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5100000017

第17章 笔谈 (3)

这样子的一个从"先进性"到"代表性"的主尺度的变化,正好碰到这些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搞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世界运动为什么我们在中文里面用"遗产"而不用"传统"?可能"传统"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而中文里面的"遗产"是可数的。这个"遗产"的译法是受好几种语言的影响并结合中文的特点而选择的。在英文里面这个Heritage要加复数的时候也是pieces或items。表示一件一件的时候,items也用,pieces也用。

在中文里面,说"传统"的时候呢是一个整体,假如你说的是一件一件的东西呢,可能"遗产"比较好。"遗产"这个词就是从上辈人那里接过来的,它是传承的,这个意思也在里面;而且它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个东西。就是说,翻译成"遗产",看得见、摸得着,确实有自己的优点。这是很巧的一个事情,也有其历史必然性。如果没有中国整个30年以来很多方面的持续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跟在很多国家一样,只是波澜不惊的。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么热心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政府到学界到老百姓,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这样子的。韩国稍微就是能跟中国接近一点,但是整个社会的参与度,资源的投入,知识分子的投入都还是不能比的。

我们这个时候把原来完全是农民的东西(民间信仰原来就完全被定义为是农民的东西),那些跟知识分子、跟国家完全是异己关系的东西,变成共同的东西了。现在是知识分子在里面做工作,然后是政府正儿八经地发证书,还有很高级的牌子挂在那儿,承认这些项目在整个国家体制里面的地位,并且让它们在学校里面传承。这几年各地做了好多的工作,努力让它们进学校。政府体制、媒体、学校教育,以前是垄断文化的出处的,以前是说在这些体制里的才是文化,不在这个里面的都不是文化。现在,民间的东西在进入政府体制,进入主流媒体,进入学校,进入图书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看到,之前分开的所谓"文化"和"传统"在这个时期可以合在一起了。"这是我们的文化"等于说"这是我们的传统","这是我们的传统"等于说"这是我们的文化"。

这些问题这样的一个演变,就为中国近代以来造成的官与民、知识精英和所谓的"愚民大众"相互在价值上的二分带来了一个调解的机会。双方其实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的东西。当然这个阶段还没有完成,但是我看到这是一个大趋势。作为一个现代的民主国家,以西方为范例的话,它的这个基本的文化价值,它的这样一个格局就是以普通老百姓所拥有的文化或价值为基础。显然,这样的国家文化定位正在我们的社会发生。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

第三节 文化遗产的意义 (1)

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川大学冯宪光

摘要:文化遗产学研究的重点是能够永远保存人民的集体记忆的文化特性这一核心属性。离开了这一核心属性,就偏离了文化遗产这一对象的学术性、科学性。这个表述有三个关键词值得注意:人民、集体、文化。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化遗产是人民的文化创造的历史结晶,是人民创造文化的历史证据。在历史上对于文化创造有重要贡献的著名人物,实际上是人民的代表。文化遗产是各国人民的集体创造,体现了各个国家、民族的集体文化成就。这个集体的身份是国家和民族。自由的人是摆脱了专制权力统治和金钱资本奴役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这是文化追求的基本目标和理想,也是文化的精髓。一切现实的优秀文化和现时代应当推崇的文化遗产都应该具有这种人之为人的理想价值。这是人的目的。这应该是文化遗产意义的基本内涵和基础底线。丧失了这个底线,我们就没有真正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文化遗产学核心属性人民集体文化

四川大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从多方面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其中,运用其长期研究文化理论的优势,对文化遗产学的理论建设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工作。我认为,在文化遗产问题研究引人瞩目之际,在文化遗产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具体、切实的研究成果之际,特别可以关注文化遗产学理论的研究。如果文化遗产成为一种专门的研究问题,如果文化遗产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研究成果的积累,那么依据现在科学研究的趋势和学术领域不断分化、扩展的态势,文化遗产学的开拓和建构则势在必行。实际上,国内学术界已经陆续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发表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但是,建设文化遗产学的呼吁,并不等于实施了扎实而具体的研究。

显然,如果要具体地开展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可以切入的学术点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我在想,我们能不能在思路上设计一种具有学科合法性的研究路径,使之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中形成一定的学科意识,逐渐深化为一种具有一定共识的基础性观点。这需要我们借鉴20世纪语言学和社会学发展的一些基本经验。

