了十大商帮。各商帮的经营项目、活动范围、经营风格、观念并不完全一样。就是到了现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到来的时代,各地商人经商还是呈现出不同特点。因此,要想与各地商人做生意,并在商业活动中步步为“嬴”,先声夺人,就有必要了解不同地域商人的性格特点,抓住关键,区别对待。本书撷取了十七个具有代表性的商人群体,从各地商人的性格特点,以及经商手段入手,生动而全面地提示了商业游戏中的隐形规则。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魅仙惊华

    魅仙惊华

    五大修仙世家之一的赫连家,怀璧其罪,一朝之间,满门修士尽被屠戮。举族之中,只余一十岁废柴女童逃出生天。师傅因此谓琼紫曰:“世间修士,俱都功利毒辣之辈!”琼紫点头,“师傅所言甚是!”扭头看身边某冷峻依旧、酷霸不减的男人,嘴角微抽,这只更是其中翘楚。********************************已有百万完结文《重生妖魅横行》,坑品有保证,欢迎新老读者点击、阅读、收藏、订阅~
  • 痴傻王爷霸气妃

    痴傻王爷霸气妃

    凌梓渲本是被凌府抛弃的庶女,时隔十一年却被父寻回,代妹出嫁,嫁给牟远国的痴傻王爷。时隔数月,几人的命运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一切都是阴谋。她的身份,他的痴傻,竟都是伪装。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言不由衷,却都生生地将别人折磨地体无完肤。她为了兄长,为了母亲,为了自己的国家,骗了他;他为了兄长,为了自己的子民,亲手弑母,囚禁了她,却因为深爱,放走了她。时过境迁,几人再度相遇,战争一触即发,总有人争霸天下。
  • 三千独宠

    三千独宠

    【蓬莱岛】她是逍遥王爷的宠妃,却被囚禁在凤阳侯的府中。权倾朝野的侯爷,一个无权无势的王爷……他被世人讥讽绿云罩顶,依然不改初衷。他玩弄权势,用权力把人困在自己身边,可最后失去的却是……
  • 红颜乱毒医庶女

    红颜乱毒医庶女

    《QQ群:306359941》她出生于医毒世家,却惨遭背叛。一朝穿越成了将军府的庶出二小姐。宫廷争斗,江湖恩怨,是爱,是恨,是真心,是假意。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之中一颗心却慢慢的沉沦了。他许她皇后之位,她嗤笑一声:“本姑娘不稀罕。”“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他说的情深意切,而只她只淡淡的回道:“落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你给不了。”他喝的烂醉如泥,拉着她吼道:“你明明就不喜欢这里,为何还要留下不走。”可换来的只是她苦涩的一笑。她毁了他的整个书房,只为惹他一怒,而他只是淡淡的轻撇一眼,将她拥入怀中温柔的开口:“我的世界只允许你一人放肆。”
  • 远心衡曲线

    远心衡曲线

    有人说,相遇太早或相见恨晚就只能像电视剧般,不是错过就是遗憾...只是她不明白,如果注定无法厮守,那为什么要注定相遇?若若微博:http://m.pgsk.com/celesterr。《远心》繁体版于2011年在港台上市,想收藏的朋友,可以到若若官方淘宝去购买哦。m.pgsk.com
  • 花开浪漫的华年·夏

    花开浪漫的华年·夏

    作品以诗一样的笔触,记录、描写了中国目前最大的、自农村涌向城市的漂泊人群中,一个大学毕业的知识人员的生活中的所遇、所感,抒写着其身上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美丽诗性与浪漫情怀。
  • 悦读MOOK(第十七卷)

    悦读MOOK(第十七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欢喜冤家

    欢喜冤家

    该书描写了一个京剧女艺人的故事,尽管她历经千辛万苦,想摆脱命运……但仍难跳出被歧视的演艺圈。张恨水写道:“载出之后,颇也蒙受社会人士予以不坏的批评……不敢说会令读者读之一定有益,至少也让人家读之无害。”
  • 漫漫至尊路

    漫漫至尊路

    人界、仙界、神界,谓之三界……引气入体,锻造根基,凝结金丹,丹破成婴,再进一步,便为化神,此乃人界修炼法门之大纲……面对漫漫至尊之路,主角坚守道心,毅然说道:“至尊之路,绝非一马平川,定是艰难险阻、危机四伏之路,然,纵使其长漫漫,吾也——毅然踏上。”这是一个残酷却理想的世界,弱肉强食、实力至尊是这里的不二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