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低调沉稳地思考的人,通常都是不露本色却能轻易成功的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低调只是为了今后更加成功所做的伏笔,只有在低调中思考,在沉稳中找到一条最佳的通往成功的道路,自己才能更快地拥有成功,才能拥有更多的朋友,才能拥有更幸福的生活。
以柔克刚,方显英雄本色
低调而柔和的人,会用一种柔和的心态和方式去对待刚烈之人,他们会让对方暴露出自己的缺点。他们善于用人,善于将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平衡在一个最完美的角度。
低调的人是聪明的,他们知道有些时候低调的蛰伏比高调的张扬更有助于自己成功,所以他们有时候宁愿做一个低调的、温柔的人,让自己在困难、逆境面前能微笑着克服。有的时候,以柔克刚,才是成功的人最善用的方法。
而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常会被盲目自信所困扰,认为以刚克刚才能打败所有的人。但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强者常善于以柔克刚,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有句俗语叫“四两拨千斤”,说的正是以柔克刚。“百人百心,百人百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性格开朗活泼,有的人生性温柔,有的人则性格刚烈,各有特点,又各有利弊。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刚烈之人最容易被性情柔和之人征服利用,所以为人处世中我们要善于以柔克刚。
一块巨石从天而落,如果落在一团棉花上,则会被棉花轻轻地包在里面。若用另一块石头去接住它,两块石头都会被撞得粉碎。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马到成功。
大凡性情刚烈之人,其情绪总会处于激动之中,情绪激动很容易使人缺乏理智,然后凭一股冲劲去做该做或不该做的事情,这便是刚烈之人的特点,恰恰也是其致命的弱点,是能被人利用的一点。
倘若以柔和的心态和方式去面对性情刚烈之人,则会是另一番局面。烈火遇到细雨,烈火熊熊,细雨丝丝,虽说不能立即将火扑灭,却能一点点控制火势,并一点点地将火灭去。但若暴雨一阵,火灭去,结果又迎来洪灾,一场灾难又接着一场灾难。
历史上,那些低调的政治家在治理国家的时候都是用以柔克刚的方法。比如春秋末期郑国宰相子产的治国方略。
子产为政刚柔并济,并以柔为上。郑国是一个小国,国力很弱,要想在
大国林立的春秋不被吞食,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强国家的实力。子产提倡振兴农业,兴修农事,同时征收新税,以确保足够的军费供给。
刚开始收税的时候,民怨四起,沸沸扬扬,甚至有人扬言要杀死子产,朝中也有不少大臣表示反对。子产采取不理会的态度,不作过多的解释,而是耐心等待事态的发展。他对百姓说:“在国家利益之前,个人的利益就只是附属,只能服从国家利益。而且做事应当有始有终,不能虎头蛇尾。有善始而不能坚持,那样必然一事无成,所以,这样的做法必须坚持下去。”
于是新税照常征收,因为还采取了振兴农业的连带方式,农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百姓得到了实惠,由怨到赞,所有人都佩服他的“柔”。
子产在各地遍设乡校,而且在乡校能自由评论政治,这样有些对朝廷不满的人往往在乡校举行一些政治活动。有朝臣担心长期下去会影响统治,建议取缔乡校。子产却说:“没有这个必要,百姓劳累一天,到乡校中评谈政治、发发牢骚,是很正常的。我们可以作为参照,选取好的意见来改进我们的政治,这样既能让百姓有可以说话的地方,也能让我们拥有一块明镜来改进自己的错误,岂不是一举两得?”