大家知道,20世纪国际学术思想中出现了所谓的"语言论转向"。语言学方法以及继之而起的符号学方法,成为了许多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基础。几乎一切学科对象,都可以还原为语言问题和符号问题加以剖析和研究。究其原因,可能多半是因为任何一个学科的客体对象,都具有语言或符号的形式。现代符号学的进一步发展,把人类几乎所有的实践活动都看做是传达意义和接收意义的意指活动。符号、话语通过意义的传递和接收,使我们的日常行为具有了人类生活的价值。同时我认为语言学、符号学的学科实在性使得当代许多学科在自身建构时选择了借鉴语言学、符号学的方法。比如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确定语言学研究对象时,区分了言语体系、语言和言语三个概念。这种区分值得思考和借鉴。

索绪尔认为,言语是个人言说行为,世界上所有的个人所进行的单独的言说行为构成一个庞大的言语体系,这两个概念表征的是言语的事实性行为活动,是客观的具体存在。然而,在索绪尔看来,作为学者个人,甚至是学术界的整体,对于庞大而不断扩展的言语体系的总体进行完整把握和科学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个人的言说行为可以研究,但是这种研究又不可能完全、完整地把握人类语言活动的基本形态,研究了也是无意义或意义缺失的。索绪尔认为,只把言语体系和言语这样的经验事实确定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我们无论从哪一个方面去着手解决问题,任何地方都找不着语言学的完整对象;处处都会碰到这样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于是,他把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语言。语言不是实际的客体存在,而是在个人言语活动以及人类整体言语体系这样的现象事实中寻找出来的社会性、集体性规则。索绪尔的研究引起了语言学的革命,它把语言学从言语经验形态的历史语言学为主的轨道上,拉回到以语言普遍规则研究为主的普通语言学道路上来。

20世纪,国际人文社会科学有了充足发展,其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就是建立在从对象的经验事实中寻找其中的规则这一索绪尔的语言学方法。我个人以为,我们在建设文化遗产学的时候,应当注意运用索绪尔的这一方法。这种看法不仅是来自我个人对索绪尔著作阅读的体会,而且来自我对当前国内文化遗产学研究现状的经验形态、经验主体研究方式存在缺失的担心。

国内文化遗产研究渐次成为学界热点主要是由于中国在新一轮的社会建设、发展中,各级政府高规格地重视文化遗产问题。中国政府不仅首次在中国设立了文化遗产日,而且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互配合,不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屡屡获得成功。中华民族祖先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成为当代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这一事实,鼓舞着人们在实用性开发、利用文化遗产方面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情。社会实用需求的攀升,拉动了文化遗产的研究。这对文化遗产资源的重新复活和文化遗产的研究来说是个求之不得的机遇。

这两年我由于关注这一问题,搜集了一些近年来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的资料,从我个人有限的阅读范围来看,总体上多为具体个案研究,而这些个案研究又没有多少关于文化遗产的规范性价值标准,止步于事实性描述和经验性价值评判,似乎缺少文化遗产的内在魂魄。对文化遗产具体个案的研究是必需的,如果我们同意索绪尔的研究方法,一切文化遗产的研究都应该纳入文化遗产学的科学视野,那么对文化遗产具体个案的研究始终不能替代对于文化遗产的普遍规则的学理研究。理论应该联系实际,但是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寻找学科应该研究的事实性经验现象构成的规则。因此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具体的文化遗迹,而是这些历史遗迹成为文化遗产的学术规则。对于文化遗产的学术界定就是对于这种规则的界定。

当然,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政府注重的文化遗产,现在作为了学术研究的对象,其名称首先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些相关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于1972年10月在巴黎举行第十七届会议,会议公布了《世界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公约》。其中说文化遗产包括"古迹(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碑画,具有考古性质的成分或构造物、铭文、窟洞以及景观的联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布局或与周边景色之协调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体或建筑群落)和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合二为一的遗址以及包括有考古遗址区)"。

第三节 文化遗产的意义 (2)

这里讲到的一些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古迹、建筑群和遗址,没有包括历史遗留下来的器物、工艺品、图书文献等文物。当时公布这个公约主要是为了保护这些遗址。从这一公约来看,文化遗产的价值含义是明确的,那就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必须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科学价值和人类学价值。1998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115届会议又通过了《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其中指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一词的定义是,"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区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和其他艺术"。

从这两个文件的表述来看,所谓文化遗产并不等于是所有的历史遗留物品,而是具有突出文化价值的历史遗留物品。在《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中,还专门指出被宣布的文化遗产是"因为这种遗产是各国人民集体记忆的保管者,只有它能够确保文化特性的永存"。不能否认,任何历史的遗留物品都是人类过往生活的历史记忆,不能说毫无文化价值。所有的历史遗留物品堆积起来是一座任何人、甚至人类全体都无法攀登的大山。这是与索绪尔所说的言语体系类似的东西。我们只能从"确保文化特性的永存"这个方面在历史遗留物品中寻找出能够永远保存人民的集体记忆的文化特性,作为文化遗产的核心属性。可以说,文化遗产就是能够永远保存人民的集体记忆的文化特性的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习俗和艺术(此"艺术"是从西文Art而来,泛指一切技艺性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遗产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能够永远保存人民的集体记忆的文化特性这一核心属性。离开了这一核心属性,就偏离了文化遗产这一对象的学术性、科学性。我认为,这个表述有三个关键词值得注意:人民、集体、文化。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化遗产是人民的文化创造的历史结晶,是人民创造文化的历史证据。古埃及建造的巨大金字塔是人类文化的奇迹。没有古代埃及人民的集体劳作和智慧创造,就没有金字塔。历史学家考证:"用来铺砌法老杰德夫拉墓室的坚硬石料采自上埃及以南约四百五十英里处连绵起伏的花岗岩山,用驳船从尼罗河顺流而下运至孟菲斯港,从那儿到金字塔附近有一条运河。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工匠从孟菲斯出发,沿尼罗河两岸开凿其他石矿,采集精美的白色石灰岩,建成后的金字塔最终使用了石灰岩砌面。""凭借强大的组织能力和人力物力的集中,所有这些花岗岩、石灰岩及粗糙的石头填料都被一群群工人缓慢、吃力地拖曳到高原,堆放在矩形墓室大坑的周围。其中一些石头是人类古往今来搬运的最巨大的石头。

"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一书,在描绘了巴黎圣母院辉煌灿烂的建筑奇迹以后说道:"这座可敬的纪念性建筑的每一面、每块石头,都不仅载入了我国的历史,而且载入了科学史和艺术史。""在艺术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看来是不乏兴味的。""它表现出来的,就像古希腊的大型石建筑遗迹、埃及金字塔以及印度巨塔表现出来的一样,那就是:最伟大的建筑大半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个人的产物。与其说它们是天才的创作,不如说它们是劳苦大众的艺术结晶。它们是民族的宝藏,世纪的积累,是人类社会才华不断升华所留下的残渣。""人,艺术家,个人,在这些大建筑物上并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而人类的智慧却在那里凝聚,集中起来。时间就是建筑师,而人民就是泥瓦匠。"[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在自己日常生活的劳动中创造历史的丰功伟绩,这一点应该成为文化遗产学对于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立场。确实,在历史上对于文化创造有重要贡献的著名人物,是应该青史留名的。他们实际上是人民的代表。

文化遗产作为人民的创造,具体而言也是各国人民的集体创造,体现了各个国家、民族的集体文化成就。这个集体的身份是国家和民族。当代国际社会,欧美国家占据了强势地位。而在文化遗产中,在当下并没有占据强势地位的国家和民族,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同样因为历史的文化贡献而在当代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中占据显要位置。国家和民族的集体文化智慧、文化成就辉耀在历史的天空,同时也照亮了当今发展的前行路径。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同样要突破和颠覆西方文化中心论对当代文化格局的强势控制,在文化遗产的领域树立文化多样性观念,提倡不同民族在文化价值面前文化平等的基本原则,从另一个层面,用别样的目光认识当代国际社会的文化格局,提振发展中国家各个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在这方面,特别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向世界大力宣扬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不朽魅力,重新建构当代世界文化格局。

人民和集体的关键词在文化遗产的意义内涵中无疑具有重要地位,但是无论如何它们都必须与文化这个决定文化遗产基本性质的概念连接在一起,才有实在意义。什么是文化?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外来词。根据威廉斯的考证,文化一词在西方语境中,一般有三种定义。第一,"理想的"定义:人类完善的状态或过程,即人性的理想;第二,"文献式"定义:人类文献经典,即优秀的文化作品;第三,"社会"定义: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侧重于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意义和价值。