众人皆服,子产采用的就是以柔克刚的做事、论政之道。
低调而柔和的人,会用一种柔和的心态和方式去对待刚烈之人,他们会让对方暴露出自己的缺点。他们善于用人,善于将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平衡在一个最完美的角度。而暴烈之人往往会倾倒在他们柔和的魅力里,甘愿做他们成功的帮手。
有些自作聪明者,往往盲目地相信自己,认为以刚克刚才能无往而不胜。但是大家都应该知道,做人办事不能过于简单粗暴,而应学会从大处着眼,以柔克刚。低调的柔和更是一个最有用的成功方式,大凡英雄之辈都是能在低调中获取成功的柔和之人。
大智若愚者更易成功
聪明不露才更有利于制胜。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喜欢傻呵呵不会弄巧的人。所以,要达到自己的目标,有时就要学会装傻,懂得藏巧,做到“聪明而愚”。
“装傻”的行为,看起来有失果敢,但它有时却体现了一个人的聪明之处。人立身处世,不矜功自夸,不把事事都看得过于清楚,往往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帮助自己成就大事。
韩信是汉朝的第一功臣,为汉朝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曾在汉中献计出兵陈仓,结果平定了三秦;曾率军打败魏国,俘获魏王豹;曾打败赵国,杀了成安君,活捉赵王歇;收降燕,扫荡齐,力挫楚军,消灭项羽,也都主要归功于他。司马迁对他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汉朝的天下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因为韩信功高盖世,所以他非常狂妄,不能谦逊自处。当他看到曾经是他部下的曹参、灌婴、张苍、傅宽都分土列侯,与自己平起平坐时,他的心中就很不是滋味。樊哙是一员猛将,又是刘邦的连襟,每次韩信访问他,他都是“拜迎送”。但每当韩信一个人的时候,他总要说:“我今天竟然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他就是这样自傲,很难和他甘受胯下之辱的往事相提并论。后来,他又和刘邦讨价还价,最终走上了绝路。后人评价说,如果韩信不矜功自傲,而是自隐其功,谦逊退避,刘邦也许不会对他下毒手。
人人都想表现聪明,装傻似乎是需要勇气的。“装傻”也要有胸怀和风度,既能够愚,也要愚得起。洪应明的《菜根谭》中有一句话:“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意思是老鹰站着的时候像是睡着了,老虎走路的时候像是有病一样。这些残忍的动物在吃人的时候往往表现得很“含蓄”,不露锋芒。做人也是一样,一个真正具有才德的人能做到不炫耀,不显才华,所以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在古代的时候,有“扮猪吃虎”的计谋,想战胜强劲的敌手,自己应该尽量在对方面前收敛锋芒,当对方看到自己表面上百依百顺,一副为奴为婢的卑恭形象,他就会消除疑心。这样一来,一旦时机成熟,自己就可以轻易把对方制服,这就是“扮猪吃虎”的妙处。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刘备因落难去投靠曹操,曹操对刘备的到来也很欢迎,并把他安排在了许都。刘备担心曹操谋害自己,就把自己伪装成农夫的模样,他每天在后园种莱,浇灌,来迷惑曹操,使其放松对自己的警惕。一日,曹操请刘备到他的府里饮酒,谈到谁才能称为世上的英雄。刘备列举了许多豪杰的名字,如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等。在他说这些人的时候,曹操不住地摇头,他认为这些人都不算英雄。接着曹操列出了英雄的标准--“要有大志向,足智多谋,要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听了他的一番言论,不禁问道:“那谁能算得上是英雄呢?”曹操竟说:“只有你和我才是啊!”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曹操的判断让他很惊讶,他没想到曹操会说出这样的话,竟不知如何是好,吓得手里的匙箸居然从手中脱落。这时恰好雷声大作,刘备故作镇定地捡起匙箸,并解释说是雷声的缘故,他才慌乱至此,巧妙地掩饰了自己的恐慌心理,也避免了曹操对他的猜忌。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聪明的。
刘备深知“装傻”能给自己带来好运气,所以他藏而不露,不在人前显示自己、吹牛自大。他装聋作哑不把自己算进“英雄”之列,就给曹操吃了一记定心丸。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受教于老子。有一次,老子对他讲:“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会做生意的商人,总是能够把他的贵重的货物隐藏起来,不让人轻易看到它;做为君子,要做到品德高尚,但在外表要不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不滥用自己的欲望或精力。