康德在建构他的启蒙理性思想时,提出自然向人生成的观念,人之为人是自然人向文化人生成的过程,人在为自己立法时树立了人类追求的目标和理想,那就是自由。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在目标和路径上是一致的,作为自由的人是摆脱了专制权力统治和金钱资本奴役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这是文化追求的基本目标和理想,也是文化的精髓。一切现实的优秀文化和现时代应当推崇的文化遗产都应该具有这种人之为人的理想价值。在这个价值标准的限定中,人类历史遗存的文化产品显示出人之为人的理想追求品格,无论物质文化遗存或是非物质文化遗存,都可以作为人类朝向人的目的前行的艰辛而光辉的历史记忆而永驻人间。我们现在把这些历史遗存尊奉为文化遗产,就是在坚守人的目的。这应该是文化遗产意义的基本内涵和基础底线。丧失了这个底线,我们就没有真正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含义的文化精神是内在核心和实质,而这种文化精神往往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实际劳作和民族集体的心理意愿、生活惯习之中。在这三者中,人民群众的实际劳作是操作方式,民族集体的心理意愿、生活惯习是活动方略,而人之为人的理想目标则是内在动力和活动方向。三者完整结合,成就了既有现实性同时具有超越性的优秀文化产品的出现,一旦这些优秀文化产品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遗存下来,便可能成为永远保存人民的集体记忆的文化特性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历史经过实践的绵延而达到恢宏丰富的一种文化形式。它同样凝结着当下人们对于生存和追求的希望。

这就是文化遗产的意义。

同类推荐
  • 五轮书

    五轮书

    《五轮书》作者宫本武藏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剑圣,“二天一流”的鼻祖,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引起无数人的巨大兴趣。《五轮书》中所述均为作者亲历杀场的经验总结,不仅揭示了武学兵法的奥义,也折射出了人生的深刻哲理。宫本武藏穷其一生所得著就了《五轮书》,《五轮书》,即是其把自己亲历沙场的经验,通过地、水、火、风、空五卷,由浅入深、层层环扣地做了详尽解说,使其成为既简单易学,又至深至奥的兵法秘籍,其销量和影响力在日本长盛不衰。20世纪80年代,一直在寻找日本商业奇迹秘密的欧美商界人士发现了《五轮书》,从此在西方,《五轮书》和《孙子兵法》一样,成为希望在商场竞争和人际关系中取胜的商界人士的必读之书。
  • 山西面食

    山西面食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信仰仁爱、和谐、真诚。以前我们提倡文化的复兴,现在我们需要提倡信仰的复兴,信仰的复兴是一项宏伟的精神家园建设工程。民族的复兴,文化复兴是基础,信仰复兴是关键。过去十年间,我们的文化已经走上复兴之路,现在正迎接中华民族伟大的信仰复兴。复兴是在保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我们永远恪守夫子“述而不作”的原则,不是创造、不是革新,是接受、是弘扬。关注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建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漫长而温柔的呵护过程。我们在这里赞美的信仰,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我们看到,传统的精华,正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贡献巨大智慧。我们的信仰就是人类的共同信仰:我们用仁爱、和谐、真诚,建设人类共有家园。
  • 国学与领导智慧

    国学与领导智慧

    “阐旧邦以辅新命”。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书旨在融会古今,古为今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阐发,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感悟国学文化,以此提升领导干部执政智慧,锤炼领导干部品格修养,塑造领导干部个人魅力。
  • 山西民间笑话

    山西民间笑话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剌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创造性思维36计

    创造性思维36计

    本书采撷大量生动的案例,详实地介绍了36种创造性思维的应用与掌握,集知识性、智慧性与实用性为一体。当然,本书不是万能的,但是它或多或少能活跌你的思维与思考方式。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充满灵感的,我们需要的,只是那种相应的环境,我们需要的,只是那种能够得到锻炼的机会,让自己的才智,一点一滴的被挖掘出来。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狐狸少爷很有爱

    狐狸少爷很有爱

    她从没见过这么卑鄙的男生!想她宋菀菀标准的一个模范学生,全校男生的梦中情人,本应尽万千宠爱,就因为不小心被他发现了自己柔弱的外表下不为人知的一面,华丽丽的沦为他的全职小跟班及专用跑腿!这这这真是太屈辱了!他堂堂一个学生会长,对别人的弱点加以践踏就算了,还借此奴役她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孩子,他到底知不知羞耻啊?!啊?但是为了在高中时代不重复走上初中时“彪悍暴力女”的错误路线,她咬牙——忍了!呜呜呜,原本美好的高中时代,彻底葬送在他的魔掌中了!泪奔ING!盼啊盼啊,终于将他盼出国了,她心想痛苦的日子总算结束了。——但是下一秒,他竟然变身成为自己的顶头上司!她转身就想从16楼跳下去……在水深火热的职场生活中,她好不容易将大少爷伺候得舒舒服服了,但是某天,少爷他漫不经心的说着:“有空我们去结了吧。”狗腿小职员立刻请示:“请问少爷是要结账,结业,还是结扎?”他微微一笑:“结婚。”——宋菀菀一直退退退退,直退到遥远的西伯利亚,失声尖叫:“你为什么要假扮苏翊!快说,你来地球究竟有什么目的!”——————————————————————前半部为校园生活,后半部为职场生活,讲述一对欢喜冤家的故事。继续寿司的小爆笑+小温馨+小平淡的都市小白文风格对“连载中”深为厌恶的美女们可以移架至鄙人的网游言情文——《绵羊绵羊我爱你》http://m.pgsk.com/a/189890/*************《狐狸》的番外请移步《BOSS》的章节。已完结的旧文不可增加章节。只能搬到那里发写于11年的了,不知为什么当时没发。懵逼ING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斗剑

    斗剑

    这世间,何曾有永生不灭的魂灵,唯有斩不断的人心。今日之因,必有明日之果,而今日之果,亦起于昔日之因。一把剑,在十三岁时开启他的纵横之路,前方却是迷雾重重……人世间,充满着杀戮,要想不被人踩在脚下,那就拿起剑,将他人的头颅斩下!
  • 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中国的家长总是最苦情的家长,不怕累,不怕苦,半辈子都在为孩子操心。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教孩子,要抓关键点。3岁左右是多方面能力(感知觉、记忆、思维、个性等)发展的关键期。懂得了这一点,父母们教孩子就不用那么累了。本书将3岁关键期的幼儿发展进行了详细而通俗的讲述,告诉家长如何在让孩子在3岁的时候长对了,那么以后就一劳永逸了。
  • 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

    对于任何一位中国人而言,1937年7月7日都是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日子,在中国现代史上,这个日子已经不仅仅是个日期的符号,也不仅仅是几声密集的枪声,它代表了一场伟大战争全面开始。本书从事变尚处在萌芽状态的1937年6月26日入手,以日期为经、事件为纬,逐日叙述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民主人士、汉奸伪政府、日本政府和军部等相关方面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及其与七七事变的内在联系,直写到事变发生后的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并在尾声部分叙述了书中所涉及人物的最后归宿和事件的发展变化,为读者描绘出一副宏大历史画卷。
  • 独生男孩怎么养

    独生男孩怎么养

    俗话说:“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这话不无道理。然而如果家有男孩,仅仅是“穷着养”,就一定能培养出了不起的男孩吗?未必。独生男孩与有兄弟姐妹的男孩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及心理特点。我们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独生男孩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培养出一个了不起的男孩。 本书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根据独生男孩的成长特点,分别从生活习惯、独立个性、基本能力、身心健康、优良人格、情商教育、性教育,美德教育八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阐述。内容翔实,分析透彻,方法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从本书中,您一定能找到养育独生男孩的有效方法。
  • 创新的开拓(世界成功励志故事金典)

    创新的开拓(世界成功励志故事金典)

    本书故事精彩,内容纵横,伴随整个人生成功发展历程,思想蕴含丰富,表达深入浅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智慧力量开发的功能,具有很强的理念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能够起到启迪思想、增强心智、鼓舞斗志、指导成功的作用。这套书系是当代成功励志故事的高度浓缩和精华荟萃,是成功的奥秘,智慧的源泉,生命的明灯,是当代青年树立现代观念、实现财智人生的精神奠基之作,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精品。