在中国旧时的店铺里,店面上很少陈列贵重的货物,那是因为店主把它们收藏起来了。每当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店主才告诉他们好东西在里面。随便将上等商品摆放在明面上,贼迟早会盯上这些东西,后果可想而知。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一样。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厌烦,最终必将会吃大亏。所以,无论才能有多高,也要谦逊,要让人看到自己很收敛踏实的样子。
胡适先生晚年曾说:“凡是有大成功的人,都是有绝顶聪明而肯做笨功夫的人。”1805年,拿破仑乘胜追击俄军到了关键的决战时刻。这时,俄国的近卫军和增援部队赶了过来,沙皇亚历山大士气大增,便想和法军决一死战。精明的库图佐夫看到形势并不利于俄军,于是就劝沙皇不要冒险,要等待普鲁士军队参加反法战争,那时进攻才更有胜算。此时的拿破仑也料想到,如果俄军敢大举进攻,必将是消灭它的绝佳的机会。他看到了俄军内部有分歧,有人阻止俄军进攻,于是就想出一计:他让法军装出一见俄军增援到来就害怕的样子,接着开始停止追击,并派人向俄军求和,制造一种假象,引导俄军继续进攻。果然,沙皇看到法军主动向自己求和,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认为拿破仑如果不是走投无路,绝不会主动求和,于是一意孤行地命令俄军向法军展开进攻。俄军落进了法军的圈套,结果被法军打得一败涂地。
聪明不露才更有利于制胜。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喜欢傻呵呵不会弄巧的人。所以,要达到自己的目标,有时就要学会装傻,懂得藏巧,做到“聪明而愚”。
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在日常生活中,做人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不可显得太聪明。宁可收敛一下,也不可锋芒毕露;宁可随和一点儿,也不可自命清高;宁可退缩一点儿,也不可太积极前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发展自己。
《庄子》中有一句话:“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还有一句古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一棵树长得比其他的树高大,那劲风就容易先将其折断,锋芒太盛而夭折,那就太不划算了。
隋朝著名才子薛道衡,13岁时就能讲《左氏春秋传》。隋文帝时做内史侍郎。大业五年(609年),他被召进京,当时已是隋炀帝杨广在位,薛道衡为了显示自己的文采,呈上了《高祖颂》,隋炀帝本来是个自负才气的人,他看完薛道衡的文章很不高兴,说:“这只是文辞漂亮而已。”有一次,炀帝与大臣聊天,他自夸是贤达中无人比肩,谈吐间透出傲视天下的神气,御史大夫乘机说薛道衡自负才气,不听训示,有无君之心。炀帝听了非常生气,他之前早已对薛道衡有了排斥的情绪,这下更是抓住了把柄,于是下令把薛道衡绞死了。薛道衡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就是因为他不懂深藏不露、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得罪了隋炀帝,还有那个进谗言的御史大夫,甚至可能还有其余的那些大臣。因为他锋芒太露,所以终致被杀。
难怪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对他的儿子说:“要比别人聪明--如果可能的话,却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郭解就是一个很能藏锋露拙、大智若愚的人物。在洛阳有一位男子与人结怨了,许多人为了化解他的怨气,出面为他作思想工作,但男子一句话也听不进去,最后大家想到了郭解。郭解知道这件事后,为了排解这场纠纷,晚上悄悄造访男子,对他进行了热心地劝说。由于他说话很有技巧,对方逐渐想开了,也消除了怨气。这时候如果是一般人,一定会为自己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急于向人炫耀自己的能耐,但郭解不同。他对接受劝解的人说:“我听说你对前几次的调解都不肯接受,这次很荣幸你能接受我的调解。但是,我作为一个外地人却压倒本地有名望的人,成功地调解了你们的纠纷,实在是有违常理。
因此,我希望你这次就当我是调解失败,等到我回去,再由当地有威望的人来调解时才接受,怎么样?”郭解的做法是为了让自己免遭众人的嫉恨,他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又留下了为人称道的美名,可谓明智之举。不过历史上也有很多人,他们为了极力显示自己的才能,常常工于心计地谋算他人,这些人到最后也总是没有好的结果。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周瑜,总嫉恨诸葛亮,用了不少方法去难为他,结果自己“赔了夫人又折兵”,为天下人所笑。
洪应明的《菜根谭》一书中也深刻地阐明了这一处世之道:“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在日常生活中,做人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不可显得太聪明;宁可收敛一下,也不可锋芒毕露;宁可随和一点儿,也不可自命清高;宁可退缩一点儿,也不可太积极前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